APP下载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专家谈

2020-01-07执行侯婧

中国民政 2019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社区

□ 执行/侯婧

2019年11月15-16日,美好生活与社会治理创新论坛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专委会第二届年会在浙江省海宁市举办。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如下。

宏观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彭华民(南京大学教授)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深化改革、创新治理体系、提升能力、增进人民福祉新目标,给社会工作指明了多元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微观社会工作强调对人的直接服务,宏观社会工作强调在组织、社区、国家、全球层面的服务提供和推动变迁。社会治理是宏观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宏观社会工作创新的核心是社会治理实践,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倡导转变。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领域的全面履责。第二,互动共治。探索多元共治的新型治理结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实现基层治理和社区自我调节、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第三,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基于社区的社会组织,探索“公益招投标”等制度,逐步摸索公共服务外包市场的运行经验。第四,社区“善治”。塑造“善治”的社区基础,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从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等方面对当前城乡社区建设提出重要改革方向。第五,法规法制。实现法治保障下的有效治理,地方政府开始探索以地方立法手段来提升社会治理领域相关制度的约束力与稳定性。与此同时,我国宏观社会工作创新中的社会治理也面临三大挑战:第一,缺乏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保障机制;第二,社区治理中公共性建设的有效支持机制需要强化;第三,社会活力的生成激发缺乏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所以,我国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应该在这三个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要在这三个方面迎接现实的挑战。

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建设林卡(浙江大学教授) 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当前全党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从社会治理的视角看,社会工作能力建设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强化政策知识和社会行政能力的训练。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包括对政策和规则的了解,例如,对医疗救助群体要了解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和残疾人津贴等相关项目和申请规则,在老年维权、儿童福利、就业服务等方面也要了解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相关的项目资源。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不足是由于缺乏政策和项目的知识和社会管理训练。由于这些方面的能力较弱,使一些服务对象认为,找社会工作者帮助不如找福利行政部门更为有效。第二,强化组织运作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工作者最为缺乏的专业能力是组织运作和操作能力。他们在获取资源、资源链接、机构协调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需要强化社会管理能力的训练,熟悉社会管理体系和规则,寻找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近年来,民政部门大力推进三社联动、互联网+、医养结合等方面的工作,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积极回应。为此,社会工作者要加强组织运作和筹资筹款、基金会运作、互联网平台的运作等方面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三,强化面向案主服务的能力。对老年,儿童,残疾人的服务,是以基于心理生理的医疗护理技术为基础,还是以寻找社会资源调整社会关系为基础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推进案主服务的不同导向。目前,诊疗社会工作的发展还缺乏市场和服务购买方,案主服务的主要资源来自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各种项目。这使资源链接和机构协调的技能成为社工提供有效的案主服务的关键能力。

儿童友好社区的几个维度范斌(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友好社区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社区是儿童社会化重要场域,儿童也是社区成长的参与者和共享者。儿童友好社区如何建设,需要在坚持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儿童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下,考虑如下几个维度:一是制度建设。建立儿童友好社区跨部门合作组织架构,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二是空间营造。社区规划应有儿童的视角,社区有儿童游戏和活动的公共空间、安全的活动设施。目前社区儿童活动空间,主要是针对0-6岁的,6岁以上儿童活动空间和设施非常少。三是服务提供。需要根据儿童成长阶段与特征、根据儿童需求来设计儿童服务项目。从现有社区提供的服务看,儿童服务的体系化、专业化明显缺乏,碎片化严重。四是文化友好。强调尊重社区本地文化,建立关爱儿童的理念和文化氛围。另外,在现实中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如何与社区治理嵌入式或者融入式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加强社会工作学科研究陈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在中国,社会工作不但要实现助人自助,还必须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治理的改善同步进行。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社工职业体系初步建立、行业体系初步形成,但制度化和职业的完整成熟还不够,面临一些重大选择与挑战,尚未充分发挥出对社会的积极功能作用。仔细分析起来,恰恰说明社会工作学科研究、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尚不够成熟而亟待加强,其中尤为关键性的又是学科研究急需补齐短板。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的未来方向有三:一是确立对“社会工作”的共识理解;二是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和研究意义;三是全面加强社会工作的学科研究,包括社会工作学科史研究、社会工作基本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提升内功,更好地为整个专业职业和行业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其更充分有效地实现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积极作用效应。

社会“分合”与社会工作的定位何雪松(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我们应该从70年以及更长的100年来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从这100年的历程来看社会工作的定位。建国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就是一盘散沙、人心涣散、积贫积弱。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政治上党领导一切,经济上实施计划经济,组织上是单位制、街居制与人民公社把人民统合起来,在精神上,倡导大公无私、奉献,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合”。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财政上分灶吃饭、双轨制和市场化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整个社会出现了分化的态势。后来,中央提出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等一系列新的理念,就是希望实现社会的“合”。但是,我们无论怎么“合”,都要面对社会新的分化趋势。当前社会新的分化呈现出三个趋势:一是大家处在不同的阶层,人与人的利益诉求、想法和需要不一样了;二是人户分离,有大量脱离户籍的流动人口,即便一个市的范围之内也存在大量人口居住地和户籍地之间的分离,社会治理面临很大的挑战;三是身心分离,人的居住空间、情感空间和认同空间可以是分异的,互联网社会尤其如此。从100年的历史看,社会工作的出现,就是要解决“分”的问题。但前提是,从结构上,政府、市场、社会要分开,在“分”的基础上,社会工作才可以更好地承担“合”的功能。社会工作的服务传递可以将更多的人、资源联结起来。进一步而言,一个好的社会工作机构,不但要提供服务,还要传递关爱的价值观,这是社会整合的基础。

社区社工应该追求正和博弈徐庆文(上海纽约大学教授) 目前,我们在社区里看到两类社工,一类是原来的社区管理人员转成社工岗,还有一些是社会服务机构的社工进入到社区。社工在社区参与当中的定位到底是什么?传统二元化理论构建不能正确解释社区里社工的定位,尤其是在城市治理和社区参与的大环境下,社工既不是管理一方也不是被管理一方,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鼓励接受服务居民的主动参与。传统二元模式不能解释目前中国社会实践。社区里的社工实际上寻求的是共生关系,在社会组织、社会和国家以及社区、居民之间,追求一种正和(positive-sum)的博弈关系。每一个社工和他所代表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社区主体,有自己的职业诉求、身份认定和职业价值观,可以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来达到一种各方各个主体积极参与的结果,最后的正和结果将大于所有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简单相加。

美好生活与社会治理创新论坛在海宁举办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社区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青春社工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