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党建“朋友圈”打造居民“幸福园”
2019-01-27山东省肥城市民政局
□ 山东省肥城市民政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肥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有关精神,把握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突出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党建作为贯穿社区管理改革的一条主线,按照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居委会自治、社区工作站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的基层治理工作新格局,为推进社区管理改革提供了“肥城经验”。
建立“五级架构”,构筑协同共治格局。坚持党建统领全局,充分整合辖区单位和资源,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一盘棋”格局。一是筑好“桥头堡”。积极推动党组织向小区、楼院、党员中心户覆盖,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使党建工作从街道的“面”延伸到居民的“点”。二是架好“连心桥”。按照“优势互补、就近融合”的原则,统筹规划城市社区,将若干机关企事业单位,单位家属院、居民小区全部纳入社区服务治理。按照标准合理配备楼栋长、单元长,采取“社区—片区—楼院—楼栋—单元”五级管理模式,健全“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三是绘好“同心圆”。直接管理辖区内“两新”组织党组织,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扩大党的工作双重覆盖面;组建广场舞协会、慈善公益协会等联合党支部8个,搭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群众的组织平台;坚持把党组织建在行业、楼宇、商圈上,形成桃都农贸市场、亿嘉装饰建材商圈、鑫旺金融楼宇等多领域新兴经济组织党建中心,实现政治效应与社会效应双重叠加。
实施“三化管理”,夯实城市基层治理。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采取“审批+契约”形式,推动城市治理职能下沉,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治理新机制。一是日常管理“网格化”。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要求,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配备社区网格员446名,负责组织和动员楼长、单元长、志愿者等网格内多方力量。将每个社区内的人、地、物、房、情、事、组织等全部纳入网格,细化服务管理内容。二是一线治理“常态化”。开展窗口工作人员“全岗通”服务培训,实行窗口轮流值班制度,工作人员统一下沉到街面开展巡查工作。建立逐级研判解决机制,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协调解决社区事务,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楼院、大事不出网格”。三是专业服务“市场化”。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把部分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按照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依托第三方,建立“肥城巡管”队伍,辅助社区开展城市日常治理工作。
强化“1112包保”,打造多方参与平台。针对社区居民多元化服务需求,整合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等力量,做好“社区搭台、部门唱戏”文章。一是聚力于“促”,强化网格包保。建立“1112包保”机制,市委、市政府为每个社区明确1名市级包保领导、1个市直包保部门。在此基础上,街道为每个社区网格明确1名领导干部进行包保,同时配备2名指导员联系指导,定期开展工作,协调解决社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聚力于“精”,配强社区力量。采取平移过渡、街道下派、就近调配、公开招聘等方式,选派42名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任职,配齐配强“两委”班子。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职能,统一设置“党建综合”“ 民生服务”“ 安全环保”“社会秩序”四个服务窗口,并相应设置四个管理中心,全权负责事项受理和业务办理,优化职能、提高效率。三是聚力于“引”,汇聚社会力量。积极推行“一体四孵”工作机制,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孵化中心,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治理新机制。全面建立小区党支部与小区业委会双向培养、交叉进入制度,完善“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多方联动治理服务体系。
明确“三张清单”,擦亮特色服务品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做实做优做出特色上下功夫,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居民群众。一是培育“红色工匠”。着眼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需求,从社区工作队伍入手,创新“选、育、用”机制,打造一批政治素质高、专职多能的城市治理“红色工匠”。依托党校和省外高校,开展党务业务“双育”培训,增设网络信息专题课,培育线上线下“多面手”;鼓励社工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推荐参加省专科学历教育学习。深化“育苗升级”工程,建立社区工作者—社区“两委”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递进培养链,拓宽成长空间。二是推广“菜单服务”。按照就近就便、需求相符、总体平衡的原则,对共建体系调整优化。报到单位与社区主动对接,紧密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明确服务、资源、共建项目“三张清单”,实行项目化运作。规范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引导在职党员争当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正直诚信、邻里友善“四个表率”。截至目前,肥城市12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5519名在职党员全部实现到街道、社区报到;12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采用“社区点单、街道下单、单位接单”的形式,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900余次,服务社区居民10万余人次。三是凝聚“志愿力量”。根据党员职业特点,组建“小区秘书”“小区巡管”“小区园丁”等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楼道卫生管一管、社区治安看一看、矛盾纠纷劝一劝、邻里有难帮一帮”活动。吸纳招募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根据专业特长,划分政策宣讲、文明劝导、环境保护、爱心帮助等四类岗位,倡导8小时外业余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