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党:意义、原则与实践要求
2019-01-27曾峻
曾 峻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徐汇 2002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18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党的十九大总结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的重大课题[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凸显了质量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了质量强党的重大命题和要求。贯彻落实质量强党新要求,必须深刻认识质量之于党建的重要意义,明确质量强党的原则、内容和途径,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支撑。
一、质量强党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多次强调党的建设质量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健康与活力。正因为如此,提高党员质量成为质量强党的首要任务。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从入口、日常教育和管理、出口等环节着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又一次指出,要正确处理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数量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难的主要是提高质量”[2]。2014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颁布,为解决新发展党员质量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过去5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的论述也都涉及质量问题。在干部队伍建设质量方面,要求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打造一支具备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在组织体系建设质量方面,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认真履行管党治党的责任,在各类组织、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在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方面,要求坚持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制度,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使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质量方面,要求坚持用制度治党、管权、管人,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补齐党建方面的法规制度短板,加快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根据这些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一系列工作,党建质量全面提升,为执政党革命性锻造奠定了坚实基础。重视党建质量,把质量作为强党的新要求,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果。
首先,质量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质量是反映事物内在属性和实际表现的基本维度。质量高,意味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得到充分显现,进而事物存在的价值、延续的能力就有了必要的保证。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政党。作为一个在性质、使命与任务上与资产阶级政党有根本区别的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把质量作为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把质量视为政党发展的生命线。不同历史时期无产阶级领袖和领导人关于工人阶级先锋队、民主集中制、党员与干部队伍、组织体系与行动能力的丰富论述,无不包含着质量建党、质量强党的思想意蕴。高度重视党建质量,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史结论和重要启示。反观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的衰落,忽视党的建设是关键性内因,质量不高又是制约党建成效的致命性因素。
其次,质量强党是引领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九大首次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内涵。围绕强国这个战略新取向,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贸易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世界一流企业等具体任务。这表明,新时代就是中国全面强起来的伟大时代、伟大进程[3]。在怎样才能强起来、怎样才能建成强国问题上,十九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把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点聚焦到质量效益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作出概括和提炼,目的在于引导各方面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目的在于引导各方面更加关注发展的内涵和品质。中国共产党是强国战略、质量强国的提出者、推进者、领导者,各级党组织必须贯彻落实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主张。与此同时,党自身各方面工作也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在领导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好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走在其他领域工作的前列。也就是说,要把质量意识全面贯彻到治党、治国、治军所有活动之中,全面实现强党、强国、强军目标。
再次,质量强党是世界最大政党不断破解世界最难课题的迫切需要。经过90多年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仅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的政党、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政党。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这样一个超大型执政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同样也是世界上最难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曾取得积极成效,但毋庸讳言,一些突出问题依然摆在全党面前。集中到一点,就是党建质量意识不强、党建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四重四轻”:一是重数量轻质量。简单以组织、党员数、活动的数量来衡量党建成果,对是否达到标准、是否合乎质量重视不够。二是重投入轻产出。往往以人力、物力、财力“论英雄”并相互攀比,对产生实际效果重视不够。三是重形式轻内容。“花拳绣腿”应接不暇,有的还“精心”打造党建“政绩工程”,缺乏实质性内容。四是重局部轻整体。一些部门和地方多从自身考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没有全局意识,党建缺乏系统设计和协同联动。以上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党建工作低效、无效,偏离甚至有悖初衷,进而损害党的形象和党建声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气象新作为,新就新在党建的总体布局更清晰,党建的针对性更强,党建的实效性更显著,党建的质量更高。把质量放在党的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落实新时代党建总要求,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推进质量强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强调质量强党,赋予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核心与关键,有助于推动执政党从数量规模型政党向质量效能型政党转变、从大党向强党跃升。把质量强党的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目标性原则。目标包含有目的、标准、动力等要素,它们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牵引、矫正、评价功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根本所在。党的建设的质量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党建质量体现为全体党员、各级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和党组织充满生机活力。二是中观层次。党建质量体现为党的领导得到坚持和加强,管党治党成效显著,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得到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障。三是宏观层次。紧扣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始终成为民族脊梁、时代先锋、领导核心,带领人民群众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的使命并不断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
第二,规范性原则。规范是指质量强党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机制。合规范性是依规治党、制度治党的具体要求,同时反映了执政党的法治思维、程序意识、规范意识。从提高党建质量角度看,合规范性首先意味着有规范可循,因此需要构建以党章为统领的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其次,对已颁布的党内法规制度必须严格执行,防止“制度空转”“条文虚置”。合规范性还应处理好党内法规制度的稳定性与变动性关系。一方面,与时俱进对党内法规制度作出调整完善,另一方面,党内法规制度也不宜频繁改动,以免影响其权威性。
第三,规律性原则。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且任何事物都是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党的建设合规律性就是要反映执政党建设的内在逻辑,在总结已有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在党建各个方面均得到贯彻。在此前提下,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地方的党建又要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比如,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比较,就应有特殊的规定性。同样,不同层级的党建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只有这样,党建的各项制度安排和工作方法才能与实际契合,党建质量才有保障。
第四,系统性原则。企业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表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的缘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等一系列思想的提出、相应实践的推进,也表明党的建设进入到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的阶段。这不仅意味着党建整体质量取决于党的全面建设,而且意味着单个领域、单个方面的党建质量也取决于党的全面建设。当然,全面提高党建质量并非“大水漫灌”,也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还需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难点,确定工作重点。
第五,创新性原则。提高党建质量,要面向新时代,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继承党的建设优良传统的同时,必须强化创新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在理念上突破思维误区,在行动上走出“路径依赖”,使创新成为提高党建质量的不竭动力,成为提高党建质量的基本途径。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质量的根本原因在于,党的建设的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队伍的素质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相应,党的组织设置、工作方式、活动方式必须顺时而化,否则党建实际效果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党建的目标任务也难以有效达成。
三、质量强党的主要内容与工作要求
推进质量强党,首先要依据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总要求明确了质量强党的目的和根本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方针,即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主线,即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总体布局,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根本要求,即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努力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从总要求可以看出,提高党建质量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地位,“承上”是指党的所有要求、所有工作最终要落脚在质量上,要以质量高低来评判;“启下”是指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最终指向建设合格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换个角度看,提高党建质量与党建一切工作都密切相关,党建一切工作都要增强质量意识。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以及党章、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提高党建质量应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并明确相应的评价内容。
(一)政治建设质量。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讲政治作为衡量党建质量的首要标准。具体评价内容包括:是否存在违背政治纪律的情况;是否存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不到位的情况;是否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制度;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重点测评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方面的情况。
(二)思想建设质量。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把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作为评价党建质量的重要内容。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党内思想教育内容聚焦度,能否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共产主义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习教育制度执行情况,能否坚持把专题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全面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组织生活会等作用。
(三)组织建设质量。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实体性”部分,质量强党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过硬。提高组织建设质量的内容包括:组织健全度和作用发挥度,特别是各级党委(党组)、基层党组织的履职尽责情况;党组织运行的规范性,重点考察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到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作风建设质量。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最为“显性”的方面,是外界评价党建质量的基本依据。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四风”问题不断下降并积极防范和查处各种隐性、变异的“四风”问题;执行联系群众相关制度情况,如调查研究制度、民意调查制度、信访制度、党务政务厂务公开制度等;公共机构和公职人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到位情况。
(五)纪律建设质量。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来自严明的纪律,纪律建设状况是影响党建质量的关键因素。评价纪律建设质量的内容包括:党员、干部对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和制度的知晓率;经常性纪律教育的覆盖率;违反六类纪律的查处率,包括执纪监督“四种形态”的构成情况,引导各级党组织重视日常教育。
(六)反腐败质量。腐败是对党的肌体和威信的最大危害,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是评价党建质量的重要内容。评价反腐败成效的具体指标包括: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立案数和查处率;基层廉政建设和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整治情况;国内外权威机构对廉洁度测评情况;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各类监督机构职责履行情况。
(七)制度建设质量。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提高党建质量的基本任务。评价制度建设质量的内容包括:党内法规制度健全,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完备,党内生活主要领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党内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情况。
“自身硬”是为了“打铁”,提高党建质量目的在于促进更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新时代目标与任务。因此,还需设置外部指标,通过评价各地、各单位的发展绩效,来衡量党建质量对发展质量的贡献度。这些发展指标可根据不同情况而设计,但应主要选择能够反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质量效益的内容或指标。这样做,可以促进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并把质量要求贯穿到治国、理政、党建的各个领域。
四、推进质量强党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推进质量强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全面强化质量意识。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建质量问题,但截至目前人们对党建质量的关注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有三:首先,相当比例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缺乏对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强起来的深刻认识,片面地认为这些只是或主要是针对执政党以外领域讲的,执政党以外的领域又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讲的,从而把执政党建设本身置于高质量发展要求之外。其次,党的建设的许多理论、政策表述比较抽象,部分工作还有明显的交叉重叠,所以很难转化为操作性的指标,进而放弃这方面的努力。最后,党建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视野不够开阔,对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借鉴较少。针对这一不足,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就曾提出,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5]。由此可见,提高党建质量应有跨学科视野,这样质量强党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推进党建质量指标化、指数化。前文提出了提高党建质量的主要着力点,但这些内容是否全面合理、可否转化为评价指标,转化为指标后数据可否采集、各项指标权重是多少都还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此外,在构建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还需要使其指数化。这是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时期党建质量可以进行定量比较的基础和前提。实现党建质量指标化、指数化本身是党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无法操作、定量的概念、论断,最后往往会流于空泛并被另一套概念、论断所取代,结果我们往往在概念、表达上兜圈子,实际效果或质量无法实现甚至无人深究。建立科学、可行的党建质量指标并使之指数化后,可选择部分地方、单位试点,作为推动质量强党的抓手,并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还可以参照企业质量管理做法,探索设立党建“首席质量官(CQO)”,负责试点工作及后续党建质量管理。
第三,完善质量强党的支持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质量建设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质量问题关键是制度和措施”[6]。2014年3月,他在指导兰考县委教育实践工作中提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7]。党的十九大后,中央还提出,必须加快构建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撑[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和中央的这些要求对于提高党建质量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党建质量必须有科学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而且评估还有个结果运用问题。如果评价结果不能得到权威运用,就起不到“指挥棒”作用,达不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功能。
总之,质量强党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明确质量强党的原则、内容和努力方向是提高党建质量的基础工作。这一工作本身必须体现质量意识,通过高质量的研究和方案设计带动具体的质量强党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