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状态·李浴先生》雕塑作品创作谈

2019-01-27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10034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美术史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110034)

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列夫·托尔斯泰

一、情感与生活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父母的工作环境基本就是子女的成长的环境。

我的父亲自幼从祖父学习诗、琴、书、画。

祖父李月秋,名清辉,生于1897年。清末民初,清宫画师兼琴师孙荩臣隐遁安东,恰与祖父为邻,倾心相传。20世纪30年代前后,祖父任安东市第二私立小学校长,同客居安东的李益亭、孤山高僧喜禅等蜚声安东地区。祖父人物、山水、花鸟无不涉猎,且于琴棋书印、歌管丝竹无不精绝。在20世纪50年代,曾受聘于市美协、文化馆传授中国画。

1975年,我的父母到旅顺博物馆工作,我熟知了罗振玉先生、王世襄先生。

1976年,王世襄先生到旅顺博物馆考察,父亲用自制古琴“心潮”弹奏了《广陵散》《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古曲,先生与家父一见如故,邀至北京紫禁城以东约两公里的曾是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娘家的芳嘉园。王先生将藏琴“龙吟”相赠,并引见父亲拜北京“虞山派”古琴家吴景略先生为师,得其亲传指导《梅花三弄》《潇湘水云》等曲目。

据姜抗生先生言,吴先生抚琴“神静气肃,舒臂运腕,指节坚凝,呼吸直通指下,气度恢弘宽厚平和。气质坦荡诚挚自信。气节坚定挥洒自如。弹到激昂欢畅时,使人气血通畅。缓猱细吟,长句连音,会到无声处,使人气息相通,人琴俱忘,心声合一”。父亲亦得其清、微、淡、远之风。后为辽宁省古琴研究会代会长、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李浴先生邀请家父弹奏琴曲,定是为了寻得这辽阔平远的太古遗音。

古琴为中国传统文人四艺之首,父亲对古琴的如醉如痴自然也深深影响了我,1996年王世襄先生迁居朝阳区芳草地,2007年我与父亲、妻子王严(在央美读博士)曾前往拜访。2009年我为王先生塑像。

李浴先生,在小学、初中时就演过歌舞剧和话剧,193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班学习,校长赵太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研究生毕业。李浴先生课余学过一年多的京剧和昆曲。参加学校剧团训练班,演出宣传抗日的戏。

1982年,父母调回鲁美工作,李浴先生邀请父亲至青谷居(宅)演奏古琴曲《胡笳十八拍》(东汉 蔡文姬),弟李蒸蒸陪同。

于是家里陆续出现了李浴先生赠送父亲的《中国美术史纲》《西方美术史纲》《中国古代美术史》第一卷(原始篇)、第二卷(夏商周篇)等书籍,其中《中国美术史纲》是建国后最早的美术史专著之一,《西方美术史纲》是建国后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介绍西方美术的专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

1991年,我考入鲁美雕塑系,我由鲁美家属转变为鲁美人,变为大鲁艺的一员,由旁观者转身为承担者。

1994年,我毕业考察去了西藏,将拉萨市文革期间砸毁的丹萨替寺的铜鎏金四臂双面天女残件带回沈阳,李翎老师(2002年获央美博士学位并入国博工作)将我带到李浴先生家。李浴先生曾为鲁美购藏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当时只发现两件,另一件收藏于中国历博。

印象中,先生慈祥和蔼、学识丰富、学问渊博、气质沉雅清峻、气度不凡,颇具儒者风骨。

1997年,我参与鲁美鲁迅像的放大制作,学到了李象群先生的用绳线找比例的方法。在田金铎先生的同意下,做了半日头部,给领子与对耳轮各分了一个面。

1998年,鲁迅铜像落成时,我有幸见到周海婴先生。

从小就住在鲁美,亲眼所见一个个延安来的老鲁艺“走了”,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了,感慨不可名状,而一代代为理想而奋斗的文艺家们的命运更是跌宕起伏,令人扼腕深思。因此萌发想做一系列鲁艺人的作品。而对传统文化的共鸣,使我自然想到了李浴先生,于是查阅资料、登门拜访,收集信息。

二、记录与承载

19世纪末以来,中国精英阶层对本国的制度和文化逐步丧失信心,西学东渐,无数仁人志士留学西方,学成归国,救亡图存,中西合璧成为思想主流。

李浴先生初中就读于楚旺中学,校长李汝骧(字震亚)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此时蔡元培初掌北大,陈独秀任文学院长。李震亚深受影响。继承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用”。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李震亚的办学作风为李浴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1931年李浴先生考入开封师范艺术科,主任李剑晨(留法),为李震亚胞弟,北平国立艺专毕业。

开封师范毕业奠定了李浴先生从事美术史教学与研究的绘画与文史基础。

1935年,李浴先生考入北平艺专绘画系,师从于卫天霖(留日)、彭沛民(留英)、吴镜汀(师从王世襄舅舅金城)、秦宣夫(留法)、滕固(留日、德)、林风眠(留法、德)、王子云(留法)蒲心畲、徐悲鸿(留法)、齐白石、王雪涛、王曼硕(留日)等先生。

1937年李浴先生毕业于沅陵国立艺专(杭州、北平二校合并后改称)继读研究生,常书鸿为导师。

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成为当时中国进步文化的堡垒。

在那个事关民族存亡、生死攸关、风云激荡的年代 ,鲁艺洋溢着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和热情。吸引着从四面八方风尘仆仆赶来的中华儿女,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青年,激情绽放,背着行囊,追寻着生命的高度,思想的高度。

“他们用真挚的情怀,和感人的笔触,穿越风云激荡的历史之河,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宽度和历史深度,毫无疑问,那是一个时代的传神之笔,一个昭示未来的精神坐标。”--《大鲁艺》

1943年,李浴先生受聘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兼文字写作。成为石窟考古、开辟敦煌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1945年鲁艺迁往东北、华北等地,他们像种子一样撒遍了全国,并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

1949年,李浴先生任四野部队艺术学校教员。

1950年,李浴先生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美术部美术史教员,次年受聘为副教授。

1953年东北美专成立,李浴先生担任中西美术史课另兼图书馆主任。

1957年,罗振玉先生孙女罗琳在鲁美附中读3年级时,母亲王敬致考入鲁美附中。

父亲59年考入鲁美中国画系、母亲60年考入鲁美版画系。

父亲师从郭西河,郭先生、李浴先生皆师从王雪涛,为京派一门。

1983年李浴先生晋升教授,两年后离休。

2004年,李浴先生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表彰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三、文化与思想

《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中国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有效途径。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脱俗的气质。李浴先生有学问,读先生著作、听先生教诲,令我肃然起敬。

李浴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一生教书育人,堂堂正正。矢志不渝、著书立说、笔耕不辍。以儒雅之气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有豁达的生活态度。有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有坚守信念,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在为李浴先生塑像过程中所寻找那些尘封的历史,探索文脉可能是我更感兴趣的地方。作品得到田金铎先生、贺中令先生、霍波洋先生、程允贤先生、朱其博士等批评指教。

1999年父亲为李浴先生临摹《萨埵那太子本生图》所做的跋:

“吾师李浴先生在美术史论界名扬中外,惜哉!其画名为其史论泰斗光芒所掩。丹青妙笔已鲜为人知。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先生在从事敦煌艺术研究期间,勤于艺术实践《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即为此时临摹精品之一。先生全面关照不同绘画文范,在把握北魏时代风格的基础上,下笔如有神助,造型、用笔、设色深得原作精髓,这是一般客串临摹者无法望其项背的。转瞬间半个世纪已经过去,洞窟壁画原作因时光侵袭,脱损在所难免,拜读这卷经文革浩劫,竟安然独存的稀世临本,愈觉珍贵不已,当为传世之宝也。

己卯孟春学生李荣光文 王敬致书 ”

1999年,作品:《文化状态·李浴先生》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发表于《雕塑》杂志。

2000年,发表于《2001年中国雕塑年鉴》

“沈阳青年雕塑家李彤彤的李浴头像具有一种出挑气质,微妙地表达了年轻一代对前辈学人身心之境的理解。”

——第九届全国美展雕塑展述评《雕塑》杂志

2018年,回鲁美探望父母,偶遇李稼先生,忆及20年前所做雕像,不免怅然,李浴先生也离世多年,可先生的教诲和帮助却历历在目,恍如昨日。谨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崇敬。

猜你喜欢

美术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的美术史教学研究
进化与唯物
作为美术史方法论的图像学及其理论“失语”问题
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研究评述
风格与样式
郭诗奇作品
激变中的美术史研究与教学改革
画学学科设立与技法成熟关系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