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文化语境下的美术史教学研究

2018-02-01温婷

艺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去中心化参与式美术史

温婷

【摘要】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成就大众文化转向参与性文化,媒体的融合有利于理解文化走向“去中心化”。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美术史教学的最大转变也许可以归结为开放式的互动性。一方面,新媒体的多样形态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既定限阈,师生关系彻底打破单一性,从传统的知识传递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互动的对话关系。另一方面,由新媒体组成的网络空间扩展了教学新时空,参与式教学使美术史的教育过程实现真正的对话。由此,美术史的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

【关键词】 新媒体;参与式;去中心化;互动性;美术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是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随着摄影、电视、数字、互联网、手机等视觉技术的不断出现,“眼球”发生了转移,注意力被新媒体所吸引。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创造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技术和观念上震撼着我们生活的根基”。[1]7视觉技术与美术史教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当下语境下日益值得重视,因为形象传播的介质的改变,它也直接呈现为“形象”呈现方式的变化,为教学思维和方式的转换提供了可能性。而观众接触形象的技术变革也潜在地改变了人们的视觉经验模式,并进而可能对学生的审美接受发生影响。

本文试图在文化转型的宏观视野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美术史教学的转变,最后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美术史教学进行反思和批判。

一、从大众文化到参与性文化

1839年8月19日,科学家阿拉贡自豪地向世人宣布了“法兰西对世界的新贡献”——“达盖尔法摄影术”,这种制造图像的技术区别于传统的手工绘画,它可以真实再现现实世界。德拉罗什在看到银版摄影术时,不由发出“绘画已死”的感慨。从之后的发展来看,绘画并未如德拉罗什所宣判的那样走向消亡,但摄影术的出现和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之大是不容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推进人类告别传统印刷,进入机械复制的时代。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传统社会那种韵味的艺术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新发明,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入人类社会生活。

本雅明所指的这种新的文化正是人们熟知的大众文化。在其诞生之初,它被认为是“低层次的作品和可以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2]199阿多诺、马尔库塞将“商品化”归结为现代大众文化的第一个特征,认为这种文化与商品经济融为一体,并对其展开激烈的批判。阿多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否定的认识,艺术一方面是对现实的否定,另一方面,真正的艺术具有自恋性,拒绝进入市场,拒绝交流。然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大众文化不仅进入交流领域,而且媚悦大众。与阿多诺对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持着乐观的看法。他认为一切技术上的新发明和变革都具有革命性,比如电影的出现,把艺术变成了亿万民众的参与,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性,极大地改变了艺术和大众的关系。同时,电影蒙太奇等各种可复制可改变的手段,使艺术抛弃了古典艺术的许多局限,获得新的发展。

麦克卢汉从媒介的角度表明了他对大众文化的立场。在他看来,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媒介的爆炸。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文字、衣服、货币、印刷、照片、汽车、电话、广告、电影、收音机、电视、武器等等这一切都是媒介。而且这些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或者自然资源,就是一种技术,技术的变革同时不断融入到最新的媒介形式中,由此对人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因为媒介自身会形成一种隐蔽的服务环境,从而使人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麦克卢汉突破传统的媒介观念,将媒介本身的技术性、人文性放到中心。正如马尔尚所指出:“也许他(麦克卢汉)最重要的洞见是他意识到: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导入,比如印刷术和电视,无论印刷或播映的内容是什么,它们都会令使用者大脑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3]264

麦克卢汉通过电视媒介考察了传播方式的变革,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曼诺维奇则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总结了新媒体的五大原则,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新媒体与“旧媒体”的根本区别:1.数值化呈现,即所有媒介物的数码化;2.模块化,即某一给定媒介物具有相同的模块结构,而不同媒介物的组合则构成了更复杂和更高层级的媒介物,如HTMI_文件包含了诸多不同的媒介物(JPEG图像、视频、flash动画等),但原媒介物的模块不会发生改变,如图形的像素性质等;3.自动化,即数值化和模块化所带来的媒体创作、操控和进入的自动性;4.变异性,即由于媒体的数值化、模块化和自动化,相同媒体数据库中可以产生不同乃至无限变项的变异体,如Photoshop软件中所允诺的“变项”和“调整”功能;5.跨码性,即新媒体中的“文化层”和“电脑层”之间互相影响和渗透,产生新的混合着人类和电脑意义的电脑文化,导致“人机交互界面”“数据库叙事”“互动叙事”等崭新观念的出现。[4]2如果说19世纪末摄影、电影等视觉表达形式的出现成就了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的话,那么,20世纪末以来以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媒体变迁,促成了又一次文化转型。对于新媒体文化的属性,有学者提出它是大众文化在新媒体领域内的扩张,是一种大众背景下的分众文化。也有人认为新媒体文化是一种复合文化,它的复合性主要体现在多种文化样式的融合与文化传播功能的多重包容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论述值得我们注意。被喻为“21世纪麦克卢汉”的詹金斯将新媒体文化突出的特征之一是所谓的“参与性文化”的形成。他在《媒体融合:新旧媒体的撞击》和《粉丝、博客和玩家:数字时代的媒体消费者》两书中阐明了一个中心观点,即认为当代社会正经历着由消费者文化向“参与性文化”的转型。根据他的看法,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媒体融合来理解数字技术所成就的参与性文化,就是广大普通受众和粉丝在融合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消费者与制作者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他/她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最新的媒体技术创作并传播多样化的媒体内容,比如对媒体内容进行获取挪用、转换改造、修改以及再次循环流通等文化实践。换而言之,参与性文化它所要表明的正是以互联网、手机和各种PDA装置为代表的新興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当代社会的消费者不再单纯是被动的收受体,人们应当被重新定位为消费者兼制作者。在新的媒体范式中受众与媒体制作者之间正在不断融合,而转型为能直接参与到内容与信息等知识生产活动中去的生产-消费者,以此消泯了媒体消费与制作者之间的界限。值得注意的是,融合文化语境中的参与性从本质上有别于我们通常所讲的交互性。“交互性指的是一种新型媒体技术的运行方式,即这种新技术被设计的对媒体消费者的反馈更为敏感而迅速地做出应答。”[5]133相比之下,后者侧重媒体设计者的技术决定性,而前者更强调一种由文化所形塑的媒体使用规范,它更具开放性,媒体消费者积极投入其中——“媒体消费者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获得参与到媒体叙事的创作和分发当中的权力”[6]286。endprint

二、去中心化:从“封闭式”到“开放式”

笔者以为,从某一方面来看,新媒体文化也是一种复合文化。复合主要体现在多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文化传播功能的多重包容性。技术的多媒体化消解了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教育与宣传之间的距离,将所谓大众与精英、文教与娱乐置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共同演绎。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在逐渐走向“去中心化”,一種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在“去中心”的文化语境下,美术史教学的最大转变也许可以归结为开放式的互动性。

美国学者泰普斯科特说得好:“网络世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7]111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传播的突出特征是交互性。它包括两层含义,即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具有控制和修改权。当代传播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打破了传播的单向性。另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采集和制作都变得异常简单。除此之外,广大受众主体意识增强,主动参与信息的制造中,人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任何具备一定媒体素养的人都可以进入到故事世界的建构中,并按照自己的设想完善这一虚构体系。

从美术史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来说,师生关系、学生与课程中的形象关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是传统传播方式的典型,即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集中学习既定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种传播方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完成,知识的传递性和指向性都很明确和直接,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非常单一。换而言之,这种教学传播方式更多的是教师自我的“独白”。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的多样形态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既定限阈,加上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和便利性,师生关系彻底打破单一性,从传统的知识传递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互动的对话关系。从词源学上讲,对话与辩证法是同源的。对话作为人们在各个领域中探求真理、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体。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精神,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值得我们注意。根据巴赫金的看法,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科学文艺,每一个领域中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他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8]344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为教师减轻了繁琐的备课程序,更重要的是,由新媒体组成的网络空间扩展了教学新时空,使美术史的教育过程实现真正的对话。正如巴赫金所说:“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它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就会退化至死亡。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8]132巴赫金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运用至小说的解读分析中,并提出复调是由各自独立、具有自身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而且众多主人公及其声音都有相对的自由和独立性。如果我们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参与式教学,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复调性质的新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坚持以参与者为中心,充分利用参与者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譬如根据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教师可设置主题关键词或分组讨论,同学们利用微博平台或手机媒体对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性地参与交流,甚至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新媒体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图片、文字、视频、网络语言等各种表现手法充分表达自我,分享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各种观点平等地呈现在平台上,他们的观点都可以快速得到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响应或批评,这种交流碰撞,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实现了传、受者之间的直接交流与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同时由于新媒体本身的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学生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传输者,他们的话语权在新媒体的支持下获得延展,传受双方对信息交流过程拥有平等的控制权。可以说,新媒体传输过程的记忆力远远大于纯粹的纸上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对于美术知识更加感兴趣。

三、几点反思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可能带来文化形态的改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技术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不再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角色,在某种意义上,技术已经从一种手段逐渐成为了文化的目的和主题,直接关涉文化“如何可能”。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为了培养适应将来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美术史教学的思考也许可以更深入一些。

首先,美术史的教学格局应该突破传统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史课程由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两部分构成。前者一般涉及教学原理、方法等内容,后者则侧重画派的风格特点、画家的艺术成就及贡献等。总体说来,美术史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数字技术手段能够达到创设美术情境的目的,加深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品味。比如,通过数字手段,大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最清晰、逼真的艺术作品的图片,还可以对图片进行随意的移动缩放和相互分割组合,大大地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情境的把握。这一方面,尤其适用于从事艺术实践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科的学生开设美术史课和选修课。除此之外,对于美术史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使学生了解创造活动过程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思考、发展当代视觉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内容。

其次,正如英国批评家伯格所言,当今社会中的形象的集中程度,视觉信息的强烈性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出现。在当今的“读图时代”,无数印刷的、视频的图像通过各种媒介铺天盖地而来。美术史的教学离不开精美的图片,而且PPT上的图片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少。曾几何时,PPT上静止的图片已不能满足我们的视觉需求,数字电视中生动的配音,精彩且逼真的影像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纸质的讲稿到PPT再到数字电视,这虽然也是教学手段的一种“进步”,但是从事图像教学的美术史老师不能不反思图像的功能。图像的泛滥、学生获取知识的碎片化及信息的不确定性皆有可能消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体性,使视野越来越窄,同时会导致师生自身语言水平的下降。

最后,美术史是审美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科学技术进入了“后现代科学”,它对大学生审美主体产生的影响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在“媒介化的准互动”状态中,生产与接受的断裂、主体间性的变形问题,以及在工具性存在的状态中,学生的主体性转向问题。

参考文献:

[1]凯利.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M].萧华敬,等,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2]Williams R.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 London: Fontana, 1976.

[3]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息[M]. 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孙绍谊,郑涵.新媒体与文化转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Collide[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6]David Thorburn, HenryJenkins.Rethinking Media Change: The Aesthetics of Transiti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3.

[7]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8]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去中心化参与式美术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郭诗奇作品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失实报道
“去中心化”时代的中心化现象
画学学科设立与技法成熟关系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