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釐王氏家训解读

2019-01-27吴蕴慧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04

名作欣赏 2019年35期
关键词:家训家族读书

⊙吴蕴慧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王氏中,以明朝大学士王鏊为代表的一支也称作莫釐王氏。莫釐王氏先祖于南宋初自汴梁迁居姑苏洞庭东山,迄今已有900 年。自王鏊考取功名、登科入仕后,莫釐王氏逐步发展为科举世家,成为江南望族。后世在科举、经商、文学、艺术、科技、教育等领域大显于世,子孙人才济济、名人辈出。莫釐王氏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枝繁叶茂、经久不衰,与其独特的家风、家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莫釐王氏核心人物穷阁老——王鏊

王鏊(1450 —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更号拙史,学者称震泽先生,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著有《震泽编》《震泽集》《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姑苏志》等。

明成化十年(1474),王鏊参加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成化十一年(1475)会试,又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又以廷试一甲第三探花入仕,后累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具名世才、有旷世略”的宰辅良臣。王鏊在朝为官三十多年,历侍宪宗、孝宗、武宗三朝,文章道德擅名一时。嘉靖三年(1524)去世,追封太傅,谥号“文恪”。王鏊居官清廉,全无积蓄,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王守仁赞其为“完人”,其门人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不仅在朝堂上位极人臣,而且在其家族的发展中也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开创了莫釐王氏世代相继的家风和家训。

二、莫釐王氏家训解读

莫釐王氏家训没有专书专卷,而是体现在《王氏家谱》中。修家谱对于古人来说是家族大事。弘治九年(1496),王琬、王鏊父子为莫釐王氏始创总谱,名为《王氏家谱》,后亦称《太原家谱》。清朝道光年间,王氏后人王熙桂主修《太原家谱》,一名《洞庭王氏家谱》。至民国王季烈修谱,称为《莫釐王氏家谱》。莫釐王氏家谱前后一创六修,完整地记录了族人九百年来的生活、创业和发展经过。此外,家谱中还体现了莫釐王氏先贤诸多治家教子的观念和立身处世的原则。

1.读书重教、立品立德

最早定居洞庭东山的王氏莫釐祖先是一名武将,受当地文化传统的影响,王氏家族经历了弃武入商、以商发迹、由商入仕、儒贾并行、由儒入文的发展历程。其中,王鏊在王氏家族由商业儒的发展中具有主导和引领的作用。

王鏊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但读书颇为刻苦,常常食不离房、足不出户,夜读不辍,甚至为了避免一些人为的干扰,常常独自躲到小山岗去读书。他自小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12 岁时,有人以《吕纯阳渡海像》求题,即奋笔写下了“饶他弱水三千里,终到蓬莱第一洲”的名句,寄托了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宏伟志向。

王鏊通过自身读书和科举成名的经历,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显世、家族的地位唯有通过读书重教、科举出仕方能实现。然而,王氏家族读书立业的风气形成较晚,始于王鏊的祖父王逵,真正实现向儒士转变则始于王鏊的父亲王琬。为扭转族人重商轻文的思想,他立定家规,倡导读书的家庭风气,对于家中子孙考取不同层级学校或功名的,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实现了王氏家庭由商习儒的重要转型。家谱中所收录的王鏊十九通诫子书中,更是体现了他对儿子勤奋读书的谆谆教导。

在饱读诗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儒家道德观的影响,王鏊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也堪为后世楷模。他性格高傲,洁身自好,曾有诗云:“无闻良己矣,渐老欲何如?未免王融笑,甘为武子愚”。他严于律己、交友谨慎,诚如他在《与韩尚书》中所言:“仆受性愚戆,与世寡谐,立朝三十余年,不妄交人,人亦无肯与交,其号相知者才三四人焉。”他为人正直,不依附权贵,不结党营私,不阿谀奉承,不事钻营,有意避开权贵们的势力范围。寿宁侯张峦之前与王鏊有所交往,寿宁侯成为明孝宗的岳父后,备受恩宠,前来结交张峦的人不计其数,而王鏊却与之断绝往来,并以攀附昭德为耻。关于王鏊为人,其学生文徵明做出了精辟而客观的评价:“公为人敦悃靖谧,于世寡与,而能以道自胜……与人处,不为翕翕热,而默然之间,意已独至。平生未尝干人以私,人亦不敢以私意干之。立朝四十年,权门利路,不一错足;班资下上,未尝出口。每进官辄逊避不敢当,晚益韬敛以逾越为戒。”

在王鏊的垂范下,莫釐王氏家族读书追求儒家的道德准则,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夫和妇柔的家庭关系,培育知礼仪、明人伦、尽忠孝、贵仁义的家族文化,将文化涵养和道德规范有效结合,对家族子弟崇高人格和正直品德进行引导,以至家族成员在博取功名之后,亦能明辨是非、修身明道。

2.忠厚世家、安分守己

莫釐王氏家族起家艰辛,生活拮据,因此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即使后来家道兴盛,生活日益宽裕,莫釐王氏家族在日常生活上仍然倡导俭约自守,恪守“薄于自奉”的家训。然而,勤俭并不意味着视财如命、敛金成嗜或是待人刻薄。莫釐王氏家谱《述德》中曾记载先人对子孙金钱观的教育:不以富自封,不为财所累,不独享财富,与人同乐。这样的财富观也逐渐形成了莫釐王氏家族忠厚世家的风尚。

莫釐王氏家族所谓的“忠厚”,并非稀里糊涂受制于人,任凭别人欺骗,而是“精明不失浑厚”之意。也就是说为人要忠诚老实,淳朴敦厚,宽容隐忍,讲究仁爱,实为内精明而外浑厚。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不损人利己,在财务来往的问题上,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不取不义之财;第二,宽厚待人,所谓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一切以大义为重,不结私仇,不计较个人恩怨,对于他人非原则性的小过,要谅解容忍;遇到他人较大的过错,则按道理劝导使其晓喻,不非人之短,不矜己之长,掩人之恶,扬人之善;第三,助人为乐,不图回报,尤其是在别人临危患难之时,将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

王鏊获仕致官后,最担心的就是子孙横行乡里、为恶一方,他给儿子的家书多达三十封,对他们进行提醒和教育,希望他们严于律己、安于本分。尤其是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王延喆,务必管好家人下人,切勿生事害家。

王氏家族忠厚世家的处世原则使得后人能俭约自守,厚以待人,以善存心,乐善好施,积善乡里。这不仅使得家族邻里关系和睦融洽,而且为家族赢得了较高的尊重和名望,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的名门大族。

3.忠君爱国、廉政为民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王鏊忠君爱国,忠心耿耿,对皇上不谄媚逢迎,敢于直谏。弘治四年(1491)八月,《明宪宗实录》修成,王鏊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王鏊“每进讲至天理、人欲之际及君子、小人之用舍,必详必恳”。孝宗经常出游后苑玩乐,左右无人敢劝阻,王鏊以“文王不敢盘于游田”规谏,词严义畅,终于感动孝宗。登科入仕之后,王鏊虽身居要职,但从未骄奢淫逸,时刻关心政事,谏言献策。武宗宠幸宦官、荒淫冶游,宦官刘瑾得势、招权纳贿,朝中大臣多受排挤,正直之士难以容留,甚至屡遭迫害,王鏊不卑不亢,坚守正道,最终寡不敌众,选择致仕归隐。闲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荐举,王鏊终不肯复出。然而,在归隐期间,王鏊人在乡野,却心怀天下,仍时时关心着国家政事、民间疾苦,难以卸任儒家的担当和责任,被誉为“山中宰相”。

面对荣辱,王鏊平和淡泊,他在《我生》一诗中写道:“委顺齐宠辱,冥怀无丑好。得之亦不惊,失之曾不懊。”在王鏊精神的感召下,莫釐王氏家族后人涌现出了一批忠君爱民的清官廉吏:敢斗“阉党”的知府王禹声;政绩卓著的道台王世绳;为民请命的平阳县令王元位;颇多善举的县丞王世均;十年小吏、处处为民的王伯益;务实便民的哈密司巡检王伯需……他们无论官至何级,均各自演绎着自己独特而又感人的忠君爱国、廉政为民的故事,续写着莫釐王氏的清风正气以及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莫釐王氏家谱多以庐南紫阳朱氏家训为范本来规范家族子弟行为。至今仍悬挂于苏州东山陆巷古村怀德堂的静观楼中。怀德堂原为王家祠堂,是家族祭祖之地,在此悬示家训,更能体现出莫釐王氏在治家旺族的实践中的价值取向,更能成为后世“修身”“齐家”“治国”的典范。

①②⑥ 王鏊:《震泽集》,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141页,第520页,第157页。

③ 文 徵明:《甫田集》,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21页。

④ 王 季烈:《莫釐王氏家谱·述德》,中国古籍出版社1937年版,第4页。

⑤ 邵 宝:《容春堂续集》,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72页。

猜你喜欢

家训家族读书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家训伴我成长
我们一起读书吧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