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2019-01-27门姊阳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西安710128

名作欣赏 2019年27期
关键词:卡列尼托尔斯泰安娜

门姊阳[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西安 710128]

一、引言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1873—1877年间创作的一部“俄国古典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社会长篇小说”。在该小说中,托尔斯泰凭借自己的如椽巨笔及精湛的艺术技巧,再现了俄国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情景,揭露了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所面临的尖锐的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托尔斯泰曾对文艺作品制定了三条标准,其实质在于文艺作品应力求达成内在思想内容同外部结构形式的统一,这也是托尔斯泰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正是这一目标的完美体现。该小说的故事情节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描写安娜与渥伦斯基、卡列宁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体现了彼得堡上流贵族社会及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则是描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之路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下农村的生活图画。为使这两条情节线索成功顺利地展开,“托尔斯泰在艺术上戛戛独造,独辟蹊径,不拘一格,而又惨淡经营,细针密线,一丝不苟,它新颖独创,严谨匀称,千锤百炼,无懈可击”。

本文将从双线拱形结构及心理描写的角度对该小说的艺术特色加以论述。

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双线拱形结构艺术

《安娜·卡列尼娜》中双线拱形结构的构建离不开小说中并驾齐驱的两条情节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的发展,作品展现了两个阶级千差万别的生活:一个是与安娜活动相关联的彼得堡、莫斯科两地的官僚、贵族上流社会的生活,另一个是与列文活动相关联的以农民为主的农村社会的生活。这两个阶级的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都是对立的,充分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

作品中两条情节线索的展开,犹如双峰并峙,双岩竞秀,迤逦蜿蜒,绵亘起伏。托尔斯泰似乎信笔写来,纵横开阖,妙造自然。这种“广阔而不受拘束”的写法,不但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生活素材驾驭熔裁的深厚艺术功力,而且表现了托尔斯泰不囿陈规、锐意求新的卓绝艺术胆识。两条线索看似彼此独立,实则紧密相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两条情节线索的交叉点,也是双线拱形结构在内在思想上的衔接处。

无论是以安娜为中心,还是以列文为中心的故事情节,都可以看出两位主人公在努力寻找、探索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安娜努力追求个人幸福,选择将爱情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列文则致力于改造社会,努力寻找超越个人欲望和利益的人生真谛。虽然两位主人公对人生的抉择及生活态度不尽相同,但是实现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始终是这两位主人公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也正是两条故事情节线索发展中所蕴含的“内在联系”,两条线索通过这个“内在联系”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小说中两位主人公各自提出的三个问题是实现人生目的与意义这一“内在联系”的重要体现。安娜在卧轨时,有三句内心独白:“我在哪? 我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这是她向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在后期列文也向自己提出了三个一直盘踞在脑海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究竟是什么人? 我在哪儿? 我为什么在这里?”两位主人公分别向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艺术手法上的前后呼应,更重要的是还体现了两条线索在思想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安娜的三个问题一方面是对自己行为的忏悔,另一方面是对自己一生追求个人幸福所做的总结,三个问题的核心始终围绕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而列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的核心是使他精神上一直饱受摧残的“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实则也是探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

除了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这一“内在联系”的衔接,纽带型人物的存在也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双线拱形结构构建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该小说中,安娜的哥哥奥博朗斯基与小说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有着一定的关系,推动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因此担任纽带型人物这一角色。奥博朗斯基因为自己轻浮放荡、不安分的行为,首先造成了他自己家庭的“混乱”,导致他与道丽夫妻关系极度紧张。安娜为调解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在这里她同渥伦斯基相遇。正是由于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遇,在之后的日子里安娜、渥伦斯基、吉提与列文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奥勃朗斯基的家庭生活这条次要线索一直穿插在小说中两条主要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它在外部结构上成了两条主要线索的拱形结合处。通过“内在联系”的衔接与外部结构的结合,小说中两条主要的线索联结成自然、严整的拱形结构。这是托尔斯泰在小说结构艺术上的首创,表现出了他在小说谋篇布局上的缜密与严谨。同时,小说中两条主要线索似分实联,平行发展,反映了小说史诗般错落有致、天衣无缝的艺术特色。

三、《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心理描写艺术

世界文坛上的许多作家在心理描写艺术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托尔斯泰则博采众家之长,不仅继承了俄国文学前辈的传统,而且还吸收了西欧文学前辈的经验,取各方精华把文学的心理描写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世界文坛上的艺术大师们都对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做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心理艺术家。

托尔斯泰在创作之初就表现出了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卓越才能,致力于再现出人的心灵的真实状态。车尔尼雪夫斯基就他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上的出色创新进行了评述:“托尔斯泰所精心描写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心理描写是托尔斯泰毕生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托,用“心灵辩证法”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合情合理地展现了安娜从彷徨迟疑地在矛盾中追求到心灰意冷地在绝望中死亡的完整的心路历程。小说中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每一个场景的安排,每一个人物的动作,托尔斯泰都紧扣人物心理的矛盾变化,可谓是一部“心灵辩证法”的典范之作。

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心理描写是深深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上的。他的心理描写艺术在内容上具有“真实性、复杂性、运动性”等特点,并能灵活运用“间接描写及直接描写的表现形式”,从而达成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的统一。

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无论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是反映心理活动的外部感情流露(肖像、语言等),无一不严格地遵循着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他忠于生活,绝不拿自己的理想生活去代替现实生活。“安娜病危”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个高潮,在这一章节中托尔斯泰创作的真实性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安娜患产褥热处在生死边缘时,她的心灵一反常态,对卡列宁的怜悯胜过了对他的厌恶,甚至把他看成一个非同寻常的好人。安娜的内心一直处在既厌恶丈夫、憎恨丈夫,同时又怜悯他、替他解释的矛盾之中。面对着垂危的安娜,卡列宁和渥伦斯基这两个生活上的敌人不计前嫌,握手言和,大有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一切矛盾都会化解之势。然而,实际生活并非如此简单美好,冤家对头不可能就此彻底谅解忍让,尤其像卡列宁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心软,也绝不会真正地饶恕有损他名誉的妻子和情敌。当安娜病愈,与渥伦斯基双双离开俄国后,卡列宁果然又露出他狰狞的面目,既不同意与安娜离婚,也不同意把儿子交给安娜,最终加快了安娜走向绝路。由此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对“真实”的坚持,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性,使得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另一个特色是善于在复杂、矛盾中揭示人的心灵,即复杂性,从而力图展现人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托尔斯泰并不把人物过分理想化,而是既写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又写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在这一方面,复杂性与真实性密不可分,忠于“人无完人”这一现实。同时,在心理描写中复杂性与运动性也是紧密相关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主要指的是心灵的运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变化中。一个人在遭遇不同的境遇或是处在相同境遇的不同时间段中,心理的状态往往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作品绝不能把人的内心世界简单化、片面化、固定化,而应竭力写出它的复杂性、全面性、运动性。

《安娜·卡列尼娜》出色地体现了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复杂性与运动性,在斗争中、活动中揭示了人物丰富多变的心理。“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并不是一触即发的,面对渥伦斯基的追求,安娜经历了一个却之不能,受之不易的斗争过程。”安娜对卡列宁的认识也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从莫斯科刚回家不久,安娜觉得他是“好人”;而当卡列宁阻挠她离开时,她又认为他是“卑鄙无耻的家伙”;在卡列宁拒绝离婚后,安娜则称他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是“一架做官的机器”;病危时却又说他是“好人”,甚至是个“圣人”。对待自己,安娜的内心也是始终不断地与自我进行斗争:一方面想要追求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另一方面又不断自责,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由此可见,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之所以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主要在于他不仅详细刻画人物的特征,而且合情合理地描写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内心活动和行为表现。这里有矛盾,有冲突,有发展,有变化:好人不是一贯正确,始终积极向上;坏人也并非个个都是“青面獠牙”。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交替使用。所谓间接描写是指人物在特定的情势中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姿态、神情、语言等,通过这些外部特征的刻画,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在间接描写中,肖像描写则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托尔斯泰善于把肖像描写当作心理描写的重要辅助手段。例如当渥伦斯基与安娜第一次在车站相遇时,就有一段关于安娜的心理化了的肖像描写。透过这一段肖像描写,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安娜美丽的外貌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觉察到安娜内心矛盾的心理状态:她热爱生活,却十分压抑;她渴望真正的爱情,但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抛开世俗的一切去勇敢追求。

直接描写则是指作家对人物在特定情势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剖析和披露,可以说就是直接运用语言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本身,表现他在特定的场合中的心理状态。在直接描写中,托尔斯泰特别擅长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自己来展示他在特定场合中独有的心理活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许多内心独白都反映了人物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态度,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例如最后一天,安娜在去车站的路上,听见晚祷的钟声响了。她这时的几句内心独白“这些教堂,这些钟声,这些谎言,却有什么用? 无非想掩盖我们彼此之间的仇恨”,既表现了自己痛苦的内心世界,又表达了她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不满。

四、结语

托尔斯泰作为世界文坛大师、文学界的泰斗,其艺术成就覆盖多方面。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上,他匠心独运,锐意创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将主人公们的生活世界及内心世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活生生地见到了活在小说中的人物,可以深刻感知他们的情绪,与他们进行畅快的交谈。同时,托尔斯泰也是一位纯熟驾驭语言的高手,他的语言天然无饰、朴素简约,却显示出夺人的艺术风采。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是永恒不朽的,对世界文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

猜你喜欢

卡列尼托尔斯泰安娜
安娜作品
七颗钻石
【名著精缩】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家庭
忘记自己的人
全新的“安娜·卡列尼娜”
爱心
安娜和卡列尼娜?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