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编辑的组稿能力培养

2019-01-26朱晋峰

中国司法鉴定 2019年5期
关键词:名刊司法鉴定学术期刊

朱晋峰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司法鉴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200063)

期刊在学术研究领域作用越来越大,学术期刊是否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确立其学术地位,与作者、编辑和读者是分不开的。而其中编辑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发挥的是纽带作用,同时编辑对文章具有重要的把关功能,从而对期刊学术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如肖宏[1]在访问和了解了《自然》系列杂志出版集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杂志社后,得出了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编辑的结论。随着社会各界对期刊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促使编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尤其是在学科综合类学术期刊中,其与传统单一学科学术期刊相比,存在多学科、多领域等特点,甚至这种学科的跨越不仅仅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者社会科学领域)内进行,而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之间跨越。就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司法鉴定》为例,其所包含内容不仅仅是司法鉴定制度及法律法规等社会科学领域内容,还包括痕迹、法医、电子数据等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内容,在我国类似这样的期刊还有很多,其发展受到非常大的限制。编辑作为期刊的核心力量,这种困境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 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组稿能力的意义

组稿,尤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重要科研成果的论文产出,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的稿件,大多针对的是科研工作者,因此对稿件的学术性要求较为严格,而学术期刊编辑的组稿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一项常态性工作,组稿工作的好坏对编辑工作影响巨大,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准。

1.1 有助于学术期刊水准的提升

一份学术期刊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该期刊的重点选题为基本导向,往往在组织稿件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体现了期刊办刊的主动性。因此,对学术期刊来说,具备专业性和适用性的稿件来源是工作的基础,如果提供的稿源数量不够,就无法供编辑进行选择,将会造成稿件质量和期刊水准的降低。一个学术期刊想要办得出彩,那就需要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来支撑,而这群稳定的作者群体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才能助力学术期刊持续稳定地发展。比如《法律适用》杂志,开设有专门的“法官说法”栏目,由各个法院的法官有针对性地对近期的法律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组稿工作中与作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和交流,将广大的优秀法官群体稳定在期刊的周边,从而有机会约到更高质量的稿件。由学术期刊根据选定主题进行组稿工作,持续地刊发相关高质量的稿件,促进期刊朝着更高的水准和方向发展。

1.2 有助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通过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组稿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准,进而以高质量学术期刊为大量的学术科研人员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机会,并为他们搭建互相交流沟通的专业性平台,这样就可以为学术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助力,同时也能促进学术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学术期刊编辑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稿能力,一方面有助于期刊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为学术界新生人才的培养和青年学术科研人员、在校师生等获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成熟的平台,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业内研究的最新动态。同样,这些作者群体、读者群体、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也能通过了解学术期刊而为期刊提供多方支持,这也是对学术期刊编辑优化社会环境能力的一种考验。只有融入社会,服务大众的期刊,才能从社会中汲取需要的养分,才能办活办好期刊。因此,编辑通过组稿工作联系各方作者,进而通过作者与社会取得联系,最终能达到扩大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目标。

1.3 有助于专业发展的推进

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司法鉴定》为例。该杂志主要涉及司法鉴定领域,近年来司法鉴定机制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刊物,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司法鉴定领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编辑的组稿能力,有利于编辑进行展组稿时,更关注新角度、新方法、新领域等方面的稿件,通过选题、组稿、栏目策划等,就改革新方向和新成果进行有意识地广泛推介,从而在为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时提供引导作用,促进司法鉴定改革领域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1.4 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水准的专业作者队伍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作者水准参差不齐,将会影响到刊物的影响力和专业性。因此,专业的作者群体一方面为期刊提供专业中高质量的稿件,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编辑提供更多的学术和人才情报。学术期刊编辑通过组稿工作,不断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为作者提供稿件保驾护航,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中青年作者,往往可以借由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进一步获取论文所需的参考意见或最新消息,进一步拓展思路,促使他们进一步高质高效地完成论文的撰写。而青年作者对学术的热情,往往又会因为一次的成功而不断高涨,在这样的氛围的鼓舞下,继续深入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不仅能获取更多的学术成果,也能促进学者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相关学术领域工作的不断成熟,这些中青年学者不断成长,将会成为该学术领域的主力军,也将成为学术期刊撰稿的主力军。

2 学术期刊编辑组稿的困境

一本好的期刊显然具备网罗更多优秀稿件的能力且机会多,但是组稿工作本身也受制于一定因素,甚至会错过一些极为优秀的稿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很大的缺憾。

2.1 期刊本身影响力的制约

以中国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为例,出于方便评价的考虑,通常采用名刊等于名作,进而等于职称的评价标准,加上名刊的声誉效应,导致大量稿件涌向名刊编辑部,编辑的审稿量也大大增加[2]。而对于那些一般的期刊来说,则就显得较为“无人问津”。往往一般性的学术期刊,由于未入选核心期刊,导致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不常关注。知名作者总是更多地关注名刊,与名刊之间有着良性的互动,从而更多地与名刊编辑交流沟通,论文更多地发表在名刊上,使名刊的影响力会更大,而一般学术期刊缺乏优质的作者群体,就无法吸引优质的潜在读者,造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外部环境制约,无疑给编辑的组稿难度提升了好几个等级,更是对编辑组稿能力的一种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当下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名刊有渠道获取优秀作者提供优秀稿件从而提升期刊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作者和优秀稿件;而一般期刊缺乏优秀作者,无法获取优秀稿源,导致期刊影响力无法提高,进而无法吸收优秀作者和优秀稿件,给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2.2 期刊固有传统模式的制约

一本名刊,从其创刊之初到成为名刊,大多都是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中间,名刊逐渐形成了其极具竞争力的传统宗旨、采稿标准等,这些固有的传统模式,对名刊来说往往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当一篇优秀的稿件,与名刊的传统模式背道而驰时,极有可能为名刊所舍弃。因为名刊珍视传统与科学共同体珍重范式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期望在变化中有一个稳定的参照系[2]。只有这样,名刊才能保持住自己的传统,维持住名刊本身的传统,保持自己刊物所一直传承的东西,保证自己的稳定性。虽然名刊的这种传统模式,是掌握在编辑部内部的,约定俗成的,从内心能意识到自己杂志的这种传统。而对于外界的作者而言,却无法体会到这种传统模式的存在,所以提供的稿件,往往会因为与刊物的传统价值不相符合,不被编辑所采用。一般的期刊也是如此,大多数期刊总会有其办刊宗旨,整个期刊会有自己固定的体例和精神,这就是编辑内心的一种确信,对作者来说是无法体悟到的,其极大地限制了优秀稿源的采纳和发表。

2.3 期刊编辑自身素质的制约

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和水准有不同,即使是名刊编辑也不代表是学术化的学者编辑。当稿件投至期刊编辑部时,并非所有稿件都能送至专家组进行审稿的。所有稿件都需要通过编辑初审,编辑眼界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可能会造成优秀稿源的流失,从而导致优秀作者不再向该杂志社投稿。再比如说,对于名刊而言,更多的是吸收名家作者的文章,因为他们能带来声誉等各种附带效应,一般的普通作者,可能除了文章之外并不能给期刊带来别的好处,所以一般作者在竞争力上与名家作者毫无可比之处。对编辑而言,有可能是出于工作繁忙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自身眼界不够,再有就是素质的参差不齐,会出现怠慢一般作者的情况,比如说态度不佳,处理稿件时间长,或者是根本不进行交流沟通等。这就将给一般的作者带来不好的印象,即使是有优秀的稿件也不会再向该期刊投送。而编辑本身能力的参差不齐,也会导致优秀稿件的埋没,无法组织优秀的作者,更难以搜集优秀的稿源,这对于期刊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

3 学术期刊编辑组稿能力的培养路径

学术期刊编辑面对组稿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并提升自身的组稿能力。

3.1 转变思想意识

期刊是新闻出版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性期刊更是承载了传播、引领学术发展的使命。当然,作为期刊出版关键环节的编辑在学术研究成果引领与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实践中,往往编辑行业很难受到重视,除一些专门的编辑出版单位外,编辑部在一个单位中常常可能沦为边缘部门,编辑也沦为边缘岗位。在非核心期刊编辑中,这种现象就显得更为突出。在一些非专门的编辑出版单位中,编辑部往往就由一二名专职编辑组成,其他大量存在的都是兼职编辑,他们有自己本职的科研工作,职称评审也不走编辑序列,在此背景下要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编辑工作当中往往并不现实。而专职编辑则由于在单位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发展前景黯淡等诸多原因,对编辑工作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此一来,就很可能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期刊的正常运行。

对此,笔者认为,编辑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即使目前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但是编辑首先应当对自己工作有充分的荣誉感、使命感,自己只有对编辑工作有充分的热情,才能不断获得他人对编辑行业的尊重。对于编辑行业来讲,编辑从事的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在表面形式上无法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更强调编辑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工匠精神,从而将学术期刊办好,为实现期刊的学术传播、引领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增强学科了解

在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尤其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中,对于编辑而言,面临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是对学科的掌握程度如何。就以笔者所在《中国司法鉴定》为例,其不仅涵盖司法鉴定法律法规、司法鉴定管理、司法鉴定技术标准体系等社会科学领域,还涵盖了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等自然科学领域。如此复杂的跨度大的专业体系,对于编辑而言就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其不可能对期刊所有所涉专业都能有全面的了解,编辑部也不可能对每一种专业都配备专业编辑。这就要求有限的专业编辑能够对本期刊所涉专业都能有一定的了解。而笔者在这里所指的“一定的了解”是指,对期刊所涉及的相应的专业不要求做到像专业人员一样精通,但一定要对该专业目前所研究的内容、重点复杂疑难问题、主要研究机构、专家等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便于掌握期刊学术发展方向,进行定向约稿,又不至于花费太多时间去研究不可能研究精通的内容。而如何对上述内容有所掌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认真研读各专业的研究综述、研读其他相关学术期刊刊登内容、举办或参加各专业的学术会议、与各专业的人员进行交流等方式进行。

3.3 强化学术交流

相对于其他单科学术期刊而言,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应当更加注重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了解期刊各专业、通过学术交流向各专家宣传杂志。就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科普期刊编辑不仅能编稿、能写文,还要能开讲座、能上电台、能出镜头。[3]”毕竟“科技期刊编辑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才能具备与作者、读者直接或者间接交流的能力。[4]”但是这种学术交流,笔者认为不仅仅是与专业会议的交流,还包括与同行的交流。即与其他期刊的交流,吸取他们的办刊经验。同时笔者认为,还应当特别注重与同类型综合性期刊的交流,注重与同专业、相近专业期刊的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甚至,相同或相近专业期刊可以形成同盟,共同举办相应的大型学术会议、或者就某一个专业举办学术研讨会,定期召开办刊经验交流会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此外,就综合性期刊自身而言,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育编辑的基本素养。如中华医学会选择了举办编辑培训班、岗位技能大赛、编辑沙龙、参加学术会议、撰写论文等多种途径的再教育模式,以培养符合医学类科技期刊的复合型编辑人才[5-6]。

3.4 建立稳定的专家群

作为学术期刊而言,其应当具备稳定的作者群、读者群、专家群,这是能够办好期刊的前提。而这对于学科综合性期刊而言,稳定的作者、读者、专家群尤为的重要。而且这种稳定的群体需要区分不同的专业,即每个专业都要有稳定的作者、读者、专家群体。毕竟综合性期刊来稿比较分散,一段时间内可能某专业来稿特别多,也可能出现某专业没有稿件或没有优秀稿件可以刊登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有固定的作者能够及时供应优秀稿件,以保持期刊专业的平衡。综合性期刊需要稳定的作者群、读者群这不难理解。但是笔者认为,在学科综合性期刊中,除了要有作者群、读者群之外,还应当有一个稳定的专家群,而且这个专家群必须是每个专业都要有,并且相对均衡。如上所述,学科综合性期刊,尤其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可能对所有专业都能熟悉,这也就造成编辑部不可能对各专业的优秀研究人员都能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其他方式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笔者认为最为合适也是最为有效的就是期刊拥有稳定的学术专家群。编辑部和专家群保持良好的联系,在期刊需要的时候,可以由这些专家为杂志出谋划策,甚至选定期刊某一期或连续某几期的主题,并组织专家撰写相应稿件。因此,对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而言,建立一个稳定的作者群、读者群、专家群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建立稳定的支撑群体除了可以从作者、读者当中进行发掘以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行业活动等方式来发掘期刊团队。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一本刊物频繁出现在行业活动中时,知名度会提升很快,远比做广告、发传单效果好得多。[7]”

猜你喜欢

名刊司法鉴定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名刊荟萃,为你甄选
医疗纠纷中的司法鉴定问题研究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医疗纠纷中的司法鉴定问题研究
国内外名刊名著
《黑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