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争端:背景·困境·走向

2019-01-26曾宪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贸易战贸易特朗普

曾宪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东城 100732)

自2018年3月以来,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采取的一系列贸易制裁措施所引发的中美贸易争端,中美爆发大规模贸易战阴影便始终挥散不去。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贸易争端可能造成的后果将是较为严重的,并有可能在全球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尚未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完全摆脱出来的全球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这一问题引发全球关注。

一、中美贸易争端的背景

(一)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弱

“二战”以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逐步在全球建立起由其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而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消失,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也达到巅峰。然而,美国的强大影响力是建立在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自身实力基础上的。二战后,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美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其相对实力下降速度加快,其中尤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时间段里最为显著。据统计,200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约为34%,[1]2016年下降为24.5%,在短短12年时间里,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速较快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美国,这就意味着美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仍将继续降低。例如,2014、2015和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2.8%、2.7%和2.4%,而同期美国分别为2.4%、2.6%和1.6%。

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事实上,美国在许多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弱,同时,由其主导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也日益不得人心,各国人民盼望新的国际治理体系取代当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延缓美国经济相对实力下降的进程,另一方面,对其利益构成威胁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遏制。其实,这样的努力,注定要失败的。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美国在“二战”后经济一枝独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而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不同国家最终将呈现一定程度的“均等化”趋势,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会呈现缩小的趋势,整体来说,发展中国家的速度将会高于发达国家,这就使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其国际影响力下降,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采取了产业空心化战略,即将工业生产体系中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降低劳动力成本,而保留了包括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产业空心化的好处在于:美国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垂直分工体系中获取高附加值部分的利益,同时又能以降低成本从国外进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或者零部件,从而使美国充分享受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处。但是,由于工业缺乏部分劳动密集环节,便减少了部分就业岗位,同时在工业比重较低的情况下,对有效应对危机构成一定程度的不利。

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便有人提出“再工业化”,自此之后,每次美国经济或世界经济出现重大危机,“再工业化”便被提及,此概念的热度与经济周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再工业化”再度成为热点。奥巴马政府明确将“再工业化”升级为长期战略,其具体措施包括强调重新认识制造业价值,强化提升工业地位;明确将加大出口,发展出口型产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力图以此推动经济增长,消除进出口失衡,减少贸易逆差;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力图在新兴产业方面继续占据制高点,维持其高竞争力。

特朗普上台后,实际上延续了奥巴马“再工业化”战略,并且其态度更加激烈,强调要让制造业重新回归美国,2017年7月,更是向“锈迹带”的蓝领工人许诺:“我们要用美国铝、美国铁、美国钢”“重新夺回制造业国家的传统”。[2]在具体措施上,特朗普借助于减税等措施,降低制造业成本,同时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包括直接干涉制造业转移等。这些措施,尽管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产业空心化是美国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任何企图全面恢复工业化,将已经转移出的低端环节再转回去的尝试,注定要失败,因为这不符合美国经济比较优势。

(三)国际金融危机后右翼势力抬头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欧美国家纷纷出现了经济增长下滑甚至负增长、失业率大幅上升的现象,部分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间较长,直到现在,部分国家依然没有完全走出这一阴影。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右翼保守势力在欧美国家重新抬头,他们倾向于将当前的经济困境归结为经济全球化,主张通过贸易保护及其它保守措施维护本国利益,从而在全球形成一股逆全球化风潮,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便是英国退出欧盟。随着保守势力的影响力增加,欧美政坛更迭过程中保守力量纷纷上台执政,特朗普便是在这种背景上台的。需要指出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前的20多年的时间,正是全球经济在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之下持续较快增长的时期,而危机之后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更刺激了右翼保守势力的兴起。

其实,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是“二战”之后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之一,正是在这一因素推动下,全球经济以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速度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从世界各国历史看,在经济遭遇危机时,右翼保守思想往往便会兴起,但是,事实证明,“以邻为壑”的保护政策,从来便没有真正有利于任何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纵观全球,之所以会爆发金融危机,继而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结构性问题而没有及时改革,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内部结构问题相互交织,导致经济迟迟无法进入快速轨道。因此,将经济步入危机的原因推给全球化,是毫无道理的;试图用逆全球化的政策去化解经济危机,也是南辕北辙,不仅不能起到作用,长远还会危害自身的经济发展。

二、中美贸易争端的困境

(一)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由深层次原因决定的,美国难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有效控制

美国发动贸易战,强调原因在于中国对美国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的确,中国对美国存在较大的顺差,且呈现出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18年1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到2758亿美元,比2016年提高了10%,其中出口额达到4297亿美元,比2016年提高了12%,而进口额为1539亿美元,提高了15%。[3]而根据美国的数据,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数额更大,为3752亿美元,比我国公布的数据多了近1000亿美元。关于我国对美贸易顺差,需要说明两点:

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在数据上被夸大了。美方公布的贸易数字不够准确。美方在测算贸易逆差时,通常将其高估20%,同时在统计的范畴上存在较大问题,未将数额庞大的服务贸易统计在内。[4]由于我国在服务贸易上处于逆差地位,据统计,2017年我国服务出口15407亿元,进口31584亿元,服务进出口逆差达到16177亿元,[5]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人民币平均汇率(1美元兑6.7518元人民币)计算,服务业贸易逆差达到2396亿美元。美国作为服务业最发达国家,在其中占据了较高比重,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总额。

即便按照我国公布的贸易顺差数字,考虑到我国在对美贸易交往中,主要承当了其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尽管中国仅仅在其中赚取了微薄利润,但是,从统计数字上看,却“获得”了几十倍利润的顺差统计额。例如,中国制造一部2009年版的苹果手机,需要从美国进口11美元的零件,其它国家进口172美元的零件,出口达到600美元,而中国公司的利润仅为6.5美元。[6]这种情况下,贸易顺差和逆差便丧失了其背后通常的利益分配内涵,建立在这种生产分工模式上的贸易逆差越大,其实对美国越有利。

2.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由双方的比较优势决定的。这一点是无法通过政府短期内的行政措施能够进行根本性改变的。事实上,除了中国,日本和德国也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顺差国,而造成在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便是美国的产业空心化战略。另外,由于美元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便使美国可能较长时间支撑贸易逆差,并从其中获得了不少好处。另一方面,美国要求中国增加进口,意图通过这种方式缩小两国间的贸易进出口差距,但是,由于美国对中国亟需的技术及高科技产品维持了限制性政策,这也使得中国无法在短期内急剧增加进口额。

以上两个因素的存在,就注定了美国政府宣扬的要促进贸易平衡的相关行为注定是无法达到的,预计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可能是长期存在的,而这为美国制造贸易摩擦提供了借口。

(二)遏制中国是美国发动贸易争端的根本性原因

美国发起贸易争端的根本目的,在于遏制中国。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了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国家实力迅速上升。据统计,2000年我国GDP为99215亿元,折合11985亿美元,在全球排行第6,占同期美国GDP(102897亿美元) 的11.65%;[7]到2016年,我国GDP达到11199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2,占同期美国的60.3%。在短短10几年里,我国与美国经济规模差距便不断缩小,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美国,保守估计到2030年左右,我国GDP便能超过美国。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这便与美国的衰弱和影响力下降形成对比。

从美国国内情况看,特朗普自执政出来,一直高度强调“美国优先”,并提出了“让美国再度伟大起来”的口号。与这些观点相配合的措施,便是要抑制对其形成威胁的国家,而中国作为经济排行第二、各方面实力正在快速提高的国家,自然便成为特朗普眼中的威胁。在2017年12月特朗普提交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就提出中国“正建立仅次于美国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它的核武库不仅不断增长,而且日益多样化”,认为“中国挑战美国的权利、影响和利益”。[8]

从历史上看,20世纪80年代日本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方面较高的竞争力,一度也威胁到了美国的经济地位。为了应对日本威胁,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逼迫日元升值,最终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在中国对美国的威胁,在美国看来,要比当年的日本威胁更大、更全面,当前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的根源恰恰在此。而这个根源性问题,显然是无法通过谈判解决的。

(三)特朗普的个人执政风格和独特认知,也成为解决中美贸易争端的一个障碍

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不同于大多数领导人,多变、难预测、偏执是其行动的风格。同时,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特朗普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例如,在经济问题上,他秉持着过时的重商主义传统和重工业发展思路、过分偏重自身利益而不顾共赢的理念。这就使得特朗普在处理许多事务上具有独特的个性,外界较难预期,而且很难改变其真实立场。这也成为处理中美贸易争端的一个重要难题。

三、中美贸易争端的走向

(一)贸易争端将限定在有限范围内,由当前的贸易战失控而发展成全面经济对抗的可能性很低

尽管中美贸易争端的阴影在不断加重,但是,贸易战将会造成两败俱伤是广泛接受的共识,因此,当前贸易战失控,从而引发全面经济对抗的可能性很低。

1.中美之间日益加强的经济联系,使美国在贸易战中也将蒙受沉重损失,美国长期内无法承受由此引发的后果。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二者均从经济联系中获益。尽管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看似中国从中美经济联系中受益更大,但是,这一看法存在明显的偏颇性。刨除加工贸易所造成的进出口数据失真不谈,仅从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种类看,中国向其出口的大量货物属于物美价廉的普通商品,当前美国经济得以健康运行,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对其出口的货物。正是中国廉价的商品,保证美国低收入群体在收入不能有效增加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福利的重要保证,这就保证了在美国现有的、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社会福利和欧洲维持较大差距的增长模式,能够得以维持而不会引发过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果长期持续和中国进行贸易战甚至全面经济对抗,势必对低收入阶层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引发结构性社会问题,严重损害其自身利益,这使其在贸易战问题上受到很大约束。

另一方面,美国发动贸易争端必然会引起中国的报复行动,这也将会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当贸易争端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会使其成本扩大到社会各方无法接受的程度,这将影响到美国根本利益和特朗普的核心利益(民众支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将使双方都从其中受益,而中美作为规模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差较大,经济合作的空间广阔,不断加深经济联系使二者受益,而贸然采取贸易摩擦措施,只会使各方利益受损。长期的全面贸易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率,在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造成负面效果,这不仅影响到美国的根本利益,还将影响到特朗普的民众支持率,直接对未来特朗普谋求总统连任造成不利后果,而这显然也是特朗普和共和党不愿意面对的结果。

2.特朗普的个人特质,决定了他更加注重实质利益,贸易战其实是他实现美国利益的手段。特朗普是一个具有显著的商业思维的人,诸多贸易战的威胁,很可能仅是其谈判策略,即便在短期内这些威胁措施得以实施,其对美国经济的负面作用也使其难以坚持。我国和美国贸易战的发展进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特朗普几度作出要将贸易战扩大的架势,但是,最终还是在贸易谈判中和中方达成了妥协意见。而这几次的博弈,也使特朗普的意图和做事风格更加清晰,即他实际上将贸易战看作谋取美国利益的工具,不断通过加大贸易摩擦的形式,迫使对方作出让步。他在谈判过程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很大程度上是他认为对方的让步不够到位,需要通过反复的博弈,不断扩大美方的利益。事实上,特朗普大量的威胁并没有最终付诸实施,中美贸易战也没像部分人预料的那样达到“鱼死网破”的境地。究其原因,便在于如果真的达到这一地步,其实对美方并没有好处,特朗普竭力谋取的恰恰是现实的利益。

从特朗普施政的主要立足点看,他采取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措施,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他所主张的“美国优先”。在他看来,美国和中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这侵犯了美国的利益,而中国从贸易中得到了过多好处,因此必须想方设法让中方作出让步,以便扩大美国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而将贸易战无限扩大,显然也不利于美国利益,和他的“美国优先”主张也相左。从这一点上看,中美的贸易摩擦也不会持续升级,而是会保持在一个限度内。

3.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美国不可能长期通过贸易摩擦来获利。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确实引发了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自二战以来便一直向前推进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呈现了一定的逆转态势。但是,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看,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尽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9]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是任何国家无法阻挡的。从整体来看,二战以来,以国际贸易组织(WTO)为平台的多边贸易体制一直是全球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部分议题上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对立及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等部分领域拒不让步等原因,导致多边贸易体制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没有实质性进展,而区域性合作机制和双边合作机制趁机兴起。特朗普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才敢于违反国际贸易组织相关规则而悍然发动贸易摩擦。但是,应该看到,没有任何区域性合作机制能够真正取代WTO,导致WTO深度合作无法推进的矛盾,不可能通过另起炉灶而消除。因此,通过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合作,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扩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是对各方最为有利的选择,也是最终实现合作共赢无法替代的方式。中国一直坚持推动多方贸易体制,正是因为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最佳方式,相应的矛盾最终也会在谈判中通过相互妥协逐步解决。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频繁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则只能是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出现的短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即便暂时能偏离合作共赢的轨道,但是,偏离度也不可能太高。因此,中美的贸易争端可能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会无限扩张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二)贸易摩擦可能会常态化

在美国遏制中国的大背景下,贸易摩擦作为重要的经济遏制手段,可能会在未来被美国频繁利用。

1.我国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在美方看来,这是遏制中国的绝佳时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处于旧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弱化而新的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支撑的核心竞争力还没培养起来的时期,这就决定了我国在这时期对经济发展环境较为敏感。

一方面,基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形成的低成本国际竞争力,正随着这一模式的无法持续而逐渐削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大进大出”,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对环境形成较高污染,同时依靠产出大量产品维持利润总额。这一增长方式的本质,便是“以量取胜”,整个生产体系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也较低。从国际产业链分工看,这一生产方式所对应的便是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应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一定阶段能够有效支撑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间(2012年前后)的30多年间,我国便是依托这一增长方式实现了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这一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这主要基于几个因素[10]。一是资源能源要素无法支撑我国继续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持续增长;二是30多年来持续恶化的环境,使得环境容量逼近极值,也使得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无法持续;三是这一增长模式面临“需求不足”的困境;四是支撑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模式已经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劳动力数量逐步达到顶峰并呈现减少趋势,这就使得低工资支撑的低产品价格竞争力难以继续。

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其实质便是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对经济体系而言,是个艰难的过程。转变进程中,由于面临短期内丧失低成本竞争力和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支撑的核心竞争力短期内无法快速形成,进而导致整体竞争力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下降的风险。这就导致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将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综观全球经济发展史,大量国家无法迈过转型的门槛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陷入无法持续发展的境地。因此,在美方看来,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有效阻截,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阻碍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便有可能起到有效延缓中国对其地位赶超的进程。

一旦中国经济完成转型,则美国将没有能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会倾向于加强对中国的遏制。另外,当前阶段,中国提出了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已经开始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则,[11]这对美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贸易摩擦的范围可能维持在一定限度,美国未来可能会频繁利用贸易摩擦来遏制中国,其频率可能会大大高于以前,这一点在特朗普当政期间可能尤为明显。

2.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能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未来制造贸易摩擦的借口。当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以我国的经济运行并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为由,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实质是指向了我国的经济体制。但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体制方面不可能完全遵循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标准,这样的指责粗暴蛮横,其实质还是要以此为借口,通过贸易遏制中国快速发展。其实,一直以来,我国的产品具有较为突出的价格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各种要素的成本相对较低,企业又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维持经营,因而单位产品的价格较低。将我国产品成本较低的优势,简单地归结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其实偏离了现实,恰恰是因为市场经济因素,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才能较低。同时,认为我国对部分产业进行产业补贴,其实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产业政策和补贴行为,我国存在补贴的产业集中于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这些领域恰恰是各国补贴的重点,欧美都不例外。

就整体而言,将中国归类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是部分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粗暴的结论,这一结论和事实并不相符。但是,我国不可能因为欧美国家不承认,便会按照他们的模式建立所谓的市场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能会通过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美国频繁发动贸易摩擦提供借口。

要应对美国借此发起的贸易摩擦,我国要采取广泛的措施,除了要对美国发起贸易争端坚决反击之外,挖掘贸易国别多元化的潜力,同时积极促进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发展,以便有效制约美方为所欲为发起的贸易争端。

猜你喜欢

贸易战贸易特朗普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发扬抗日战争精神,赢得贸易战新胜利
特朗普为何执意买格陵兰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战,罗非鱼首当其冲!面临众多不利因素,昔日的王者罗非鱼还能打一场翻身战吗?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特朗普表示美国不支持G7 公报
特朗普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