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内涵的多维解读

2019-01-26齐卫平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意蕴中华民族新时代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被揭示出来,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时代”作为这个重大政治论断的核心概念,透现出厚重的思想意蕴。它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带进了新的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上了新的征程,使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踏在了超越以往历史阶段的新时代沃土上。“新时代”思想意蕴的厚重性缘于其实践镜像的多棱性,认识它的深刻含义不能受线性思维束缚,就事论事地理解“新时代”。本文尝试从多个维度对“新时代”的思想意蕴进行解读,希冀能够对加深认识和加强研究有所裨益。

一、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之维

历史维度是认识“新时代”概念提出的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把握其思想意蕴的重要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创新实践中高度重视科学的思想方法,其中包括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强调,他指出:“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1]。坚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引领现实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观察世界形势、分析国内情况以及部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时始终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从历史之维认识“新时代”,其思想意蕴显示了中国人民长期不懈奋斗的发展脉络,它说明,“新时代”的到来有着历史必然性。

用最精炼的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就是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人民迎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不是迎来别的什么新时代;这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新时代别的什么主义。把“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连接,背后呈现的是历史的大叙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2]这段论述说了5个时间坐标,40年、70年、97年、170年、500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叙事逻辑由近推远,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推放到历史的长镜头之下。

“新时代”首先是从40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发展上揭示的重要概念,这是最近的时间坐标。党执政后领导的事业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名称,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此前既没有“特色”概念,也没有事实上的特色。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反思和经验总结中,觉悟到必须摆脱苏联模式而走自己的道路,于是就有了“特色”概念的形成。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开始了有别于以往的新实践。40年前改革开放的实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引子”,不搞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新时代”的到来。

70年的时间坐标把“新时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践探索相联系,包括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的伟大飞跃。1978年改革开放的抉择,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这70年历史构筑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和空间,是孕育“新时代”的基础。

97年的时间坐标把“新时代”纳入中国共产党全部实践的历史视阈,表示它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将近一百年浴血奋斗得到的际遇。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肩负起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扮演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主心骨的社会角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难、流血牺牲、顽强拼搏,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惧曲折、排除风险、坚持探索,改变了中国的落后面貌,成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新时代”思想意蕴折射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照。

170年的时间坐标从近代中国社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衬映“新时代”亮起了扬眉吐气的中国时光。1840年鸦片战争的厄运降临中国人民的头上,中华神州山河破碎,万物凋敝,人心涣散。民族耻辱接连不断,任何国家的侵略者都可以到中国来肆意蹂躏中国人民。国内战乱频仍,炮火连天,广大百姓长期在水深火热的灾难中煎熬。改变民族命运成为热切期盼,体面地生活成为美好憧憬。中国人民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迎接了一道又一道曙光,经过一个半世纪多的接续奋斗,曾经刻骨铭心的那段历史终于伴随“新时代”的到来而进入令人振奋的发展新阶段。

5000年的时间坐标把“新时代”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全景之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不可撼动。中华民族历史上下五千年,不管是曾经的兴盛发达,还是曾经的衰落消沉;不管是领先世界的辉煌,还是落后挨打的耻辱;不管是顺境的发展,还是逆境的抗争,延绵持续的连贯历史始终将中国人民系于同一个祸福命运之中。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这笔巨大财富让中国人民受益无穷,是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发展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奋斗就是要以全新的创造,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

一个个时间坐标串联起来的历史长河,是一幅中华民族气势恢宏的发展画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是把今天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与过去的时代隔离开来。恰恰相反,揭示“新时代”的到来正是为了连接过去的时代,使我们能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2]。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之维,彰显出“新时代”谋求强起来的思想意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P8“新时代”向“强起来”飞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中国人民已经深深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强不起来,就算不上真正站起来和富起来了。没有强起来,即使站起来了,也可能站不稳、站不直,甚至有再跌倒的危险;没有强起来,即使富起来了,也可能照样被瞧不起,得不到世界上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尊重。因此,在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中,只有实现“强起来”,才能使站起来、富起来具有实际的意义。历史维度下“新时代”的思想意蕴,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以强起来为时代特征的历史新阶段。

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承的文化之维

“新时代”思想意蕴的文化之维,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支撑的认识视角。文化承载精神,精神表现文化,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从文化视角解读“新时代”思想意蕴,透现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关联。“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P5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发展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续几千年历史从没有中断过发展的民族。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产生、积累、成熟起来的中华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4]P15。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示着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禀赋,蕴藏着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5]P119中华文化具有的历史穿透力延续着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时代新格局的精神传承。

中华文化与哺育它的民族有着共同的遭遇,领先和落后、光明和晦暗、辉煌和惨淡的转换,演奏出跌宕起伏的命运交响曲。中国自进入近代社会起,中华文化就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式微,西方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近代思想在交战中占了上风。在一段时间里,中华文化失去了魅力,许多先进中国人将探索救国救民的视线转移到域外,西方文化受到他们的青睐,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探索曾经代表了中国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足印。近代中国的遭遇影响到文化认知的倾向性发展,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的东西方文化论战,各种观点争辩激烈,中华文化被贬值的情况较为突出。有的认为,中国的民族文化代表农耕文明,西方国家的文化代表工业文明,中华文化与现代化格格不入,已经奄奄一息而无可挽救。这虽然是一部分人的主张,但却具有典型性,并且因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落差而有较大影响。

然而,中华文化的精神本质毕竟不是某些暂时或局部的现象可以遮蔽的。历史最终呈现的事实是,引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时代的思想武器并不是西方近代文化,决定中华民族把握自己命运的东西还是中华优秀文化。无论是面对纷争不止的国内战争,还是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国人民所发扬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强大力量支撑。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中华文化具有聚合人民磅礴之力的功能,它不仅可以改变中华民族不幸向下沉沦的历史命运,而且完全可以引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国家前途。

当代中国,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成就,彻底打破了那种把中华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的认知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本国的实际国情,根植本国的实践土壤,凭籍本国的文化资源,创造了属于本国人民的辉煌业绩。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6]“四个自信”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能够感知国运,能够启迪民智;文化能够前承历史,后启未来;文化能够激发斗志,释放能量。党领导中国人民一路走来,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文化底气。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4]P113,“价值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4]P105。“新时代”价值观念表现其思想意蕴,它必须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相伴而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上了“新时代”的烙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5]P134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精神世界的问题十分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错综交织,社会发展多样化,价值冲突客观存在,这对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九大发出号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P3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解读“新时代”的思想意蕴,理应包含文化维度的涵义,以传承广大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篇章。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之维

“新时代”概念的揭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之维,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新时代”思想意蕴的又一个视角。它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建设的新话语,“新时代”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翻开新的篇章。

首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揭示“新时代”的客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3]P9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结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国情的最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通用做法,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两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胜利发展,反之则遭遇曲折甚至挫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基本路径就是弄明白国情,认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反映着对国情的把握。历史实践中,我们党有过误判社会主要矛盾的教训,原因都是没有准确把握具体国情。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1981年党中央通过的一个决议里,用“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P839的结论,纠正了此前20年坚持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从而为党中央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党治国理政的任务就是着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党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收获了促进经济繁荣的显著成就,物质财富逐渐积累,文化建设蓬勃掀起,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充裕的物质供给、丰富的商品流通使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很多方面甚至已经呈现供大于需的情况。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国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状况非昔日可比,在许多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一方面,我国已经走出物质匮乏的时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丰富,商品充足,文化繁荣,人民生活的需要不再处于不能满足的紧张而是面对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用“落后的社会生产”表示我国的现状也完全不符合事实。基于这样的现实,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研究并作出已经发生了转化的新结论,既强调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又突出了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精神、数量与质量关系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运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分析。正是在这个意思上说,“新时代”的思想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其次,坚持与时俱进,需要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根据实践的发展提出新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P14-15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呈现了时代重大课题的继承和创新。

从1978年迄今的40年里,我们党虽然做着改革开放同一件事,但不同时期所处的形势、面对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则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领导党中央解放思想,摆脱教条主义束缚,以一系列新思想新结论新判断,对社会主义本质、主要特征、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江泽民领导党中央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情况下如何建设好党作了认真的思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后,胡锦涛领导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在实践中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考和回答了社会如何全面发展的问题。党中央曾根据实践和思想发展的深入,与之相对应地先后概括提炼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个根本问题,显示了时代课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继续思考和回答好这三个根本问题,但在此基础上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又必须在时代课题上形成新的聚焦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继以上三个根本问题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它的形成与“新时代”概念的揭示相统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阶段的创新。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印证了“新时代”的到来。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竖起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旗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上,以创新的思想和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了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担当“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等“新时代”的思想和实践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是结合时代的实践和人民的要求不断向前推进的,中国化的创新离不开时代化的实践和大众化的推广。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化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定是与时代相结合的结果,也一定是与大众相贴近的结果。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立场上说,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实践形成什么样的问题,构成了时代实践的中心。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代表着人民的时代需要。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之维看,就是以满足中国人民大众的期待来回应“新时代”的呼唤。

四、中国共产党使命承载的价值之维

党的十九大揭示“新时代”的重要概念,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使命担当具有了时代新内涵。查阅历史文献发现,以往党代会的报告虽然也会提到党的历史使命,但像党的十九大这样用一个部分专门论述党的历史使命则从来没有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专门论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思想意蕴的价值之维解读,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的时代取向。

一般认为,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政党组织是1905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此后,中华民国初期政坛上出现过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政党,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些民主人士组成的政党成立。在所有这些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征鲜明的使命型政党,它宗旨明确、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纪律严明,体现了与其他任何政党迥然不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P11正是因为始终如一的使命担当,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品质,因而能经受各种考验而历久不衰,从一个起初只有50多名成员的稚嫩政党发展成熟为拥有近9000万成员的执政大党,堪称世界政党史上的奇迹。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连续的,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特点。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当前任务和将来指向、实际工作和远大理想,决定了党既有贯穿始终的使命担当,也有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在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使命担当要求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型政党定位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次,完成党的使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会一劳永逸,必须一步步去实现,完成使命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使命认识的过程。第三,使命的现实担当就是任务的具体执行,具体提出什么样的使命,与党的阶段性中心工作紧密相关,党的使命有的需要分阶段执行,按顺序推进。第四,党的使命担当由多方面的任务构成一个整体,统筹协调各方面任务的关系是担当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8]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看,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分两个层次进行了阐述,第一个层次是结合中国共产党全部实践历程进行了使命担当的归纳,第二个层次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提炼了“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两个层次的阐述篇幅上各占一半,这就从历史纵深上把党的使命连贯起来了,同时也从现实横向上突出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时代意义。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表述为“四个伟大”,是个崭新的理论概括,它首次提出是在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一理论概括立即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和研究。两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串连起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斗、艰辛探索的全部实践;然后又以“四个伟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的实践使命,从而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担当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相联系,站在理论的高度赋予“新时代”以深刻的思想意蕴。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全部实践中的事实展开,并且早就成为党的建设话语系统中的固定名词。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第一次用“伟大工程”指称党的建设,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一直强调必须不断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9]P350。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10]P30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职责,习近平在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首次明确用“伟大梦想”的话语作了揭示。由此而言,认识党的十九大阐述“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重大意义,要着眼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整体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内在统一,表明“四个伟大”成为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党的历史使命承担形成了一个战略整体。

“四个伟大”作为一个崭新的理论概括,凝结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点话题,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发展了党对自身使命的历史认识。“四个伟大”构成的丰富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成为党勇于使命担当的行动指南,而且体现了党牢固使命意识的理论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筹推进“四个伟大”,是提高党的领导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内在要求。

使命承载人民的重托。从中国共产党使命承载的价值之维认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四个伟大”表达了党治国理政以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期待为诉求。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人民之所以把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系于中国共产党的身上,正是因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没有别的政党能够像它这样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四个伟大”历史使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担当起“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贯穿“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履新施政伊始,就向全党全国人民宣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志向,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就是自己的执政理念。2013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会议上指出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整篇报告都洋溢着关注人民生活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民造福”是我们党一个“根本政治担当”,等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烘托了“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价值承载。

使命昭示历史的选择。从中国共产党使命承载的价值之维认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四个伟大”表达了党长期执政以体现历史意志为诉求。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人民之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普遍的认同,正是因为历史发展中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像它这样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遭遇的不幸把他们的国家和民族命运推到蒙受灾难的境地,中国社会向何处去面临着历史的考问。中华民族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惧艰难,与外来侵略者抗战,与国内黑暗势力斗争,期盼有朝一日扭转乾坤,光耀祖国。历史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人民的夙愿就是历史的意志,哪个政党、哪种政治力量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走对了路,就能顺应历史潮流赢得民心。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探索中反复比较和理论思考中慎重审视的结果,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党的十九大向党内外和国内外作出的宣示,表明我们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3]P23揭示“四个伟大”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落实这个战略安排的责任担当,进行伟大斗争是基础,建设伟大工程是保障,推进伟大事业是方向,实现伟大梦想是目标。“四个伟大”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价值承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负责的“新时代”思想意蕴。

五、中国为人类作更大贡献的世界之维

认识“新时代”思想意蕴,不能局限于中国自身,而要以更宽阔的眼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置于世界范围加以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3]P46这个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对中国的进步具有实质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曾经对世界作出过巨大贡献而受到历史尊重的伟大民族。尽管在15世纪到18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之前,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了各国之间的交往,但中国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创造的先进成果,成为世界古代历史上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中华民族也因此而长期占据领先的地位。但是,随着大航海时代和欧洲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中国由于固守传统被历史潮流逐渐地甩到后面,中华民族亦日益被世界边缘化。1956年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11]P124,“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1]P157。邓小平指出:“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古代我们做得不错,对人类有突出的贡献。但自一八四Ο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我们落后了近150年,这一段对人类的贡献较小”。[12]P847-848可见,在中国被挤出世界舞台中央后,励志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

改革开放推动着中国走向世界,也促进了世界融入中国,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8]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有了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责任感也日益强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愿望,在国内外许多场合发表的讲话中表达了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强调中华民族有志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旨意。他指出:“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3]“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14]P70,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要塑造“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5]。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3]P10。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从三层意思上直接阐述了“新时代”思想意蕴中的世界意义。第一,指出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强大生机活力展示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第二,指出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既迅速发展又保持独立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提供了谋求和平发展的全新选择;第三,指出它开启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

中国从鸦片战争后被挤出世界中心,到改革开放后大踏步赶上时代,再到新时代砥砺奋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条V字形的历史曲线画出了中华民族呕心沥血、奋发图强、再造辉煌的前进光谱。中国人民已经用显著的进步证明了自己能够振兴国家的能力,中华民族已经用卓越的智慧证明了自己能够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能力。中国人民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迈步在使中国更加强大起来的路上,中华民族也已经有了充分的理由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奋斗。中国曾经有过外国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的誓言,中华民族还要有为世界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的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阶段。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而且“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14]P7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件事,不只是为了证明一个曾经强大后来衰弱的民族可以重新振兴起来再次创造历史的辉煌,而且还是为了彰显一个谋求强大的民族可以把本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坚决反对冷战思维,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实现持久和平,努力寻求和平发展、携手合作,实现共赢、多赢。中国这样的姿态就从世界维度上表现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

从世界之维审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首先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经济成就有利世界发展。中国人民有过令人心酸的回忆,那就是由于贫穷落后而被视为世界累赘,虽然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但在外人眼里,养活十几亿人就是世界的巨大负担,以致有用“黄祸”之说抹黑中华民族的偏见。然而,中国不仅靠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而且以日益富裕起来的经济腾飞令世界刮目相看。跨进21世纪后接连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十余年世界经济低迷,而中国则以国民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给世界经济添加了活力和带来了发展机会,“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任何人否认中国对世界经济作出的贡献,都是在睁眼说瞎话。

从世界之维审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还表现在中国的成功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毫无疑问,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的不是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而是靠坚持走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个性的特色并不排斥共性的东西,普遍寓于特殊之中。各个民族虽然由于历史和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但国家和社会治理则存在许许多多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譬如,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等是中国特色,但解决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反对腐败滋生、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克服资源瓶颈、实现公正公平等问题,则是世界各国现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中华民族为排除发展难题而形成的中国方案和显示的中国智慧,无疑对寻求全球善治之道是大有益处的。

从世界之维审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又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增添了财富。世界发展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对人类文明创造的划时代贡献不可抹煞,社会现代化由它而开启,资本主义几百年来成为一种范式而影响着世界。然而,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来就不是一枝独放的单色调,世界的发展也从来就不是一国主演的独角戏。现代化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品,世界现代化是历史的潮流,各国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只是程度和水平上的差距而已。迄今为止,已经成功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还不多,而且都是通过资本主义的范式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从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探索以社会主义的范式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全面建成现代化,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时间上看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改革开放40年了,以后30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时间坐标。“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将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也不失为一种走通现代化之路的范式。这是为丰富人类文明作出的中国贡献。

从世界之维审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再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的宏大志向。20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局部战争,利益争夺造成的国家战争、民族对抗、势力冲突长期困扰着世界,炮火纷飞,局势动荡,生灵涂炭,各国人民深受其害。人们反对战争,仇视怨恨,渴望和平,希冀发展,谋求合作。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掀起和网络信息时代到来的条件下,“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8]。中国受到过战争摧残的痛楚尤其深切,“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14]P6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3]P49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将中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统一,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思想意蕴所在。

六、结束语

人无法选择时代,但时代却在塑造人。时代决定着人的作为,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作为。“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6]对于奋斗的人来说,历史总是向他们展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再过两年,中国人民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过十七年,中国人民将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再过三十一年,中国人民将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胜利迎接这些风景靠努力奋斗,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奋斗在“新时代”,“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力量”[3]P56。深刻认识“新时代”的思想意蕴,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

猜你喜欢

意蕴中华民族新时代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