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2019-01-26黄国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绿色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 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前言

“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中国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之一。[1]2016年1月5日,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1]。2018年4月24日至26日,习近平来到长江沿岸湖北、湖南两省,登大坝、乘江船、进企业、访村落……实地考察调研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把脉。习近平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科学开发、有序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本文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拟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二、概况

(一)长江与长江流域概况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格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居世界第三位。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流域呈多级阶梯性地形,流经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流域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长江经济带概况

长江经济带体量庞大,覆盖11省(市),分别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长江(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已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

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将站在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一项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未来,长江经济带将带动超过全国1/5国土、约6亿人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一切工作的底色,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也必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不仅仅是因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而且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深远意义。

(一)经济意义

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目前而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仍然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低效益的“五高两低”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长江经济带的永续发展极为不利。相反,走绿色发展之路,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方式,必将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政治意义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宗明义:“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一个系统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系统)、“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眼晴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命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生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4]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在实践中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显然,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政治意义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办实、办细、办好、办出成效。

(三)文化意义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尤其是丰富的“稻作文化”“水文化”等。[5]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际上就是保护长江资源、保护长江生态、保护长江环境、保护“长江文化”,让长江的文化根脉绵延千年、世代相传,其文化意义不言而喻。

(四)社会意义

2016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数为5.9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2.77%。占全国40%以上的人口不仅是“同饮长江水”,而且还依靠“长江水”这一“大水缸”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如果长江生态系统彻底“破坏了”“崩溃了”,长江水完全“污染了”,不能“饮用了”,长江经济带的近6亿人口能生活吗?能生存吗?能生产吗?社会能稳定、和谐吗?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保护长江,只有绿色发展,才能确保长江生态安全,确保长江经济带社会稳定和谐,才能确保全国、全社会的稳定和谐。

(五)生态意义

第一,长江经济带之所以要绿色发展,其着眼点就是当前长江、长江经济带广大地区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如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灾害频发等,如果不进行治理、修复和保护,其后果不堪设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20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真正把长江建设成为“清洁长江”“健康长江”“幸福长江”“和谐长江”“安全长江”[6],这不仅是对长江经济带本身的贡献,更是对建设美丽中国实践的极大推进。

第三,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保护长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是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贡献,对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贡献,是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是造福子孙万代的重大贡献。

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资源浪费

一是耕地资源浪费。2016年长江经济带共有耕地面积4493.36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30%。[7]P256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三熟制发展的重要区域,冬季农业生产具有条件优、面积大、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然而,经过近年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该区域冬季耕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尤其是冬季水田(稻田)利用率总体只有10%-15%,最多不超过30%,冬季宝贵的光、热、水、气资源白白地浪费了。二是水资源浪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大约20%,即80%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利用。三是矿产资源浪费。长江经济带金属矿产尾矿利用率约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利用率。四是长江经济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8]

(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困境。一是水土流失。据调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6.3万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超过黄河达到24亿吨。[9]根据普查,2011年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4.9%,占带内土地总面积的21.5%。[10]二是石漠化。据国家林业局2012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58.0%。[11]三是湿地萎缩。湿地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维系着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长江经济带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超过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2]多年来工农业过度开发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利影响,长江经济带正面临着湿地面积萎缩的严峻问题,造成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四是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大气、水体、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江经济带聚集了大量重化工企业,这些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工业废气。[13]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有毒污染物300余种,干流中约60%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种重金属严重超标,河水、湖水中蓝藻和绿藻等现象日趋严重。根据环保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点位超标率19.4%,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西南、中南等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长江经济带尤为突出。[14]五是物种减少。由于水质污染、过度利用(捕捞)、江湖阻隔、栖息地及水环境条件改变或者被侵占等综合原因,长江经济带生物资源衰退严重,不仅珍稀物种(如中华鲟、江豚)和特有物种(如圆口铜鱼)生存困难,就连“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的自然资源量也大幅减少。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15]

总体来看,与以往相比,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加大,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已受到严重破坏且十分脆弱,生态系统的功能正在迅速衰退,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三)灾害频发

长江经济带不仅存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问题,还有大量“人为灾害”的发生,尤其是“环境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比较突出。一是自然灾害频繁。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长江经济带又是中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该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分别是灾害种类多、灾害面积大、灾害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对2013年长江经济带自然灾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国总数的47.87%,绝收面积占42.71%。[16]P72013年长江经济带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死亡(含失踪)人口,分别占全国的56.47%和46.15%;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国的52.54%。二是环境事件增多。长江经济带石化、化工、医药、有色金属采选冶等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众多。据统计,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铵、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该区域。[17]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约占全国总数的60%。三是食品不安全。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引起食品“不安全”的问题,早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尤其是2013年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省“镉大米”事件更是引起各方对大米食用安全性的高度关注。甚至长江上游的云南、贵州等省也都存在农产品(如稻米)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

(四)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发展落后本身不是生态环境问题,但却是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必然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落后问题。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下游的上海、江苏、浙江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长江中上游却是中国贫困人口聚集较多的区域,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就有8个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在全国的贫困县数目中,长江经济带占了41.5%,长江经济带贫困区面积占带内总面积的57.3%。2013年,贫困区常住人口1.5亿人,占全流域常住人口的27.1%。可见,长江经济带“贫富差距”之大,以及解决该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任务之艰巨。[18]

(五)体制机制束缚,管理不到位

长江经济带涉及多个省(市),行政区划隔断加大了管理的难度,难免存在各自的“小利益”——包括“部门利益”“区域利益”“集团利益”等,再加上现有的体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等现象。如不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消除“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不强化“全带”(全经济带)、“全流域”管理,要尽快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目标”,实属困难。

五、对策建议

针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必须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才有希望。

长江经济带11省(市)要根据全国制定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各自的“生态规划”,将各地区(省、市、县、乡、村)生态规划纳入全国统一生态规划之中,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区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要严格依照“生态规划”的要求开展生产布局和经济建设,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实现绿色发展。

(二)环境整治,对症下药

第一,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环境状况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明确环境状况的“家底”,找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二,要以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找出乡村污染源头,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聚焦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等问题,以乡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来推进长江经济带环境改善。第三,长江经济带内现有地级以上城市110个(座),这些城市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否定,其中一些城市或相当一部分城市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应有的处理或处置,对长江经济带造成了污染。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予以“治理”,该停产的停产,该转产的转产,该倒闭的要坚决倒闭。

总之,对于已经破坏了的生态、污染了的环境,必须采取坚决而果断的措施予以治理。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千方百计查清“罪魁祸首”——“破坏源”“污染源”,从“源头”上进行整治和打击,切断环境污染的链条。

(三)实施生态保护,开展生态建设

长江经济带已建立了多种类型且数量庞大的自然保护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后,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区域生态保护的面积还应进一步扩大。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要千方百计“增绿”“扩绿”:一是要重点搞好长江沿江岸带的绿化,要坚决消除“化工围江”(化学工业企业“包围”长江)的现象,还长江两岸以“绿色”;二是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抓好四旁植树、村屯绿化、庭院美化等身边增绿行动,着力打造生态乡村;三是要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基地,确定一批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和生态文化村,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四是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性保护行动,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网络,保护好长江经济带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

(四)完善法规,强化监管

一方面,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县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法规,对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美丽长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成就喜人。今后,随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快速发展和纵深推进,尽快制定和出台一部规范长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全国性法律——“长江生态保护法”,已成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这些年,中国之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大了,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个人和企业给予严惩。今后,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该区域在生态方面的违规、违纪者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真正做到以“法”保“绿”、以“规”护“绿”。

(五)重视科技,培养人才

首先,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及科学研究工作。要加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一是要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根源进行深入剖析;三是要研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技术,尤其是要研发能解决当前区域生态问题的关键技术和可行方案;四是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生态问题相关的各生态系统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

其次,在科技研发上,要善于开展合作。“长江”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世界性的问题,决不仅仅是中国、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问题。要彻底解决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各国携手、全球合作,方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从而实现区域绿色发展。因此,开展长江经济带的国际、国内合作,是未来发展之趋势。

最后,培养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解决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关键靠人。只有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生态人才,治理“长江”生态、保护“长江”生态、建设“长江”生态才大有希望,“美丽长江”、“美丽中国”才能如期实现。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绿色
绿色低碳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