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乡村生态振兴绿色发展路径

2019-01-26高红贵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优先绿色生态

□高红贵 赵 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这一科学论断,阐释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诠释了民生的内涵。习近平后来在很多场合多次讲到农村的生态优势和生态成本问题。乡村生态振兴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保障。

一、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1.“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多次申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完全承认和坚持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的不可动摇性。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书中明确提出了“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2]P50。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既表现在自然界对于人及其意识的先在性上,也表现在人的生存对自然界本质的依赖性上,更突出地表现在人对自然界及其物质的固有规律性的遵循上。”而“人的目的的每一次实现恰恰都是人遵从了自然及其规律”[3]P50-53。因此,生态应该也必须优先,这是生态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享有优先权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过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今人类文明正在迈入生态时代,生态优先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实践活动中享有优先权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过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生态优先规律不仅是(或应该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也是(或应该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最高法则。[4]因此,现代人类实践活动就应该也必须首先遵循生态优先规律;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要根据生态系统安全优先的原则,构建自己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体系。

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论是马克思论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学说的核心。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性,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调发展。[3]P182根据马克思的论证观点,之所以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统一,就在于这种统一的基础是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还在于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自然界这个生态基础,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存在,根本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马克思对人、社会、自然相互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有机整体发展的一条主线。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快或慢的发展而不断改变”[2]P49。

因此,我们经济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把生态优先规律作为人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时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放在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地位。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的生态学思路认识和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发展关系,克服目前人与自然的一切不和谐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处理人、社会、自然的发展关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光辉思想,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多次讲话中,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论述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绿水青山”“环境就是民生”“生命共同体”“眼睛”和“生命”。我们从中体会到,每一种形象的表达都包含着生态意蕴和生态经济学阐释,认识到生态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明确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顺自然规律者兴,逆自然规律者亡。人类文明要想继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在文明进步中,什么时候生态被牺牲掉了,生态危机就出现了。生态危机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要走出生态危机困局,就必须排除经济发展遭遇的阻碍,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夯实生态文明基础,满足人们群众的基本生态需求,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才能得到实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强调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抵制任何以牺牲环境为目的的不可持续发展行为。需要意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人类自己,只有人类的自身生存和发展得到了保障,生产力才会得到提升。因此,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把生态环境这一核心要素重视起来,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丰富,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更加迫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生所向,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后劲,就是核心竞争力。生态环境是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的决定因素之一,直接关乎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效益。通过适当的途径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要素商品化,就可以将生态环境转换成实实在在的财富。所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经济发展和碧水蓝天兼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夯实生态文明的基石,保护好环境,才能解决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的资源要素问题,以循环经济的驱动力打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同时,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倒逼和助推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习近平强调,生态建设的推进,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更深刻变革了传统的思想观念。我们不仅要摆脱贫穷,更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作为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发展方式。

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生态与民生、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等讲话、论述,都包含了生态发展优先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因此,我们一切都应该围绕“生态优先”改善生态环境而发展,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资源的承载力所允许阈值的牢固基础之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通过生态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二、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oiko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简单来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亦即自然生态。生态学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实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实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而作为生态和产业重要载体的农业农村,越来越体现着突出的地位。农业农村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既能获得稳定农产品供给,也能很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经济必须归属于生态。经济是地球生态的子系统,只有尊重生态原理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维系生态永续不衰,才能使经济持续进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世界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生态在社会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没有生态振兴,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就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习近平非常重视“生态”“生态环境”问题,他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7]。“五个振兴”是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阐释,明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这五个方面的振兴,是紧密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我们认为,在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中,尤其要把生态振兴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生态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且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只有乡村生态振兴了,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了、环境变优良了,才有利于乡村的整体振兴和发展。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都离不开生态振兴。唯有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振兴重要性的认识,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我们才会有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的意旨是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坚持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8]。农业的本色是绿色,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农业绿色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全新的、更加宽广的内容。新时代对绿色发展提出了高要求,也赋予了绿色发展新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中对农业绿色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意见》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更加美丽宜居。”[9]这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相一致。除此之外,乡村生态振兴在绿色发展的语境里,可以归纳三点核心内容:干净一点(乡村污染治理、厕所革命)、方便一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看得见乡愁(旅游、康养和文化产业开发)。因此,我们必须也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生态规划、提高生态认识、强化生态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破除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从理念到行动、从过程到结果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绿色化”改造。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既要生产物质产品,也要生产天蓝水绿山清的生态产品。

因此,必须以生态振兴促乡村振兴。努力将生态资源变成生态资本,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财富,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提供更充足的绿色生态产品、绿色服务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乡村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通过各子系统、各要素本身特点,激活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涵养功能,并逐步延伸其旅游休闲功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加深对乡村生态振兴绿色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改变自然界没有价值的观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新期待。

(一)立足生态抓发展

生态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生活模式,是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追求生态效益、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经济形式。其本质在于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经济再生产能力不能超过自然再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农村经济在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农村经济的根本特征,也是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打足绿色发展的“组合拳”,加快生态与旅游、生态与康养、生态与文化产业开发,突出融合发展。

1.生态和产业要融合

农村基本依托绿水青山发展产业,两者相辅相成。一旦缺少生态资源的依托,产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撑,生态保护和系统稳定也将难以持久。因此振兴乡村既要产业生态化也要生态产业化。一是强力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生产要生态,产业要生态。要把良好生态的功能和价值传递给农民,使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在规划产业时遵循资源节约、物质循环、生产过程低碳的生态理念,自觉以生态的立场、生态的标准、生态的路径进行产业实践。通过激活乡村生态经济体系,适度推动乡村生态功能的产业化。努力使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二是要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坚持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方针,精心保护、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以生态规划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充分挖掘乡村在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潜力,让广大农村的生态资源变成城乡都能接受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把农村农业的生态价值充分释放出来。

2.生态和旅游要融合

乡村具有城市无可比拟的生态资源。生态资源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具有经济价值,由此,我们不能将它们当做免费使用的自由物品,而要视作宝贵的生态经济资源。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是指维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生态环境的功能,突出表现为生态服务的功能。通过挖掘和开发旅游经济、民宿经济,使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就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社会收益。在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里,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旅游的主旋律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重视观光、休闲、度假;二是旅游与养生、养老、体育、文化、农业并行。因此,我们通过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以生态产业为基础打造生态乡村。一方面,美好的生态环境在大力发展中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偏差的生活环境在物质生活提高时得到完善。让乡村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真正达到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真正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之一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因素。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保护环境、呵护绿色成为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加快补齐生态短板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发展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基础,质量好、效益高是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必须倡导绿色发展,奋力推进绿色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原则。

1.坚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信念

只有坚信尊重自然的发展道路才是有前途的发展道路。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者。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原则并为之付出行动,合理的开发、保护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才能给与我们相同的回报和馈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积极反思和调整人类自身行为,人类尊重了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

2.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坚持节约优先,就是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提升资源的单位产出;保护优先,就是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在生态上将人工建设为主转向自然恢复为主,加大环境自身的修复能力,做到从源头出发,保护生态环境。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同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习近平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以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的是人类实践活动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生态系统运行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三)优化人居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生态宜居。生态宜居凸显的是“生态”,一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我们必须做出以下努力。

1.搞好功能区的生态规划

一是科学制定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突出抓好村庄布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并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对村庄河道进行生态化整治,对道路提档升级,对农户房屋进行整理规划,对村庄进行绿化,让村民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二是立足新时代我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新要求,科学设计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路径。以实施重大建设工程与重大行动为抓手,坚持绿色创新和重点突破,不断探索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着力打造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功能区、绿化景观休闲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美丽生态宜居乡村。

2.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尊重自然系统的自身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顺利进行,形成资源有效节约,环境得到保护的空间格局。使乡村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顺利进行。

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一是进行公厕生态建设。“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是乡村生态振兴中的短板。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健康。“厕所革命”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推行无害化卫生改厕模式,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和维护公厕生态环境也是在为我们自己创造财富,增加生态收入。二是开展农村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风格独特的要求,加强农村居住地景观环境建设,构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家居环境清洁、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无害的生态型农庄。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农村的路更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猜你喜欢

优先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教育优先
多端传播,何者优先?
站在“健康优先”的风口上
生态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