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民族团结工作的探索历程

2019-01-26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李 贽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2628)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和探索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明确提出 “在一切工作中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①《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9页。。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认和规范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党和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采取了各种措施理顺和疏通民族关系,努力构建新型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是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并将其视为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之一。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纷繁复杂的国内民族关系状况,毛泽东指出:“在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要把民族旗帜拿在自己手里,必须有民族团结的纲领,团结除帝国主义走狗以外的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让全国人民看到,共产党多么爱国,多么爱好和平,多么要民族团结。”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10页。他要求:“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②《毛泽东选集》第 5 卷,第 277、278 页。“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和小的民族都要团结,例如鄂伦春族还不到两千人,我们也要和他团结。”③转引自黄光学、施联朱主编:《新中国的民族关系》,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第13页。毛泽东特别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7页。,并且把民族团结与民族分裂作为在民族问题上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首要政治标准。

二是“派下去,请上来”,疏通民族关系。为了消除历史上反动统治者制造的民族隔阂和偏见,促进民族了解和沟通,中央和地方政府派出多个访问团到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并且多次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学习。这些措施和活动加深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体认、信任和热爱以及对汉族人民的了解。

三是开展民族识别,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为了摸清我国的民族“家底”,确认民族归属,落实各民族的自治权利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和民族形成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况,参考大量历史文献,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通过两个阶段14年的不懈努力,到1964年就确定了我国的53个少数民族,完成了民族识别的主体工作,达到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身发展的目的。

四是禁止民族间的歧视与侮辱,解决民族内部的矛盾和纠纷。1951年,政务院专门颁布相关文件,明确指示:“为加强民族团结,禁止民族间的歧视与侮辱”⑤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二〇〇五年五月)》第二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48页。。如带有相关意思者,应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同时,“党和政府在化解族际矛盾,调解民族内部纠纷上下了很大功夫”⑥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75页。,从而使其在不长时期里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1951年,周恩来指出:“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则已从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对抗转到团结合作。”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75页。

五是采取各种措施为少数民族人民办好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毛泽东指示:“各种残民害理的坏事让他们(指当时各民族内部的反动势力,引者注)去做,我们则只做生产、贸易、修路、医药、统战(团结多数,耐心教育)等好事,以争取群众。”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54页。这些工作实际上“是我们党团结少数民族疏通民族关系的一项政治任务”。⑨王希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第72页。

六是推进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华民族大团结提供政治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有效保证了各少数民族在聚居的地方能够真正行使自治权,“它使每一个少数民族愿意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结成民族大家庭,是各民族自愿联合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治基础”①李维汉:《关于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广西日报》1957年5月5日。。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四大自治区的建立和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的最终形成,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烈拥护,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有了更大的发展。

七是坚持实事求是、慎重稳进、商量办事的方针,稳步推进各民族的社会改革进程。根据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特点和情况,对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措施。对与汉族地区社会发展基本相同的少数民族农业区采取自上而下、和平协商或直接过渡、“三不两利”等不同的方式和具体措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各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了旧的社会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初步构建。

八是坚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政策再教育工作。毛泽东多次强调:“无论对于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1952年和1956年的两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大学习,对于克服大汉族主义和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九是大量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1950年,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25页。1956年,他明确要求: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的党员干部。县、州、区的少数民族干部要逐年增加,少数民族中要出书记。在党的八大上,乌兰夫指出:“在少数民族中建设党和培养干部,特别是培养党的领导骨干和核心领导干部,是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决定一切的关键。”④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人事局:《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第266页。从1957年到1966年,全国少数民族干部由48万人发展到80多万人。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信任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着力于从各个方面疏通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索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957年以后由于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对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践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民族地区制造的大量冤假错案,“使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⑤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页。。由于各族干部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由于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为民族团结打下的牢固基础,在长达十年的动乱中,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民族地方的各项建设还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团结的促进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民族团结工作与促进各民族的改革、发展繁荣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民族团结工作的新飞跃,开创了民族团结事业的新局面。在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衷心拥护的基础上,“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不论是国际上发生什么样的剧变,还是国内出现什么样的风波,我国各民族都是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稳固的,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一是拨乱反正,修复“左”倾错误对民族团结的创伤。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和二次会议先后恢复了国家民委和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各地民委及其他民族工作机构也相继恢复。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撤销了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强加给民族工作的种种罪名,并通过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和民族政策宣传工作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开展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党和国家还对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昭雪,对“文革”以前历次运动做过错误处理的遗留问题也按照政策进行复查纠正,重申并且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这些工作,“恢复并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中的威信,改善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于弥合民族团结方面存在的裂痕,增进民族团结,起了重要的作用。”②《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二是正本清源,实现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1980年中共中央的《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及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个不加限定、盲目套用的“左”倾错误理论进行了清算。在此基础上,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和198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批转的《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都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03-304页。

三是实事求是,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点。1979年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他还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6页。这是他从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角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一致性及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1981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明确提出了“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阐明了我国民族团结的新特征。1990 年,江泽民在新疆考察时充分肯定了“两个离不开”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发展完善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1992年,李鹏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64页。1999年,江泽民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11-212页。。2003年,胡锦涛提出了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2005年,他在科学界定了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内涵的基础上,③本书编写组:《指导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页。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2010年,他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要增强“四个认同”,巩固“两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④《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胡锦涛提出工作的目标任务》,2010年5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5-20/2295655.shtml。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要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⑤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2015年8月26日,第1版。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是夯实基础,大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繁荣。邓小平曾强调指出:“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10页。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建设和发展,看作是实现新时期民族团结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分类指导,与少数民族干部和代表人物商讨民族地区发展大计,扩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采取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等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按照民族地区特点进行相应改革,对民族省区实行特殊财政体制和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特别的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大力发展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这些工作对于发展民族经济、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强民族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民族政策的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各民族大团结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党和国家还组织经济发达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组织民主党派专家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保护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些工作对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巩固和加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五是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都把民族团结工作当作是新时期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进行研究和指导。1980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成立不久,就立即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至2015年,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西藏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问题,对西藏地区实行分类指导。2010年、2014年,党中央还专门召开了两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和新疆特殊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视和探索。1992年、1999年、2005年、2014年党中央先后召开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研究部署,始终着眼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着眼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个民族工作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个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个民族工作的根本保障,这正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①刘宝明:《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民族工作几个基本问题的阐述》,《中国民族报》2014年10月10日,第5版。

六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创新民族团结的实现形式。首先,广泛深入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1980年,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民族政策再教育活动。1982年国家民委第二次委员(扩大)会议倡议开展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活动后,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召开了民族团结表彰大会。1988年4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研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编著:《民族工作四十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7页。到2019年,党和国家在北京先后召开了7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推动了这项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实践证明,这是贯彻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的好形式。其次,建立健全了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有效机制。如在新闻出版、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学术研究等方面大力提倡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国家有关部门、机构专门就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等事项作了规定,以防止和杜绝意识形态领域的破坏民族团结现象的出现。最后,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通过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各项民族法制,打击任何煽动民族仇视和歧视、破坏民族平等团结的违法言行,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各项权利。党和国家还提出坚持“四个维护”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有效地领导了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反分裂斗争。

七是抓住关键,建设一支宏大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采取特殊扶持政策,制定周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很大提升和发展。邓小平曾经指出:“团结各民族于祖国大家庭的中心关键,是在于各民族都有一批热爱祖国,并能联系群众的干部。”③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统一战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77页。1982年宪法和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都对吸收和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人才作出专门规定,确立了自治机关民族化的政策原则和法律规定。1993年,党和国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推动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的全面开展。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也专门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计,到2008年6月,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④金炳镐主编:《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选配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也有一定增长。

综上所述,以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我国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制度化的建立,并进入到在实质和内容上不断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巩固和发展的新纪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①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51页。。这是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探索成就的高度肯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成就的高度肯定,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成就的高度肯定。

三、新时代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抓好城市民族工作这个重点,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关键,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②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第149-161页。全面系统地贯彻落实好民族工作的上述总体思路和要求,是我们巩固和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加强民族团结,还要求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相关论述,从多方面多层次加大民族工作开拓创新力度,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可靠的思想基石、群众基础、社会条件、创新载体、法治保障和关键力量。

一是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夯实思想基石。由于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一些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甚至在个别民族地区发生了多起暴力恐怖案件。这也为某些质疑和否定我国民族理论和政策的论者提供了事实依据,所谓的“去政治化”理论和“第二代民族政策”就是这种质疑和否定的体现和反映。③金炳镐主编:《民族理论前沿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页。他们把一时一地的个别事件当成我国民族关系主流,断言我国民族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进而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工作成效。通过对党的民族工作和政策冠以“苏联模式”的污名化,他们主张民族工作的去制度化、去政策化,并打着文化招牌,在民族事务治理上试图全盘西化。这些错误观点遭到民族理论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批评和抵制。但其消极影响已在社会上形成,其某些似是而非的学术观点,不乏有些拥趸。这些随意夸大我国民族问题危机、抹黑我国民族关系现状、进而否定我们民族工作和政策成效的观点,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是明显缺乏大局观念和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当今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01页。“三个离不开”和“三和”的主流定位符合我国各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发展传统,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结构特征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特征的深刻揭示,是对新中国70年新型民族关系构建成果的客观描述和准确定性,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本特征的现实反映。要看到我国民族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的基本格局没有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大势没有变,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基础是稳固的。把握我国民族关系主流,要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反对两种主义的问题,从共同纲领到现行宪法都作了规定。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②丹珠昂奔:《民族工作方法论——中央民族工作学习体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39页。

二是善于团结群众,抓住争取人心这个最管用的办法,筑牢群众基础。民族团结工作,实质上是由党和政府主导的面向各族群众广泛开展的群众工作,目的是使各族群众在追求共同奋斗目标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民族间关系和民族内部关系和谐,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使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为各族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发展繁荣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保障。民族团结的主体是各族群众,核心是做好各族群众凝心聚力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抓不住人心,就搞不好民族团结、做不好民族工作。”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04页。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族团结之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期间指出,要坚定不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④参见习近平:《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2014年3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04/c_119605935.htm。5月28日,他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⑤参见:《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5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着力强调: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⑤参见:《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5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126564529.htm。这些心系各族群众民生利益的谆谆教导体现的正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要树立起以民生争人心政绩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争取各族群众人心的前提和基础,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尊重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在涉及民族地区和各族群众切身利益及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事项上,要事先做好沟通,征求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要和各族群众商量办事。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京参加66周年国庆活动的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①参见《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2015年9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30/c_1116727894.htm。在民族团结工作中,争取人心、以心换心、促使各族群众与党和政府心心相印的规范途径和有效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②习近平:《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014年9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1/c_1112564688.htm。要善于团结各族群众中的不同群体,争取更多的人心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群众,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这就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都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创共建,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106页。

三是尊重差异,缩小差距,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育社会条件。我国民族团结的社会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各族群众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对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及彼此之间关系的看法和情谊上来。所谓交情,不外乎就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建立和形成的感情。没有相互交往交流,何来交融和交情可言?2010年2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四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其中就有“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也是中央首次提出“三交”理念。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10年1月2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22/content_12858927_2.htm。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继续使用这一提法并加以完善。在其后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又系统阐述了“三交”理念,强调指出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趋势,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尊重和把握民族关系发展的社会历史规律,就要正确认识民族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反对无视民族共性建设放弃引导的无所作为,也反对超越发展阶段忽视民族差异,强行推进融合的激进蛮干。“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0页。这是我们党对现阶段各民族间差异性和共同性发展规律的精辟阐述。要在充分认识民族差异存在长期性的基础上,切实尊重民族差异。当然,我们尊重民族差异不等于固化差异,更要反对强制同化。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消极无为,也不能急躁乱为。通过什么民族工作途径,采取什么治理方式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族群众的共同性和对民族差异的包容性,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无疑是新时期考验我们民族团结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课题。从民族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看,民族发展差距是民族差异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原因之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我国民族工作上的充分体现和必然要求,也是增进各民族共同性,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发达地区的大力帮助下,民族地区通过发掘自身潜力,形成后发优势,必将会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各族群众通过在各方面不断地交流交往交融,必将会形成更加密不可分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不等同于推进同化。民族交融的目的,不是要取消民族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而是要通过民族交流和交往,促进社会共同性和民族差异性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民族开放包容意识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是抓实抓小抓日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交流活动,创新民族团结载体。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①《习近平赴内蒙古调研,向各族人民致新春祝福》,2014年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1/29/c_126080129.htm。为此,要面向各族群众,扑下身子,抓实抓小抓日常,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并将民族团结成果作为考察和检验我们所有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民族团结的奋斗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双语教育是促进各族群众沟通交流是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在一些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67页。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2014年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工作任务。在同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290页。这个目标任务的确立,既是对党的民族地区工作经验的继承,又是顺应和引领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新常态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抓民族团结,载体和方式十分重要。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经过60多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现在已经成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方式和凝聚各方力量推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平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端着架子空喊口号是不行的,形式轰轰烈烈,效果未必就好。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113页。要抓共享共建,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好形式。要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和实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他还指出,要适应当今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千变万化的形势要求,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和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第117页。要抓网络舆情,加强对涉及民族和宗教因素的网络舆情的管控能力,把网络建成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阵地。

五是树立法律信仰,促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加强法治保障。依法治国是实现党的民族纲领的基本方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维护和实现各族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就须臾离不开国家民族法治体系的保障。这既是对以往我国民族法治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解决好“两个一百年”进程中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3日,第1版。这“八个坚持”的基本内涵所要求的,正是我国民族法治实践的基本精神和发展方向,都有专门、明确、规范的法律条文来支持、阐释和保障。实现依法保障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于群众对法治的拥护和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这是中央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应用于民族工作领域的重要体现。要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来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法治权威。不能以民族划线搞选择性执法,任何民族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只有让各族群众在每起司法审判中切实感受到公正公平,才能让他们共同树立起对国家法治的信心和信仰。领导干部要做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提高运用法治和政策来解决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切实提高依法预防和处理有关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抓好民族政策的发展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对社会上议论较多的一些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要把握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的界限,慎重适当地运用政策和法律工具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对于能够用法律解决的问题,要首选法律,而不要在法律之外再随意出台相关政策。

六是发挥好民族地区干部和人才作用,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抓住关键力量。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关键在于各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团结。1953年,毛泽东在关于民族工作的谈话要点中指出:党内不能有民族界限。③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185页。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无论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和国家的干部,都是党联系和团结各族群众的桥梁、纽带和骨干。在党内决不允许搞以民族划线的你你我我、团团伙伙。各族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要立场坚定,同谋国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真诚团结,同心协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明确提出民族地区的好干部的标准和要求:除了要具备普遍意义上“好干部”所要求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外,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还要做到“三个特别”,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第1版。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民族。无论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党员干部,都是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中的有机构成和平等一员,都要把维护和实现党的性质和宗旨当成自己言行的根本准则。党员干部虽然出身于不同民族,来自于不同地区,但决不能以民族和地区来划界;党的各级组织,包括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组织,也不能以民族和地区来划界;坚决反对在党内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非组织活动。要把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工作作为大事急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有的是历史形成的,有的是时势造就的,在群众中影响大,一定要团结在我们身边;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是一个较大的群体,包括学术、文化、艺术、技术、宗教等各个领域,他们思想活跃、能量不小,要加强引导,发挥好他们的积极作用。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73页。要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制度,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优秀知识分子队伍。要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础党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确保基层党组织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员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要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级干部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三是干部作风是影响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对待民族地区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绝不允许也绝不姑息任何人对关系千家万户的惠民和扶贫资金贪污挪用,中饱私囊。要保证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国家的人手里。

综上所述,新时代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各族群众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方向,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大家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③参见《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2015年9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30/c_1116727894.htm。回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正是各族人民的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合则俱荣,分则俱损。”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什么时候团结一致,什么时候就众志成城、兴旺发达;什么时候不团结,什么时候就一盘散沙、任人欺凌。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召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完善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