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019-01-26郭伦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家政策

郭伦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以下简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零散到系统、从表面到深入,不断向体系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方向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且基本上能够发挥协调配套作用的政策体系。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发生了全方位而又深层次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需求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以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讲话、2016年“3·4”讲话①2016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简称“3·4讲话”)。在“ 3·4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判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另注:本文不作特别说明的引用,全部来自“3·4讲话”。和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为标志,形成了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地回答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向哪里去以及如何引领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发展的整体面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发生了全方位而又深层次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

第一,格局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从仅站在本位利益和局部范围内考虑问题的“小圈子”跳了出来,开始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治理全局来考虑“两个健康”问题。一是从“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的“准入思维”中摆脱出来,不仅关注非公有制经济板块的转型升级问题,也关注国有经济板块的改革和发展,更加关心如何通过相互促进实现两大板块的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已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新使命;二是从以往更多关注如何安商、亲商、招商、护商的小格局中跳了出来,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和如何服务社会的问题,实施了先富帮后富的“万企帮万村”行动计划,义利兼顾的中国式商道在政策精神中日益凸显;三是不再把“两个健康”看成简单的经济问题,开始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高度思考,如何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通过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从解决内因入手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试图构建出一种历史上未有的新型政商关系——亲清政商关系,政策更加关注经济和政治的互动影响,更加注意发挥经济和政治的联动效应,不断夯实党执政兴国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打赢国际竞争战的企业家人才基础。

第二,视野更宽。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两个健康”面临的新形势及其提出的新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不断拓宽视野:一是从过去更多关注企业、较少关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教育,拓展到关注企业但更关注企业家尤其是企业家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理论,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现了企业家在推动改革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丰富了我党历来重视精神对人的作用的理论;二是就此向前延伸,不仅关注年轻一代企业家接班和成长的问题,而且关注如何引领以大学生、回乡青年农民、归国留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客在城乡创新创业的问题,政策甚至还注意到帮助和引导港澳台海外青年创客到中国内地来创业和发展的问题;三是从关注企业在国内投资兴业的问题,拓展到关注如何引导和扶持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问题,从考虑进一步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到更加关注如何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视野不断向国际化和全球化方向延伸。

第三,覆盖面更广。促进“两个健康”,涉及的问题点多面广,有些问题还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旗引领下,党和政府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短短五年密集出台了“一箩筐”非公有制经济政策。2018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后,更是下了一拨政策“红包雨”,相关文件、法律法规数量之大目前还无法完全统计,社会盛赞非公有制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春天”。表现在政策覆盖面上,目前基本实现了对所有对象和问题的全覆盖:一是关注的对象实现了从非公有制经济到新经济、从重点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民营经济500强企业到小微企业、从工商联到商协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到青年创客的全覆盖;二是关注的问题实现了从“融资难”“办事难”等现实生产经营问题到在“互联网+工业4.0”时代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引导问题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问题、从企业党建到商协会党建、从商事制度改革等制度建设问题到“打破最后一公里”等政策落地问题的全覆盖。

第四,含金量更高。自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党和政府提出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过40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达到一个峰值。党的十八大后政策构建面临的问题,更多的不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政策含金量的问题,提高企业政策获得感成为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出现了新气象和新面貌:一是在指导思想上,遵循了“三大原则”,即在政策主旨上,从“大水漫灌”转换为“喷灌”“滴灌”,从“一刀切”转换为“精准施策”,政策的针对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政策设计上,开始从大话、套话、空话中解放出来,不再搞“面子货”,放出来的多是“干货”,政策的操作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火力布置”上,不再“撒胡椒面”,而是集中“火力”攻击“突破口”,政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政策的有效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二是在实践应用上,注重“四个结合”,即坚持全面系统推进和抓住关键环节相结合、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支持企业发展与实现优胜劣汰相结合、坚持外部扶持与企业自身努力相结合。以准入政策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连续推出了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等一系列扩大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这些准入政策都比较好地贯彻了以上“三大原则”和“四个结合”,社会反响强烈,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纷纷表示“很解渴”。

第五,根基扎得更牢。长期以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会不会转向,在商界政界学界许多人心里是不确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从三个方向扎牢了政策根基:一是习近平同志的“3·4”讲话和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从根本上扫清了要不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要不要坚持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思想疑虑,民营经济被明确定性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被确认为“我们自己人”,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作为国家大政的作用更加突出。最近的一拨政策“红包雨”表明,不仅“三个没有变”不可能变,而且未来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只会更多更好更强。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解开了长期障碍“两个健康”的体制性束缚,如由项目审批“万里长征图”引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放管服”改革,使长期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第一次看到了标本兼治的胜利曙光。三是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及随后陆续发布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推动我国协商民主向广泛多层制度化方向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己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代表人士有序参与政治的大门进一步敞开,新时代企业家的作用得到全方位提升。以上三大根基的牢固,助推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从治标之术开始向治本之道转向,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性对策工具向能够发挥综合治理作用的长效机制升级,进入到更加重视发挥政策的综合治理和协调配套作用的新阶段,政策开始从着力解决某个单项问题向更加关注整体营商环境优化转向。

二、建构了比较丰富且能够自洽的支撑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从春秋战国以来的工商史看,束缚我国历朝历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市场的容量和经营的难度,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农抑末”思想。历史证明,不端正精英阶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认识,就无法促进“两个健康”,就会一而再地陷入“历史周期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商史再次表明,精英阶层对“两个健康”的思想认识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我们说今天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已经发育成熟,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在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建构了非常牢靠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理论基础,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四个长期以来社会上非常关注且意见分歧比较大的思想认识问题。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新时代还要不要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虽然说,党的十五大基本上解决了“姓公姓私”的问题,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半数、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负面问题的不断发酵,社会上对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时不时出现一些“杂音”:一些人仍然带着传统体制“眼镜”观察非公有制经济,他们认为听任非公有制经济这么发展下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保,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就会“地动山摇”,社会主义“江山”就会“变色”;另一些人,则从非公有制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如贫富分化、炫富晒富、环境污染、“假冒伪劣”、“山寨”品牌、“围猎”官员、“谋权”、移民、跑路等,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靠不住,要求追究非公有制经济的“原罪”,主张在一些领域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这些错误看法,习近平同志在“3·4”讲话中明确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党章都写明了这一点,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我在这里重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①习近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2016年3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6-03/05/c_135158133.htm。“三个没有变”安定了人心,坚固了信心。2018年10月20日,习近平同志给参加“万企帮万村”行动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中,再次明确表示:“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②《习近平回信勉励广大民营企业家》,2018年10月21日,http://xinhuanet.com/2018-10/21/c_1123590755.htm。党的十九大虽然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判断,但提醒全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样的“变”与“不变”,是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然结果,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必然结果。因此,“三个没有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被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只要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没有变”就不可变,允许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不是“权宜之计”。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12页。。因此,在新时代,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小富安全,大富更安全,“不富即安、大富不安”的“盼安全”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新时代还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问题。在非公有制经济对税收和上市公司市值的贡献超过50%、对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超过60%、对新产品开发和对外投资的贡献超过70%、对就业和企业户数的贡献超过8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90%的新时代,这个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端正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实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对待。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当然要让它发展好,继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①习近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2016年3月5日,http: //www.xinhuanet.com//mrdx/2016-03/05/c_135158133.htm。“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②人民日报评论员:《 “两个毫不动摇”必须长期坚持》,2018年9月29日,http: //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929/c1003-30319981.html。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帮助人们从“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零和博弈中解放出来,为从根本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和践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即“三个平等”)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6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6/c64094-23561785.html。等新理念,扫清了思想障碍。从中国历史看,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并存发展,是自春秋战国管仲“官山海”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经济的“共相”;在当代中国,选择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共同发展这样一条道路,既有历史逻辑,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根据。从世界范围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共同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是中国经济模式的特色和优势,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经济发展又希望保持本国经济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两只手”的协同问题,即如何协同发挥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日益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反思“四万亿刺激”的后遗症,社会上要求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声音开始抬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应该如何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就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进一步说,就是要不要放手让民营企业自我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不要主要让市场来决定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的优胜劣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希望借此打破所谓的“国有企业垄断”,进而获得公平竞争权利和机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把市场调节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升级为“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协同发挥好这两个新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6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6/c64094-23561785.html。,把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严格限制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6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6/c64094-23561785.html。范围内。为此,在过去的五年,我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政府职能“放管服”改革运动,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在负面清单之外由市场说了算,允许平等准入,放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放管服”改革不仅杜绝了政府乱作为现象,让市场开始发挥决定作用,而且改进了政府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通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防范了懒政、怠政等政府不作为现象,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目标成为可能。当然,

目前“放管服”改革仍在路上,还要结合大数据时代智慧办公新技术,深入探索未来政府服务模式、政府内部机构设置、权力运行与监管的最优化方案,但我们相信,改革的方向不会变,“两只手”的协同效果将越来越好,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将越来越好。

第四,政商关系问题。自党的十八大全面推行从严治党和加大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力度以来,政商关系问题开始凸显,成为净化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的焦点问题。社会对此反应强烈,一股对民营企业家的不信任情绪在社会上生长出来并到处蔓延,一些民营企业家被迫“夹着尾巴做人”,大谈“在商言商”,不敢参与政治。舆论最激烈的时候,政商两界人士甚至不敢公开接触,少数人因此加快了移民步伐,而“裸商”“裸官”大量出现,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民众“仇官”“仇富”情绪。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式政商关系,成为关系到非公有制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含含糊糊,任其野蛮生长,发展到极致,要么导致江山变色,政权被资本绑架,以至于走上邪路;要么导致民营经济垮台,回到“一大二公”计划经济老路,致使资本和企业家逃离中国。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健康”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他郑重申明,我国政商关系,不能搞成封建官僚和“红顶商人”之间的那种关系(即权贵资本主义),也不能搞成西方国家大财团和政界之间的那种关系(即垄断资本主义),更不能搞成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那种关系(即裙带资本主义)。“三个不能”如一道闪电,一举刺破了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迷雾,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商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关于如何构建这样一种非洋非古的新型政商关系,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新型政商关系应该是既亲又清的政商关系。习近平同志关于“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构建政商关系走出了一条新路,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理论大厦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

三、形成了视角全面、内容丰富、功能比较完备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体系

经过40年的建构,特别是在习近平同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系列重要论述的推动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已经从最初的零散状态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格局不断优化,政策视野不断拓宽,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政策着力点不断转换,开始向全方位、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既关注全局(非公有制经济)又关注局部(小微企业)、既关注企业又关注人(企业家)、既关注经济利益又关注社会责任、既关注经济又关注政治的整体布局。

第一,从政策供给来看,形成了全链条政策生产体系。具体包括五大体系:一是问题发现和信息收集分析体系,目前全国工商联已经建成覆盖全联会员单位的网上调查平台;二是政策研发体系,目前形成了系统内智库(以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为代表)和系统外智库(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为代表)相互补充的咨询研发布局;三是上传下达的政策推动体系,由覆盖全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制度构成,目前调查研究出来的政策建议主要通过政治协商平台上报给中央和国务院,由中央领导签发意见后转交相关党政职能部门;四是政策制定体系,党政各职能部门收到中央首长下达的政策建议后,由各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独立或会同其他部门起草政策文件,然后经由法定程序修改和通过最后文件;五是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体系,由公开发布、领导讲话、培训学习、媒体传播等构成。

第二,从作用对象来看,实现了政策对新老问题的全覆盖,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一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2005年《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地帮助广大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前进路上遇到的问题,实现了对“准入难”“用工难”“用地难”“融资难”“政策落地难”等老的“五大拦路虎”和“融资的高山”“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等新的“三座大山”以及长期以来一直呼吁的“盼安全、盼公平、盼落地”等“三大盼”的政策全覆盖。二是随着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随之不断向国外延伸。比如,最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第三,从时代特征来看,随着国内各个地区之间和国际上各国之间创新创业竞争愈演愈烈,整体营商环境的优劣成为争夺资本和人才的决定因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随之进入到更加重视整体营商环境构建和优化的新时代。2017年,北京出台了《关于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吹响了非公有制经济新政变奏曲的新号角。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一些省份相继发布了相关配套文件,如浙江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的发布,表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开始进入到以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为重点的政策体系构建新时代。

第四,从结构功能来看,以促进“两个健康”为根本目标,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了促进公平和促进发展两大政策功能,形成了与经济制度相统一的功能体系。一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统一”是我国经济制度的特色和优势,相应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如何保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公平竞争的问题,于是,促进公平竞争、实现“三个平等”就成为我国非公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行业准入的不断放开、行政性垄断的不断打破和国有企业的新一轮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促进公平竞争的功能开始发挥出来。二是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微企业,天然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小微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又具有正的外部性,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此,各个市场经济国家都要出台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自从2002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形成了中国政策特色。三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更加重视对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教育引导,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和企业家政治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开展群众路线、“四个自信”、“三严三实”、反腐败和全面从严治党、企业家精神等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关于加强和改革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广东省纪委省监察厅关于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若干意见》①据报道,目前已经有广东、浙江、河南等多个省份出台了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相关文件。等制度建设,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的协同作用开始发挥出来,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与我国经济制度以至于政治制度相统一的政策功能日益完备。

四、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发生的阶段性变化,是深层次的、是全方位的。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逐渐展开、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和ABC①ABC,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来临,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变化,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不断向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方向发展。

第一,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涉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立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内容日益丰富,体系不断完备。从大的方面讲,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些规定,从根本上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合法地位。从小的方面讲,不仅在刑法、民法总则、物权法等部门法中,保护私有财产的宪法精神得到了贯彻,而且党的十八大以来既修订了《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些旧法,又出台了《慈善法》等许多新法,使涉及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法律日益完备。二是国家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步伐加快。从大的方面讲,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定,给政府行为套上了笼头;从小的方面讲,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党内法规和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使公权力不再任性。这不仅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权益的保护,而且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自主经营和参与自由竞争,特别是给红头文件的出台和落地套上法定程序,使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出台和落地获得了更好的制度保障,“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大缓解,行政乱作为、不作为现象大大减少。三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正成为现实,最近最高法宣布再审三起重大涉产权案件,给非公有制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不再是写在法律和文件条文上的“空话”。

第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扩大试点和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等新一轮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引进来”政策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向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方向发展。比如,对外来投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一视同仁和平等对待。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扶持政策不断增多且日益规范,企业“走出去”的政策获得感不断增强。目前,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有: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装配的政策及15项配套措施、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贴息、支持我国企业带资承包国外工程的办法、中俄森林开发与利用合作项目贷款贴息、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等。地方层面也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比如,青岛市对本市企业在境外设立经济贸易合作园区,通过国家商务、财政部门确认考核或年度考核的,每个园区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费用补助。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向不断扩大开放,不仅提高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国际化水平,而且使我国成为当前国际化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旗帜与舵手。

第三,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新创业需要审批的事项大幅度减少。据《中国人权法治化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披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部门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8项。①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2月。审批事项的减少,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行政性垄断被大幅度取缔,直接导致企业到政府办事需要跑的衙门、需要盖的章子、需要提供的材料大幅度减少,项目审批的“万里长征”成为过去。二是政府服务的渠道日益通畅、效率大幅提高、成本不断下降。随着一站式办公、一个窗口受理、并联审批、网上办公、无纸化办公、免费无人服务、上门服务等新的服务方式不断涌现,过去企业到政府办事经历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痛苦已经很少发生。三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日益提升,企业办事的选择更多。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便利化,突出表现在以“证照分离”为标志的商事制度改革上。商事制度便利化取得的巨大成绩,对我国创新创业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引领我国出现了一轮创新创业潮。据统计,最近三年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都超过1万家,2018年预计超过1.8万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领域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发生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正如习近平同志在“3·4”讲话中所言,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目前可以说,总体上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且基本上能够发挥协调配套作用的政策体系,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进入到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阶段。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大量调查发现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并不高,下一步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把狠抓落实作为最大的政策落实下去。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企业家政策
新时代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执行力提升探析
政策
政策
对话“疫线”企业家
助企政策
政策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给予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经费补助
“两个健康”推动非公经济创新发展——大连“腾飞商苑”在厦门大学举办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