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学话语建构
——基于改革开放事件的探讨

2019-01-26商红日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话语改革开放建构

商红日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一、问题意识和知识化议程

中国用数千年智慧书写了40年改革开放叙事,而这个叙事包含哪些及怎样的中国现代发展的知识?这个问题意识蕴含这样一种特别的强调: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时刻,设立改革开放的知识化议程具有特别意义。

所谓知识化议程,即从学术与学科话语建构或知识生产的意义上确立研究主题。40年改革开放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被誉为史诗并不为过。这其中自然存在着诸多未知,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加以探寻。因此,从学术与学科话语建构或知识生产的意义上确立研究主题,对于系统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探讨其历史逻辑和发展规律,提出具有普遍价值的命题,阐释和论证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当然,改革开放问题的研究会涉及诸多学科,而绝非专属某一学科,同时,即使某一学科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研究主题,也需要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参与”。正如国外有专家认为的那样,当代的知识生产与此前传统的知识生产存在重要差异。传统的知识生产“主要在一种学科的、主要是认知的语境中进行”,而在当代的知识生产中,“知识则在一个更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境中被创造出来”①[英]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改革开放的知识化议程无疑也应当纳入当代知识生产的范畴而加以确立。

遵循科学研究规律,知识生产一般应从确定问题开始。笔者在不同场合多次阐释两种问题意识:一是学理研究和学术探索的问题意识;二是技术的或一般工作的问题意识。两种问题意识既非相互无涉,但又不能混同,这是需要首先弄清楚的。学理研究和学术探索的问题意识突出如下特点:首先,通过发现而获得有价值的问题,即它难以通过感觉而直接获得,也必须经过一定的研究活动来加以确认。甚至即使通过这样的过程而提出和确认的问题,仍有可能失去其真实性和价值性。这就是说,问题本身是某项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价值性”是这里的一个关键词。其次,问题构成话语中心。研究者将依据对问题的属性、类型、存在范围、复杂程度、探索的向度、工具的选择等一系列判断,而形成概念、命题系统、叙述以及建构模型与逻辑等等研究活动,这些话语实践过程将延伸至问题解决。进一步说,问题一旦成立,便标志着一种知识化议题的确立,并围绕该问题可随时启动一项知识化议程。再次,问题的解决首先影响理论或知识的量与质的变化,随后才可能发生其他影响。

技术的或一般工作的问题意识是直面摆在那里的问题,而不是回避或绕开问题。这种问题意识主要体现为行动的选择,即分析判断什么或哪些问题具有工作的优先性。如果要回答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么,答案主要集中于希望达到何种目的、如何确立行动原则或方针、选用何种政策工具、如何配置资源等等,其成果形态体现为政策实施、计划或事业的改进与推进等。基于前一种问题意识而进行的话语体系建构,旨在揭示规律,创立理论,阐释原理,建构逻辑,陈述应用路径等,这样的话语体系可称之为学科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知识话语体系等;基于后一种问题意识而展开的话语建构,旨在促进方针政策执行与实施、化解实际冲突、达成各种绩效目标、推进实际工作发展等等,其话语体系明显具有应用性,体现为动员性、指令性、说服性、方案性、解说性、说明性等等,可称之为政策话语体系或工作话语体系。因此,此类问题的解决首先影响实际活动或技术。

邓小平1982年9月提出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72页。这一阐释包含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上述两种问题意识的讨论也恰是这样的认识论的要求在学科与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活动中的体现。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提出以后,改革开放事业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内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个过程已经持续展开了“知识化”的活动,从而上文讨论的两种问题意识也已经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而渗入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讨论和推进中。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对改革开放事件的学科化、学术化、学理化探讨,而这正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意义及世界文明的意义所在。

二、事件与改革开放事件

不能简单地将事件比喻为故事,或归为案例,甚或笼统地说成经验。事件,不是故事,不是案例,甚至也不能称之为经验。齐泽克在以事件为概念工具来研究哲学和思想的事物时,定义事件为“重构的行动”②[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事件》,王帅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224页。,但他在同一本书中,还有其他定义,并申明事件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令人困扰的和琢磨不定的。似乎不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事件,而只有类型学意义上的事件。本文要言说事件,不赞成齐泽克关于事件无本体而有类型的言说策略。既存在一般的事件,也存在具体的事件。一般而言,事件就是事情已经具有或正在获得甚或可能形成的意义的征兆或显现。这里,“事件就是意义本身”③[法] 吉尔•德勒兹:《意义的逻辑》,姜宇辉译,见汪民安主编:《生产》第12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同时,对于意义而言,存在着时空的使动性干预。因此,称某事物为事件,该事物必须包含两个要件:意义;呈现或提示意义的富有变化意涵的词语。这是对已经成为重要分析工具的事件概念所给出的一般含义,而对具体研究对象来说,每个事件都可能有更具体的命名,因而,存在着更具体的含义。

事件的研究通常需要分类,因为事件太复杂多样,如果没有分类,则几乎无从开始。但过于拘泥现有的一些分类原则来对事件分类,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易于造成新的混乱。从简便易行且有助于研究的向度上,也是遵从已有研究事件的常规做法,按照研究对象的设定来分总类,在此基础上按照需要或主题划分子类。这样,改革开放事件是个总类的事件,它包括许多子类。

对改革开放的研究探讨,将是诸多学科话语生产的契机和途径,但将改革开放作为一个事件来研究,不失为一种有创新意义的探索。笔者在一项相关研究中,对改革开放事件作出如下界定:“改革开放事件是将改革开放视为事件的总体,并将其中每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或某类重要问题都称为事件的一个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①商红日:《改革开放事件与治理的中国话语生产》 ,中国政治学会2018年年会论文。其中的事件被定义为“复杂系统的嬗变及其时空干预”。在改革开放这一总体事件中,包含诸多分类意义上的主题事件,如解放思想,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凝聚改革开放共识的过程,可称之为思想解放事件;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及随后发生的废除人民公社体制、重建乡、镇基层政权的历程及其基本实践,可称之为乡村改革事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的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变迁,可称之为港澳回归事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全面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经贸活动,可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的诸多国际环境的风险挑战,如亚洲金融危机、苏东剧变、“颜色革命”、国际金融危机、特朗普贸易战等等,可称之为外部事件;党的十八大以后的重拳反腐事件、脱贫攻坚事件、一带一路事件等等,都是改革开放事件中的各项主题事件。这些事件既具有单项知识化的价值,也具有认识改革开放总体事件的意义。

仅从中国政治学的学术与学科话语建构的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事件无疑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实践基础和资料来源。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事件再次激活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再次打开了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档案”,再次提出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命题,再次赢得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紧密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重大机遇。所有这些,都为改革开放事件增加了富有知识价值的论域和主题。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必将掀开中国政治学的学术和学科话语建构的新篇章,那么,改革开放事件就是其中的重要主题、逻辑理路和知识话语载体。

三、经济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学话语建构

改革开放从突破“两个凡是”的藩篱,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而开启。就其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件来说,历经十余年的论争,从党的十二大确定“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历经十三大确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指导方针,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全党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九大,不断进行理论阐释,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其中,理论的探究也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之问,发展到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问。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件是改革开放事件中的关键事件之一,蕴含着十分丰富和有深度的逻辑,已经构建起一个重要学术空间,具有重要的学科话语生产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命题的政治学话语建构具体有何所指?这里不揣浅陋,愿重申并阐释这样一个概念:经济政治,并由此就进一步提出了经济政治学的知识话语建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的系统阐释而建构起资本逻辑如何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分裂与阶级对抗的原理,核心是对资产阶级国家必然被历史性取代的历史命运作出系统全面的经济分析。这种分析所形成的基本原理难以被取代。正如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及诺德豪斯所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历史的经济解释是他们的经久存在的贡献之一”①[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第1293页。。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是否需要和如何面对资本,成为一个命运攸关的根本理论问题。世界社会主义史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在处理与资本的关系上,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误区。改革开放事件的重要历史性贡献恰是深入探索了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一个经济—政治关系,必须纳入社会主义政治的范畴来认识,从而建构经济政治学逻辑来系统阐释其中的新原理。

经济政治学并非是对政治经济学词序的简单颠倒,而是对实际生活变迁的慎思和实践逻辑的重置。实际生活变迁首先是从解决贫困问题开始的。整个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这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要求很不相称。发展生产力成为在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原点。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与自然、国家与物质基础的关系成为制约发展的基础关系,从矛盾分析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来判断,就是中共八大作出的正确论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将认识的基点重新置于这样的判断上来,从而奠定了中国经济政治学的历史与实践起点逻辑。

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加快,一个不可回避的事物横在面前,这个事物就是资本。据学者查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历史上明确使用了‘资本’这一范畴”②彭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93页。。到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资本问题已经到了必须直视面对的时候。虽然,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历了一系列转变,正像中国的经济学家所分析的那样:“资本的主导形态从当年马克思面对的工业资本,经过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结合而转向金融资本,进而再转向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扩展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消费品资本等,即其不断拓展,不断变革形态。”但是,“无论资本如何创新,如何出场,如何采用新的装扮和形态,其基本本性和基本矛盾、双重历史作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①任平:《资本创新逻辑的当代阐释》,《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2期。也恰是因为资本的这些属性没有变化,带来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种思想认识上的负面性固化,即人们常说的“左”的意识经常出场,从而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疑。当然,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出场,也带给一些人以丰富的“导入资本主义”的想象力,从而,一种右的思潮或明或暗总是在场。无论如何,资本是一个事件,是再次考验共产党、社会主义乃至人民的一个事件。

改革开放事件中,资本实现了一个“华丽转身”:它作为旧世界中的一种社会力量、一种社会关系而转变为共产党领导的新历史中的一种发展机制。这就是全部秘密所在。资本作为一个“物”的要素,作为一个技术要素和政策要素——从而在根本上成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技术与政策条件,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件的本质。但是,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本依然能够生成诸多衍生形式及其负社会效应,从而,必须强化法治与政策性干预以保持资本的发展机制的作用。

资本怎么从一种体现社会关系的实际的社会力量而转变为一种生产要素、一种发展机制?其一,政治阻断。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是一个首要的和根本的政治前提条件。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难以发展成为“纯粹”的生产要素。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互动的,并且,资本始终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资本这样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有竞争的制度力量,如政党制度、其他一系列国家制度等。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重新找回资本的时候,资本的制度场域根本不同了,从而资本首先以生产为生命之源的第一本性得到激励,而其作为生产关系、进而作为社会关系,特别是作为一种政治关系体现的第二本性得到根本抑制。其二,公婆变媳妇。这个比喻并非强调资本的身份转换,而是强调资本获得了再生的新机遇。它被安置在一个新的生产空间,组成了一个“新家庭”。其三,由“经济科学”话语变为“政治哲学”话语。在制度、社会、文化等新的条件下,赋予资本以超出“物化”层面的价值,从而将资本从来自于私有、生产着对立中解脱出来,而使其发生一种嬗变:价值功能提升。这将使我们从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中获得新的启示。这时,资本会这样言说自己:“问我从哪里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到哪里去!”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的关系,这着实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智慧;但在回看中,却又不那么复杂。所谓正确处理与资本的关系,首先是解决理论认识及思想观念的问题,形成集体立场,即全党共识,因此,必须克服思想僵化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机械化、固化理解,敢于大胆探索,敢于“摸着石头过河”,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飞跃;其次,通过改革和开放的一系列制度与政策创新,其中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按劳分配形式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相并存,积极大胆参与全球贸易与竞争,走中国特色发展繁荣的复兴之路;再次,全面从严治党,以最大的决心和果敢行动治理腐败,真正使人民能够让自己成为中心,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执政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最大化追求和实现全体人民的福祉;此外,运用大历史、大视野、大方略处理好与外部环境关系,使改革开放事业适时“提质升级”,把握不确定性,谋划好未来发展。

四、结语

改革开放事件不只是它拥有了40年历程,并且举世公认它非常成功。改革开放事件将生产人类文明中许多新知识,从而指导人们探寻新世界。政治学应富有想象力,政治学应创造想象力。因此,政治学积极介入改革开放事件,从这个事件上获得灵感,生产学科话语,这对于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建构是十分珍贵的机遇,因为并非所有国家的政治学界都能有这样的机遇。

在改革开放事件中,处理好与资本的关系,涉及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些基本原理的阐释,涉及中国政治话语的学科建构。提炼和创新能够反映、揭示发展规律的概念与分析工具,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学发展建构的新课题、新任务。这需要学术共同体的新认知与新共识。当然,一旦启动知识化议程,必然形成诸多论争,较远的例证是启蒙运动,较近的例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近的例证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对知识界而言,面对同一事件,会生成多样化论说,也必然形成知识群体内在紧张,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常态现象,反映着知识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只要各种论说都基于知识的观念和学理探寻路径,就将促进科学研究、学术繁荣和知识发展。改革开放事件作为知识化议程的展开,就应当在这种学术自觉和学科取向中建构起知识生产秩序。

猜你喜欢

话语改革开放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