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群偏颇体质与服用保健方药相关性研究*

2019-01-25白启明白若冰白旭东高茹燕孙亚轩

陕西中医 2019年2期
关键词:偏颇方药阳虚

白启明 ,白若冰,严 泽,白旭东,高茹燕,孙亚轩

1.内蒙古自治区包头淞雅中医医院(包头 01402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包头医学院(包头 014060)

中医体质是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的偏颇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决定病邪的易感性与转归的倾向[1]。在影响体质形成的诸多后天因素中,中医方药具有很特殊的地位,一方面,由于其偏性大,所谓“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2],对人体的体质变化影响能力强,另一方面,药物是针对疾病而使用的,往往作用时间较短,使得其对体质变化的实际影响较小[3]。但是由于诸多慢性病的存在,同时崇尚进补养生的风气盛行[4],使得长期服用特定方药导致药物偏性积聚的情况大量存在,同时也就存在方药导致体质变异的风险。这种影响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突出[5-6],因此本研究以某社区长期服用保健方药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方药对这一群体体质变化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包头市某社区长期稳定居住,且出于保健目的长期服用中医方药(包括含有中药成分的保健品,下同)的老年居民20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一社区不服用方药的老年居民2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软件对两组实验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年龄60~80岁;②填写知情同意书;③出于保健目的而非疾病原因长期服用某一种或某一类中医方药。排除标准:①半年内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患者;②由于罹患慢性病需长期服用某类方药的患者;③不能严格执行试验要求者。

2 研究方法 首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体质测评,确定其体质分布情况,然后将观察组服用的方药停用,改口服安慰剂;对照组亦口服安慰剂。干预期间除发生急性疾病外,不得服用任何中医方药。以6个月为观察周期,干预结束后,再次进行体质测评,观察两组体质分布情况的变化,并分析观察组体质变化与所服用方药的关系。

3 体质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4月9日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ZZYXH/T157-2009)。判定所属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行×列表的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两组干预前的体质分布状况 见表1。经过体质测评发现,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体质分布状况有明显的不同:观察组平和质的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颇体质的分布上:观察组以阴虚、阳虚、血瘀质为主;对照组以气虚、阳虚、阴虚质为主。两组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血瘀质的分布上也存在差异(P<0.05)。

表1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质分布情况对比[例(%)]

2 两组干预后体质分布的变化 见表2~4。6个月干预结束后,再次进行体质测评发现,观察组体质分布情况较干预前变化明显:湿热质数量减少(P<0.05),气虚质数量明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和质、阳虚质人数有所增加,阴虚质、血瘀质人数有所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体质分布状况无明显变化。干预后两组体质分布的差异也发生改变:两组在阴虚质、湿热质分布上的差异变小(P<0.05);平和质与血瘀质分布的差异消失(P>0.05)。

表2 观察组干预前后体质分布情况对比[例(%)]

表3 对照组干预前后体质分布情况对比[例(%)]

表4 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质分布情况对比[例(%)]

3 服用方药与体质的关系 见表5。对观察组人员服用方药的类型进行统计发现,主要包括补阳、补阴、补气、补血、清热、活血及其它(由于频次小不便单独归类)等7类。其中以补气类(137例,68.44%)、补血类(91例,45.39%)、活血类(135例,67.66%)方药的使用较多,其次是清热类(68例,33.82%)、补阳类(57例,28.35%)、补阴类(39例,19.71%) 及其它类(42例,20.75%)。

分析每一类方药与体质的关系,发现补阳药与阳虚质及湿热质、补阴药与阳虚质、清热药与阳虚质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气药与阴虚及湿热质、补血药与血瘀质、活血药与阴虚质关系密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

表5 服用方药与体质类型的关系

注:经χ2检验,*P<0.05,△P<0.01

讨论

药物养生不当与老年人体质偏颇关系密切。老年人处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女子“天癸竭”之年。以元气衰败为主,人体的阴阳、气血、形体都走向衰老[7]。因此老年人体质的基本特点是残阴残阳[8],偏颇体质应当以虚性体质为主,即便有个别特殊情况,大部分老年人的体质分布应如同对照组: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9]。而观察组虽然存在大量的阴虚质,但是气虚质却异常减少,而诸如湿热质、血瘀质等实性体质大量出现。

分析其原因与服用方药关系密切: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往往选择服用补气方药进行弥补,药力掩盖了气虚的表现,因此气虚质大量减少。但与此同时却破坏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导致残阳相对残阴偏亢[10],出现了大量阴虚质。若又遭逢平素气化失司,有痰饮积聚者,阴虚产生的内热就会与痰饮相合而形成湿热质[11]。至于血瘀质的产生则与错误服用补血药物相关,本非血虚之人动辄服用阿胶、当归等养血之品,气本衰而血愈实,推动无力而成瘀血。

因此在停用方药后,观察组体质的分布情况明显改变:湿热质减少,气虚质则明显增加,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体质分布的差异也有所变小。

研究显示观察组除补气药物外,补血、活血类方药应用较多。其原因经调查属于养生误区:部分所谓养生专家将西医学的理化检查与中医理论杂糅[12]: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就等同于中医的血瘀证,而心脑供血不足则等同于血虚证,而误导老人服药。如此盲目服药非但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而诱导了体质的偏颇。

本研究反应出特定偏颇体质与特定类型方药紧密关联,这种关系大致分为3类:一是用药过度:如补气药、补阳药过用助热,极易导致阴虚质、湿热质的产生[13]。二是辨证错误:将阳虚质浮越的虚阳误认为火热,服用补阴或清热药,则非但虚火不退而阳虚反而加重[14]。三是养生误区:误服补血药则血实气不能行而趋向导致血瘀质的产生;错用活血药,由于此类药物多辛温燥烈伤阴而容易造成阴虚质[15]。

中医学对健康的本质认识是阴阳平衡,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将“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作为却疾养生的基本大法。具体到方药的使用上,就是要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阴阳的偏性,恢复其平衡的常态。而想把握抽象的阴阳,不能依靠外在掺杂有假象的表现,只有凭借内在的证才能准确反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所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不能准确辨证,就不知阴阳偏颇之所在、偏颇之程度,盲目用药或是犯虚虚实实之戒,或是矫枉过正,都将危害健康。轻则导致体质偏颇,重则必将危及生命。正如中医学“用药如用兵”[2]之说,服药养生若不能基于准确的辨证,就好比作战不能知己知彼,每战必殆。

综上,服用保健方药的老年人群,其偏颇体质与所服方药存在密切的联系。特定偏颇体质与特定类型方药紧密关联,许多偏颇体质由错误服用方药所导致的可能性极大。这个问题的根源是方药的服用脱离了中医理论、违背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猜你喜欢

偏颇方药阳虚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淤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分析
对年薪制的内涵理解不可偏颇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