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术式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对比研究

2019-01-24梁庆晨孙凤龙

医学综述 2019年1期
关键词:间室力线骨性

梁庆晨,孙凤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二科,北京 100144)

近年来随着人们预期寿命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已成为全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1],膝关节三间室多表现为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又以内侧间室病变最为严重,也是膝关节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2]。单髁置换术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手术方法[3],而两者治疗理念不同,UKA是通过对膝内侧间室磨损的关节面进行局部置换,HTO则是通过胫骨截骨手术恢复下肢力线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两者手术适应证较为相似,目前两者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对照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特别是关于胫骨内侧一刀法截骨和UKA的临床疗效对比[4]。本研究旨在比较UKA与HTO在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98例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髁置换术(UKA)组和胫骨高位截骨术(HTO)组。其中UKA组43例,男 10例、女33例,年龄52~70岁,平均(61.3±5.8)岁;体质指数23~32 kg/m2,平均(26.6±2.6) kg/m2;左膝19例,右膝24例。HTO组55例,男19例,女36例,年龄49~70岁,平均(59.6±6.3)岁;体质指数22~32 kg/m2,平均(25.9±2.2) kg/m2;左膝29例,右膝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KOA的诊断标准[5];②年龄≤70岁的膝内侧单间室的骨关节炎,其他间室无病变或者轻度退变;③术前均行双下肢全长片、膝关节正侧位片、膝关节应力位片、髌骨轴侧位片、膝关节CT及膝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且确定膝关节韧带完整性;④膝关节活动度>90°,挛缩屈曲畸形≤10°,胫骨平台骨质塌陷≤0.5 cm;⑤病程均达到1年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主动要求手术治疗,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⑥两组手术均为我科医师亲自手术完成。

排除标准:①严重骨质疏松、交叉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感染性关节炎、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及其他骨病;②患者内科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具有严重合并症,合并外伤及骨折,精神病史等手术禁忌;③未能按时随访者。

1.3治疗方法 HTO组: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消毒铺巾。截骨线为胫骨结节上1/3与腓骨头顶点连线在胫骨后内侧延长线,自关节线下1 cm垂直于截骨线做5 cm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依次剥离至骨膜。自胫骨内侧前方及后方指向腓骨头尖部依次打入两枚克氏针。放置钢板后C臂透视,再次确定截骨线,沿截骨线截骨。依据术前计划逐渐叠层增加骨刀,撑开截骨区。保持踝关节外翻15°,逐渐撑开胫骨;保持膝关节正位。根据术前计划放置骨刀以维持撑开角度。测量下肢力线后,放置型钢板,依次打入适宜长度锁定螺钉,C臂透视见内固定位置好。冲洗后留置负压引流器逐层缝合,予以加压包扎。术毕,安全返回病房。

UKA组:麻醉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无菌巾单。左膝前内切口,起于股四头肌内侧头近端1 cm,止于胫骨结节内侧1 cm。打开关节囊及髌内侧支持带,探查关节腔,切除髌下部分脂肪垫,清理股骨滑车内侧及髁间窝增生骨赘,切除部分内侧半月板。安装胫骨髓外定位器,于胫骨近端内侧安装胫骨截骨器,以胫骨磨损最低点以远2 mm定位,垂直及水平切割内侧胫骨平台,测量胫骨平台型号。安装股骨髓内定位杆,以此为标准安装股骨假体定位器,位置正确后固定。安装股骨截骨器,截除股骨内侧髁后端,安装限深杆测量伸直间隙,磨除股骨远端骨质。调和骨水泥先后植入胫骨、股骨侧假体,植入相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衬垫,活动见关节假体稳定,力线恢复良好。冲洗切口后,置入负压引流器。逐层缝合患肢加压包扎。

两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50 mL,即可拔除引流,行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和肌力训练,可在助停器和下肢支具保护下下地。

1.4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及卧床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膝关节功能,包括膝关节Lysholm评分[6](0~100分,优≥95分,良94~85分,可84~65分,差≤64)、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7](0~100分,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正常值165°~175°,膝外翻<165°,膝内翻>175°)[8]及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9](正常值屈曲120°~150°,过伸5°~10°,ROM为两者之和)方面。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HTO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UKA组,术后引流量大于UKA组,切口长度小于UKA组,卧床时间长于UKA组(P<0.01),见表1。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切口长度(mm)卧床时间(h)UKA组4370±6167±23270±2896±1438±10HTO组5557±6139±18315±3688±1250±10t值10.8666.8346.7402.8185.871P值<0.001 <0.001 <0.001 0.006<0.001

UKA:单髁置换术;HTO:胫骨高位截骨术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Lysholm评分、膝关节HSS评均呈上升趋势,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FTA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OM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UKA组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例(2.3%),HTO组2例(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0,P=0.709)。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患肢禁止按摩挤压,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机化再通,未见新发血栓。UKA组术后出现脂肪液化现象2例(4.7%),HTO组3例(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858)。HTO组1例患者剪去1根缝线,通过定期换药切口延迟愈合,其余脂肪液化患者通过积极换药消毒,均得以愈合,均未见感染。UKA组至术后1年随访均未见截骨端不愈合。患者在住院治疗和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髓炎、排异反应以及内固定物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组别例数Lysholm评分(分)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HSS评分(分)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UKA组4352.3±8.981.0±5.885.9±3.961.2±6.481.2±6.384.3±4.6HTO组5553.2±8.384.8±5.287.0±3.660.1±6.984.6±5.286.4±3.9组间F= 7.580P=0.007F= 5.069P=0.027时点间F=609.581P<0.001F=465.968P<0.001组间·时点间F= 2.175P=0.119F= 2.810P=0.065组别例数FTA(°)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ROM(°)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UKA组43184.3±5.1178.9±4.1178.7±3.8135.2±14.0138.3±11.6138.2±9.5HTO组55185.4±5.4175.1±3.5175.7±4.2134.7±15.1134.8±13.9135.3±12.6组间F=10.683P=0.001F=1.280P=0.261时点间F=86.067P<0.001F=1.284P=0.282组间·时点间F=7.350P=0.001F=0.978P=0.380

UKA:单髁置换术;HTO:胫骨高位截骨术;HSS: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FTA:胫股角;ROM:膝关节活动度

3 讨 论

膝关节是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发病部位,KOA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10],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11],并且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和年轻化的趋势。KOA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遗传、肥胖等;而生物力学因素主要与关节稳定性和力线变化有关,多种因素导致关节面应力分布异常。膝关节的三个间室中,早期发病常为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炎病变最严重为内侧间室,内侧间室单独病变约占25%,而另外两个间室病变则较轻,外侧间室病变者仅占5%[2]。

膝骨性关节炎手术包括HTO、UKA、全膝置换术等[12-14]。HTO和UKA是治疗单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两种常见手术方式,并且经长期研究证明疗效确切[13,15]。但两者对于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均不同,HTO通过改变下肢的负重力线,将力线转移至健侧间室,减少患侧间室负荷和破坏,缓解膝关节疼痛,手术不累及关节,属于保膝手术。而UKA则通过对病变单间室局部置换,置换人工单髁假体使畸形矫正,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手术累及关节面,属于膝关节置换手术。目前对于两者之间的研究较少,尤其选择型钢板结合胫骨内侧一刀法截骨与UKA的临床对照研究较少见报道。

UKA于20世纪7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目前UKA假体10年生存率为85%~98%[16]。UKA创伤小,恢复快,本体感觉好,仅置换膝内侧间室,其余结构予以保留,保留了膝关节生物力学,为全膝置换预留骨量[17]。以往UKA的适应证被认为年龄≥60岁,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年龄<60岁的患者也被认为可行UKA。在临床实际中UKA主要人群主要为60~75岁,高龄患者能在UKA术后获益更大。Innocenti等[18]指出,UKA术后<3°内翻和术后正常力线,膝关节内外侧应力分布基本一致;而下肢外翻或内翻>6°者生物力学则显著改变,内翻>6°会增加内侧聚乙烯衬垫的磨损,而外翻畸形则会加速外侧间室退变。Vasso等[19]研究指出,UKA术后患者内翻2°~4°时,膝关节功能恢复最为理想。由此可见,内侧间室KOA术中UKA不必追求过度矫正,可以保留少量的内翻畸形。

1958年,Jackson[20]首次提出HTO手术治疗KOA。1965年Coventry首次发表HTO治疗KOA的长期随访研究[21],目前该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22-23]。HTO手术截骨方法较多[24],正常人FTA为170°~173°[25],膝关节内侧室骨性关节炎FTA变大,本研究HTO组术前为平均为185°,术后半年FTA平均为174°,膝关节力线和负重点发生转移。本手术只需一个切口,一次截骨,无需处理胫腓关节,下肢不会短缩,并减少了神经血管等负损伤,为膝关节置换预留空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HTO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UKA组,切口长度小于UKA组,术后引流量大于UKA组、卧床时间长于UKA组(P<0.01),HTO在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考虑到手术操作步骤较UKA少,所以体现在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并且由于HTO切口相对较小,使用一刀切方法,创面局限所以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而在术后引流量和卧床时间方面UKA有优势,考虑到胫骨骨干血运充分,骨髓腔渗血,截骨面只用人工骨覆盖,而UKA去除骨质后有骨水泥和假体覆盖,所以术后引流量方面UKA有一定的优势。UKA术后引流量较少,相对能较早拔除引流管下地锻炼,所以术后卧床时间方面更有优势。两组术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可见术后膝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Ryu等[26]在对双平面截骨HTO和UKA的研究中也证实两组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FTA方面,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均呈下降趋势,体现出两者对FTA均具有纠正作用,能有效纠正膝内翻畸形(P<0.05),体现出两者对FTA的纠正作用HTO组优于UKA组,HTO是通过矫正膝关节力线达到治疗目的;而UKA为了最佳疗效和假体材料力学方面因素,保留少量的内翻畸形,所以在FTA纠正方面HTO优于UKA组。ROM方面,两组在组间和组内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组手术对于膝关节ROM方面未见明显变化。Cho等[27]对两者ROM的研究也认为两组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方面改善不明显,甚至UKA组在末次随访时会有0.2°左右的丢失。

综上所述,HTO和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术后均获得满意的预后,术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均满意。相信随着研究的进行,样本数量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对于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

猜你喜欢

间室力线骨性
不同力线位置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的冠状面下肢力线是翻修的影响因素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外侧间室软骨退变程度在内侧单髁关节置换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术前评价方法
尼采的哲学实践
Oxford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应用MRI评估外侧间室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研究
单髁置换术联合关节镜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初期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