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组织系统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干预研究综述
2019-01-24张瑞琪
张瑞琪,司 琦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体育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8)
0 前 言
身体活动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消除脑力疲劳,有助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体质、体力发展[1]。目前,青少年已成为身体活动不足的高发人群,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足1h者占80.3%[2],仅有5%的青少年达到WHO推荐的最低身体活动量[3]。2017年我国初、高中在校生已达8 413万人,而我国青少年每天体育锻炼少于1h人数占比超过70%[4],受中、高考制度影响,青少年在校上课时间长,作业量大,课业压力重,身体活动少。为此,国家大力推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快乐十分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相关体育政策促进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力争完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制定的至2030年学校场地达标率达100%,青少年学生参与中等强度活动每周3次以上等具体目标。但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5],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青少年体质改善状况仍不如所愿。
社会生态模型为解决、说明、预测和影响身体活动行为提供了综合理论框架,为明确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不同层面决定因素提供了可能,对不同层面影响身体活动决定因素的把握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奠定基础[6]。前期基于个体系统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干预研究开展较多,其有效影响初中生锻炼自我效能、锻炼态度、体育锻炼水平已被证实[7],而学校作为社会生态模型组织系统且为影响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如何通过校园环境与政策利用少量固定时间在不影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情况下促进其参与身体活动对于青少年的身体成长和学业进步均十分重要。
1 检索资源和检索方法
本研究在 CNKI 中文数据库和 web of science 英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 以“青少年+身体活动+社会生态模型”、“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或“学校环境/体育政策+青少年”为关键词在CNKI中文书籍库中进行检索,在 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中以关键词“physical activity +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 intervention”、“physical activity + school environment/school policy + intervention”为专业检索条件,对2018年4月之前的中英文期刊进行计算机检索;其次,对首次论文检索过程中,符合检索条件论文的全文和参考文献进行了人工检索,增补在计算机检索过程中漏检的论文。最后选取53篇中英文文献进行综述,其中中文文献26篇,英文文献27篇。
2 研究结果
2.1 国内外基于个体及人际间系统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现状
青少年身体活动个体系统的研究主要从自我效能、锻炼态度及锻炼动机三方面进行分析及干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最大,且二者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既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也可以作为结果变量影响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8]。锻炼态度对于身体活动行为的改变也具有积极意义,将直接改善青少年体育活动状况[9],锻炼动机则作为中介变量可以显著提高初中生参与身体活动的时间与强度[10]。
人际间系统的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社会支持来源探究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度低的个体身体活动不足率比社会支持度高的个体高出25%[11],且朋友、父母、体育教师的支持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不同,效果依次降低[12]。该群体倾向于和自己进行相似程度体育运动的人成为朋友,并会努力赶上朋友的锻炼水平[13],因此研究者认为采用朋友网络的干预策略将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产生较好效果。干预实证研究表明亲疏关系影响社会支持水平[14],亲密关系者对青少年学生身体活动影响作用显著,且关系越亲密者对被试的影响力越大。
2.2 国内外基于组织系统的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研究现状
McLeroy将应用于健康促进领域的社会生态学模型组织系统(institutional factors)定义为:具有组织特征的社会机构,且含有正式或非正式的执行规则和条例,包括学校、工作单位等组织[15]。在组织系统中学校被认为是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最合理的环境,美国疾病与预防中心将健康的学校环境定义为:学校的自然和审美环境及社会心理氛围和文化,由此可见,学校环境不仅系指物理环境,同时包涵文化氛围,基于学校进行干预考虑场地、器材、政策等物理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体育健康文化影响学生校内身体活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2.1 国外校园运动环境研究现状。关于身体活动的环境研究自2000年以来迅速增长,并经过多次验证[16],国外基于此的大部分研究(Bocarro[17];Delidou[18];Haug[19];Sallis[20]; Verstraete[21])指出学校运动场地、器材的数量、种类与青少年校内身体活动有关,同时关注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校园绿化情况对青少年在校期间身体活动的影响。
Durant对每周体育课上课天数、体育器材的可用性、可及性及放学后体育锻炼监管情况进行调查[22],研究表明体育课程开展频率和放学后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频次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呈显著相关,增加体育课数量及学校体育锻炼资源的可及性是从学校层面促进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潜在目标。
Button首次同时考虑学校物理环境与校园社会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23],研究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同时分别与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呈正相关,且学校体育场地全、活动范围广的学生比缺少体育设施进行活动的学生平均每周多出20min的活动时间。研究者认为改造学校环境的成本较大,在干预中应同时建立社会资本使学生融入校园,激励学生在校内更长时间、更大强度地参与体育运动。
Delidou的研究证实校园大小和活动区域是决定学生参与课外身体活动的关键因素,学校土地面积大、运动场地多的学校学生比建筑面积狭小,体育场馆欠缺的学校学生运动更为活跃,在场地允许的条件下可设置不同的运动区域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锻炼需求,可增加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运动参与。Willenberg[24]、Nicaise[25]、Nielsen[26]等人研究均表明在沥青的体育球场或运动场、固定的运动器械上上设置白色或彩色的标志线可提高学生校内体育运动水平,且相比于坚硬的地面,学生在草坪或树荫处活动更加积极。
Sallis的研究表明学校加强场地管理并提供更多的运动设施能够增加青少年在校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时长与强度,同时学校对体育锻炼所给予的政策支持和教师监督所营造出的运动氛围对于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确定购买体育器材的项目资金,扩大学校体育锻炼场地,招募学生参加身体活动项目,并通过散页印刷品、学校公告向老师和学生进行宣传等方式进行身体活动干预[27],结果表明环境与政策干预有效增强校内男生身体活动,尽管尚未减少学生脂肪摄入量,但预计克服全面实施的障碍后将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行为。
2.2.2 国内校园运动环境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校内身体活动的影响主要从学校提供的锻炼机会(组织课外活动课、运动会等)和学校条件(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李明[28]、付道领[29]、黎凯[30]、屈晓春[31]等人指出学校提供的锻炼机会的数量和运动场地和器材的数量与青少年校内身体活动有关,周热娜[32]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场所的可及性、可选择性对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
苏传令研究结果证实午饭后的闲暇时间对于青少年学生具有更多吸引力[33],学校有必要在午饭后的闲暇时间开放更多活动场所,提供更多运动设施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且学校绿化建设会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情,缺少植被将使学生暴晒于烈日下锻炼,减少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参与。
张建成等人通过调查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我国青少年课间10min行为方式第一选择为“休息(上厕所或喝水)”,占比61.7%;第二选择为“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占比33.1%[34]。午休活动行为方式选择中,全国多数地区青少年的第一、二位选择为“抓紧时间完成作业”(47%)和“睡午觉”(38.3%)。目前,学校运动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器材数量不够”(45.7%)、“场地太小、太少”(39.0%)。
郝利楠以“快乐10分钟”活动作为干预内容,对北京市部分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为期1年的肥胖干预研究[35]。干预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学习日进行2次活动,研究结果显示以学校为基础的身体活动干预可以控制小学生BMI、体脂、甘油三酯增加的趋势及握力减少的趋势,且增加小学生肺活量和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水平。
周知华将某校高一年级80名学生分为四组:对照组、运动组、健康教育组和综合组,分别采用不实施、运动督促、健康教育和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12周干预[36]。研究发现运动结合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方式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均有较大的改善作用。
刘星亮在开展乒乓球项目之余研发多人跳绳的新项目对初二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学生体重、上臂、肩胛和腹部皮脂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37],肺活量和台阶试验指数存在明显差异,有效证明运动干预的实施对改善青少年身体形态和控制青少年肥胖具有明显效果,且运动干预的实施对增强青少的心肺功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可使用性与可及性,以及校园绿化情况是影响青少年参与校内课外身体活动的关键因素,通过发放散页印刷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资源、增加体育活动督促学生参与是干预的有效手段。
2.2.3 国外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现状。美英澳加日五国政府均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引导更多的学校支持与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38]。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鼓励广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体育活动,在年度预算中单独拨出1亿多澳元专门用于开展“运动学校”计划,并颁布法律法规明确保障政府体育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则出台推进青少年体育运动日常化政策,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以开拓学生体育活动空间;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结果通告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激励学生重视体育锻炼。
Bocarro通过SOPLAY观测系统发现学校体育政策有效影响学生校内体育锻炼水平,关注到男女生性格与运动喜好的差异发现体育政策的执行对男女生参与身体活动影响不同[39],研究发现缺少校方监督将不利于体育政策的执行,监管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校内身体活动减少的主要原因。该研究鼓励学校认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严格执行学校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体育锻炼的机会。
Weatherson认为基于学校为基础的体育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实施,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宣传均与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显著相关[40],了解校方、教师在学校提供体育活动机会时所面临的挑战并解决其中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参与校内身体活动的关键,对学校政策的干预应从教师入手,正视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宣传学校体育制度、体育健康知识,鼓励学生遵循学校安排,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身体活动。
Morton综合前人研究发现以学校为基础的体育活动干预措施往往采用散页印刷品、媒体资料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学校环境政策情况以增加学生在校期间身体活动时间,但干预效果的持续性不佳[41]。校方对运动健身的认同与支持、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显著影响,且在学校政策中适当加入奖励机制将会鼓励学生参与更多体育活动。
Rachel所进行的为期2年的健康促进校本研究,对学校体育课程教学、闲暇时间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政策等7个方面进行干预[42],其中政策方面根据学校领导意见重新审查校园体育制度并作出修改,校方针对新政策进行严格执行与大力推广,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每天参与身体活动量、活动强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尽管调动学校体育文化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加身体活动的自主积极性,使学生自发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但许多学校以竞争形式营造运动氛围[43],对挖掘、培养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有较大功效的同时,也导致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反而对参与运动产生抵触心理,降低锻炼积极性,减少运动参与[44],因此通过合理宣传体育健康效益、鼓励学生参与并纠正对体育竞争性的错误理解是孕育校园良好体育氛围的关键。
2.2.4 国内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家青少年相关体育政策不断出台并推广,学校对政策的执行与宣传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国内学校体育政策研究(潘凌云[45]、杨定玉[46]、朱富明[47])均证实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郑兵以“阳光体育活动”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直接影响最为重要[48],“运动督导”应放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首位,学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安排、每天一小时锻炼的具体规定及学校与家长间密切配合是“运动督导”取得长效的关键。“健康教育”宣传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作用贡献位列第二,加强对学生健身方法及健康知识的传授、注重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将有效增强体育文化氛围,从而帮助青少年养成参与身体活动的健康习惯。
张加林以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作为出发点,分别从学校政策认同、场地器材配备、体育课开展情况、及“每天锻炼一小时”执行情况进行调查[49],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城市用地空间限制,学校场地器材有限,大课间活动与“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情况不理想。学校空间局限成为当下城市学校切实执行体育政策、开展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瓶颈问题。
李超从体育政策最直观层面出发,研究发现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重视以及相关奖励措施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51]。举办体育赛事、开展体育活动,将体育成绩和学业奖励紧密结合并适当减轻学生学业压力负担将增加学生在校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马正林认为女生在青少年时期受青春期影响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低,容易在女生群体中形成不良的运动氛围,无形中阻碍女生参与活动,且现有的政策鲜少有针对女生群体专门设置,女生的运动参与度难以提高[52]。肖聪分析相关文献后指出体育政策的制定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求与当代生活方式的改变[53],构建青少年体育社团,确定制定负责人并实施监督,注重政策的便利性、持续性、可操作性,充分关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提倡公平参与、大众参与。
袁策在探讨学校体育政策条例与青少年身体活动关系时明确指出[54],相对于学校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政策在实施中更具强制性,若学校认同该体育政策条例并给予执行与宣传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在长期设施的情况下,还可能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优良传统或营造对某种、多种体育项目的参与氛围。
汪霖之基于社会生态模型通过发放散页印刷品进行干预,强调学校关于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政策规定[14],鼓励学生利用学校资源增加锻炼机会。研究证实学校政策环境对初中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且对初中学生参与校内身体活动的预测能力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学校政策是稳定影响初中学生参与校内身体活动的主要因素,切实从学校政策层面增加锻炼机会将有效促进其校内身体活动水平。
综上所述,校方对运动锻炼益处与体育政策实施的认同、执行与宣传与学生参与身体活动显著相关,且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将有效增强青少年在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强度。但目前针对该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的实证研究较少。
3 结 论
社会生态模型属于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组织系统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发现:学校环境与体育政策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效果显著,但目前针对学校环境、政策对在校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干预研究较少,结合国内外研究实例,学校环境影响青少年校内课外身体活动的因素包括校园运动场地、器材的可使用性、可及性及学校绿化情况。学校政策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学校对体育政策的认同、执行、宣传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国内外对干预研究方法的选择多采用准实验的随机对照设计,国外干预方式多样,包括针对教职人员采取行为改变的干预措施以影响学生,执行运动计划直接增加学生运动强度或重新审查并修改学校政策。国内研究以课外身体活动为主要干预内容,以健康教育、散页印刷品等信息型干预和认知行为改变等行为型干预为主要方式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影响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但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无法进一步揭示和检验干预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效果,鉴于社会生态模型的不断发展完善,应充分挖掘各系统间的内在联系,从微观、中观至宏观协同干预,全面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