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意瞬脱”—竞赛中Choking研究的新视角

2019-01-24叶星理

浙江体育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朝向现象运动员

叶星理

(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也称为AB现象,是指在多重项目任务的快速系列视觉呈现中,被试对前面一个目标项目的正确辨认,阻碍紧随其后目标项目的辨认现象[30]。注意瞬脱反映了人们在选择性注意时间维度上的动态局限性,已成为近年来注意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roadbent等在1986年进行的一项双目标辨别任务研究中发现,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刺激条件下, 被试能正确辨认出第一个目标;但是,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1)随后快速地呈现第二个目标刺激(T2), 此时,被试对T2 辨认的准确度明显地降低。Weichselgartner 等在1987年进一步以每秒10个数字,按1个白色字母和3个黑色字母的序列持续出现,结果显示,被试前2个字母辨认准确度远高于后2个字母,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30,50,55]。

近年来多数学者从时间维度上观察个体的选择性注意,主要针对注意瞬脱的解释机制进行探索[26,32,50,51]。较多学者的研究支持注意瞬脱是受“注意资源”的限制,如:“瓶颈理论”、“竞争理论”、“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模型”等一些传统的理论模型认为,由于第一个字母的辨认使用大部分的注意资源,因此,对第二个字母的注意资源受到了阻碍,所以,造成了识别困难,导致了注意瞬脱[50,51]。也有学者认为,注意瞬脱现象与短时记忆有关[3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积”还存在着个体的差异,研究建议,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经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结论与传统理论相一致[26]。但是,近年来也有学者向传统的“资源耗竭”理论提出了挑战,如:暂时失控理论(Temporary Loss of Control,简称TLC)[34]和过度投入理论(Overinvestment Theory)[48]。暂时失控理论认为,“注意瞬脱”现象是由于高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不足引起的,资源耗竭理论是无法解释“注意瞬脱”的现象的[22,34]。过度投入理论则主张,个体过度投入了对目标项目所需的注意资源才导致了注意瞬脱[48]。另外,有学者设计了两个实验对注意瞬脱现象的加工机制进行了探讨,通过线索化 T2 (第二个目标)从而提高 T2 的辨认准确率。研究建议,内源性与外源性线索均能起到了显著的提示作用,从而降低注意瞬脱现象[17]。另外,也有学者对暂时失控(TLC)等理论进行了验证,提出了注意瞬脱的现象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19]。

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已经对运动领域中的“注意瞬脱”现象进行理论的探讨与实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7-9,14,15]。如有研究对运动员与大学生的注意瞬脱现象进行了探索,并建议把注意瞬脱列入选材的指标[16,21]。另有研究对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员注意瞬脱的表现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认知加工具有“节省化”的特征[6]。另外,有学者作了记忆负荷对运动员注意瞬脱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认为,记忆负荷的大小对运动员的辨认正确率有显著影响,且负荷越大辨认准确率越低[15]。在他另一项研究中建议,内隐学习可效减轻注意瞬脱的消极影响[14]。

“Choking”现象是指在竞赛的情境中,运动员压力下在“关键时刻”运动表现明显降低的现象[10]。这种现象与发挥失常的核心概念是不同的,因为发挥失常可以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如赛前准备不足或身体状况欠佳等,这些状况主要与运动技能或者体能相关。然而,“Choking”现象则是在比赛的“重要节点”上由心理因素诱发的,造成了运动员增加了超额的努力,导致意识控制运动的过程,而使得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产生“变异”[11,12]。“Choking”有两个主要的特征,就是运动员在压力下和超额的努力付出。即运动员在比赛中,感知到了比赛结果的重要性,随后付出了额外的努力,结果反而引起了比赛成绩的下滑[54]。对“Choking”现象的研究是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围绕着导致“Choking”发生的机制作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王进等近年来在国内外权威期刊连续发表了多篇有关“Choking”的理论与实证的研究[10-13],推动了运动心理学进一步的发展。而在最近的一项有关“Choking”的研究中,段再复等则从另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压力下的“心智游移”可能是导致“Choking”的重要原因[4]。他们解释,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对比赛结果(回报)的过分关注引发了“心智游移”,从而导致了“Choking”的发生[4]。而“心智游移”的基本特征是“注意脱离了目标任务”[53],这提示“注意瞬脱”是否是导致“Choking”发生的原因呢?但是,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注意瞬脱”、“Choking”未发现直接相关的研究,再检索Elsevier Electronic Journals 和 Springer Link数据库,以“Attentional Blink”、“Choking”为主题词也同样未发现直接相关的研究。那么,运动员在比赛中,压力下的“注意瞬脱”现象是否是诱发“Choking”的重要原因呢?文章对有关“注意瞬脱”和“Choking”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试图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解释“注意瞬脱”对“Choking”的影响。

1 “Choking”的相关理论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解释“Choking”现象。但目前在心理学领域普遍被认可的理论主要有:“干扰理论”(Distraction theory)[33,44]、“自动执行理论” (Automatic Execution theory)[28]和“过程综合理论”[11]。

1.1 干扰理论(Distraction theory)

干扰理论解释,“Choking”是因为注意的改变破坏了运动执行的过程[33]。Nideffer 认为,运动员在压力下出现的干扰信息过多可能超负荷,也可能注意的朝向改变了,最终引起了运动的执行过程被破坏。Nideffer进一步解释,竞赛中运动员感知到比赛结果的重要性,因此,受到了与比赛任务无关的信息连续不断地干扰,使得运动员不能集中注意力,而当比赛迫切需要运动员及时做出反应时,却没有准确的应对信息而导致失败。因此,“Choking”是因为注意过度朝向内(是指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而破坏了注意的稳定性[44]。Nideffer把注意分为:注意的内和外、视线的宽和窄4个方面。注意的内和外, 是指注意或是朝向自我(内)或是朝向任务(外)。一般情况下,运动执行过程中的注意朝向任务。当注意的视线在宽与窄范围内移动时,运动员能感知到全部的信息,目标被放大、速度较缓,所以运动员能有明晰的运动表象。但是,当“Choking”现象发生时,注意朝向自我(内-指与任务无关的信息)。当视线变宽时,繁多的信息量使解析出现混乱;而当视线变窄时,信息量的缺乏又使解析出现问题。另外,有学者指出,朝向自我常常会引起认知焦虑[36,37]。基于此,Nideffer等的一项研究认为,当运动员感知到比赛结果的重要性(内),焦虑迅速增多,导致出现了一些生理性的反映,如,快速心跳、血压上升等,这些反应形成了很多的干扰因素,造成运动员的注意分心,最终导致了“Choking”[45]。

1.2 自动执行理论(Automatic execution theory)

社会心理学家Baumeister是首位提出自动执行理论的学者,同时他用实验验证了“Choking”[28]。该理论认为,竞赛中运动员感知到了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运动操作执行的准确性而付出了超额的努力。但是,运动员有意识地想把控运动的过程反而会使技能自动化执行遭到破坏,导致运动操作的流畅性被损,引起任务执行失败,即:努力的“悖效应”[10,28,52]。

1.3 过程综合理论(Process synthesis theory)

“Choking”过程综合理论是由国内学者王进提出的。该理论整合了“干扰理论”、“自动执行理论”以及Anshel的压力应对[25]和Holding的技能分类[38]。同时,以Woods 的“认知-执行”过程为框架[56],来解释“Choking”的机制。该过程综合理论把“Choking”从认知到执行看作是一个过程来解释,该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1]。

“Choking”的认知过程是从运动员知觉到比赛的压力到对比赛输赢结果重要性的认知过程。其中,稳定和非稳定因素决定压力水平。稳定因素如:自我意识、焦虑等;非稳定因素如:赛点、成绩冀望、自我威逼和畏惧评估、排名等。然后,进入下一阶段,即运动执行阶段。该阶段主要过程包括决策和任务执行。此时,运动员是否会发生“Choking”受压力应对策略、任务特征和技能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项目特征和技能水平决定“Choking”发生的形式,干扰理论可以解释开放性动作技能的“Choking”;自我执行理论可以解释闭锁性动作技能的“Choking”。而从技能水平上讲,干扰理论可以解释中、初级运动员的“Choking”;自我执行理论可以解释高级运动员的“Choking”[11]。

以上三种“Choking”理论解释都突显了认知压力(运动员感知到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以及认知压力对注意朝向的显著影响[11],但是,对运动表现的解释却有着不一致的看法。干扰理论认为,运动员受到了与比赛任务无关的信息的干扰,使得运动员注意朝向的改变,导致“Choking”;自动执行理论主张竞赛中运动员感知到了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付出了超额的努力,使技能自动化执行遭到破坏,导致运动操作的流畅性被损而引起“Choking”。过程综合理论则把“Choking”看作是一个过程,有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Choking”的发生,如比赛的赛点、运动员的特质等[13]。

2 注意瞬脱的理论

2.1 资源耗竭理论

“瓶颈”理论认为,外部繁多的信息,会遭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限制,就像遇到“瓶颈”一样,只有一些特别的信息,可以穿过“瓶颈”,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后获得“识别”,因此,Broadbent等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注意选择(过滤器)模型[29]。 后来,Raymond 等(1992)的一项研究也认为,被试对T的辨认过程是跟随着一个由T与P1引发的杂乱空间,这时被试的高级神经中枢为了避免杂乱加重,要对T P1 进行处置。注意系统在对T作处置时,就完全关闭了对外的信息处理,进行调整,达到目标的确认。这种关闭其它信息进行调整的时期就是注意瞬脱的发生点[50]。

竞争理论是Shapiro 等人依据实验结论提出来的[51]。该理论认为,在RSVP刺激流出现后,实验对象对T和P都作出了反应,但是,从视觉短时记忆中是否能成功辨认,关键是信息的数量以及信息的相似度。假如信息量大且信息越相似,那么辨认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竞争理论主张,AB是T P和分心之间的竞争。

两阶段模型理论是Chun和Potter 等人于1995年提出来的[32]。该模型认为,在第一阶段RSVP 刺激流中的每个信息都是以“概念性短时记忆”(Conceptual Short-term Memory)(简称:CSTM)的方式来识别。假如保存在CSTM的信息与目标刺激有共同的特点,就能得到注意即时的反应,随后,在信息处置的第二阶段就能准确的报告。但是,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处置过程是需要反应时间和一定的容积量,所以,仅有较少的目标刺激物能得到准确的辨认,如P1。但因第二步加工过程的匮乏,随着干扰信息连续不断的出现,CSTM 中的内容会快速消失。因此,P2-P5将会处在非常不利的位置,容易出现瞬脱。

中枢干扰理论是Jolicoeur于1999年提出来的[41]。该理论认为,注意瞬脱现象其实质是由一个容积非常有限的、信息暂时保存于记忆的暂时联合(简称:STC,Short-term Consolidation)的信息处置延迟引起的。依据该理论应该有选择反应、暂时联合、心理旋转以及从旧记忆中搜索相关信息需要中枢进行处理,但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神经中枢只能完成其中的一种操作,其它需要中枢处置的操作都需等待,因此,对信息的反应就延误了[27,39,40]。

2.2 暂时失控理论

Di Lollo等人于2005年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资源耗竭”解释不了“注意瞬脱”的现象,因此,提出了暂时失控理论(Temporary Loss of Control,简称TLC)[34]。该理论认为,“注意瞬脱”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在加工 T1 的过程中,高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不足,引发了认知系统内源性控制暂且缺乏,而不是注意资源过度损耗引起的。该模型指出,视觉系统会根据目标刺激的特征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调节,系统的控制由最初前额叶等大脑的高级皮层(中央处理器)对目标刺激进行内源性的控制,因此,较适合对T1 的加工。如果 T2与 T1 是具有同类别的特征,就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如果T1 之后出现T2是不同类别的,就会引起系统外源性的改变,导致 T2 无法识别,直到系统完成了对 T1 的加工,中央处理器恢复到内源性控制为止。这种理论假说的实质是高级中枢系统只能进行一个内容的操作,与任务数量没有关系[22]。

2.3 过度投入理论

Olivers和Nieuwenhuis 于2006年提出了过度投入理论(Overinvestment Theory)[48]。该理论同样也认为高级中枢的工作受记忆容积的限制,但是,并不赞同资源瓶颈理论的“有限中枢资源的分配”是引发注意瞬脱的原因。该理论主张,个体在RSVP 刺激流任务下,过度投入了对目标项目所需的注意资源才导致了注意瞬脱。个体从视觉刺激流中竭力辨别出T1 和T2并输入到中枢加工通道,在注意投入时,误以为注意资源投入越多越好,因此,投入超过了目标所需的资源上限,使干扰物和T1 和T2 一同进入了中枢加工通道,所以,造成了注意系统对目标项目T2 的准确选择,以及对干扰物的抑制能力,致使T2 的工作记忆受到干扰,导致了注意瞬脱[48,49]。

目前的研究对注意瞬脱的产生机制存在理论上的分歧,不同点主要在于注意瞬脱是受中枢注意资源瓶颈的限制[29,50],还是注意的暂时失控[1,34]或是注意的过分投入[48]。各理论对注意瞬脱产生机制的观点虽然不同,但是,多数理论都认可注意瞬脱反映的是晚期阶段的知觉机制[22,23]。

PH 3 注意瞬脱对“Choking”现象的新诠释

前人的研究表明,注意瞬脱与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2,43]。例如, Maclean 等人(2010)完成的一项实验研究,采用 PANAS 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随后让被试完成 RSVP 刺激流的任务。研究发现,对T2 的辨别准确率,极情绪状态被试的任务表现相关较差。Maclean 等人(2010)解释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导致注意被强调不愉快的感知朝向,从而使注意瞬脱的效应增大[43]。在另一项关于情绪的研究中,Anderson 等人(2001)采用情绪相关的词与中性词进行视觉的刺激,结果发现,被试在接受情绪相关的词时注意力相对于接受中性的刺激时更容易被吸引。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被试在接受情绪相关的刺激时,其注意表现出强于其他刺激的聚焦朝向。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体在情绪状态下,其注意的情绪优先指向可能是Choking的注意干扰理论解释的核心机制。也就是说,负性情绪信息将会优先获得有限的注意资源[24]。正如Olivers 等(2005,2006)的解释,情绪状态能使中枢系统对目标项目和干扰物的注意进行控制,从而影响着注意的选择与转换[47,48]。情绪状态可以使注意处于动态转换的状态,起到抑制介入刺激的作用[49]。

Choking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体育竞赛情境中,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下降与高焦虑水平有关。这种关联性也可以用注意瞬脱来解释,例如,有研究者对焦虑水平与注意瞬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有高焦虑水平的被试,对T2的辨别准确率要明显低于低焦虑水平的被试[45]。也就是说,高特质焦虑的个体由于对负性刺激更敏感,所以更易发生注意瞬脱[20]。即个体的焦虑水平影响着注意瞬脱效应的大小。这些研究给我们提示,焦虑有关的Choking的现象发生,是因为焦虑的情绪把注意强行从任务执行中转移到了焦虑朝向的刺激,从而引起任务执行效率的下降。

另外,近期的研究发现,假如奖赏总伴随着行为而发生,那么个体可能会多次重复该行为[3,31,46]。当奖赏与目标项目联结时,奖赏会推进注意选择进程,使目标任务的刺激能够迅速吸引个体的视觉注意;但是,当奖赏与干扰刺激联结时,奖赏会干扰注意的选择过程,从而放慢了对目标项目的搜索[5,42]。也就是说,奖赏干扰刺激增强了注意瞬脱效应[18,35,57]。

从以上实验研究可以看出,从注意瞬脱的视角,压力下的Choking可以解释为情绪有关的焦虑或奖励等要素,可以强行将注意从任务执行中转移到相关的刺激信息处理上,从而降低了运动任务执行的效率。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综上,注意瞬脱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Choking研究视角,今后的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证探索:①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与认知控制的关系;②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与任务执行的关系;③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与任务绩效的脑机制研究;④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的诱因要素。

4 结 论

研究通过对有关“注意瞬脱”和“Choking”的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并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解释运动员在压力下的“注意瞬脱”可能是导致“Choking”的产生机制。研究认为,“注意瞬脱”可以作为Choking干扰理论的内在执行机制的解释依据,表述为一种注意在任务无关因素的刺激下,被强制转移后导致运动执行效率下降的现象。研究建议,在今后的探索中,应关注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的认知控制、任务执行以及脑执行机制的问题。进一步,需要关注压力条件下注意瞬脱的诱因要素。

猜你喜欢

朝向现象运动员
朝向马头的方向
朝向马头的方向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乌龟快跑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运动员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