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以周《十翼后录》研究

2019-01-24

关键词:易传易学周易

(浙江海洋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十翼后录》是黄以周最重要的易学著作,由黄以愚序可知,该著作完成于道光戊申年冬(公元1848)。①黄以周幼承庭训,遍读汉、魏以来诸家《易》注。及长,奉父命广搜自汉魏迄明清诸儒之“十翼”注,汇萃诸说,详稽博考,不拘汉宋,择是而从,以成此书。

大陆学者对《十翼后录》并无系统研究,惟韩伟表先生《黄式三、黄以周〈易〉学著作序跋谫述》一文对此书版本有过考察。台湾学者赖贵三先生《黄以周〈十翼后录〉手稿析论》正面探讨黄以周的易学思想。项世勋先生《清儒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易学研究》对黄以周治易方法有过探讨。整体而言,目前学界对于《十翼后录》的研究尚嫌不够,值得进一步探讨。②

黄以周是晚清最重要的经学家之一,其治易更多体现出经学家治易的特色,方法全面,考证深入。黄式三、黄以周父子在经学研究领域,互相征引,彼此影响,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质。本文即从经学家定位、家族易学等角度,对黄以周易学渊源有更详实的探讨,对其治易方法也有更系统的总结,揭示出其全面继承易学传统、实事求是的特点。

笔者曾参加黄以周经学著作点校工作,是《十翼后录》的主要整理者。对其易学著作较为熟悉,故不揣浅陋,将自己整理研究《十翼后录》所得发表出来,与学界进行探讨,祈望方家指正。

一、主旨

1.尊《易传》

黄以周《十翼后录》以尊孔圣《易传》为撰述要旨,黄以愚为此书作序,说明此旨。黄以愚认为《易传》出于孔子,“孔圣忧之,乃作《彖传》、《象传》诸篇,以救读《易》之过”。③因此后世读者当以孔子《易传》为依靠与津梁,依《传》以免过,依《易》以明文王、周公之经。然而,后世注《易》诸家,不明此理,妄言去《易传》以明经,实为大过。黄以周治易尊孔子《易传》,发源于其父黄式三之依《传》以解《易经》。黄以愚言曰:

以愚幼承伯父训,以《系辞》、《说卦传》定诸卦之凡例,以《彖传》提诸爻之纲领,以《象传》索各爻之训解。数者互相参考,一有不合,反复寻思不已也。今岁以愚在家课读,季弟元同采拾旧说,编成《十翼后录》,由孔圣之传以上溯文王、周公之经,庶几不航于断港绝潢而望至海也。(《十翼后录》序一,第13页)

今观《十翼后录》之书,《乾·小象》“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黄以周有案语于下,指斥后人疏略孔子《十翼》之谬。“干令升以此为武王举兵观衅而退之象,后儒因有跃而仍退处渊之说,此不寻绎《象传》及《文言传》之意也,略孔圣之言,以求文王、周公之旨,其谬类如此。”(《十翼后录》卷一,第32页)《坤》卦辞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彖》曰:“先迷失道,后顺得常。”黄以周提到注家不依孔《传》,多有弊端,甚者句读亦非矣。其言曰:

《彖》辞“后得主利”,“后”句,“得主”句,“利”句,《彖传》“得常”,即《文言传》所谓“得主而有常”也。注者读“主利”为句,于圣《传》未细绎矣。不依孔圣《传》旨以注经,其弊如此。(《十翼后录》卷一,第42页)

黄以周言观文王之卦辞必由孔子之《传》,“由卦辞而得爻义之过半,非圣人不能,孔子既作传不自圣,但言知者耳。今有《彖传》,则学者能寻绎之,则爻义益可推矣。奈何弃《彖传》而寻爻义者之昧昧邪!”(《十翼后录》卷二十,第892页)尊经亦即尊圣人,《易传》出于孔子,故而解易当尊信《易传》。太极两仪之说,历来纷争不休,各执一说,黄以周认为应该尊信《易传》之说,反对以无说有,反对悬说天道。黄以周认为以无解太极,皆是魔说。“韩康伯以大极者,为无称之称,王巽卿转之云易即濂溪所谓无极,皆魔说也”(《十翼后录》卷十八,第823页)。他认为欲对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有一正解,必须回复到《易传》之言,细心抽绎,依以正解。其言曰:

《传》文“是故易”三字,统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曰极、曰仪、曰象、曰卦,皆据易道言之,非天之气化有此名也。易有三极,天为三极中之大者。易准之以立极,故曰太极。“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奇耦,所以仪天之阴阳也。“两仪生四象”,四象者,布一六于北以象水,布三八于东以象木,布二七于南以象火,布四九于西以象金,皆法阴阳生成之义也。“四象生八卦”,八卦占一六象水,卦为坎艮;三八象木,卦为震巽;二七象火,卦为离坤;四九象金,卦为兑乾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皆据易道为言。(《十翼后录》卷十八,第824页)

黄以周认为依照《易传》本文,可知太极、两仪、四象诸事皆据易道为言。然而后儒之解,多与《易传》违背,不得正解。黄以周言四象,可以表列如下:

表1 四象数位表

黄以周认为四象分别是东方之木、南方之火、西方之金、北方之水,与虞翻四时之说、韩康伯卦象之说等皆有不同,四象是阴阳两仪到八卦的中间环节。必须指出,黄以周依据《易传》上下文得出的这些结论,实际上也符合郑玄和孔颖达的注解。

2.阐《易释》

黄以周《礼书通故·卜筮通故》对黄式三《易释》极为推崇,以为读《易》之大纲。“先君子占《易》无不验,晚年作《易释》四卷,首卷彖爻合释,实读《易》之大纲,亦占《易》者所不可不知也”。④

今观《十翼后录》一书,黄以周对于黄式三之《易释》多有征引。《讼·彖》“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黄以周引儆居子之言,用来注解“孚”义。曰:

《彖》之言孚者七卦:需、讼、坎、夬二五皆九;观、革五九;损二九;孚皆指中爻之九。以八卦之象言之,坎为水、为信,凡爻二五之九者伏坎,孚其象也,此言二之孚于五也。(《十翼后录》卷二,第103页)

此段文字节引自黄式三《易释·同辞合释·释孚》,统观诸卦之孚,以为皆指中爻之九,概莫能外。

《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虞仲翔曰:“巽为伏,震为草莽,离为戎,巽为高,震为陵,爻在三,乾为岁。”⑤李鼎祚曰:“三互离巽。巽为草木,离为戈兵,伏戎于莽之象。”(《周易集解纂疏》卷三,第185页)黄式三不赞同虞氏、李氏伏震巽之说,“三伏艮,居下体之上,为高陵。五升高,能照下之伏奸,使之不发,如青天白日,鬼魅不行也,天火之象如此。”⑥黄以周发挥乃父之说,以为伏艮,“三伏艮,变亦互艮。曰高陵、曰安行,皆取艮象。”(《十翼后录》卷四,第197页)

《十翼后录》不仅在卦爻辞解释方面,发挥黄式三之学,在解易策略上,黄以周亦受乃父影响。黄式三《易释》有“彖爻合释”、“同辞合释”两节,黄以周治易重视会通,正从黄式三彖爻合释而来;黄式三同辞合释对于黄以周治易也有重要的影响。《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黄以周系统排比诸卦彖辞,梳理出十数种情况,可谓搜罗无遗。(1)《彖辞》备言元亨利贞者七卦:乾坤屯临随无妄革;(2)言元亨利者一卦:蛊;(3)言元贞利者一卦:损;(4)言亨利贞者十二卦:蒙同人需离咸恒遯萃兑涣小过;(5)言元亨者三卦:大有升鼎;(6)言元贞者一卦:比;(7)言亨利者五卦:噬嗑贲复大过巽;(8)言亨贞者二卦:困旅;(9)言利贞者七卦:大畜大壮明夷家人蹇渐中孚;(10)专言亨者九卦:小畜履泰谦坎震丰节未济;(11)专言利者五卦:讼豫解益夬;(12)专言贞者三卦:师否颐;(13)《彖辞》之不言元亨利贞者八卦:观剥晋睽姤艮归妹。经此系统排比考索,黄以周有一总论,颇能服人。其言曰:“凡言元者,有统天资生之德,资始故为善长,资生故体仁、长人。凡言亨者,阴阳相通也。卦之旁通,爻之往承应,皆为相通之义,故曰嘉会、合礼。凡言礼者,以变化尽利言。乾《彖》以变化释利,变化故曰和义。凡言贞者,或位正而赞其常守正,或位不正而劝其往得正而常守之,故曰贞固。”(《十翼后录》卷二十一,第910页)黄以周这种解易策略,与黄式三《易释》合释路径,全然相似。

3.驳《周易注疏》

黄以周《十翼后录》对王弼、韩康伯、孔颖达之易说,多有批驳。首先,黄以周从经文句读、训诂等方面对王、韩诸说加以纠正。《大畜·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王弼曰:“凡物既厌而退者,弱也;既荣而陨者,薄也。夫能辉光日新其德者,惟刚健笃实也。”⑦黄以周认为王注句读有误,与郑、虞不同,与《释文》亦有不同。其言曰:

“刚健”谓乾,“笃实”谓艮。“辉光”兼乾、艮言。乾与艮皆“光明”,故“日新”。“刚健笃实”句,“辉光日新”句,“其德”属下读。“其德刚上而尚贤”,句法与《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同。郑、虞句读是也。孔疏所据王本,“辉光日新其德”为句,与《释文》所言亦异。(《十翼后录》卷七,第339页)

在《颐·六二》,黄以周亦言二王句读之失。“辅嗣与子雍说同,句读不明,卦义不贯。自二王说行,汉儒之学废。今欲搜求二王以前之说,不可得也。惜矣!”(《十翼后录》卷八,第356页)训诂方面,《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黄以周认为王弼注包前后互异,难以服人,“包鱼、包瓜,郑并读百交反,是也。王注二爻读为庖厨之庖,五爻读为匏之匏,失之。《正义》引薛虞《记》云:杞性柔韧,宜屈挠,似匏瓜。亦曲说也”。(《十翼后录》卷十一,第541页)

其次,黄以周从《易》例方面对《周易注疏》加以驳正。《睽·彖》:“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王弼曰:“事皆相违,害之道也。何由得小事吉,以有此三德也。”孔颖达曰:“此就二体及六五有应,释所以小事得吉。说而丽乎明,不为邪僻。柔进而上行,所之在贵。得中而应乎刚,非为全弱。虽在乖违之时,卦爻有此三德,可以行小事而获吉也。”(《周易注疏》卷四,第50页)黄以周认为王注孔疏不明《易》例,误解“小事”,使得卦义不明。“称阴为小,郑君、虞氏之说同。《注疏》以小事为细小之事,唐宋儒多从之,而卦义晦”(《十翼后录》卷十,第469页)。黄以周治《易》,注重《易》例,阴阳大小之例,亦见于《大畜·彖》,“《易》例:阳称大,阴称小。六四以一阴得位,受五阳之养,故曰小畜”。⑧《解·彖》:“无所往,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荀慈明曰:“阴处尊位,阳无所往也。来复居二,处中成险,故曰来复吉也。五位无君,二阳又卑,往居之则吉。据五解难,故有功也。”(《周易集解纂疏》卷五,第368页)黄以周以为王弼不明往来之例,不从荀说,自立新说,非也。内外往来之例,亦见于《离·六二》,“《易》例:外卦为往,内卦为来。则以日言之,上卦是往日,下卦是来日。往来亦不可倒置矣”。(《十翼后录》卷八,第392页)

二、方法

1.训诂治易

黄以周治经,重视小学训诂的方法,这在《十翼后录》中也有体现。《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项平甫曰:“《小象》皆协韵,独《剥·上九》以载字协用字、《丰·九二》以事字协用字,则古音用字,皆通入、志字韵矣。以字训用,意者用亦可读作以欤。”(《十翼后录》卷七,第310页)黄以周采用音训的方法,赞同项氏之说。其言曰:“以与用,声近而义同,故用可读为以。项说是也。或谓《剥》、《丰》两‘用'字皆‘害'字之讹,失之。以与尤、灾、载字韵,古音之咍部。用,古音属东中部。害,古音属祭夫部。”(《十翼后录》卷七,第310页)明古音,则通假可明。黄以周训诂治易,多用通假之法训释词语。在《系辞·下》训解犕服通假时,黄以周即申音同通假之理。“服,依《说文》作犕,服借用字。《左传》‘伯服如郑,请滑',《史记·郑世家》作伯犕。犕、服古音同在治部,例得假借。”(《十翼后录》卷十九,第852页)

黄以周训诂注重音训,多有创获;其用字形分析,训释词义,亦多有新见。《颐·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李鼎祚曰:“口实,谓颐口中也。实事可言,震声也。实物可食,艮其成也。”(《周易集解纂疏》卷四,第284页)黄以周从字形以探求字义,其言曰:

“颐”,篆文作“□”。横视之,则口中、口上、口下之形俱见。李氏以口实兼言语。左氏《襄公二十二年传》曰:“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楚语》曰:“使无以寡君为口实。”《伪尚书·仲虺之诰》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皆谓议论不去口也。(《十翼后录》卷八,第351页)

通过以周之训,颐似口形,可训口实,非常清楚。总结黄以周训诂治易之法,可以发现他与清代学术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人在训诂学上的重大成就就是音训法的合理使用。黄以周在《十翼后录》大量使用这种方法,藉此明通假,明引申,明转训。黄以周的训诂,还非常注意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有时候训诂与校勘结合,有时候训诂与义理释易结合,有时候训诂与礼学知识结合。黄以周的训诂,使得很多异文变得相通,使得许多晦滞之处变得通畅。

2.以礼治易

黄以周之学以礼学为擅长,《十翼后录》编写之时,《礼书通故》并未成书,但是黄以周从小习礼,深厚的礼学素养必定体现在他的易学著作中间。今观其书,以礼考易,随处可见。

《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郑玄曰:“鞶带,佩鞶之带。”⑨黄以周认可郑玄之注,并且区分鞶带与大带。其言曰:

郑注见《周礼·巾车》疏。《内则》“男鞶革”注云“鞶,小囊盛帨巾者”。《易》注与郑《礼》注同义。诸儒训鞶为大带,不若郑说为确。《内则》云“男鞶革,女鞶丝”,则鞶非大带明矣。(《十翼后录》卷二,第112页)

黄以周对郑玄《易》注的梳理与评价,其实基于自己的礼学素养。在《礼书通故》中,黄以周认为凡大带用帛以束衣,天子诸侯大夫皆用素,士用练,皆不用革。革带用革,以佩玉佩及事佩之等。鞶字从革,决非大带。以礼学知识注解易学名物,实为黄以周之擅长。

《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黄以周认为诸家注释“失前禽”,以郑玄之注为正解。其言曰:“舍逆取顺,诸说不同。郑君以射前来为逆,射背去为顺。王注、孔疏前来为逆,背去为顺,意已异。《程传》以去者为逆,来者为顺,与郑、王反。周谓:据郑君说,失前禽即舍逆。初二三四诸爻在五前,谓之前禽,佚之不射,故不诫。若上六为后夫,何得称前。诸说申郑者是,余皆强解。”(《十翼后录》卷三,第139页)黄以周认为此处的“失前禽”就是古代田礼中的“舍逆”。可见黄以周此处的取舍,实际上建立在礼学素养的基础上,非常实在。在《礼书通故·田礼通故》,黄以周也谈到佚前禽的问题,正好可与此文互证。其言曰:“佚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杀之,傍去又不射,惟背去者顺而射之,不中亦已。是皆所以佚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禁,背者乃杀,以仁恩养威之道。郑义为长。佚前禽为舍逆,禽之逆我而前来者,不射,故无面伤。背我而去者,我顺而射之,故上杀自左膘达于右腢。”⑩以古礼疏释《周易》,许多言之不详、经义模糊的地方,变得名物了然、文意通畅,便于理解。

3.卦变治易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卦变一》曰:“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彖辞》‘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而见之,而夫子《彖传》所以发明卦义者,于是为多,顾《易》中一大节目也。”[11]黄以周在《十翼后录》,亦言卦变不可废。《损·彖》:“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黄以周扶正损自泰变之说,其言曰:

“损下益上”,以泰变损言。《程传》于贲驳泰变之说,于损从泰变之说矣。自王辅嗣不言卦变,以艮、兑二象混蒙言之。王童溪专言乾坤主变。俞石涧专以二卦相反主变,必驳损自泰变之说。而所说损下益上之义俱未明憭,可见卦变之说师传有自,不可废也。损、益以卦变定卦名。不言卦变,而卦名何出?(《十翼后录》卷十一,第501页)

卦变之说不可废,损卦三阳三阴,自泰变而来。损、益卦名皆自卦变而来,损自泰变,益自否变。《噬嗑·彖》:“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黄以周认为《彖传》以卦变言之,“刚柔分,柔得中而上行,皆以卦变言。”(《十翼后录》卷六,第277页)《贲·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黄以周认为卦变之说不可废,王弼至此,犹不能不言卦变。“有重卦即有卦变,可按图而知也。王辅嗣不言卦变,而此《彖传》注实以贲自泰变立说,孔疏申王甚明”(《十翼后录》卷六,第287页)。《无妄·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朱熹曰:“以卦变、卦德、卦体言卦之善如此。”[12]黄以周认为无妄四阳二阴,来自遁卦之变。“刚自外来,言遯三来初也。兑曰刚中而柔外,是三亦称外之例。”(《十翼后录》卷七,第328页)此后,《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黄以周重申无妄来自遯卦之变,系六三之牛者,正为遯卦九三之系遯。黄以周将无妄、遯结合起来解释,卦义非常明白。

4.会通解易

五经里面,《易经》系统最为复杂,先有卦符与卦辞之分,再有经传之分,而辞有卦辞与爻辞之分,传有《十翼》内部之分。历来易家,或主去辞观象,或主经而废传,或区分《十翼》而有去取。诸家之纷争,适可见出《易经》系统各自完整,自有区划。黄氏父子治经崇尚会通,强调经传一体。黄式三在《易释》设“彖爻合释”、“同辞合释”,主旨正在会通治易,前者会通一卦经传之辞,后者会通诸卦之辞。黄以周接受乃父影响,会通的特点在《十翼后录》中,也多有体现。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黄以周总观前人之注,发挥彖爻一例的观点,其言曰:

诸家爻注,初二以为刚临柔,三四五上以为上临下;于《大象传》则皆以为坤临兑。语既分歧。《彖传》例先释卦名。“临,刚浸而长”,与《序卦传》“临者,大也”义正相符,则又用临大之训。随文立解,初无一例,细释刚浸而长之文,有长大义、长人义。二义一意引申。初二有刚德之大以长人,各爻以比应初二有大德以长人。《彖》、爻一例。前儒之疑论,涣然冰释,而临大之义明矣。若《春秋·宣公十二年》左传云“不行之谓临”,此以师坎之变兑言,非此卦之义也。《本义》云“临,进而陵逼于物也”,亦不可从。(《十翼后录》卷六,第256页)

黄以周认为,《彖传》所言有“长大义”,有“长人义”,与初二爻所言“有刚德之大以长人”正好相符一例。又如《随·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黄以周会通诸爻之辞,以为丈夫当指九四,小子为初九。“丈夫指四,小子指初,两爻一例,其说为通。丈夫小子,皆阳刚之称。初在下为小子,四居臣位之极,为丈夫,无善恶之别,宜兼与者也。”(《十翼后录》卷五,第239页)此前,虞翻于二言五为小子,于三言初为小子,“小子”所指,前后不一。王注、孔疏于二言五为丈夫,于三言四为丈夫,“丈夫”所指,彼此不通。黄以周会通诸爻之辞,前后贯通,避免前人同辞异义的现象。

三、特质

易学史上,诸家解易释易,众派分流,异彩纷呈。以京房、焦延寿为代表的方术易学、以王弼《易注》为代表的道家易学、以宋代杨简《易传》为代表的心学易学、以明代苏濬《周易冥冥篇》为代表的禅宗易学等,不一而足。易道广大,各种思想学术,若能持之有故,用之得当,皆有助于易道阐释,时有他山之效。黄以周是经学家,视易为儒家经典,以治经的方法治易,因此,《十翼后录》可谓晚清经学易学的代表。今观《十翼后录》,其经学家易学特质有四:

首先,重视小学文献之学。经学家以经明道,首先需要疏通经文,所以黄以周在《十翼后录》大量采用文字、音韵、训诂、校勘、句读等方法进行考释,以期读懂经文。《说文解字》、《广雅》、《玉篇》、《经传释词》等传统小学著作被反复引证,讹误、夺字、衍文等也常常被提出来。易学史上,实有不少经文考释著作,比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代翟均廉的《周易章句证异》等。然而,与其他经典比较而言,《周易》因为未经秦火,较为完全,也因为《周易》有象数之学,不全凭文字,故而历来考释之作相对较少。惟其如此,《十翼后录》放入易学之林,更显突出。

其次,尊重经典,不主张擅改经典。易学史上,古易之说,不绝如缕,时有易学家删改经传。十翼传文,或取或弃,或存或缺,至于传文秩序与位置,更是见仁见智,难以统一。黄以周此书,基本按照吕祖谦古易面貌,先列上下经文,再列《系辞》、《文言》、《说卦》、《序卦》与《杂卦》等,并无擅自删改现象。

再次,重视证实,不主张滥发空论。易学史上,象数、义理两派多有经典著作,探求象理,发挥易学思想,但是也有许多空疏、穿凿、自用之作,明代刘濂《易象解》、清代冉觐祖《易经详说》等著作常被指责勇於自用,已是易学史上为人熟知的掌故。黄以周以经学家法治易,正误容有不确,但是态度较为严谨,言必有据,考证欲详。黄以周此书按照宗圣、尊师说、广异闻等八例,排列历来学者十翼之注说(《十翼后录》自序,第15页),总共收录易家三百余人,易学著作约二百二十余部。称其言,必举其名,列其说,必标其书。言之凿凿,绝不蹈空。

最后,力戒异学,坚守儒家立场。黄以周治易兼收并蓄,但是以《易传》为根本,以传统的象数、义理为主干,对于异学多有惩戒。黄以周对于王弼、韩康伯援庄老虚无之说以解易,多有批驳。《四库全书总目》评述王弼、韩康伯以义理说易之长短,曰:“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黄以周认为王弼、韩康伯之易说所以被选为官方学说,与唐人特定风尚大有联系。“唐冒称老子为远祖,其作《正义》时,必以能解《老》者为能解《易》,故用王辅嗣、韩康伯两注,以其能援老解《易》也。李氏《集解》虽遵旧分章,而此专袭韩注,不一采汉诸儒之说,盖一时风尚如此。”(《十翼后录》卷十七,第775页)黄以周治易学既以崇经尊传为立场,故而对于王弼、韩康伯以老庄虚无静寂之说解易,尤为警惕,多有辨析。《咸·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王辅嗣曰:“以虚受人,物乃感应。”(《周易注疏》卷四,第46页)黄以周明辨此处虚、实之义,严守儒道一线之隔。其言曰:“大山之上,有积水之泽者多矣,此实象也。而诸家以为泽气上蒸者,取山泽通气相感之象,义亦通也。虚非阒寂之谓。荀子曰: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十翼后录》卷九,第401页)《复·彖》:“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周易注疏》卷三,第39页)王注、孔疏以老释《易》,返之虚无。黄以周以为天地一心,见与不见,始终存续。“冬之闭藏不固,即夏之生长不坚。亥月纯阴,此心闭藏,未尝非生物之心,而不可见也。至一阳复而天地之心见矣。圣人之于物,生杀并用。当其用杀之时,未尝非好生之心,亦人所不见也。至于生物,而圣人之心见矣。夫见、不见者,时也。天地与圣人,岂有二心哉?”(《十翼后录》卷七,第317页)对于黄以周而言,天地之心、圣人之心皆一,见与不见为对文。以为天地之心有二,固非;以为天地之心虚寂,亦非。道家言心之虚无,尤为黄以周所瞩目力排者也。

四、余论

《十翼后录》尽管是黄以周早年的学易之作,但却是他最重要的著作。这部书视野较广,各种易说、易注、易考,悉心搜集。这本书格局较大,黄以周对于诸家、诸派的治易方法、易学主张大都能够公允对待,实事求是,处之有度。[13]

易学史上,重义理者多尊《易传》,重象数者则多轻之。黄以周治易象理并重,宗经征圣,较为笃实,并未有狂肆轻佻之弊。黄以周发挥家学,尊重父学,但是较为公允,并未走向亦步亦趋,曲加维护,而是时加修正,是者言其是,非者言其非,体现了晚清学者实事求是的学风。[14]

注释:

①《十翼后录》之外,黄以周的易学著作尚有《周易故训订》与《周易注疏賸本》。其中,《周易故训订》完稿于咸丰乙卯(1855)春,黄以周时年二十八岁。虽有补充,然主要内容皆出于《十翼后录》,黄以周自序曰:“周幼承家君儆居子之训,口讲指画,略有会悟,作《十翼后录》若干卷,会萃先儒之说,条列之,融贯之,若是者有年。今约其说而成是书,择古注之是者从之,其背圣传以解经义有不安者则足之以鄙意,颜其名曰《周易故训订》,订者,平议之也。不敢矫异于古人,亦何敢阿同于古人,务求实是,毋背圣传致乖圣经也云尔。” 《周易注疏賸本》仅成上经乾、坤二卦,屯卦只完成卦辞、《彖》、爻辞、《大象传》和“初九”之《象传》,“六二”及以后之《象传》则未有著。因此,《十翼后录》是黄以周最重要的易学著作。

②韩伟表:《黄式三、黄以周《易》学著作序跋谫述》,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4期,第28-32页;赖贵三《:黄以周〈十翼后录〉手稿析论》,载《先秦两汉古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283页;项世勋:《清儒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易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清]黄以周:《十翼后录》序一,载《黄以周全集》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④[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载《黄以周全集》第三册,第222页。

⑤[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卷三,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84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⑥[清]黄式三:《易释·彖爻合释》,载《黄式三全集》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⑦[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卷三,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卷数与页码。

⑧黄以周治易,颇重《易》例。大小、往来之外,于《乾·小象》言地例,“《易》例:初、二地象。初在地下,为潜;二在地上,为田”。《屯·九五》言居例,“《易》中言居者,皆谓静居、勿躁动也”。《屯·六四》言求例,“《易》例:男求女,上求下”。《屯·九五》言贞例,“《易》例:凡言贞凶、贞吝、贞厉者,皆固守之义”。《需·上六》言来例,“《易》例:在内曰来。”《师·六四》言左右例,“《易》例:阴称右,阳称左”。《复·六四》、《大有·六五》、《萃·九五》言孚例,“《易》例:二五中实为孚”。《小畜·九五》、《既济·九五》言邻例,“凡异位同功者称邻,相应者亦称邻”。《同人·彖》言得位例,“凡言得位者,得卦之正位,如震初、离二、艮三、巽四、坎五、兑上”。《恒·彖》言利有攸往例,“《彖》言利有攸往者九卦,皆言阴阳之相变相应也”。《姤·九五》言章例,“凡阴处阳位,刚柔交错,曰章。坤六三含章,丰六五来章,同此云含章。章指初,含之者五也”。

⑨[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七,载《十三经注疏》,第822页。

⑩[清]黄以周:《礼书通故》卷四十一,载《黄以周全集》第五册,第1505页。

[11][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二,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12]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卷三,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76页。

[13]卦变之外,黄以周:《十翼后录》对爻辰、旁通、互卦、卦序等治易方法皆有采用。爻辰治易:如《坤·六四》,黄以周采京房、郑玄爻辰之法,“爻辰坤四属丑,京、郑说同。是四为坚冰之候也”。《既济·九五》,黄以周采用爻辰法释东邻西邻,“东谓三,三爻辰为辰,东邻也;西谓二,二爻辰为酉,西邻也”。旁通治易:《革·九五》,黄以周采用旁通解释虎变,其言曰:“虎变、豹变,以旁通之变言。革与蒙为旁通,蒙上卦艮为虎,艮变为兑,兑秋毛毨,是谓虎变”。互卦治易:《大畜·六四》,黄以周以互卦解释水火相息。“卦体离下兑上,兑钟金含水,自二至上,大卦为坎,则兑泽之水象箸矣,故曰水火相息。”卦序治易:《睽·彖》,黄以周根据《序卦》之言,得出家道之穷多由姒娣不同心也。“《序卦传》云: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则睽之二女不同行,谓姒、娣之异心也。家道之穷多由此”。

[14]比如《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黄式三《易释·释应》主张两阴无应,黄以周在其父所言的基础上,指出两阴亦有敌应。黄以周之言部分纠正了黄式三的偏执,显得较为客观。又如《同人》六二“同人于宗”,黄式三认为六二来自《乾》卦之变。黄以周主张《同人》来自《姤》,不同意其父之说。

猜你喜欢

易传易学周易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甜甜的“蝴蝶茧”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雕菰楼易学五种》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