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2019-01-23陈伟平
陈伟平
1 心理训练的目标、原则和原理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训练,以下简称心理训练,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通过学习和专门场景训练,对受训人员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心理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以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和救援工作效能发挥。
1.1 心理训练的目标
心理训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训练为受训人员建立起心理免疫机制,提升个体心理防护能力,使其在执行救援任务时,救援工作效能最大化。这其中,包括使得救援人员可耐受一般刺激场景的心理伤害,或受到心理伤害后,可将伤害程度最小化,并且有更强的自我心理恢复能力。
1.2 .心理训练原则
1.2.1 安全性
安全性是开展救援心理训练的首要原则。在开始训练前,需要充分地注意训练项目、训练方法、训练场地、训练强度的安全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隐患,对突发意外情况的处理预案,以及人员保险等是否都已齐备。训练过程中,受训人员的紧急联络设备及防护装备是否完好,且应将个人防护装备的学习,贯穿于日常训练中,将紧急联络方法及防护装备正确的使用方法作为必要学习内容,确保受训人员的人身和心理安全。
1.2.2 实用有效
心理训练项目及训练内容的设计,应从救援实战需要出发,贴近一线救援现场实际,训练方法实用可行,符合训练目标,能够有效提升救援人员的心理防护水平、救援能力和救援效率。对于新开设的训练项目,应经过相关专家的共同审核,并小范围试训,评估有效果,去除危险和低效的环节,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1.2.3 循序渐进
基于前面的安全性考虑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心理训练通常要符合循序渐进原则,不用直接冲击式训练。在训练项目和训练方法的设计上,应由易到难,先理论后实践,先易后难,先基础训练,后高难度训练,先低刺激训练,再高冲击训练,不断逐级提升。
1.2.4 经济性
心理训练项目和训练方法,要同时注意项目的成本效益,要从训练效果、训练人数、训练次数、训练时间等方面综合考虑,评估训练场地、训练设施、设备折旧和耗材、交通医疗、意外处理等方面的费用成本。同时,从实际出发,善于使用可掌控或低成本的资源,因人、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训练。
1.2.5 不违背动物实验伦理
心理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为了符合应急救援的宗旨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应评估训练方法对生命伦理要求的符合程度,考虑训练使用动物的利益,采取痛苦最少的方法处置训练使用的动物,尽量保障训练所使用动物的福利。
1.3 心理训练原理
为了让救援人员适应各类险恶的实际救援场景,在恶劣环境中也能正常地执行任务,日常所开展的心理训练应侧重于个体抗压能力和情绪控制,提升受训人员在情绪、意志方面的素质。因此,心理训练项目的设计,一般应遵循身心链结、相似关联和重复刺激习惯化原理。身心链结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情绪学说内容之一,即人的心理变化与身体状态变化是关联并互相影响的。习惯化则是根据认知学理论,指有机体对无害的重复性刺激的反应,会随次数增加而逐渐下降甚至消退。
2 心理训练方法
2.1 自我心理放松训练
救援人员在执行任务前、执行任务过程中,或者在执行任务完成后,都经常需要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自我放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救援人员具备自我缓解紧张情绪、消除心理疲劳的能力。训练的具体方法与常规心理咨询师所使用的方法相同,比如:指导救援人员利用自我暗示语,伴随调整呼吸一步步地顺序放松头部、颈、肩、臂、躯干、大腿、小腿和脚,最终通过生理上的状态变化(呼吸、心跳)和心理状态变化,让大脑和身体恢复正常放松状态,以得到充分休息。
2.2 黑暗适应训练
对于从事地震、洞穴、山难等救援任务的一线救援人员,由于救援周期较长,且通常缺乏充分的照明和社交条件,适应黑暗或户外黑夜是基本要求。对救援人员开展黑暗适应训练,其训练项目一般包括洞穴黑暗、山地黑夜、城市封闭空间黑暗等,主要目的是提高救援人员对黑暗环境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
开展黑暗适应训练之前,应向受训人员讲授蝙蝠、老鼠、猫头鹰、蛇类以及部份夜行动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声音特征等,同时,提前讲解人在幽闭、黑暗、孤独环境下的心理应激模型和生理变化过程,以让救援人员对外部黑暗和自身都有充分认识。必要时,对救援人员各自以往的恐惧体验或创伤经历进行释疑、干预。在对黑暗环境有了充分认识后,即可逐级开展黑屋独处、森林黑夜等黑暗适应训练项目。
2.2.1 黑屋独处
方法:设置一个安全但完全无光、安静的空房间,或者地下室,提供紧急呼救设备(一旦使用即提前终止训练),发放1瓶饮用水、1个空盘和少量纸巾,让单个人员在里面分别独处3小时、6小时、9小时。有条件时,可在黑屋中设置轻微的滴水声,或者播放夜间鸟类、野兽等其它动物的偶尔叫声、随机怪叫声。
2.2.2 森林黑夜
主要是针对户外山地黑暗场景。方法:在远离城市的自然森林或森林公园,在林中设置多个过夜点(根据受训人数而定),每个过夜点都事前进行检查和清场处理,确保安全。然后选择天气晴好时期,在傍晚前将每个人员单独送到各个过夜点,圈定范围。提供紧急呼救设备(开启定位功能,一旦使用即提前终止训练),并发放1瓶饮用水、1个手电筒、1支笔、1本笔记本、纸巾若干。受训人员不得携带使用紧急呼救设备外的其它娱乐或通讯工具。在发放完东西并交待相关事项后,工作人员离开,让受训人员单独过夜。第二天天亮后再逐一接回,然后要求受训者提交总结,或者进行总结交流。
2.3 高空适应训练
对于户外山难救援,或者城市高空救援来说,如果恐高,是无法执行救援任务的。但即使是正常人,对于高楼高空、悬崖峭壁也都会有紧张和恐惧情绪,所以要进行高空场景适应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可直接采用常规户外拓展的经典项目,比如:高空断桥、悬空突断、标准蹦极、徒手攀岩等,也可以与绳索救援专业训练一起进行,如:崖降、楼降、桥降、溪降,或与水上救援专业训练的逐级高台跳水相结合。但在开展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高空训练项目前,对于部份有轻度恐高的队员,或者首次参训队员,应先进行防恐高脱敏训练。
方法:选择高度50米左右的钢筋混凝土烟囱、户外攀岩场,或20层以上城市建筑。由下往上每隔7米左右,设置一个有握扶装置的训练点,然后在晴好天气,将受训人员安全固定在训练点,禁带任何物品,向外坐姿,禁止闭眼,自然适应变化的视野。适应顺序为由下至上,每个训练点每次至少适应15分钟以上。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受训人员状态,并监测其心跳次数等生理状况,必要时进行紧急干预。
2.4 阴森恐怖地带适应训练
在从事山地救援或城市搜索救援过程中,有时要在断壁残垣、密云浓雾、恐怖阴森或肮脏恶臭的地带开展工作。对需要进入此类现场的一线救援人员,应进行抗恐怖,耐脏臭方面的项目训练。
在开始训练前,应先通过理论课,向受训人员讲解各种危险天气现象,各类山地地形及地磁环境,各类恐怖阴森地带要素构成,生物食物链情况,人的心理幻觉现象等,以及在这类环境下的自我安全救护常识(包括自我心理救护措施)。
方法:事先走访了解和踩点,选择较安全、便利但气氛偏阴森的墓地周边作为户外露营地点,然后在夏季中的非雷雨季节、非满月的日子,带领受训人员进行露营。露营帐篷进行合理布局,并要求受训人员使用单人帐篷。天黑前,在多个临近坟墓旁边,用带不同微弱LED灯的木板或纸板做好“墓碑”标识。然后编排好晚上行动时间,抽签确定每个受训人员的顺序和需要抄回的“墓碑”。到指定时间后,要求受训人员只携带紧急呼救设备和纸、笔、打火机,单人前往指定“墓碑”,将“碑文”抄写回来,核对正确性。在训练过程中,如有条件,尽量监控受训人员的心跳等生理指标,或秘密夜视监控其过程。
2.5 火灾现场适应训练
对于火灾救援的场景,现成的消防训练体系,包括与心理训练的搭配,都已相对比较成熟和完善,暂不展开详细介绍。在消防相关的火场心理训练方面,一般需要模拟爆炸、倒塌、浓烟、高温、有毒等危险条件,同时让受训人员辨别物质燃烧时的火焰状态、颜色、燃烧产物的浓度等,掌握有关知识,体验危险情境,提高救援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避险能力。
2.6 伤残及尸体处理适应训练
对于伤残的人体或尸体,是救援人员需要面对的重大刺激源,心理刺激强度较大。因此,对此类场景的心理训练非常必要,但也要尽量谨慎。在实践中,此项训练应该安排在足够的其它心理训练项目之后,至少是进行了人体解剖的基本理论学习之后。
方法:因为死亡的尸体,是各类灾难事件的最终结果,所以需要先让受训人员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各类灾难事件造成伤亡的过程和特点。在对受训人员心理测试均无异常状态后,开始用各类医学模型来观察体验,接着集体观察正常死亡尸体,然后逐步过渡到非正常死亡尸体,最后是单人到条件合适的太平间或停尸房进行近距离观察、拍照描述,或者和殡仪馆的尸体搬运工一起,跟车观察各类实际场景的尸体情况。
2.7 污腐脏臭适应训练
2.7.1 密林腐尸取样
在从事地震救援或山地搜救等任务时,救援人员经常会遇到高度腐烂的动物尸体,其气味、形态、形状会给人以高度恶心的感觉,甚至严重呕吐,使得救援任务无法继续。密林腐尸取样即为模拟此类场景进行训练。
方法:先提前准备多个健康动物的死亡尸体(如:老鼠、禽类、家猪),在有保护的安全地方放置3~7天(根据体形大小,防止被啃食)。然后封存运到预定户外训练场地。在场地的荒山、林间或竹荫等偏暗地方设置腐尸放置点,解封并合理、自然摆放已开始腐烂恶臭的动物腐尸。然后向救援人员发放取样瓶子和工具,让其单独前往腐尸放置点进行取样并拍照返回。
2.7.2 污河涉渡
与前面的密林腐尸取样相似,污河涉渡也是着重提升救援人员对高度腐烂、恶心场景的适应能力,不同的是,污河涉渡针对的是水上救援场景。
方法:在河边的滩涂地带,用挖土机开挖3个长12米宽3米,深度分别为0.5米、1米、1.5米的坑槽,长度方向两端留有坡度,以便自然上落。然后在槽中引入河水,并用黄泥或污泥搅浑,加入适量经过发酵的人粪尿(从化粪池抽取),最后再加入适量的死亡且已开始腐烂的动物尸体,摆放调整好其漂浮位置。开始训练时,让救援人员带上防水手机,泳装从坑槽长度方向慢慢往前涉渡,并对每只腐烂动物尸体进行拍照。上岸后,要立即对参训人员用大量清水冲洗和暖水淋浴再清洁,并提供休息保暖或呕吐护理措施。
2.8 危险动物接触训练
在中国南方的户外山地救援过程中,经常会遭遇蝎子、毒蚁、毒蚊、毒蛇、黄蜂、蜘蛛、老鼠、蜈蚣、野猪等危险昆虫或哺乳动物,救援人员应提前学习相关的危险动物理论知识,了解其生活习性,如何避免遭遇,以及遭遇后的意外处理方法等(如:毒蛇咬伤)。然后,按实际需要或救援岗位不同,开展以下心理训练。
2.8.1 近观动物训练
方法:用多个栅条密度合适(方便观察)且非常牢固的铁笼,大小约为80厘米×60厘米×50厘米,里面分别装上毒蛇、老鼠、野猫。毒蛇要按蛇的种类分装多个(专业人员操作,不得用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会喷射毒液的毒蛇!!!),确保封装严密。然后根据之前的进食情况,除饮水外不再投食,让其自然饥饿1~3天。开始训练时,将铁笼置于与人等高的稳固高台上,自然亮光,用引诱食物或气味挑逗扰动笼中的毒蛇、老鼠或野猫,让受训人员在离铁笼不超过50厘米的地方,正面近距离细致观察动物,感受动物的气味、声音及凶残性情表现。
2.8.2 徒手捕蛇训练
虽然用叉棍工具或蒙罩方法捕蛇更有效,但徒手捕捉蛇类更具心理训练效果。方法:提前准备一条或多条无毒蛇(如:赤链蛇、锦蛇),做了严格的除牙处理后,放在一可控场地,自然光亮,教官先示范徒手捕蛇,然后让受训人员根据操作要点,学会熟练拖尾捕捉,最后能直接单手快速按头捕捉为止。
2.8.3 蛇屋救人训练
方法:选择一个较密封的且设置了监控的房间,在房间内的边远角落,放置一个与人尺寸相似的假人,然后再在房间内放置7~20条无毒蛇(如:灰鼠蛇),房间光线偏暗但基本可见。训练时,要求受训人员进入房间,到房间角落,轻抱假人或背着假人,争取安全离开房间,过程中需要避免蛇的袭击,但也不得杀伤房间内的蛇。如果受训人员遭遇蛇咬,需要按程序及时启动标准医疗救护程序。
2.9 本体受伤体验训练
在执行救援任务过程中,救援人员自身经常也会面临各类实际伤害风险,即受到各种外力伤害,如:交通意外、滑坠、砸伤、被器械所伤、碰伤、扭伤、晒伤、中暑、热衰竭、抽筋、蛇虫咬伤等。在开展救援工作前,如果救援人员未受过任何本体受伤体验训练,则在真正身体受伤时,可能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常说的“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是如此。
为使救援人员对各类伤害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可根据实际任务中各类伤害的统计几率,开展相应的心理训练项目,如:伤情化妆,蛇、虫咬伤体验等。
2.9.1 伤情化妆体验
方法:邀请专业的伤情化妆师,对救援人员讲授伤情化妆原理、化妆技巧,然后示范设计多个伤型、伤类、伤部,如:淤青、严重擦伤、破皮、烧伤、爆炸伤等,受训人员自我或互相帮忙化妆。化妆完成并达到要求后,在预定的事故演习现场,按伤情姿势进行定位摆拍,让受训人员认真观察,或对着镜子自我认真观察体验,以对各类伤情的外在表现有较好的感性体验。
2.9.2 蛇咬伤害体验
对于蛇咬体验训练,可在讲解危险动物及伤情处理课程时,同时进行。
方法:取一条1米左右的无毒蛇(如:蟒蛇、锦蛇),让受训人员事前捕捉到手,细心熟悉和观察,并感受其盘绞手臂的力度,然后交给专业人员辅助打开蛇口,受训人员卷袖将手腕前侧部露出,继续观察并慢慢凑近蛇口,让无毒蛇轻度咬伤到其自然松口。如蛇咬住不放,由专业辅助人员用工具喷液或抚蛇尾以松脱。咬伤体验结束后,务必由医护人员对伤口进行消毒和破伤风处理,并更换其它活蛇再进行下一受训人员体验。
3 心理训练的相关注意事项
3.1 心理训练过程必须与救援目标及救援任务的需要相结合
由于不同的应急救援组织,其承担的救援职责和任务特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消防救援与户外山地救援、水上救援等就有区别,所以,开展心理训练,具体的训练内容、训练重点也要与救援任务特点相结合,有重点地选择与各自救援职责、救援场景、救援任务相匹配的训练项目。
3.2 心理训练要以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前提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所有领域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心理训练之前,足够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比如,为了破除对尸体的神秘感、恐惧感,救援人员需要事前学习人体解剖知识;为了在伤难场景中能够保持冷静,救援人员必须事前学习了解必要的医学急救,并掌握伤患处理技能;为了能够在墓地或阴森恐怖地带开展救援工作,救援人员事前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地磁、地理知识,并对民间的风水地理、殡葬习俗有必要的了解。
3.3 心理训练过程必须同时辅以较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根据前面的心理训练原理,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经常密不可分,开展心理训练基本上都应同时辅以较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甚至与体能训练同时开展。实践表明,充沛而强健的体能,可提升受训人员的自信程度,并且拥有强健身体的受训人员,更容易训练出强大的心理素质。
3.4 心理训练过程应该有对应的评测和记录体系支持
由于多数心理训练,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包括在心理创伤方面的潜在危险,因此,在开展训练前,都应通过心理量表工具,对受训人员进行筛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另外,为了做好训练效果的评估,每次训练情况都应进行书面记录,部份项目还需要再次进行心理测评,更新每人的心理档案。
3.5 心理训练应该善用新技术手段和便利资源
心理训练同其它专业技能训练一样,每次训练都要消耗相当的资源或费用。为节约成本,在心理训练的内容设计,以及人员、时间、场地及教务辅助安排方面,应因地制宜,与所属组织的训练条件、地理环境及优势资源相结合,在条件允许时,甚至可多采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设备。对于部份项目,甚至可与其它专门的救援技能训练科目相结合,在技能训练中贯穿心理训练,或者衔接起来依次开展,减少配套的资源和费用投入。
3.6 心理训练过程必须有配套的物理安全保护措施,并有危机干预人员监护
多数心理训练项目,对于受训人员的生理、心理甚至在动物伦理方面,都有一定风险。为确保受训人员的安全,除做好场地安全、防护装备、保险购买等基本措施外,还应该由有丰富经验的教官执训。每次训练前,教官都应有相应的导语,以及训练前热身准备。训练过程中,如有意外,医疗救护或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应即时介入处理。训练结束后,要及时进行评估总结,对发现的问题人员进行跟踪处理。
4 结论
为应急救援人员开展心理训练,是提升救援人员心理防护能力,在遇到各种高刺激性场景心理冲击时避免心理创伤的基础手段。本文基于身心链结、相似关联和重复刺激习惯化等心理学原理,设计了针对黑暗、高空悬崖、污腐脏臭以及血腥恐怖等场景的具体心理训练方法。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应遵循安全、有效、循序渐进、经济性原则,且不能违背动物实验伦理。心理训练过程还必须与救援目标及救援任务的特征相结合,并以足够的体能训练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前提,在训练过程前后,要对受训过程和效果进行测评记录,更新受训人员的心理档案,以不断总结和提高心理训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