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孝道文化变迁探索

2019-01-22赵晓彤

山东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五伦儒家乡土

赵晓彤

摘 要:孝道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种亲情,而是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基础之上所衍生出的道德观念。互联网时代,孝道文化的概念边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探索了孝道文化的历史变迁,以及当代大学生对孝道的认知。

关键词:孝道文化;变迁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了古人与今人的普遍认同。然而“孝道”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其概念本身也伴随社会的演进,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的发生改变。在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推动之下,它的社会作用也从一种仪式和贵族行为规范发展为伦理道德以至于社会治理手段。

早期的孝道价值观发端于西周时期,最初的含义只有两层:一是祖先崇拜。主要说的是对祖先的祭祀和尊崇。通过祭祀和尊崇,不断强化继承与地位和合法性。二是地位传承。传承最初的含义,是指生物繁衍的本能。而早期诸侯所指的是把祖先的生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这一层含义,则包含了继承的合法性和永续性。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家形式出现的早期,诸侯贵族以分封和继承来保持地位与物质享受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因此,这一传承首先是以制度形式出现的,其次才是以道德形式出现的。通过孝道,以体现历代诸侯拥有领地的合法性。经过儒家学派的两千年的阐释与教化,孝道文化的概念边界相对于原始的孝道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是从形式化的“孝道”延伸至精神化的“孝道”。儒家的孝道认为,如果单纯从物质上和仪式上满足父母,并不足以称之为“孝”,“孝”要从内心出发,要“恭敬”、“爱戴”、“抚慰”。在儒家典籍《论语·为政》一篇中,孔子提出,“孝”,不仅是赡养,赡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父母和祖先“崇敬”“尊敬”,才能够称之为有道德。可以看出,儒家的“孝道”,已经区别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和礼数,彰显出其人文主义的光芒。

其次,是从祖先崇拜扩展至社会伦理道德。早期的“孝道”是指夏商周诸侯对祖先的祭祀崇拜的礼仪规则。而后,孔子与孟子在“仁”的人性基础之上将孝道扩展至父母子女的关系。儒家典籍《论语·为政》一片中谈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之后,孔子进一步将“孝”与“悌”结合起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以说,儒家学说的这些诠释,已经将“孝道”从祭祀礼仪扩展到社会关系,成为起到稳定社会的关键因素,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规则。

最后,从家庭伦理道德拓展至社会伦理道德。孟子把孝道理论上升为“五伦”,并将“孝悌”定义为“五伦”的核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以说,“五伦”这一学说的创立,使得“孝道”成为一种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国封建制度能够传承二千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以上观点,儒家学派对于“孝道”理论的拓展,不仅是一种概念的拓展,在“孝道”的推广与实施过程中,“孝道”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维系,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孝道”之于中国,不仅是一种亲情,而是从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基础之上所衍生出的道德观念。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费老提出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完全靠法律来调节,而是依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尽管中国社会早就出现了法律条文,但是法律却一直没有在社会治理当中发挥绝对性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教化”是远远大于“法治”的,这一根深蒂固的概念,使得中国即使改朝换代,甚至被异族统治,基层社会,也就是“乡土中国”却一直保持罕见的稳固。

而“孝道文化”,作为“五伦”的核心思想,正是维系“乡土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中国历史的两千年中,能够在过半时间内保持统一稳定的国家形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孝道价值观为标准的“乡土中国”的稳定性。

然而在中国历经了两千年的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时候,“孝道文化”却经历了一次挑战。因为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规范基础是以“五伦”为基础的差序格局。而工业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却是要求打破差序格局,生产社会化,以经济规律来统领社会秩序,以物质分配来重新标定社会阶层。孝道文化中“三纲五常”的思想成为民主、平等意识的阻力,孝道文化下以宗族为土壤的“乡土中国”成为工业文明中社会化大生产的阻力。同时也成为社会创新的阻力。

因此在社会激烈变革,农业文明举步维艰向工业文明的迈进过程中,孝道文化一直在被间接的批判和削弱,但是仍旧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在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史学界认为中国的工业文明发端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然而笔者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文明转变完成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因为农业产值占国民产值比例的大幅缩减和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大批量转移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这一剧烈的社会转变可以说是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最猛烈冲击,大量扎根“乡土”的农村人口,脱离了宗族社会的羁绊,快速融入工業文明。中国在完成了工业文明的转变之后,社会财富有了显著的增长,社会化的养老政策不断完善,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已经不完全是经济必须而是道德义务。工业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宗族关系和亲情不再是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关系,经济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更为剧烈的改变发生在上述转变之后,中国又迅速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说工业文明彻底动摇了孝道文化赖以生存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互联网时代则是动摇了孝道文化的价值观体系。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方式进一步改变。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获取难度也越来越平等。年轻一代越来越有能力独立的进行思考和学习,独立的选择价值观导向,独立的展示自我的个性。

笔者在对山东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作为孝道最为古老的含义,也就是祭祀和传承的意义,大学生的认同度已经接近为零。而孝道作为感情和亲情的认同度则排在首位。调查显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孝道文化的本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孝道有关祭祀的观念已经被年青一代基本摒弃。以体现家族权力为主要诉求的“顺从”,也正在被不断的淡化。伴随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孝道中有关社会赡养的责任性也在降低。而对比明显的是情感慰藉成为得分最高的选项。这些数据说明,年青一代对于孝道的理解,已经与传统意义上孝道的含义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孝道传统观念的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变得不再必须。而与此同时,由于国人经济活动方式受到互联网生活方式的冲击,孝道文化的心理学和伦理意义却愈发凸显。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孝道文化的重新诠释与发扬,或许能够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课题来源]本文系山东省2018年度“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当代大学生孝道文化传承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猜你喜欢

五伦儒家乡土
朝鲜朝官方对南戏《五伦全备记》的接受考——以译学汉语教材的选定为中心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对孔子“五伦”观的误读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中国戏曲《五伦全备记》在韩接受研究综述
乡土中国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芬芳乡土行
五伦之外还有一个群己社会第六伦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