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构架

2019-01-22姜军

山东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对象性费尔巴哈手稿

姜军

摘 要:《1844年手稿》写作的思想心路是在整个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的思想进展表现为由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向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在这段思想发展的历程中,马克思批判的把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与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相结合上升为“感性对象性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接下来展开全部批判的基点。《1844年手稿》基本构成的三大批判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哲学批判是三大批判的核心,经济批判是哲学批判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展开,而社会批判则是三大批判的灵魂与归宿。

关键词:《1844 年手稿》;感性活动;三大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手稿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研究。在手稿的序言部分,马克思虽然明确的提出了此时各个理论的来源与影响,但并没有明确表明他此时已经达成的理论高度以及站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点上展开手稿中的三大批判(即哲学批判、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包括他再三言明的起到了“实证的批判”、“打下了真正的基础”的费尔巴哈思想,马克思也并没有在《手稿》中详加论述。正是缺失了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把握,让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很多国内学者难以读懂甚至误读《1844年手稿》。因而,认真的梳理一下《1844年手稿》写作的思想心路以及三大批判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深刻把握手稿的思想非常重要。

一、马克思从《莱茵报》时期到《1844年手稿》的理论探索简述

马克思曾经展开的批判绝不是只有《1844年手稿》中所重点展开的三大批判。当马克思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时候,他首先从事的是与鲍威尔的批判事业密切相关的宗教批判,并且这一批判一直延续到《德法年鉴》时期。但是,早在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与鲍威尔就已经出现了思想上的分歧,并在《莱茵报》后期与其决裂。这是因为,当立志要为全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马克思站在黑格尔理性思辨哲学的立场上,运用作为理性化身的法律、正义去扬弃社会中的丑陋的时候,却发现一切光辉的理想在物质利益面前都会现出原形。作为理性批判武器的黑格尔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却败在了物质利益的脚下。使马克思很是迷惑的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是国家和法律决定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律。为了解决使他苦恼的这些疑问他不得不重新反观那个自己由以作为出发点的黑格尔哲学的正确性。因此,马克思哲学革命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预示着对旧哲学的反思与扬弃。

标志着马克思困惑初步解决的新哲学本质地开启于《1844年手稿》之中。在整个克罗茨纳赫和《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的思想进展表现为由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向社会批判、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过渡。正如上边所提到的,对其过去哲学信仰的反思与清算始终应该是其这一时期的底蕴。当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他也敏锐的感知到作为现代性的双重逻辑的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逻辑,分别在国民经济学与德国思辨哲学上的发展与分野,以及这二者所共同分享的同一个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已敏锐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建立不是人在封建桎梏下的人性的解放,恰恰是人的利己主义本质的解放,是私有制财产的本质在人的内在本质中的完成。所以私有制的物质基础成为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的共同根基。因而,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与思辨哲学的批判表现为对其共同根基——现代性的批判即其生产根源的批判。当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时,其潜在指向的是作为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物质根基。当然这时的表述在语言上还是比较不成熟的。

正像在序言中,马克思一再强调的,在他这段思想发展的历程中,费尔巴哈对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当马克思面临着物质利益问题的困惑,而一路由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再深入到经济批判触及到唯物主義根基的时候,费尔巴哈却从另一条道路,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高扬起唯物主义的旗帜。无疑此时正在困惑中前行的马克思也已经自觉到唯物主义的路向,艰难的探索中突遇同路人,马克思当时的兴奋是可想而知的。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把人的生命的真实表现规定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与扬弃。即人的自我意识设定物性,即在劳动中将自己对象化到自然界,然后再重新占有自己的对象化的产物,回到自身。人就是在这一外化扬弃的过程中通过劳动不断取得对绝对的认识,不断回归自己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却又只是把人的意识看做人的本真存在,把人的对象性的存在看作有缺陷的异化,是应该被扬弃的环节。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却区分了在黑格尔那里混为一谈的异化和对象化的内涵,并指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认为物质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它不是黑格尔观念目的论的工具。人的对象化并不是异化,倒是人的真实的存在方式。相反倒是黑格尔哲学本身是人的观念的异化。应该说这种思想恰恰印证了马克思此时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结果。在这里,马克思批判的借鉴了这两个人的思想,把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与黑格尔那里的对象性活动相结合上升为“感性对象性活动。”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的呈现,自然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实践、感性活动、生产活动本质表达的东西。把人的本真的存在看做人的感性的活动、人在社会中的感性的交往,即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将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劳动产品,在自然界中再现自己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个劳动产品即是为己的存在也是为他人的存在。人的这种在劳动中的交往关系就是人存在的本质。这样一个本真状态的呈现,正是马克思接下来展开全部批判的基点。

二、三大批判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在写作手稿的三大批判中,贯穿始终的就是人是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的存在,作为人的劳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与积淀的私有财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现,但是这样的一条主线和写作基点在开头和结尾是不一样的,这一批判的基点是在批判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在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还表现的单薄,规定性少,而到了共产主义这一部分则趋于完美,而在哲学批判部分则应视为一种回应,即对原先批判起点的一种回应总结与提升的过程。它既是批判的起点又作为批判的结果的提升。因而,马克思在手稿中的三大批判可以看作是一个批判,即始终贯穿的是对国民经济学,共产主义思潮,黑格尔哲学所共同分享的二元对立的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采用边破边立的写作手法,立足于让自己弄清楚问题,并在对旧哲学的批判过程中,使自己全新的哲学观点逐渐的丰满,清晰的显现出来。

简单而言,三大批判中,“在批判的形式上,经济批判首次被作为主要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成为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完整意义上的‘三大批判初步呈现于马克思的批判视野中;在批判精义上,哲学批判明确成为‘三大批判的核心与精髓,‘三大批判的汇拢、融合本质地发生在哲学批判的根基处,对‘共产主义思潮的社会批判、对国民经济学的经济批判,都是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并通过这种批判奠定全新世界观根基的意义上来进行的。由此,‘感性活动原则成为手稿最重要的理论成果。”①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本质上乃是经济学批判,而经济学批判的本质语境乃是哲学的批判话语。正是哲学批判构成马克思经济批判的理论基点,经济批判不过是哲学批判的展开;正是作为经济批判理论基点的哲学批判,使得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本质地超越了同时代人的理论高度,并在“资本原则”与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多样化的形式上实现全球性扩张的今天,依然具有实质性的当代性意义。哲学批判是经济批判的理论基点,经济批判不过是哲学批判的展开。

作为社会批判之表现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它不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哲学正是以“感性活动”立论的哲学批判的高度将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和感性的交往方式确证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原初形式,才确证了共产主义就是对这种异化的劳动和异化的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从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批判,而且也体现出革命的要求。②

总之,作为《1844年手稿》基本构成的哲学批判、经济批判与社会批判的三大批判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现为:哲学批判是三大批判的核心,经济批判是哲学批判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展开,而社会批判则是三大批判的灵魂与归宿。

[注释]

①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哲学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46.

②参见 姜海波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解读.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2]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商务印书馆,2007。

[3]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枣庄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枣庄 277800)

猜你喜欢

对象性费尔巴哈手稿
马克思现实对象性实践观解蔽及其对实践哲学的创新效应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