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研究

2019-01-22谌明举

山东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高职教师课程思政

谌明举

摘 要:高校教师能否有效参与并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教育,涉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职教师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课程思政”背景下,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联动作用,强化课程育人,这对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及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并提出加强和改进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重中之重。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是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每一位高职教师都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加强和改进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指所有课程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和实现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实现全课程育人。

按照课程不同侧重的功能定位,“课程思政”的课程总体分为三大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课程思政”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由以往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辐射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学科的全部课程,使全体教师参与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力促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二)“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提出。2004年起,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上海由此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历经三个重要阶段,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通过不断改革和实践,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逐步形成。

2005起,上海出台《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实施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的“两纲教育”。“学科德育”要求将德育的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中去,这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要求每一位教師共同开展学生德育工作。 2010年,上海在“两纲教育”的基础上,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重点解决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知识简单重复、层次递进不明、与学生身心发展匹配度不足等突出问题。2014年起,上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其核心是要坚持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 并选取部分高校作为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落实所有教师教书育人职责,探索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课程思政”既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又充分发挥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程为骨干、专业课程为支撑”的三位一体育人“同心圆”。2017年6月,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在上海召开,教育部指出,上海“课程思政”为全国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二、“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新要求

“课程思政”让所有课程都体现思政元素,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共同职责,让所有教学活动都融入德育。

(一)“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的新要求

1.“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落实“教书育人”职责,树立共同育人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书和育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每一位教师共同使命和神圣职责,但当前,很多高校专任教师“重教学 轻育人”,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更为明显,很多高职教师存在“只上课,不育人”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起步较晚,但学生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师资不足,导致高职教师普遍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加之高校郊区化办学,教师通过学校班车早出晚归,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课程教学中只在意知识点讲解和技能传授,思政育人意识不断淡化,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育人是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老师的职责”。

2.“课程思政”对于高职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教师自身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对于其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精心设计,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育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育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教师将育人融入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绝不是让教师简单的将思政理论课的内容生搬硬套地加在专业课教学中。当前,有些专业课教师在上课前组织学生唱国歌,有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拿出时间让学生集体诵读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能认真发掘该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这种简单的“嫁接”教育不能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也不符合“课程思政”对不同课程各有侧重的功能定位。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盐融在汤里”,既让盐被吸收,又让汤更有滋味。“吃饭就盐巴”这样的方式过于生硬,效果太差。

4.“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用学生关心的问题作为教学导入,这对于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大有裨益。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本领,关注学生所思所想,学生聚焦的热点、现实问题、社会现象、国际国内形势等都可以作为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衔接的桥梁,进而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专业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新要求

“课程思政”新形势下,高职教师必须加强对自我的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思政素质和育人能力,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积极营造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和帮助指导,切实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

1.“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重心和覆盖面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以往,各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往往在于党员群体,理论学习、实践教育、争当表率往往聚焦在党员教师身上,非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弱化。“课程思政”要求全员育人,所有课程的教师都需要积极承担起育人职责,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高度认同并在工作实践中予以贯彻落实,所有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高思想理论水平是教师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对象必须实现全员覆盖。

2.“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新要求

当前,高职教师队伍,特别是非党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不能满足“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各高校生存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竞争、人才竞争越发明显。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众多高职院校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大量引进教师,一方面,由于教师紧缺的压力,导致教师招聘过程中出现“有人总比缺人强”的心态滋生,招聘过程中,抱着“填补教学一线空缺”的想法,往往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上,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考量;另一方面,对于已引进的人才,为了留住人才,学校在诸多方面迁就人才,也常常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忽视了社会主义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政治问题。

3.“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基层党的建设提出新要求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主体是基层党组织。高职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基层党的建设也相对薄弱,党建工作队伍专职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化水平普遍不强,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效果欠佳等问题,这些都与新时代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基层党的建设。

4.“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出新要求

原本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显性成果体现在教师自身上,体现在教师个体的党性修养和素质提升上,而“课程思政”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低将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进程中,从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和反映,思想政治水平高、思政育人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更加出色的人才,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将在育人的对象,学生身上得到彰显,“课程思政”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考量又增加了新的维度。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建议

“课程思政”对高职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育人能力提出新要求,也对加强和改进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一)加强基层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各级各类单位的政治核心。高职院校中,党组织是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责任主体。学校党委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将加强和改进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不健全的要加快健全,党建工作队伍人员配备不到全的应努力完善人员配置,同时加快推进党建工作队伍专职化建设。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健全的工作队伍是加强是改进高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

(二)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新形势下,高校党委要深入贯彻落实主体责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统筹领导、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党委在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中责无旁贷,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格局,形成党委顶层设计,党委职能部门联动推进,二级单位党组织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不同部门、不同主体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中的责任定位和任务分工。组、宣、统部门、思政工作部(马院)、教师工作部等部门应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中通力合作,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做好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统筹推进的总体规划与工作安排。各二级单位党组织要积极将各项工作部署落细、落小、落实,组织、带领、指导各党支部切实发挥好组织优势,层层抓落地,同时结合部门实际,创新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工作实效。

(三)创新高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方法与载体

1.分层分类、全员覆盖有序开展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对于各类专家、紧缺人才,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确保政治方向,提升政治觉悟,增强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水平;对于党员教师,以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规范开展各类学习和实践教育,强化使命担当和示范引领,鼓励他们在“课程思政”等各项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党员先锋性;对于普通教师,强化教育培训,通过集中轮训班、专题培训班、实践活动、研讨交流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保他们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互学互帮,引导他们以创新的思维,确立新时代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文化涵养,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工作。

2.推进高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借鉴教师教研活动日做法,将教师思想政治学习的安排固化下来,每周或每两周开展1次。

3.充分利用资源和新载体开展教育

可以争取机会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类专题学习和培训,借助中共一大会议旧址等各级各类实践教育基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国干部在线教育学习平台”等都是很好的外部学习资源和平台。另外,现代新媒体技术和手段也应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中予以应用,提升教育的便捷性、多样性和吸引力。四是确保工作全覆盖。全体高职教师都是党的教育事业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适用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必須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视野,将全体高职教师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确保思想政治建设“一个都不能少”,全员覆盖。

(四)转变错误观念,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课程思政”背景下,将提升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作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共同的使命和职责,“重教学 轻育人”、“育人是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必须从教师的思想深处予以彻底纠正。所有高职教师必须在专业发展上掌握育人的方法,形成育人能力,通过深入学生学习与生活、开展调查研究等方法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高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要注重教师育德能力的培训,教师要具备挖掘和拓展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能力。

(五)加强对高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考核和评价。一方面是考核各级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履行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列出责任清单,突出目标管理,强化过程导,确保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教师个体学习质量和育人绩效的考核。一段时间以来,教师政治学习及“既要教书也要育人”的要求,主要停留在柔性倡导的层面上,缺乏规范性考核要求和可抓可查的制度安排,在此方面,应做好相应的设计和安排。

(六)加大投入与保障。设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全面支持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其次,要党政协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师资力量,合理降低高职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避免教师教学“超负荷运转”,保证教师有参与政治学习、培训和提升的时间,同时保障教师有必要的精力思考和研究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年10月(第五期).

[2]邓晖 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8).

(作者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4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建设高职教师课程思政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