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新闻与社会建构:基于人民网世界环境日报道的研究

2019-01-22

科技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消息来源人民网总数

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成为了媒体关注的重要议题。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联合国对世界各国环境问题敦促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自2005年开始,每年响应世界环境日的号召,结合中国实际的环境问题,发布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本文选取2012年至2018年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以此来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起世界环境日这一环境议题并影响人们对环境议题的认知。

1 研究方案设计

本文在进行样本选取时,对世界环境日的新闻报道范围进行了界定,世界环境日报道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报道的主要篇幅用来描述世界环境日的历史渊源、主题和世界环境日的活动等;第二,报道内容是以世界环境日为契机,报道与主题相关的环境问题、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内容,仅仅在文章中提到“世界环境日”的字样,而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报道的不包含在内。总的来说,世界环境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因此互联网媒体是研究世界环境日报道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人民网世界环境日的报道进行分析和探讨。

1.1 研究目标媒体和时段选择

人民网是我国主流媒体网站,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本文以人民网作为研究的目标媒体。本次抽样以人民网2012年—2018年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作为抽样框,采用立意抽样的方法,抽取人民网环保频道、时政频道和科技频道的所有样本,最终获取173个样本。

1.2 类目建构

根据内容分析的相关文献,结合本次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中内容分析指定的类目包括:1)报道内容;2)报道类型;3)新闻来源;4)情感态度;5)报道篇幅;6)报道涉及的环境议题。先具体阐述如下。

1.2.1 报道议题

本研究分析的议题内容包括:1)与世界环境日相关的主题发布阐释、海报发布等;2)与世界环境日主题相关的各种宣传和纪念活动;3)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涉及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4)中国整体或国家地区污染治理成果;5)个案报道,包括人物和事件;6)政策和法规;7)其他。

1.2.2 报道类型

依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将报道类型分为以下6类:1)消息;2)通讯;3)评论或述评;4)深度报道,包括专访、调查性报道等;5)照片、图表;6)其他。

1.2.3 引用的消息来源

本研究将世界环境日报道所引用的消息来源分为以下几类:1)政府生态环境单位或官员;2)生态环境专家、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等;3)企业;4)记者或媒体本身;5)普通民众;6)其他。

1.2.4 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衡量的是报道的基本态度,主要分为3类:1)正面,包括赞同、表扬、肯定,报道的内容也以正面宣传为主;2)中性,主要指文章比较客观,没有明显的态度表达;3)负面,主要包括监督、揭露、批评,否定、讽刺、警告等语气。

1.2.5 报道篇幅

报道篇幅是依据新闻报道字数的多少,分为四 大 类:1)200字 以 下;2)200~ 800字;3)800~2 500字;4)2500字以上。照片和图表不统计篇幅字数。

1.2.6 报道涉及的环境议题

依据当下实际环境状况,将环境议题分为12类:1)气候变化;2)PM2.5治理;3)雾霾及其治理;4)白色垃圾及其治理;5)节能减排;6)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生物保护;(7)水污染及其治理;8)土壤污染及其治理;9)绿色消费;10)垃圾分类及处理;11)不涉及;12)其他。

2 样本分析

2.1 总体概述

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现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建构,本文对2012—2018年的报道进行立意抽样,共得到173篇样本,其具体分布如图1。

图1 2012—2018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报道篇数分布

研究发现:2012—2018年间,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呈不均匀分布状态,整体报道数量偏少。2012年报道数量较多,达到38篇,占总量的21.97%;2013年报道数量达到峰值,共39篇,占总量的22.54%;2014年到2018年,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有所减少,尤其是2014年,报道数量比2013年减少将近七成,只有14篇,占总数的8.09%;此后的3年中,报道数量都有少量增长,但总数依然不抵2012年,分别为25篇,16篇,17篇,24篇,分别占比12.69%,9.25%,9.82%,13.87%。

2.2 报道内容

就报道内容而言,173篇报道中,具体分布如图2:主要内容为与世界环境日主题相关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的报道最多,有61篇,占总数的35.26%;其次是与世界环境日主题相关的各种宣传和纪念活动,共47篇,占总数的27.16%;与世界环境日相关的主题发放与阐释、海报发布等的新闻报道名列第三,共25篇报道,占总量的14.45%;其他3个内容的报道相对较少,对中国整体或者某一地区污染治理成果的报道相对较少,共20篇,占总量的11.56%;包括人物和事件在内的个案报道共8篇,占总量的4.62%;以政策和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只有4篇,占总量的2.31%;还有12篇文章报道其他内容,占总量的4.62%。

图2 2012—2018人民网世界环境日报道内容分布

2.3 报道类型

从图3可以看出,在总共173篇样本中,各种报道类型所占比例从多到少排列,前3位依次为消息(57.22%)深度报道(16.76%)和通讯(11.56%),其中消息以超过半数的绝对多数成为重中之重,深度报道和通讯的总数将近三成。另外,所有报道类型中评论共13篇,占总数的7.51%;照片和图表共9篇,占总数的5.20%;另有3篇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占总数的1.73%。

图3 2012—2018人民网世界环境日报道类型分布

2.4 引用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是指新闻事实或内容的提供者。根据统计所得的173篇样本来看,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中引用的消息来源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如图4所示):政府生态环境部门或单位,记者或媒体本身,生态环境专家、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分别为94篇、23篇、20篇,其中最主要的消息来源仍然是政府生态环境部门或官员占总量的54.33%。而由普通民众提供新闻事实或内容的新闻报道只有12篇,占总数的6.93%。企业作为消息来源的比例也很小,一共有11篇报道,占总量的6.35%;另外,还有9篇新闻报道没有交代消息来源,4篇报道新闻事实来自其他方面。

图4 2012—2018人民网世界环境日报道引用的消息来源

2.5 情感态度

如图5所示:在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的197篇样本中,整体上以正面态度为主,共114篇,占总数的65.90%;持中性态度的有篇,占总数的12.14%;持负面态度的有38篇,占总数的21.96%。

图5 2012—2018人民网世界环境日报道情感态度分布

2.6 报道篇幅

图6 显示,在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173篇报道中,报道篇幅以中长篇幅为主,其中200~800字的有65篇,占总数的37.57%;800~2 500字的有73篇,占总数的42.20%;而短篇和长篇相对较少,其中200字以下的有12篇,占总数的6.93%;2 500字以上的有13篇,占总数的7.51%;另外,有10篇以图片报道为主,不统计字数,占总数的5.78%。

图6 2009—2018人民网世界环境日报道篇幅

2.7 涉及的环境议题

图7 显示,在173篇报道中,有43篇报道仅就世界环境日进行报道,并不涉及具体的环境议题,占总数的24.86%;有39篇报道涉及其他环境议题,主要是总体上阐述环境保护,而未涉及具体的议题,占总数的22.54%;涉及绿色消费的报道有18篇,占总数的10.40%;涉及白色垃圾及其治理的报道有17篇,占总数的9.82%;涉及水污染及其治理的报道有15篇,占总数的8.67%;涉及节能减排的报道有14篇,占总数的8.09%;涉及雾霾及其治理的报道有13篇,占总数的7.51%;涉及PM2.5治理的报道有12篇,占总数的6.89%;涉及垃圾分类及处理和涉及土壤污染及其治理的报道各有5篇,占总数的2.89%;涉及气候变化的报道有3篇,占总数的1.73%;涉及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生物保护的报道有2篇,占总数的1.16%。

图7 2012—2018人民网世界环境日报道的环境议题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人民网近7年来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的分析,观察人民网是如何构建起世界环境日这个世界性的节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每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探讨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状况是否相符合;同时对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社会建构所体现的权力关系与支配关系进行剖析。以下分为3个方面探讨。

3.1 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总体建构

世界环境日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静态的倡导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节日,而是承载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官方主流新闻网站人民网和政府一起承担起对世界环境日这一节日的命名和解释的权力,通过主题发布、节日宣传、相关环境议题的报道等一些列新闻报道活动,建立起中国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标准的、固定的秩序、结构和庆祝模式,并通过修正异己的声音,以保持自身的完整性。

报道数量和报道篇幅以数量的方式直观地反映了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态度。从报道数量来看,自2009年开始,人民网上开始有少量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新闻报道,到2012年,这个报道数量飞速增长,此后,人民网的报道呈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从报道篇幅来看,人民网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以中长篇为主,800字以上报道将近半数,说明人民网在报道世界环境日时并不是简单陈述世界环境日这一节日,而是从不同维度对其意义进行解释,以形成人们关于世界环境日的立体印象。报道数量的增长和中长篇为主的报道篇幅反映了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重视,展现了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认真应对环境问题的姿态,表达了中国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报道内容和报道类型完成了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核心意义的建构过程。每年的世界环境日都在生态环境部的主题发布中拉开序幕,研究数据表明,2012—2018年的报道中,与世界环境日相关的主题阐释、海报发布和各种宣传纪念活动的报道超过四成,此后各种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的报道多围绕本年度的主题展开,超过八成的报道内容建立了该年度世界环境日报道的标准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发布初步建构起本年度世界环境日的核心意义,而人民网的报道则将这种核心意义的普及并设立“排除的规则”[1],使这一主题成为该年度世界环境日的主流话语。就报道类型来看,长消息、通讯和深度报道占报道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报道的撰写往往需要新闻记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报道对象的挖掘更深入,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更深刻,这样的新闻报道使核心意义的阐释更清楚,证明更充分。

以正面为主的情感态度体现了人民网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研究表明:在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中,将近八成的报道为中性或正面态度,不仅体现了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积极态度,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谨记人类与自然的界限,力求在稳步发展中改良当下的环境状况。

3.2 人民网构建的“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状况的对比分析

“拟态环境”一词最早由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2]。它关涉的是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背后渗透着媒介的价值取向。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也是如此,通过173篇报道,人民网向人们提示了我们现有的生存环境,包括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人们的重视程度以及中国各界对环境问题的采取的相关措施,而新闻评论更是直接传达媒介控制者、所有者的意识形态。

3.2.1 人民网构建的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拟态环境”

在人民网173篇报道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报道并不涉及环境议题,仅仅是对世界环境日及其周边情况的介绍,在其他具体的环境议题中,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节能减排、白色垃圾污染及其治理、绿色消费、水污染及其治理、雾霾及其治理、PM2.5治理、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生物保护、气候变化、土壤污染及其治理、垃圾分类及其治理(见表1)。显而易见,这些基本构成了公众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认知,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中国现存三大污染问题,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是主要的环保措施。

3.2.2 《中国生态环境公报》反映的真实环境情况

《中国生态环境公报》是反映中国年度环境状况的公开年度报告,由中国生态环境部会同各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完成,于每年世界环境日之前发布。作为政府权威的工作报告,它基本反映了中国一年来的实际环境状况(见表2)。

表1 2012—2018年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报道的议题分布

表2 《中国生态环境公报》反映出的实际环境状况

3.2.3 “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的对比分析

综合来看,人民网的报道重点和中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息息相关,而与世界环境日的世界主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与中国实际的环境问题存在较低程度的契合。世界环境日的世界主题主要是由国际总体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的,中国主题主要由中国的实际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的,然而中国主题往往从“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相对宏大的视角出发,而《中国生态环境公报》中则主要从大气、淡水、海洋、土地、自然生态、声、辐射、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来具体阐述中国实际生态环境状况,因此二者虽然是包含关系,但是仍然无法一一对照。例如,2012年和2013年,中国地表水存在轻度或重度污染,而人民网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中只有2013年涉及这一环境议题。然而,就空气污染这一环境议题而言,人民网的报道和实际的环境状况存在相当高的契合程度,2013—2016年中国的实际空气质量不容乐观,人民网的报道中也较多涉及了这一议题,包括雾霾及其治理、PM2.5检测及治理、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另外,《中国生态环境公报》中提到的酸雨、声污染、辐射污染也尚未进入人民网的报道议题中。

3.3 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议题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和话语体系

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属于环境传播的范畴,而话语与权力是环境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2006年,罗伯特·考克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环境传播界定为构建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接受与认知,以及揭示人与自然之间内在关系的实用主义驱动模式和建构主义驱动模式。实用主义驱动模式,是指环境议题相关的信息的生产、传递、接收与反馈;建构主义模式是借助特定的叙述、话语和修辞等表达方式,建构环境问题背后的政治、文化和哲学命题[3]。

如果说媒介文本是对现实的某种再现的话,这种再现行为所“再现”的正是文化内部的权力关系和支配关系。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媒介所展开的意义争夺,往往是诉诸于再现行为来构建某种合法化的社会现实。表面来看,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报道中,记者和编辑能够凭借手中的权力来建构中国高度重视世界环境日的社会现实,而包括普通民众、企业在内的普通人往往只能按照人民网设置的“套式”来再现自己。然而,研究结果显示:人民网对世界环境日的建构中,主要的消息来源是政府生态环境部门,占据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记者或媒体本身、NGO、普通民众和企业各占总数的一成左右。消息来源是指一篇新闻素材以及新闻事实报道资料的来源途径,消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话语倾向[4]。政府部门作为人民网关于世界环境日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是躲在人民网背后的“无形的手”,无时无刻不在控制着媒体的新闻选择,因此,事实上,人民网关于世界环境日的报道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在努力塑造一个重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生存的环保大国的形象,也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出“中国环境威胁论”[5]的有力反驳。然而,人民网更多塑造的是政府环保形象,而对于自然环保形象和国民环保形象的塑造相对较弱,使整个中国对世界环境日的构建中政治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强势的政治意识形态对环境传播的入侵,这样的世界环境日建构无法构建一个政府倡导、民间推进、全民参与的中国环保形象,也无法融入全球环境传播的话语体系,这是媒体今后在进行环境传播时需要着力改进的地方。

猜你喜欢

消息来源人民网总数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齐鲁晚报》消息源浅析
记者与消息来源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我军歼敌总数及各年度的歼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