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化音调与“借用和弦”的结合
——《甄嬛传》影视配乐和声分析

2019-01-21

黄河之声 2018年22期
关键词:音级主音甄嬛传

田 野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2011年,一部大型宫廷剧《甄嬛传》在各大卫视热播,除了剧中跌宕起伏令人感慨叹息的故事情节以外,就是由音乐人刘欢为其作词作曲,孟可编曲的影视配乐。作品一经发出,一时之间,大街小巷争相传唱,乐评人更是各抒己见,发表评论。配乐中除了有让人记忆深刻、沉思翰藻的歌词,如《凤凰于飞》、《采莲》、《惊鸿舞》,更有如痴如醉、百转千绕、荡气回肠的民族化旋律,最让人为之着迷的就是整张配乐专辑中为旋律所编配的和声。乍一听,似乎旋律在不停地转调,感觉每一个小节都在转调,给人以恢恑憰怪但又大气典雅的听觉感受。可是,单看配乐旋律的谱子,却发现并没有我们听觉上呈示的那么复杂,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看到有的学者从民族化音调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的角度去分析,认为“……使我们看到了流行歌曲民族化创作中的旋律转向,从中也可感受到创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求索……[1]”,是民族调式不停转换的结果,比如《凤凰于飞》中的旋律,“第一段在羽调式和声基本语境中……第二、三句源于对旋律主题的引申与发展……句首以与第一句相似的方式起句,只是将第一个五度音程缩小为四度,导致降低二度的旋律走势,情绪基调较前句略显抑制低落,而燕乐Ⅱ级和弦的创意配合……”[2],这样的分析有非常好的可取之处。在本文中,笔记将另辟蹊径,从“借用和弦(Borrowed Chord)”和声的角度去分析《甄嬛传》影视配乐,阐述其艺术特色。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借用和弦(Borrowed Chord)”的概念。借用和弦包含在调式交替(Modal Interchange)范畴内,是指在某一调式的音乐中(此处“调式”的概念仅指大调式和小调式)使用另一调式的特性音级或者同级(爵士乐中还包含中古调式的常用七个调式之间同级和弦的互换)上的和弦。较常见的调式交替是在大调中为增加和声色彩使用其同主音小调的和弦,这种和声编配手法在当今的流行音乐中有大量踪迹可循,尤其是爵士乐,更是把借用和弦与调式转换用到了极致。本文主要使用同主音自然大小调和声交替的理论去分析《甄嬛传》配乐。

我们先来看一下同主音自然大小调的各级和弦,以C做主音的自然大小调为例,如图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得知,单从音阶上来说,C自然大调与c自然小调只有Ⅲ、Ⅵ、Ⅶ三个音级不同,但从各个音级上构成的和弦看,没有一个音级上的和弦是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和弦之间如果合理使用,就会产生更多的和声色彩。

以《凤凰于飞》为例:

谱例上均已画出使用借用和弦的位置,这是一个升号的谱号,第一句旋律在e羽调式上展开,第二句的旋律中加入闰音。整个第一段,我们都可以明显感受到是在羽调式上进行,听觉上是e小调。谱例中有三个调外和弦,这几个和弦似乎又不是e小调的同主音大调的和弦,这里是什么问题呢?我们还需要介入平行大小调(Parallel modes)的概念,即调号相同的关系大调G大调,上述三个调外和弦是G大调的降七级与降三级和弦,借用的是G大调的同主音g小调的七级与三级和弦。

歌曲的第二部分,如图所示:

第一段在对爱情无限感怀,却觉虚无缥缈,得而复失的幽怨复杂心境中告一段落,半终止在e小调的属和弦上,紧接着转入e小调的同主音E大调,也就是民族调式E宫调上。情感上似乎是一个睿智的历史旁观者充满理性看着发生的一切人事物,但智者也逐渐为主人公的命运叹息,从第三行的第三小节开始,E大调出现了四级小三和弦(Am)预示着开始转入a小调,并在第四行的最后一个小节经过属和弦的强化彻底转入a小调,迎来整首歌曲中最激昂澎湃的部分,如下图所示:

这一段依然出现了很多调外和弦,这些和弦借用于a小调的平行关系调C大调的同主音c小调的七级与三级和弦。本段一共四句,在a小调上千回百转,激昂高歌,借用和弦的色彩在此发挥了其沉重压抑的色彩,c小调七级和三级的连续使用,似乎是要挣脱这一切凡尘桎梏枷锁,但奈何“逆风不解”更“催梅折枝”,道尽对命运不公的怨恨。

歌曲的最后一句,如图所示,是对a小调最后一句的降低四度的模仿乐句,于不懂声色之中转回e羽小调,在此不得不佩服曲作者对调式之前互相转换的熟稔程度。最后一个和弦并不是e小调的主和弦,而是E大调的主和弦,我们通常称之为“辟卡迪三度”,这也是借用和弦的一种,升高小调的Ⅲ级音是小调的借用音,“小调的主三和弦升高的Ⅲ级音叫做辟卡迪三度(Picardy third),它作为大多数小调作品的结束和弦,被广泛地应用于大约1500年至1750年间”。

我们再看一首《菩萨蛮》,如下图所示:

按照上文对借用和弦的分析,歌曲第一句第二小节的和弦借用于D大调的同主音d小调的五级和弦,第二句的第一个和弦亦是如此。第三句借用了d小调的七级和弦。这首词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此词写一位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无人欣赏的情态。旋律在一开始就借用同主音小调的五级和弦,暗淡色彩更显浓厚,暗示整首歌曲懒起迟妆,孤独寂寞的基调。

歌曲至此突然毫无防备的转入#c小调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之后的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前一句是#c小调,后一句降低大二度转入b小调。此句描述了一位闺中女子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时,却无人爱怜的惆怅,“双双金鹧鸪”更反衬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而旋律在此时降低大二度的设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闺怨之情。

借用和弦以及巧妙的转调手法在《甄嬛传》的配乐中数不胜数,俯仰之间皆是珍馐。国内很多致力于民族音乐与西洋乐融合的流行音乐人,刘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甄嬛传》配乐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深度开掘民族音乐的巨大能量,并与西方古典作曲技法进行高度有机结合,实现了民族音乐元素、古典音乐元素、流行音乐元素的内在渗透与融合。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希望更多的音乐人能够强化在各种音乐风格中的融合,扩大思路的阈值,为我国流行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与提升发挥更多的能量。

猜你喜欢

音级主音甄嬛传
国学周周读
和声小调音阶
一种序列思维的延展途径——布列兹音级乘法技术的原理及初次应用
中西弹拨乐器单音乐音结构比较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关于拉莫键盘作品中装饰音奏法的研究
浅谈西洋大小调的相互渗透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
李重光先生的失误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