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提升广州文化影响力的对策分析

2019-01-21李仁武

探求 2019年1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

□ 李仁武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事业新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对于加快粤港澳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在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责任与担当。如何把广州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使之真正形成优势、产生效应,又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本文拟从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视角,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如何提升广州文化影响力、带动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着力发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文化聚合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在现行“两种制度”和“三个关税区”中实现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相对于国际其他湾区而言其复杂性和困难度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三地同属于以岭南文化为根脉的社会生活圈,在千百年来同根同脉、同宗同族、同生同长的历史繁衍与相互交往中,形成了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自古素有“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缘关系。这种“血缘+文化”的联结纽带,无疑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找到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得益的解决方案。

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而且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香港和澳门已经逐步融入国内城市的发展体系,这是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前提。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为什么文化因素特别重要呢?或者说为什么要考虑文化的引领力问题?这是因为粤港澳毕竟存在“两种制度”和“三个关税区”所造成的体制机制障碍,而要跨越这些障碍就需要有一个能够相互认可、促进融通的联结纽带。这一纽带既包括构建促进相互合作的利益共享,也包括构建能够进行相互合作的心理认同。而不论是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还是构建心理认同机制,都要以彼此能够接受的思想文化共识为基础。如果说粤港澳本来就是一家人,那么彼此之间的合作就是“自家人”的家务事。既然是“自家人”的家务事,就应该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合作、可以让步。这就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利的文化基础,也是构建互利互惠合作发展新机制最重要的思想前提。

既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将有利于粤港澳地区新一轮的大发展,是造福于粤港澳地区百姓的大好事,就应该基于粤港澳之间的文化联系和文化生态来考虑共同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这就要求,在文化同根同源的基础上培育彼此认同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互联互通、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那么,构建这样的共同体最坚实可靠的文化依托在哪里呢?这无疑就是千百年来像血脉一样流淌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大家园”中的岭南文化。它作为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意义表达、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知识体系等等,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给出价值指引,成为岭南人日常生活当中最有认同感的文化之根脉。

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不论是历史文化资源积淀的厚重,还是近代以来迸发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广州都展现出了最绚丽的风采和最有力的担当。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同样要有这样的担当,把岭南文化中心地应当具有的文化整合功能发挥出来,把粤港澳地区人们最为崇尚的文化价值理性展现出来,从而凝聚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因为文化整合功能是文化中心地才具有的文化优势,这其中既有历史传承中本来就具有的文化地位和功能,也有时代进步过程中推动创新发展对其文化地位和功能的强化。如果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中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是无可厚非的,那么其文化功能也必须通过推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巩固和提升,否则这样的文化地位和优势是日渐式微的。因而,广州的文化建设不能因循守旧、封闭僵化,更不能自命不凡、无所作为,而要从建设和彰显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功能和作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首先,要把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这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把这一要求落实到广州的文化建设当中,就需要把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样的提炼和展示既是广州文化建设所必需的,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协同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地区共同的文化根基和共同的文化习惯,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不仅保持着共同的话语表达方式,而且内含着粤港澳建设共同的人文价值追求。因此,要通过对广州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把其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和形成共同理想的精神内核。尤其要重视对城市文化景观的设计和修建,把岭南文化的标识注入城市生活的空间,让岭南文化中心地最鲜明的文化特色感性直观地展现出来,形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认知。

其次,要把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文化根脉和文化优势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不是自诩的,而是在岭南聚居繁衍的南越族人千百年来以此为中心开展社会生产、进行社会交往、享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的南海郡,首任郡尉任嚣主持修筑了番禺城(史称“任嚣城”),这是广州的前身。从那时起,广州就作为郡治的首府而具有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并逐渐孕育、积淀出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且最能代表岭南文化品格与特质的广府文化。这样的文化厚重既是广州特有的精神财富,更是粤港澳地区文化同根源远流长的历史源头。为此,要加强对岭南文化古迹的保护性挖掘、开发和利用,把自古以来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彰显出来;同时,要广泛开展粤港澳地区的文化寻根活动,包括到广州开展姓氏寻根、家族寻根、民俗寻根等等,以培育和增强粤港澳地区百姓对岭南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基于文化自信凝聚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发展的精神力量。

再次,要把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保护下来、传承下来。民俗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艺术是历史文化留存的活化石,它体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喜爱,内含着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文化表达、文化操守和文化追求。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是各种经典文化故事的艺术化演绎,以及各种民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粤曲粤剧、广东音乐、岭南画派、龙舟狮舞、佛道妈祖、迎春花市、重阳登高、乞巧节、波罗诞、咸水歌、舞火龙等等,都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广州要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并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联谊活动、展演活动、庆典活动,充分发挥广州文化机构、文艺院团和文艺人才的带动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推动营造以岭南文化为纽带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

二、着力发挥广州作为大国文明展示地的文化引领功能

在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中,文化的因素和文化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都至关重要。加拿大学者保罗·谢弗则把文化称为引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灯塔”,认为它照亮了一条基于理想和理性而通往未来的道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改变世界的内驱动力,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如何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因此,文化并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而是以各种方式潜入我们的心灵中,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起到这样或那样的范导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能否在“一国两制”的政治优势、相互依存的地缘优势和各有所长的协同优势中,实现湾区内部自组织体系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迫切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和文化的引领。粤港澳地区的突出特点是“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制度差别,存在不同的法律和制度约束。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互联互通、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必然会在政府职能、利益归属、体制机制、标准认证和资源环境等方面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历史形成的体制障碍和管理格局所造成的各自为政,客观上带有很强的自闭性和排他性,对彼此之间的开放、兼容和协同会产生严重的制约。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打破这种因制度、体制和监管所形成的地域隔离,那么彼此之间的相互协同、优势互补和作用发挥就只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文化之间的融通和共识,来探索推动彼此协同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思路。

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为基本前提,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共识,最重要的共识是要“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让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与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战略,必须站在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的高度才能凝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才能超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利益主体、不同法律体系的约束,从共处于一个湾区的地缘框架和全局思维来谋化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新途径、新动能和新优势。

那么,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应当如何确立?其实这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从文化层面而言,它除了有从情感上对祖国的敬仰而产生爱恋之外,还要有从事实上对祖国的发展进步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理性认知。价值判断总是缘于事实判断的,个人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在其现实性上同样需要有展示祖国发展和进步的事实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这样的事实当然是充分的,广州和深圳快速发展的历史性巨变都是国家进步和发展最成功、最鲜活的例证,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的互利合作,开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走向世界、实现共赢发展的新局面,就需要进一步发挥这样的“窗口”作用,以促进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在广大港澳同胞心中转化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广州的文化建设要站在代表并展示国家风范的战略高度来布局和推进,充分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的文化引领功能。

就广州而言,自从秦统一中国设立“南海郡”以来就已经是大中国的岭南重镇,不仅与祖国的发展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有着家国意识同构的深厚情感。可以说,从建城伊始,广州就作为国家政权机构统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着主流社会的生活样式,也体现着主导价值观的文化要求,还展示着与社会历史进步相适应的国家发展状态。近代以来广州的发展更加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从“三元里抗英”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中共三大”“广州起义”,再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广州都始终肩负着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使命,并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着先锋和表率作用。广州是广州人的广州,更是“大中国”的广州。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发展带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是当今“大中国”发展的重要体现。如果说201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已经是广州代表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就更要充分展示代表当今中国文明发展的时代风采,让“文明广州”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示范地,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广州文化建设发挥出引领文化协同发展的“头雁”效应,从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家意义上从坚定文化自信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2](P351)他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2](P324)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和排头兵,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因而就要继续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迈上新水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成为全体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3](P198),“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2](P324),使城市文明的整体水平和市民的精神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显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同发展中展示出文明广州的时代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2](P335)这一思想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样重要。因为粤港澳大湾区不能因为“两种制度”和“三个关税区”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必须在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形成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只有在彼此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合力,才能真正推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实现。这就需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夯实形成思想共识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荀子·解蔽》的话说:“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2](P326)这说明“解蔽”对于正确认知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一问题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在实践中厘清是非对错,消解认知偏误,形成真理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人们的思想。那么,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培育统一的思想认识呢?这其中最重要的依托也是实践,尤其是取得成功的实践范例。当然,取得成功的实践范例并非唯一,但是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而言,广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穗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就是一个成功实践的范例。它表明快速发展的广州所彰显的城市文明形象和强大精神力量,完全可以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拓展更多发展空间,探索更多合作模式,形成更多合作优势。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为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一。未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更需要强化这种合作的基础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发挥出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敢于先行先试的引领功能。

三、着力发挥广州作为新型文化汇聚地的文化驱动功能

岭南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包容、开拓创新,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州在粤港澳之间一直发挥着推动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着广州与港澳经济往来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深化。在通过学习港澳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广泛开展粤语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把港澳台的流行文化(通俗歌曲、影视作品等)大量引进过来,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自身的文化发展,使广州一度成为在文化娱乐方面影响全国的“流行前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广州在文化建设上逐步开始以市场化发展为取向、以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为重点的实践探索。1979年初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全国第一家营利性的“音乐茶座”;1988年广州电视台策划的“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成为率先开设大型综艺节目的广州品牌;从1987年1月起,《广州日报》在全国地方性报纸中最先由4版扩至8版,成为华南地区发行量、零售量、订阅量和传阅率均为第一的报纸;1984年以广州改革开放为题材创作的电影《雅马哈鱼档》以及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公关小姐》《商界》《外来妹》等,在全国成为占据银屏首位的热播剧等等。可以说,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州,在文化建设上形成了有全国影响的“广式文化潮”,这是广州形成文化创新力的重要基础。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应当进一步加强与港澳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利用文化相融的有利条件为各种新型文化的汇聚提供空间和渠道。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集中在环珠江口的地理区域,人们在日常语言、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性格特征等等都有原生态的文化相同性和契合性,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文化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可以在求同存异的文化相融中找到可以达成共识的公共性话语体系,消弭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的疏离或分歧,为城市群之间文化优势互补、功能整合、品质提升提供内源性的系统整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州通过与香港、澳门的合作推动了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提升,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已被吸收和推广,使广州能够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先行一步。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更需要深化与港澳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对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多元要素的系统整合,实现大湾区内部文化产业链的区域合理布局,以广—深—港“创新走廊”为核心轴,以珠江两岸协同发展为产业带,推动粤港澳文化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形成新动能、新优势和新影响。

首先,要通过加强穗港澳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新型文化在广州的汇聚效应,为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驱动战略提供文化基础。在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越来越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不仅要有创新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而且还要有推动创新发展的新体制、新供给、新组合和新主体。现在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全面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广州必须面对如何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严峻挑战。不论是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来看,还是从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必然要求来看,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创新能力都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广州要利用自己基于穗港澳合作和对外开放所形成的文化市场优势,让各种新型文化在这里汇聚,从而形成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文化效应。

其次,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切实为各种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的新型文化汇聚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广州素有“西来初地”的文化传承,是对外开放和商贾云集的“千年商都”。伴随海外贸易的发展,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并不断深化,世界各地的新型文化、流行文化也蜂拥而至,开放包容的广州自然成为“时尚之都”。曾经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产生巨大影响的“广式文化潮”,也是基于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和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而形成的。今天,要让这种文化汇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并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文化基础,就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通过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文化建设来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制定创新发展目标、出台创新发展举措,以激发企业家精神形成对创新活动的引领和推动,来实现创新能力的集聚和创新水平的提升。从文化发展的视角而言,广州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更有引领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让更多怀揣梦想的文化创新人才尤其是文化企业家愿意选择广州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能在广州找到自己实现梦想的广阔空间。这是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形成文化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

再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成为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引领地。一方面,广州要在各种新文化、新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有广州特色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P41),“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4](P42),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广州文化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充分绽放,在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上形成带动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广州要积极推动自己的文化院团、文化企业和文化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在全球性的文化竞争中充分彰显广州的文化特色、文化实力和文化风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会展推动面向世界的文化市场开放和文化产权交易,从而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文化建设上形成走向世界的强大合力,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
岭南文化名家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对新时代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