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2019-01-21田成飞
田成飞
(南京红十字医院 江苏 南京 310001)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进步,多层螺旋CT成为临床急性肠梗阻的有效诊断方式,可通过CT检查图像清楚反应受检者的肠壁、肠腔及其附近组织结构,有利于医师对患者疾病程度、梗阻位置、致病因素等提供有力参考依据,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1]。本组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作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2016年8月—2018年2月,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1.29±2.67)岁,病程 5~ 75h,平均病程(31.29±4.29)h。
1.2 方法
50例患者均给予腹部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腹部超声检查方法:取仰卧位或者侧卧位,检查前给予胃肠减压等常规处理措施,避免检查结果受到肠腔气体影响,探头频率控制在5~12MHz,开展斜位、侧位、横位等多个方位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将双臂向上举起,检查前,通过多次呼吸锻炼,指导患者掌握正常呼吸方式,然后进行CT扫描,先让患者进行深度呼吸,然后憋气,顺利完成扫描后,正常呼吸;将扫描速度控制在0.5s/r,对比剂选择80~120ml的碘海醇对比剂,于肘部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20~30s左右,注射速度控制在3~4ml/s范围内。图像扫描结束后,将图像数据直接输送至工作处理站,进行多角度、多平面重建,同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再现容积、重组曲面等技术完成图像重建工作。阅片工作均由本科室内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完成,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取2名医师的统一意见作为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的单纯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高位肠梗阻与低位肠梗阻等疾病类型应用2种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应用SPSS20.0软件比较,以(n,%)描述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x-±s)描述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数据比较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50例患者中确诊为单纯肠梗阻者14例,绞窄性肠梗阻6例,高位肠梗阻19例,低位肠梗阻11例;多层螺旋CT诊断为单纯肠梗阻者13例,绞窄性肠梗阻7例,高位肠梗阻19例,低位肠梗阻11例;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为为单纯肠梗阻者19例,绞窄性肠梗阻8例,高位肠梗阻16例,低位肠梗阻7例;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符合率为98%,腹部超声检查符合率为86%,两组符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所示。
表 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n(%)]
3 讨论
急性肠梗阻在现今临床外科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急腹症,主要与患者肠腔内容物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无法顺利进行运化,小肠道梗阻等症状出现。机体肠道出现梗阻后,对于肠道局部与全身均存在严重不良影响,均会导致相关病例变化出现[2]。现阶段,急性肠梗阻的诱发疾病主要包括肠扭转、肠粘连、炎症、肿瘤以及肠道叠等。早期诊断确诊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可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避免急性肠梗阻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
目前,急性肠梗阻临床诊断多采用影像学方式,其中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均是常用检查方法。腹部超声检查在脏器成像方面具有良好成效,基于此,在肠内积液型肠梗阻诊断具有良好诊断效果,但是由于机体肠管内气体不可穿过回声,使得超声检查时应肠管回声较为混乱,导致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制约[4]。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检查中取得了较高的价值成效,诊断水平随着CT检查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显著提高。多层螺旋CT诊断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将患者肠壁、肠腔以及其邻近结果情况清楚显示,有利于对急性肠梗阻位置、疾病程度、致病原因进行有力诊断及清晰反应,在此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5]。一般而言,目前临床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基于此,及早明确肠梗阻具体病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98%高于腹部超声检查86%,P<0.05;结果提示,在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诊疗依据。
综上所述,相比于腹部超声而言,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临床检出率,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