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在Ⅰ型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19-01-21龚爱玲
龚爱玲
(临沂市中心医院 山东 临沂 276400)
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较多,会使患者的骨密度、骨质量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增加骨脆性,很容易产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临床中采用的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方式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患者,在诊断完成后需要对其骨折风险进行预测。本文选取我院120例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诊断方式及结果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别对其进行128层螺旋CT检查、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所选取的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54~84岁,平均(62.9±11.5)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后,均符合Ⅰ型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式
1.2.1 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 选取患者第1~4腰椎,并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其骨密度值、T值,要切记在每次进行测量之前,将仪器的质量进行校正。
1.2.1 128层螺旋CT检查 对患者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检查,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将参数设置为120kV、350mAs,从其第12胸椎到第1骶椎椎体进行全方位扫描,将准直设置为1mm,层间隔设置为0.5mm,将扫描后的结果传输至工作站,相关工作人员利用三维技术重建对其进行评判[1-3]。
1.3 评判标准
使用双盲法对骨小梁、椎体形态等进行评判。并观察是否存在合并椎体压缩骨折,骨皮质薄厚度,骨小梁松质、交点的数量情况。并将骨质疏松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级别进行评判。轻度骨质疏松:松质骨小梁相较于正常骨小梁少,并与其比值超过80%,多平面重建的矢状面、冠状面中能够清晰显示骨纵向骨小梁,没有小梁区域范围很小。中度骨质疏松:松质骨小梁相较于正常骨小梁更加少,并与其比值在60%~70%,纵向小梁出现增粗并且减少,无小梁区域变大,椎体皮质变薄,并且凹陷。重度骨质疏松:至少能够看见1个椎体压缩,松质骨小梁相较于正常骨小梁减少特别明显,并与其比值低于60%,无小梁区域更多[4-6]。CT值测量,选取患者第3腰椎椎体进行3次测量,并计算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9.0分析得出的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轻度、中度、重度分级,经过t检验,二维影像评价中每两级间椎体骨松质的CT值进行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二维影像评价第3腰椎椎体骨松质CT值同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骨密度t值和第3椎体骨松质CT值之间呈现正相关(r=0.85,t=16.36,P<0.05),见表。
表 128层螺旋CT对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检查结果(x-±s)
3 讨论
Ⅰ型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于妇女绝经后的5~10年,主要表现为松质骨受损,里面的骨矿物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从而增加骨吸收[7]。Ⅰ型骨质疏松症主要与妇女因为绝经,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便呈现下降趋势有关。
临床中对于这类患者主要是使用影像学进行检查,目前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结果作为其他检查结果的金标准。一些学者认为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的结果会受到椎体、椎小关节骨质增生等多种退行性病变及动脉钙化等多种软组织钙化的影响,导致骨密度的测量值不准确。128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多平面重建、横断面对骨小梁的形态等能够进行全面且清楚的显示,能够尽可能减少重复叠加疾病的诊断情况[8-9]。本文研究显示,二维影像评价中每两级间椎体骨松质的CT值进行比较,差异明显。二维影像评价第3腰椎椎体骨松质CT值同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明显。骨密度t值和第3椎体骨松质CT值之间呈现正相关。随着128层螺旋CT广泛应用,将其加装上QCT软件,能够使检查结果更为准确,从而弥补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方式的不足,进行扫描完毕后,由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能够清楚观察到各个细微结构、骨小梁吸收情况等,充分弥补了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对于细微结构等形态学上的不足[10]。
综上,128层螺旋CT能够作为双能X线吸收测定检查方式的辅助检查方式,从而增加检查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