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2019-01-21林亦库
王 慧,林亦库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 福建 福安 355000)
膝关节软骨损伤是骨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对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影响较大,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运动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1]。膝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主要予以X线平片或者CT检查,然而临床均存在局限性。其中X线平片无法全面显示半月板、韧带、软骨等解剖结构,诊断结果存在误差,容易引起误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始得到应用。我院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将5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列为我院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均为2017年5月—2018年7月,患者均予以磁共振成像技术。男性与女性依次占28例和22例。年龄20~68岁,平均(37.21±1.94)岁。交通事故致伤患者占27例,高空坠落致伤患者占18例,其余占5例。左膝关节软骨受损患者占22例,右膝关节软骨受损患者占20例,双膝关节软骨损伤8例。患者均存在疼痛、关节绞索、活动异常等。
1.2 方法
患者仰卧,足先进,膝盖略弯曲,腘窝处予以绵垫。设备选择GE 3.0T超导型磁共振仪,应用膝关节专用线圈。经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对患者实施扫描,扫描序列以及相关参数设置如下:失状位:FSE T1WI(TR 617ms,TE 10.5ms)、PDWI(TR 2000ms,TE 35ms)、fsT2WI(TR 2747ms,TE 68ms);冠状位:fsT2WI(TR 2814ms,TE 42ms)、T2*GRE(TR 350ms,TE 10ms);横轴位:PDWI(TR 2139ms,TE 35ms);矩阵设置为360×120,层间距设置为1.0mm,层厚设置为4.0mm,视野设置为22~24 cm×22~24 cm,激励次数为2。FSE T1WI扫描时间设置为1分钟56秒,PDWI扫描时间设置为1分钟30秒,fsT2WI扫描时间为1分58秒,T2*GRE扫描时间为2分36秒。结合患者病情适当调整参数。之后由骨科资深医师对患者予以关节镜检出,术后观察软骨,对软骨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磁共振检查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膝关节软骨面进行观察,对髌骨软骨、股骨滑车软骨、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平台软骨进行探查。同时对软骨损伤情况进行分级,分级标准参照李志彬[2]研究:(1)0级:关节软骨正常;(2)1级:软骨表面存在泡状结构、软化水肿;(3)2级:关节镜显示软骨表浅存在纤维化、侵蚀、溃疡等情况,磁共振成像显示软骨表面1存在低于全层50%的缺损;(4)3级:关节镜下显示软骨纤维化严重,呈现蟹肉样;(5)4级:软骨完全缺损,软骨下骨显露;关节镜下显示软骨下骨显露。同时将磁共振成像检查情况与关节镜检出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I诊断显示,膝关节软骨损伤各个分级的患者例数与关节镜检出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
表 MRI与关节镜的诊断结果比较[n(%)]
3 讨论
膝关节软骨损伤是临床骨科常见创伤,主要表现为膝关节肿痛、腿打软、运动障碍等,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3]。
临床上需要尽早对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予以诊治,关节镜技术诊断是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金标准,然而其具有一定创伤性,且对患者操作有较高的要求。磁共振成像技术则是一种多参数成像技术,其具有无创伤性、无辐射的特点。
我院研究得出,MRI诊断显示,膝关节软骨损伤各个分级的患者例数与关节镜检出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见,磁共振技术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情况以及损伤范围评估具有较高精确性。研究显示,磁共振技术的空间分辨力较高,可有效显示患者软骨形态,然而无法对软骨以及关节液进行辨别,因此在软骨损伤信号变化分辨方面存在难度。T2WI以及脂肪抑制图像中,关节软骨呈现稍高信号,有利于与关节液信号进行对比,使诊断敏感度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对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以及敏感度,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