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研究国际动态及其可视化分析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的实证分析
2019-01-21崔晓玲
崔晓玲 李 潮
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是指言语交际者在完成特定学科或特定职业活动时所使用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基于学习者不同需求,根据交际活动所在语域,科学设置教学任务,培养学习者在特定语域恰当使用交际策略,提升英语交际能力。
专门用途英语的兴起不是一个有预定计划的连贯过程。20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科技空前发展,石油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留学英、美、澳等国的国际留学生数量迅猛增长,此外,语言学的变革、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共同促进了专门用途英语的兴起。[1]早期专门用途英语研究(1962-1980)以科技英语为研究对象,聚焦英语语法、词汇和修辞分析,后来随着研究对象、研究概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扩展,专门用途英语先后进入了发展期(1981-1990)、现代期(1990-2011)和未来期(2011-)。[2]迄今为止,专门用途英语已发展成为外语教学研究活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学科。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对专门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各国纷纷意识到强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客观呈现国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的历时演变,梳理其热点问题,探寻其学科演化关键路径,分析其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科学预测其学科前沿,对新形势下适时调整、有效推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本文采用可视化信息软件CiteSpace 4.0.R5 SE,基于Web of Science 1959年至2016年间收录的ESP相关文献(1 708篇),主要依据《专门用途英语手册》(2014)列举的ESP关键词,采用主题词检索方式,通过设置搜索关键词为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English for nursing、Thesis dissertation writing、English 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nglish for science technology、English in the workplace、Business English、Legal English、Aviation English、Professional English、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精炼依据为Web of Science,类别为LINGUISTICS、LANGUAGE LINGUISTICS,语种为ENGLISH,文献类型为ARTICLE、PROCEEDINGS PAPER,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索引为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ESCI、CCR-EXPANDED、IC,重点探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国际ESP研究的总体趋势如何?二是国际ESP领域有哪些高被引文献、转折点文献和激增文献?三是国际ESP领域有哪些研究热点?四是国际ESP研究主题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五是国际ESP研究的特点及趋势如何?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国际ESP研究总体趋势(1959-2016)
从1959年至2016年间SSCI来源期刊上刊载的ESP研究论文分布走势不难发现,ESP文献数量在1992年之前数量很少。[注]由于1992年之前ESP研究相关文献数量很少,所以本文可视化区间主要锁定在1992年至2016年之间。此后逐渐增加,直至2006年出现激增。发文量最多的年份是2015年(共249篇)。2016年文献数据收录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详情如图1所示:
图1 国际ESP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ESP初期研究主要来自语言学领域,后来随着ESP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多学科视角下的ESP研究,其中最多来自语言学领域,其次是教育学、康复学、听力言语病理学,然后是文学、政府法律、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犯罪音位学、社会学等学科。此外,来自其他学科的文献均低于10篇,说明ESP研究已吸引了更多学科、多视角和多方法的研究,使得ESP研究更加科学化。
根据对国际前15位ESP来源期刊及引用期刊的统计发现,ESP文献主要来自《特殊用途英语》《对外英语教学季刊》《学术用途英语》《社会行为科学》《言语与听力研究》《语用学》《伊比利亚》《英语教学实践与批判》《系统》《语言教学研究》《现代语言杂志》《加拿大现代语言评论》《应用语言学》《世界英语》《第二语言写作杂志》等主流国际语言学期刊。另外,还有一些计算机、化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运动学等期刊发表的ESP研究新方向。
(二)国际ESP研究知识基础的可视化(1992-2016)
知识基础为某一领域广大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反复引用的科学文献集合,是某一研究领域的经典科学文献。[3]任何学科都需要首先通过对知识基础的获取、认识和吸收,方能更深入地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关于国际ESP研究文献的共被引图谱,参见图2所示:
图2 国际ESP研究的文献共被引图谱(1992-2016)
图2直观地呈现了国际ESP研究高被引文献、转折点文献和激增文献的可视化结果。图2中年轮代表被引文献,年轮大小对应被引次数。年环颜色代表被引文献的被引历史。年环厚度与相应时间分区内被引次数成正比。年环之间的连线反映共被引强度。连线颜色代表该共现关系第一次发生的年份。节点标签字体大小体现节点文献的中介中心性大小。通过对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的测量,提取了7个聚类,按照聚类大小分别为:英语商业通用语研究,多语研究,基于体裁的EAP写作和教育研究,互联网和科技为媒介的话语协商、对话和编码研究,全球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和身份建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话语及语言教育研究,语料库驱动的词束和词汇模式研究等。
1.国际ESP研究高被引文献
一篇文章的被引频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文献的影响度。[4]根据引用频次结果显示,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于体裁研究、语料库研究、英语世界语研究、教师培训研究(包括教师认知教育、教师写作教育和社会文化视角教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学术写作教学及学科差异性研究、针对英语为非母语或多语作者在国际学术发表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研究等几大领域,详见表1所示:
表1 国际ESP研究前25位高被引文献
高被引位居前3位的文献分别是Swale(2004)[5]、Louhiala-Salminen(2005)[6]和Biber(2006)[7]。《学术体裁:探索与应用》[5]一书探讨了学术书面语和学术口语(学术简历、学术讨论、会议报告、博士/期刊论文)的体裁本质、学术英语全球化现象以及学术二语者所面临的潜在边缘化趋势等问题。《英语作为北欧合并公司的通用语:来自两个公司的案例》[6]一文,则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考察了芬兰和瑞典两家合并公司在企业通用语选择方面的差异以及员工因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话语交际模式上的差异,指出合并企业要慎重抉择企业通用语,认为选择英语作为企业的商业通用语可有效缓解员工在公司合并后因语言背景不对等所产生的交际困难和挑战。该研究对指导类似跨国企业通用语选择障碍,加速合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语言: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口语和书面语语域研究》[7]首次全面描述了大学口语(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实验、辅导、学习小组、校园服务)和书面语(教科书、课程资料、教学大纲、课程写作)的下位类别,并基于T2KSWAL语料库,采用频率驱动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比了大学书面语和口语在词汇、语法、立场表达、词束运用方面的语言特征及其功能差异。该书还采用了多维分析法,借助多种统计技术研究了大学语域的总体变化模式,它为高校外语体裁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可见,这些高被引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学界对ESP相关问题的关注状况,对ESP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国际ESP研究转折点文献
任何学科的发展与演进必然会经历一些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拐点,标识出这些转折点对科学把握学科演进整体脉络意义重大。[8]中介中心性高的节点即关键点或转折点。这些节点在知识图谱中呈紫色外圈圆环。中介中心性越高,其节点外圈的紫色年轮越厚。[9]国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领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为Holliday(2005)[10]、Biber(1999)[11]、Swale(2004)[5]、Tsui (2003)[12]和Louhiala-Salminen(2005)[6]。
《国际英语教学中的困境》[10]客观描述了对外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挣扎,如不断变化的英语世界、不断割裂的意识形态、不平衡的教学资源分布、不平等的工作权势关系等,呼吁英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反思“我们”是谁的问题。建议摒弃狭隘母语主义,同时呼吁社会给予对外英语教师应有的尊重。《朗文书面语和口语语法》[11]是一部基于朗文书面语和口语语料库,针对会话、小说、新闻、学术文章等四大体裁的语言现象,采用语料库、功能和语义分析的方法,揭示词、短语、词类、句法、语序、会话等语法单位的话语功能和人际意义特征的大部头语法书。该书不仅给出了大量统计结果,还以丰富的语料为支撑,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语料库研究进程,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语法编撰工作,是客观呈现频率导向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第一手宝贵资源。[13]《学术体裁、探索与应用》[5]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用途英语(EAP)为导向的体裁研究。《理解教学中的专长:关于二语教师的个案研究》[12]是一部详细阐明语言教学专长的内涵、发展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专长等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重在揭示教师的理论素养、经验、目标等因素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实践的重要影响。《英语作为北欧合并公司的通用语:来自两个公司的案例》[6]研究则有力地推动了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
3.国际ESP研究激增文献
激增文献是指那些被引频次在时间维度上出现突增的论文。突现性高的节点意味着这些文献在相应的时间区间里会受到格外的关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学科在相应时间区间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通过对被引激增文献的考察,可追踪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其历时演变,[14]但要更直观地了解研究热点,还需要通过关键词知识图谱呈现。关于国际ESP研究的激引文献可参考图3所示:
图3 国际ESP研究前25位激增文献(1992-2016)
从文献激增强度值可以看出,激增最快的前5位文献分别是Swale(2004)[5]、Biber(1999)[11]、Seidlhofer(2004)[15]、Hyland(2000)[16]、Leonard(1998)[17]。关于Swale(2004)[5]和Biber(1999)[11]的具体内容前面已述,此处不再赘述。激增文献位居第3位的是《通用语教学研究视角》[15],该书概述了英语作为通用语的研究,并在教学中把英语通用语与描写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联系起来,同时指出英语教学需要处理的问题。该研究为英语作为通用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描写基础。激增文献位居第4位的是Ken Hyland教授的《学科话语:学术写作中的社会互动》[16],该书采用语料库语言学、语步分析和访谈分析等方法,考察了论文、书评、学术信件和教科书等多种学术体裁的人际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问题以及学术社团文化与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揭示了作者变化、社会变迁与话语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该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以学术话语为导向的英语教学与研究。激增强度位居第5位的是《有特定言语损伤的儿童》[17],该书详细梳理了儿童言语损伤领域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以及言语损伤的医学评估与干预 等问题,该研究在儿童言语损伤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进一步整合、分析图5激增文献,我们发现1992-2016年间的激引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领域:1.体裁研究(Swale 2004[5]);2.语料库研究,如词典编撰(Biber 1999[11])、词束(Biber 2004[18])、书面语和口语差异研究(Biber 2006[7])等;3.学术话语研究,如身份研究(Ivanic 1998[19])、学科差异研究(Hyland 2000[16])、教材研究(Hyland 2006[20])及其批评视角研究(Benesch 2001[21]);4.语言权势研究,如语言帝国(Phillipson 1992[22])、非母语学者的学术发表问题和语势差异研究(Flowerdew 1999[23]);5.儿童言语损伤研究(Leonard 1998[17]);6.通用语研究(Crystal l997[24],Seidlhoffer 2001[25]、2004[15]);7.功能语法研究(Halliday 2004[26])。
(三)国际ESP研究热点的可视化(1992-2016)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领域中学者们共同关注的一个或多个话题,它具有很强的时间特征。[27]关键词是揭示文献主题的有实质意义的词语,一般来源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等部分。[28]如果某一关键词在其所在领域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课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且节点大小与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成正比。图4直观地呈现了国际ESP研究(1992-2016)的全部关键词。
图4 国际ESP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的聚类
同时,根据CiteSpace关键词频次统计结果显示,高频关键词为:话语、习得、学生、教师培训、儿童、课堂、评价、言语矫正损伤、体裁、学术写作、学术英语、语境、交流、身份、商务、元话语、通用语、语言政策、技能、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职场、需求分析等。另外,1992-2016年间ESP激增关键词不断涌现,图5为突变强度较大的前22位激增关键词。
图5 国际ESP研究激增关键词(1992-2016)
通过进一步归纳图5所出现的激增关键词,并进行相关项合并,我们发现三个时段内的ESP研究热点具体表现为:第一时段(1993-2010)内时态和语法、儿童言语、双语、体裁、语用学、话语(元话语、话语标记)、演说、法律语言、商务信件、课程设置、语言评估、语言教师、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激增;第二时段(2011-2013)内学术用途英语(主要集中为学术写作和学术素养研究)、语料库语言学、需求分析、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激增;第三时段(2014-2016)内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学术词表、学术介入、跨学科学术话语、英语教学教法(如教学自主权、任务教学法)、多语种和机构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激增较快。
(四)国际ESP研究主题演进的可视化
任何学科的研究主题都会随着研究背景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生交替与更迭。时区视图侧重从时间维度上表示知识的演进,清晰地展示出知识的更新和相互关系。关于1992-2016年间ESP研究前沿主题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直观轨迹可参见图6所示(图6参数设置同图5):
通过对1992-2016年间每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分类,我们发现国际ESP研究主题具体经历了如下年度变迁:1993年开始关注英语学习者的口语发展,尤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演讲和会话能力;1994年开始注重课堂教育研究;1995年关注学生外语习得研究;1996年ESP学校教育引入话语理念,关注语言的礼貌性及其语用;1997年注重语言表达研究;1998年关注学习者职业发展和会话研究;1999年起语言教育、语言评价、体裁研究、儿童言语损伤研究开始激增。二语写作期刊和学术用途英语期刊的发行,进一步促进了学术用途英语研究学术规范化。
2000年母语学习者阅读写作研究备受关注;2001年阅读理解和商务英语成为研究热点;2002年开始关注学术写作的篇章和语境;2003年学习者的态度研究成为焦点;2004年注重言语交际、引入元话语概念;2005年关注双语儿童的相关语言习得问题;2006年关注探究学习者身份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语料库语言学也成为ESP研究的有利助力;2007年翻译、语言测试和双语研究兴起;2008年通用语、学术用途英语研究备受关注,出现话语分析(法律话语、说明话语)、会话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的研究;2009年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语言全球化不断深入,语言政策研究成为新的关注点。
2010年开始关注跨文化修辞和交际能力研究、方言研究、广东话研究和学术论文学科差异性研究;2011年开始注重学术用途英语、学术话语、学术写作和教师培训研究;2012年语料库语言学研究、需求分析、访谈研究、多语现象、模糊语、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激增;2013年注重通用语、双语、职业交流研究;2014年关注职场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研究;2015年关注机构研究、习得者专业发展研究;2016年以应用语言学研究为导向,注重任务型教学研究等。而ESP研究领域大体也归类为ESP教学(技能培养、评估、测试、学习者需求分析、学习者身份研究、教师培训)、体裁研究(学术体裁、商务体裁、法律体裁)、话语研究(学术话语、职场话语、教师话语、言语损伤)等主要领域。可见,随着ESP研究的不断深入,语篇、体裁和话语分析等相关成果不断被引入ESP教学。
三、国际ESP研究特点及其研究趋势
纵观1992年至2016年间的ESP研究轨迹,可以发现该研究经历了多领域、多视角、跨学科、多理论和多主体的研究路径。
首先,ESP语言研究对象由最早关注留学生、商务人士的英语需求,逐渐过渡到对母语儿童的言语损伤研究,进而继续转向对二语学生(儿童、大学生)、成人(银行职员、律师、商务人士、学者等)等的二语教育,关注操不同语种语言交际者或多语人群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语言的情况。
其次,ESP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体裁研究(书面语、口语)、话语研究(科技话语、商务英语、法律话语、职场话语、机构话语、元话语)、语料库研究、文化研究、需求分析、世界语、语言习得、语言教育、语言社区、语言翻译、语言政策、学习者身份等多领域的研究。
第三,ESP研究以语用学、话语分析、体裁理论、修辞分析理论、批评理论、语料库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交际理论、教育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理论为研究基础,针对不同对象和任务,灵活采用最有效的一种或多种框架解决问题。
第四,ESP研究不仅关注对语言现象本身的研究,还注重从文化视角、评价视角、语料库视角、多模态视角、社会学、政治学、人种学等视角展开全方位研究。
最后,ESP研究还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念,丰富了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迄今为止,基于语料库的、多模态、适用性ESP话语研究尚需强化,跨学科ESP研究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同时,中国国内ESP教学需紧跟国际ESP研究发展最新动态,以服务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尊重学习者客观需求为起点,立足特定交际语域,提升体裁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严选立体化教学材料,采用适切的理论,从多元视角出发,充分利用语料库等现代技术,设计丰富的多模态教学任务,培养高质量英语人才,高效推动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司法、传播领域内的对话与交流,不断提升中外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四、结语
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学工具CiteSpace对1959-2016年期间发表的ESP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我们发现:首先,1992-2016年间国际ESP研究年发文数量总体平稳上升,直至2006年出现激增(1992年之前较少)。其次,ESP产出数量较多的国家仍为ESP研究传统大国——英国和美国,但是近年来国际ESP研究主体由英语为母语国家不断发展、壮大至英语为非母语国家。2010年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ESP研究数量出现激增。第三,国际ESP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视角、跨学科、多理论、多主体的特点。第四,1959-2016年间国际ESP研究重心经历了由注重ESP词汇、语法、修辞向体裁、语用研究的方向变迁。最后,近五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学术写作、基于语料库的ESP研究、多语种研究等。该研究对国内ESP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