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学习模式的研究
——基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视角

2019-12-09朱文芳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者信息化

尤 慧 朱文芳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甚至是思维的基本方式。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新的科学与技术产生的动力是为了解决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总是不可避免地落后于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加剧了这种差距和速度,导致产生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滞后和不足的现状。我们寄希望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可以作用到教育中,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效率低、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多元学习模式由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而产生,转变传统教育的“教师教”为“学生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满足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始终秉持“信息技术对教育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理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呈现出局部推广到整体、被动转换为主动、校内带动校外的特点,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多个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第一。[注]陈琳、李振超:《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3期,第38-42页。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为《计划》),这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划》中指出,截止到2022年我国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目标是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整合并共享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及数据,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的建设。[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计划》强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前我国学生学习,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即教师主导的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为学生提供更多非正规、非课堂,甚至非正式的学习作为补充,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二是提供公平和多样化的教育。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途径,培养提升学习者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更加深度的融合。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技术对教育的单向融合中,而非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未来教育信息化要发展成为教师、学生、伙伴,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管理与监督的智能化学习方式。我国要实现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新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成败。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步晚,但是发展快,自我国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来,我国百分之百的高校都已接入互联网,“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已启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上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主要来自于对在线学习的学习方式能否促进有效学习的质疑,一是不确定信息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改变教育,是否能真正改变教学模式,还是只是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教学的逻辑。二是对信息技术能否与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的质疑。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中,信息技术将线下教师传统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录制在视频里变成线上录播,课程还是那些课程、内容还是那些内容,只是资源储存和课程传播方式的载体不同,但知识学习本身并无明显区别。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并没有解决传统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5%-10%的MOOC完成率说明在线学习并不会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让学习者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注]王志军、陈丽、郑勤华:《MOOC的发展脉络及其三种实践形式》,《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7期,第63-67页。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这样的现状下,“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即符合人类大脑进行学习、建构知识的一般规律,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是育人,正确评估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不应只看教育信息化优势或者只看其存在的不足,应该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教育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进程中的作用。判断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不应该只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担负什么艰巨任务、扮演怎样重要的角色等方面,还要评估信息技术是否会促成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实质性改变。[注]张静、陈佑清:《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4期,第20-24页。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教学创新,其核心目标是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郑旭东、杨九民:《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与大学教学创新的未来:对2014年EDUCAUSE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议题的解读》,《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8期,第37-42页。

二、我国高等教育中多元学习模式的历史与现状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提供人的发展条件的事业,归根结底是“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学习”这一根本性问题。[注]尚俊杰、庄绍勇、陈高伟:《学习科学:推动教育的深层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第1期,第6-13页。学习是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头脑内部过程基础上建立起的个人认知,同时受到自身在真实世界中的背景、文化及生活的影响而构建起的社会认知。[注]冯锐、任友群:《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26页。学习是如此发生的,个体就应该以此方式进行学习,才会实现有效学习。

(一)多元学习模式

多元学习模式心理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来源于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主观建构,是一种个人的主动行为,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导致个体认知方式相互独立,每个人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和认知风格,基于此教学方式就应该在有可能的范围内体现个别差异,才能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受到满足自身需要的教育。[注]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7页。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个性化教育,所谓的“多元”对应“个性化”,只有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多样化教育资源,个体才能获得充分发展,才算尊重差异。[注]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第11-14页。正是因为多元智能理论推动了个性化教育,才有了为实现多元教学的具体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学习。多元学习模式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共识,但其中一定包含四个最基本要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整合、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注]林伟庆:《“多元适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2期,第25-33页。多元学习模式最根本的内涵是承认人群差异的同时承认差异平等,尊重个体学习权利的公平公正,提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多样性选择,促进个人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学习模式的历史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多元智能、多元学习的相关理论,但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存在教育应因学生个体而为之的思想。“因材施教”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师教学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进行不同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具备一定的数量,但是却缺乏相应的质量。很多教师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过于固定、单一,忽略个体差异,无法实现“因材施教”。于是高等教育中出现了打破固定班级、固定教师、固定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学校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为了强调学生间的区别,出现了“差异教学”,“差异教学”中的“差异”就是承认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性,而“差异教学”就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提供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方式。高校的课程分类中出现了公共必修、选修,专业必修、选修,社会实践等多种课程模式,同时教师在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大班授课成为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多达上百人,与此对应的是高等教育软、硬件资源的紧张,因此,我国高校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也不能提供“差异教学”。

(三)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学习模式的现状

“因材施教”和“差异教学”虽然体现了差异性,但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都是教。“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提供多样化实现自由选择,体现多元的教学理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具备了个性化和独立性。[注]夏正江:《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4期,第37-42页。“差异教学”为了体现“差异”对学生进行测量和评估,开发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但“差异”并不等同于“多元”。[注]王辉、华国栋:《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第41-45页。因为“教”的重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讲解”,讲解人是教师,讲解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在实践中抽象出来、已脱离实践原貌的高度精密又深奥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盲目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了教师“灌输”的“容器”和“储存器”。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测量与评价,也只能根据期末考试的成绩。教师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也不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课堂变成知识传输、人才加工的工厂。[注][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5页。

为了改善被动、枯燥的学习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以大班授课为主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分层次教学和小班授课两种教学模式,是对“因材施教”和“差异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把学生按已有知识、能力分成若干个水平相近的层次,在教学中进行区别对待。但是分层次教学并不能完全改变教学方式及课堂互动,对学生只是进行了分类,课堂仍然属于教师。于是在分层次教学基础上又出现了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如果班级人数能改变教学互动的方式,那么班级规模就很重要,小班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授课条件,创造了可以改变课堂互动根本特质的学习机会。[注]Elizabeth Graue,Erica Rauscher,Melissa Sherfinski:“The Synergy of Class Size Reduction and Classroom Quality”,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Vol.110,No.2(2009),pp.178-201.小班授课开始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但依然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不论分层次教学还是小班授课,出发点都是学生,制定更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策略,对学生有区别对待及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是授课的内容、方式、进度及管理依然由教师掌控,教师依然是教学中心,教学的理念和措施依然是固化及封闭的,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开放及多元化。

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多元学习模式发展起来的是学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改变。教育达成一种共识,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如何“学”,有效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学方式是单一的,就是没有关注学生之间存在广泛的差异性,无法从学习角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就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学校教育不仅要“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更要使教学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特点,还应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促进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学习模式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究竟为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变革?教育总是致力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我国高等教育自实施大众化快速提高人才培养数量以来,面临一个基本困境就是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设施、器材,甚至是师资的缺乏都与教育多元化冲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形态的出现,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而新技术让这种追求逐步变成了现实,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调整人才培养方式的机遇。[注]任友群:《“慕课”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第26-30页。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多年来,与教育不断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或者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聚合形成教育信息化。从实质上说,教育信息化改变了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学习;从结果上看,教育信息化优化教育更好地促进了个人学习,提升了学习能力;从过程上分析,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有效学习,以最有效的方式学习最有用的知识。而实现的根本途径却是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多元学习模式,正是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教学的多元。

(一)“共享”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学习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

多元学习模式既体现差异性,又强调多样化,其首要的基础条件是资源,这恰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难题。我国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因教育资源缺乏造成教育发展受到抑制,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大班授课造成学生学习枯燥、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信息技术既为教育提供了平台,也成为了教育资源传播、发展的媒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不只是储存资源和传递知识,而是通过网络媒介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联网的开放性撬开了传统教育封闭的大门”,让优质教育通过“在线”来实现“共享”,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阶段。[注]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远程教育杂志》2016年第4期,第3-8页。“共享”解决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资源有限,紧缺的优质资源可以逐渐扩展,促进教育资源与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个体学习权利的平等,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满足学习者多元的学习需求。教学环境除了包含教学必需的相关资源,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让教育资源不仅实现了共享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分层,从教学内容共享到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学习的学习过程的共享,从学习资源共享到学习活动的共享,共享的水平不断递进和提高,可以更好地以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为中心,满足更广泛学习群体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改变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学习模式的根本

1.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5月开展的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学生满意度相对较低的为课程教学、师资力量和师生课外互动,满意度均低于63%。[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17日,第4版。学生相对偏好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认同单纯讲授方式的比例仅为8%,但学生反映目前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方式的比例近60%。[注]阎光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面临“内部”困局》,《光明日报》2015年1月6日,第14版。很多教育者认为,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单一、封闭的授课方式的原因之一是上课人数过多的大班课堂,过多的学习内容与有限的课时量是制约教学互动、师生与生生讨论的最终原因。但美国大班课堂互动讨论的实例证实大班课堂同样可以实现交流、探究与合作。[注]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第1-6页。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不是存在于课堂中被动学习,而是主动融入教学中,自愿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并贡献智慧。教育信息化在其中起辅助、支撑的作用,追踪课堂教学情况、师生间的对话模式和讨论模式,将整合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及教师,以供师生对教学进行反思来提高课堂实践中教学和交流的效率。

2.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学习不是从知识直接到大脑的传输,而是在传输过程中建立起的认知和感受。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心理活动,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学习者情感的需求。学习体验是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教学环境建立起的一种相互作用,伴随着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同时也收获着主观的感知和情感。因此,学习体验既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主观感受,也包括在学习结束后产生的评价。传统教学中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情感,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必要的学习支持与服务、便利的学习交互平台与媒介、学习伙伴与学习共同体、良好的学习自由度,建立起从孤立的学习走向对话和研究,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元学习模式的基础内涵是通过多元化满足个性化,而个体是个性化的代表。只有学习者通过自我激发,根据自身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积极学习,才是全面进行个性化学习,而这就是自主学习。“自主”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任务阶段、行为调控阶段和自我反思阶段,学习者必须不断对自我学习进行监控以便于对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和改善,来调整学习策略。[注]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第131-159页。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自由度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信息化的优势不仅包括提供信息,也包括反馈信息,通过大数据描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分析学习结果,对学习的情况进行整合与分析,并将有针对性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习者,以便于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关注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学习模式的目标

单一化的模式优势在于稳定与效率,而这种稳定与效率建立在牺牲个性与差异的基础上,与多元背离。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班级制,有严格、标准的统一模式,如理科课程教学程序为概念、例题、练习,文科则是材料、分析、理解,学习者在教师主导的课程里按要求在有限的课时量中记忆被灌输的知识。这种学习是被动、机械的,带来的危害是使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元学习模式的学习方式,一定是积极推动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课堂上一位教师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多元化的需要,于是学生为满足个人意愿进行自主学习更为重要。多元学习模式要提升个体学习能力就要关注学习过程,教育信息化为学习者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师”,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答疑的机会。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关注课下学习情况的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让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次序发生了颠倒,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了多元化的学习及学习需求。[注][美]威廉·G·鲍恩、欧阳淑铭:《数字时代的大学》,石雨晴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15-17页。

(四)自主选择是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学习模式的标准

传统意义对于多元化的关注更多的是数量和形式,数量多与形式丰富就是多元,但多与丰富并不等同于多元。多元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满足个性化,个性化更注重于独立的个体,多元则描述由个体组成的群体。教育尤其指学校教育,一定是在学习者群体中讨论个体,从个体上升到群体。“个性化”不仅仅是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更关键的是给予学生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传统教学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任务是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进行学习,这种教学过度专注于学习者整体而忽略个体。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提供了可选择的知识与课程,给予了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对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甚至给予了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选择的权利。学习个体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才能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才是实现了“因材施教”和“差异教学”。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与权利,促进生命个体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这既是检验多元学习模式的标准,也是多元学习模式的意义,是教育与学习者共同需要的多元化学习。

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学习模式发展的具体措施

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说,因为它具备一流的教师团队和科研水平,具有开放和丰富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是身心发展逐渐成熟的大学生,更有利于多元学习模式的发展,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快速发展前进的动力。

(一)加强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信息化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而平台只是为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并扩展提供了载体,平台的应用还需要学校与学校间、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开展广泛密切的交流互动。“资源”不仅包括课程资源,还包括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教学环境,甚至信息化为教育的多元发展带来的契机,充分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才能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优质资源紧缺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网络课程共享的平台还比较有限,多数的高等院校还停留在对现有资源的“享”,多数资源没有做到“分”。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可以将校内资源进行上线,因此,各高校间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学校大门,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学习的数量,充分利用“在线”教育的模式促进学校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开始。我国的高校在专业发展及教学中各具优势,信息化程度不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院校间互通有无,开拓师生视野,只有共享才能促进交流合作,倡导科学、可持续教育的发展,才能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促进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才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这样做才是真正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校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国内,也逐步扩展到国际,向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学习,不仅应是国内的多元,更应是国际化的多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国际院校间的交流,应学习世界顶尖高校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间接的、潜意识的,同时相对于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开放的、个性化的、多元的,所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杜威指出:人的心智是在人类逐渐成功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进化的,知识不能像砖瓦那样一块块地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把一个馒头切成小块那样让大家分享,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学习者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通过环境间接地进行教育。[注]杨进中、张剑平:《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第89-97页。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共享是建立在资源的整合与关联的基础之上,学习者不仅有机会进行选择,而且会选择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个人学习空间,实际上是对自我的学习进行掌控和管理,这不仅包括内容,还包括教师及学习伙伴。“个性”的前提是“多元”,我国高等教育对于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鼓励,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或者否定传统教育。相反,教育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的优势。因此,并不是有了“慕课”“翻转课堂”或者逐渐新兴的混合式教育,就意味着不再需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进行选择。高校里不仅应有在线课程的学习模式,也应提供传统课堂学习,二者不冲突、不矛盾,相辅相成,而且各种教学模式应该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不同教学模式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满足不同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

(三)改变学生过程学习评价的标准及模式

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这些应该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模式极为单一,虽然由期末考试一张卷改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但依然摆脱不了对期末试卷的重视和忽略学生平时学习状况的现实,导致多数大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考试前突击学习的状况比比皆是。在线学习需要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需要教师的监督和引导,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同样需要测量和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学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策略评价的标准也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测评的标准和模式也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自主选择,并且评价的来源也应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评价、同学间评价、课上评价、课下评价,而且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仅限定为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习动机、学习准备、自我学习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只有学习评价的标准及模式多元化,才能满足多元学习模式的要求;只有多元的学习模式,才是真正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应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我国大学生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学习动机较弱,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多元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前提。因此,在学生刚升入大学阶段,就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以人机学习为主,没有教师的监督管理,学生首先要改变、适应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学习风格,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大量学习准备,进行自主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只有承担并完成任务,才能实现有效学习。因此,多元学习模式开展的初期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加强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能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教育无法应对信息发展的速度,高等教育不应再只专注知识的培养,而是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五、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使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多元学习模式的发展。多元学习模式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其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教师以及教育技术都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而服务。学习资源的共享,为多元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多元学习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调整认知方式,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教学不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承认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给予学生对自我学习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加强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改变学习评价的标准及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实质性改变,促进个人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学习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者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