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跨界民族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六届跨界民族论坛综述

2019-12-09

关键词:延边跨界民族

王 俏

2018年10月16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和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六届跨界民族论坛”在延边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发表论文40余篇。

延边大学校长金雄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跨界民族论坛是高水平、高层次的跨界民族研究盛会,已成为延边大学的重要学术品牌。五年来,论坛从第一届“跨界民族与边疆和谐”到今天“新时代跨界民族发展机遇与挑战”,不断拓宽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时代内涵,对推动跨界民族理论创新、提高民族研究整体水平、实现跨界民族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民委专职委员金惠淑、国家民委研究室研究五处处长刘丽丽先后致辞。随后,与会者按议题分成四个会场展开专题研讨。

一、新时代跨界民族理论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位置,以及在新时代民族理论、民族工作以及跨界民族研究中的地位,突出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跨界民族的重要意义。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刘荣指出,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向着学科体系科学化、治理经验政策化、团结进步示范化、中国智慧国际化转型的新趋势,要通过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转型、新趋势的研究,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与科学体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进玉对“亚洲共同体意识”进行了阐释和展望,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亚洲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的作用,增进区域内族群(民族)间的接触和交流,增强跨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力,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原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杰梳理了跨界民族研究的历程以及各国经验,指出了我国跨界民族研究领域面临的困难,并强调,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展跨界民族研究,首先要转变理念,即从对抗、竞争转向合作、共赢;其次要把握国家关系的转变,以推动周边睦邻为己任;最后要由强调“民族”转向“民族”与“地区”因素相结合。国家民委研究室研究五处处长刘丽丽认为,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有自信拿出一份跨界民族治理的“中国方案”。

二、跨界民族跨国流动与认同研究

跨界民族的存在与流动,使得边境地区成为不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种族、宗教等的交汇点,无疑对国家安全、边疆稳定和国际关系都有着深入的影响。云南大学教授何明将跨界民族形象地比喻为“块茎”,阐释了跨界民族的生存逻辑,认为跨国流动是跨界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资源的跨国获取则为其生活理性。延边大学教授朴今海认为,在韩朝鲜族由于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方面的制约以及韩国结构性的社会文化排斥,在适应与融入韩国社会的过程中困境重重,为此在韩朝鲜族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对跨国流动作出理性选择,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层面强化政策支撑。云南大学副教授张亮通过对边境管理制度的结构性弹驰、边境居民跨境流动实践的结构能动性和边疆民族社会的多元性加以充分挖掘,提出了边境居民跨境流动实践中的“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的概念。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杨宝康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了当前中缅跨境民族人口流动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信哲分析了朝鲜族历史与现实发展中的移民性因素,认为朝鲜族社会要实现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其次必须更加注重“根基”意识的培育,最后要积极发挥移民性中的正能量。

伴随着大量的跨国人口流动,尤其是流动人口日趋“漂泊化”,成为“失根的群体”,引发的“认同危机”“认同困境”现象不容忽视。南开大学教授郝亚明以《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共生》为题进行了理论评述与探讨。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王燕就缅甸佤族历史叙述,认为缅甸国家典范历史的书写与缅甸佤族自下而上的历史叙述各有偏颇。如何让共同的历史意识成为两者共有的文化想象,仍是缅甸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大连民族大学教授朴婷姬通过对两部朝鲜族家族史的分析,认为朝鲜族在从漂泊到生根、从陌生到归属的历史进程和生命体验中,其国家观、中华民族观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断清晰和牢固。延边大学教师方美花通过对在韩朝鲜族民族认同的重构过程的考察,探讨了在韩朝鲜族在国家、民族、团体等层面的归属意识。

三、边疆治理与乡村振兴

边疆地区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云南大学教授马翀炜将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地方性的民众知识,认为非遗制度是一种国家主导的知识谱系构建,边境地区非遗与内地非遗以及他国边境地区的文化具有共同发展、良性互动的耦合关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吴楚克通过史实阐释了从中国边疆角度分析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因和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曹萌阐释了东北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发展历史,指出探究和创新跨境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建设和平、稳定、合作的周边环境意义重大。大连民族大学教师王艳以黑龙江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边疆民族社会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乡村发展、民生、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边疆地区乡村占比大,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地区。兰州大学教授徐黎丽以《论牧场牧业牧民在边疆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为题,认为牧场发挥着保护边疆生态环境和边境安全的作用;牧业发挥着支撑各类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牧民则不仅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知识,还与党政军警发挥着合力强边兴边通边的作用。延边大学教授沈万根介绍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贫困农村的基本情况,并阐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延边大学副教授刘焕庆针对延边朝鲜族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融合高校创新创业及传统文化教育、共同服务乡村振兴的角度,提出了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民俗村共建、文创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等乡村振兴模式。大连民族大学副教授朱军以黑河、和龙、图们三市为例,分析人口外流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提出了边境民族地区人口止损回流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四、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掘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宗教价值,对国家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云南财经大学教授陈刚以云南泸沽湖地区落水村为例,综合审评了旅游发展导致的社会转型给摩梭文化带来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晓春以鄂伦春族经济转型和文化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对狩猎民族的文化变迁进行了反思,并探讨了鄂伦春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鄂伦春民族研究会秘书长关红英则从物质文化、服饰、传统饮食、居住习俗、交通习俗、精神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阐述了鄂伦春族的文化变迁及其原因。齐齐哈尔大学教师常乐梳理了鄂温克族的发展历史,并结合现状对鄂温克族未来选择的发展道路作出展望。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王丙珍以何世环口述《阴间嚓玛》为例,以宗教信仰与道德风尚、生态伦理和审美意识为切入点,从文化记忆、认同和传承的维度,多层面解析了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萨满神话的审美文化内涵。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红彬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对满族富察氏与达斡尔族沃勒哈拉满族说部的遗存、说唱形式进行了分析比较。莫旗达斡尔学会理事长敖景峰分析了达斡尔族族称、族源、迁徙与分布及其历史贡献。莫旗达斡尔学会副秘书长敖金富提出了人口较少跨界民族聚居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除以上所述,部分参会者还围绕原住民问题、跨界治理的历史借鉴、法庭上的朝鲜语使用问题、民族地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跨界民族的艺术特点及功能、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历史贡献及文化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值得一提的是,论坛首次特设“博士生专场”,为优秀青年学者的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

闭幕式由民族研究院院长朴今海主持,她首先邀请祁进玉、徐黎丽、刘晓春、赵刚四位教授分别对各分会场研讨情况作简要总结,其后向各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呵护、对跨界民族论坛的帮助与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最后,延边大学副校长张寿致闭幕词。他对会议的圆满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会议研讨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期待在2019年第七届跨界民族论坛上再相聚。

猜你喜欢

延边跨界民族
我们的民族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多元民族
韩语近义动词的意义关系分析
——以捆绑动词‘’为中心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