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平解放台湾”战略实施的历史经验

2019-01-20瞿定国

统一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金门蒋介石

■ 瞿定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插手台湾事务,使台湾问题出现复杂化、国际化倾向,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对美对台政策,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

1955年4月亚非会议召开期间,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发出愿意谈判的信号。周恩来声明:“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中国的努力产生了积极效果,促成了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到1970年,谈判历时15年,谈了136次,核心就是台湾问题。

与此同时,祖国大陆向台湾当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55年4月,周恩来访问缅甸期间对吴努总理说:“中国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战争是内战的继续,过去没有现在也不允许外来干涉,如果美军撤退,我们是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只要蒋介石同意中国的和平统一,同意和平解放台湾,并派代表来北京谈判,我相信即使蒋介石本人中国人民也可以宽恕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464页。)

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明确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九州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5页。)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5月25日至6月7日,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访华,其重要目的就是敦促中美就台海局势举行谈判。5月26日,毛泽东会见他说:“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打仗总是不好的。”“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最后都是用谈判解决的,台湾问题也可以用谈判解决。”“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50年不够就100年,不知道美国干不干,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美国。”(《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第381页。)

1956年以后,中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不仅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且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加,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并且提出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现在爱国,国内国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他还说,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毛泽东还宣布:国共两党过去合作过两次,“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合作”。(《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第35-36页。)

1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力争和平解放台湾”新方针指出:凡是愿意走和平解放台湾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大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对待,不究既往。(《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543页。)同时强调,凡是在和平解放台湾这个行动中立了功的,中国人民都将按照立功大小给以应得的奖励。凡是通过和平途径投向祖国的,中国人民都将在工作上给以适当的安置。

此后,毛泽东、周恩来在不同场合又多次阐明了和平解放台湾的许多重要原则和方针政策,集中体现在后来被归纳为“一纲四目”的方针中。“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即: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二、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321页。)“一纲四目”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一系列思想和政策的精辟概括,也可以说是后来形成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雏形。

和平解放台湾战略在排除干扰中推进

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战略后,得到国际社会和台湾有识之士赞赏,但是美帝国主义和台湾当局出于各自战略利益需要,总是制造事端,阻扰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文化大革命”对这一战略的实施也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正是在排除上述各种严重干扰和困难中,适时调整对台方针政策,巧妙运用斗争策略,在实践中将和平解放台湾战略推向前进。

(一)制定“联蒋抵美”策略,粉碎美国“划峡而治”图谋

第一次台海危机后,美国政府一直逼迫蒋介石集团撤出金门、马祖,以造成海峡两岸“划峡而治”、形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局面。美国这一图谋遭到了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反对,最终被挫败了。

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打击美国分裂中国的图谋,党中央利用美蒋矛盾,适时调整和制定了“联蒋抵美”策略,并巧妙地运用在史称“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炮击金门”中。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对国民党金门防卫部和炮兵阵地等军事目标进行大规模炮击,封锁大小金门岛,中断国民党军补给。9月初,美国向台湾海峡地区大量增兵,派军舰、飞机直接为国民党军运输舰护航,公然入侵中国领海。为打击美国的侵略行径,福建前线部队又于9月8日对金门国民党军和海上舰艇进行全面炮击。至1959年1月7日,解放军共进行7个波次大规模炮击,13次空战,3次海战,击落国民党军飞机36架,击沉击伤军舰17艘,毙伤国民党军7000余人。

对于此次炮击金门,毛泽东曾质言之,实行的是“战争边沿政策”,演的是“文戏”,就是要整美国人一下。毛泽东也曾把这叫做“基本上还是文打”。(《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79页。)为什么这样说呢?

炮击金门打响以后,美国一时摸不清中国大陆的“底牌”,先是调集大量海空军,先后集结7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2个航空队、3800名海军陆战队员,声称要为国民党军运输补给船队护航,但后又同意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并抛出所谓“停火”说,其实质是重弹“划峡而治”老调。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会上表示,如果在台湾地区“有了可靠的停火,在金门、马祖保持大量的部队就是‘愚蠢的’‘不明智的’‘也是不慎重的’”。他还说:“美国没有保卫沿海岛屿的任何法律义务”“美国将赞成国民党军队从金马撤出。”

杜勒斯的声明激化了美国与台湾当局的矛盾,蒋介石坚决拒绝美国让其放弃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的要求。10月1日,国民党中常会举行3小时会议,磋商对策。蒋介石对美联社记者发表谈话称,杜勒斯的话是“片面声明”,台湾“并无接受的义务”。在蒋介石看来,这些岛屿的政治价值远远超过了军事价值。拥有这些岛屿就意味着台湾当局不仅“统治”着福建省,而且表明它享有祖国大陆的统治权。如果退出金、马,便切断了台湾与祖国大陆最后的政治联系,这将有利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从而动摇国民党政权在国际社会中“代表”中国的法统地位。因此,蒋介石始终不肯就金、马防卫问题向美国让步。10月13日,蒋介石发表进一步固守金、马谈话表示:“中华民国”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亦不会放弃外岛或“中华民国”任何其他地区的一寸土地,美国怎么做,是他自己的事情,而防卫“中华民国”的政策,乃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针对上述情况,10月2日至13日,中共中央连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台湾海峡形势及其对策。毛泽东认为,侦察任务已经完成,问题是下一步棋怎么走。他说,对于杜勒斯的政策,我们同蒋介石有共同点:都反对两个中国,他自然坚持他是正统,我是匪;都不会放弃使用武力,他念念不忘反攻大陆,我也绝不答应放弃台湾。但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不能解放台湾,蒋介石“反攻大陆”连杜勒斯也说“假设成分很大”。毛泽东认为,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好处是金、马离大陆很近,我们可以通过这里同国民党保持接触,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打炮,什么时候需要紧张一点就把绞索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把绞索放松一下,不死不活的吊在那里,可以作为对付美国人的一个手段。我们一打炮,蒋介石就要求美国人救援,美国人就紧张,担心蒋介石给他闯祸。对于我们来说,不收复金、马,并不影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光是金、马蒋军,也不至于对福建造成多大的危害。反之,如果我们收复金、马,或者让美国人迫使蒋介石从金、马撤退,我们就少了一个对付美、蒋的凭借,事实上形成两个中国。(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经过讨论,会议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对金、马还是打而不登,断而不死,让金、马留在蒋军手里,不让美国脱身,以利于同美国的“两个中国”政策作斗争。向金门打炮也可以打打停停,一时大打,一时小打。但在宣传上仍要大张旗鼓,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炮击金门是中国内战的继续,任何外国不得干涉。

根据这一战略设想,10月5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立即解放金、马,同“把解放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起来解决的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放仍由蒋军占领似乎较为有利”。(《中国台湾问题外事人员读本》,第37页。)中央军委也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决策,准备在将来有利情况下实行对台、澎、金、马“一锅端”的政策,而不是首先夺取金门。

10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名义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公布了对台湾的新政策。随后毛泽东又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10月13日)、《再告台湾同胞书稿》(10月13日,未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10月25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三告台湾同胞书》(11月,未发表)等文告(以下简称“文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还在一些重要会议和会见各方人士的谈话中,对上述政策进行了阐述。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文告”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台、澎、金、马整个地收复回来,完成祖国统一,这是我们六亿五千万人民的神圣任务。这是中国内政,外人无权过问,联合国也无权过问。”为此,祖国大陆建议国共两党“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

二是明确指出美帝国主义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敌人。“文告”指出:“自从美帝国主义占据台湾以来,形势已经改变了,美帝国主义成了我们的共同敌人。我们和你们还是敌对的,但这种敌对,较之民族矛盾,已经降到第二位。”强调“呆在台湾和台湾海峡的美国人,必须滚回去。他们赖在这里是没有理由的,不走是不行的”。“中国人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于解决,可以从长商议。”

这时,一位和两岸高层人士都有密切联系的杰出爱国文化人士曹聚仁(1900-1972)受到了两岸关注。他既是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曾秘密邀其赴台“畅谈”和平统一事宜。

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会见曹聚仁时表示,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保住金门、马祖的方针,如蒋介石撤退金门、马祖,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金、马部队不要起义。他还指出,台湾可以照原有方式生活,军队可以保存,继续搞“三民主义”。在场的周恩来也表示:美国企图以金门、马祖换台湾、澎湖,我们根本不同他们谈。台湾抗美就是立功。(《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第181页。)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托曹聚仁向毛泽东表达一个信息:“如果解放军再不停止炮击,他将不得不听美国人的——撤出金门和马祖,届时时间一拖久了,中国就有分裂之虞。”(陶涵著,林添贵译:《蒋经国传》,台北时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这个信息很有意思,看似台美将要联手对付中国大陆,实则是两岸要联手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于是,祖国大陆宣布,对金、马炮击从10月6日起停止一周,解除对其一个多月的火力封锁。“文告”指出,停止炮击金门,是为了对付美国人,以利台湾军队固守。这是民族大义。此后,祖国大陆即采取了对金门“打打停停、时而大打、时而小打”的方针,演出了一幕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活剧”,令世人赞叹不已。经过这一仗,两岸领导人在一个中国的共同基础上调整了政策,配合得十分默契。从此,海峡两岸由过去激烈的军事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冷战对峙状态。国民党领导人逐步放弃了“反攻大陆”口号,把主要精力放到经营岛内事务上。

美国“划峡而治”阴谋被粉碎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又提上了日程。中共所进行的促和工作,对台湾产生了积极影响。1959年2月27日,毛泽东在会见摩洛哥共产党代表团时说:“现在我们又讲跟蒋介石合作,他说不干,我们说要。合作共同反美,他不干。我们说有一天美国要整他,总有一天美国要承认我们,丢掉他。蒋介石懂得这一点。我们搞第三次合作,他通过秘密的间接的方法跟我们联系,公开不敢,怕美国,而我们不怕。”毛泽东还说,我们同台湾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长恨歌》中所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蒋介石把枝连着美国,而美国却连根都要挖掉。(王永钦主编:《中国结——两岸关系重大事件内幕》,新华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二)摸清美国底牌,打破国民党军进犯祖国大陆军事企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有了新变化。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工作中某些“左”的政策的失误,祖国大陆经济出现了暂时性的严重困难。台湾国民党当局错误估计形势,认为祖国大陆像一堆“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他们放弃了两岸“和平”“合作”的想法,积极策划进犯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制定了对美国都极其保密的“反攻大陆”“国光计划”。

中共中央认真研究了台湾的动向,认为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决心虽然很大,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关键是要看美国的态度。为了摸清美国的“底牌”,1962年3月,周恩来指示在国内休假的中国谈判代表王炳南立即返回华沙,找美国大使卡伯特会谈。王炳南向卡伯特谈到蒋介石准备窜犯祖国大陆的情况,并反复指出美国政府在背后所起的作用。最后以警告口吻说,蒋介石窜犯祖国大陆之日,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之时。卡伯特当即表示,在目前情况下,美国决不会让蒋介石反攻大陆。卡伯特向王炳南保证:我们决不要一场世界大战。如果蒋介石要行动,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制止他。(张兵:《长达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百年潮》2009年9月。)王炳南摸清了美国的态度,思想上松了一口气,立即向国内作了报告。这一情况对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做出正确决策十分重要。1962年5月31日,毛泽东在同总参谋长罗瑞卿谈话时,就粉碎国民党军企图在东南沿海地区登陆窜犯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毛泽东说,根据目前情况必须准备,准备好了,国民党军不来也没有坏处。如今年国民党军来进攻,就不让他上来,这样对我们比较有利,因为我们还没准备好,至于明年让不让他上来,看情况再说。他还说,要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警告他反攻大陆是幻想,南下的部队(到达后)可以公开行动,就是要叫蒋介石知道,目的是破坏他的进攻,推迟其行动。(《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27-228页。)

5月29日至30日,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召开会议研究东南沿海地区作战问题。会议由组长刘伯承主持,徐向前、陈毅、贺龙、叶剑英以及军委战略小组和办公会议成员,总部、各军兵种、北京军区领导人和总参防突袭小组成员参加会议。会议认为,蒋介石要在祖国大陆经济困难之际搞我们,他认为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们要准备敌人来,准备打仗。要从各方面准备好。同时要搞政治攻势,揭露敌人的阴谋。

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粉碎国民党军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指出:据判断,他们很可能在最近期间,即台风季节前后,对福建省和闽粤、闽浙结合部地区发动一次二三十万人的登陆作战,要求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高警惕,从各方面做好准备,决不让美蒋这一罪恶阴谋得逞。6月26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当前民兵战备工作指示》。全军遵照中央指示,进行了紧张的战备教育和训练,并在兵力部署、物资装备、通信保障等方面做了调整和充分准备。

10月1日至12月6日,台湾国民党当局连续派遣武装特务窜扰广东沿海地区,妄图建立“游击走廊”,为实现大规模军事冒险计划创造条件。这些登陆的武装特务均被祖国大陆彻底歼灭。

1963年,针对国民党“九大”制定的“反攻复国纲领”,周恩来指出:“看来蒋帮的袭扰可能要搞些新花样,规模也可能大些,次数要频些,手段和做法会更毒辣。”他要求各级党政军民做好充分准备,彻底粉碎敌人的一切阴谋。(《当代中国民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274页。)

1965年8月6日,国民党海军“剑门”“章江”号军舰执行“海啸一号”任务,运送特战人员在祖国大陆沿海侦测登陆作战所需情报,遭祖国大陆南海舰队鱼雷艇和护卫艇伏击沉没,毙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下官兵200余人。8月17日,毛泽东接见参战有功人员说,你们打得好,蚂蚁啃骨头嘛!我们向来就是用这种方法消灭敌人的。周恩来说,这次海战之所以打得好、小艇之所以能打沉大舰,主要是打了近战、夜战、群战。海战也要近战、夜战、群战,把敌分开打,先打弱的,先打小的,后打中的,孤立大的、强的。继“八六”海战之后,11月14日凌晨,国民党海军“永昌”号、“永泰”号于崇武以东海域乌丘屿附近,又被祖国大陆东海舰队福建基地鱼雷艇和护卫艇部队击沉、击伤。两次海战惨败,使蒋介石“反攻”梦醒,“国光计划”规模开始逐年缩减。1972年7月20日,“国光作业室”被彻底裁撤,并入防务部门作战次长室,“国光计划”也就寿终正寝了。

(三)努力消除“文化大革命”干扰,坚持做好对台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祖国大陆“极左”思潮泛滥,政治秩序混乱,对台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1966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台湾省》的社论,重提已经多年未提的“一定要解放台湾”口号。社论充满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意味,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共对台政策发生逆转的标志。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以及1969年4月的九大政治报告,均沿用了“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基调。由于“文化大革命”错误地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 年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许多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和不少民主人士均受到冲击,两岸之间秘密接触完全中断,战犯改造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鉴于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从战略全局考虑,排除各种干扰,在一些大政方针上作了重大调整,特别是推动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确立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对台实际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进入暮年,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祖国统一。1975年,毛泽东决定无条件特赦全部战犯,释放在押的美蒋武装特务和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就是他这种心迹的表露。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气魄与和平诚意,国内外反应甚为热烈。舆论认为,中国大陆此举是抛向蒋经国等台湾当权者的一个“和为贵”彩球,不过他们没有接住,丧失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极好机会。

以“回到祖国怀抱”取代“解放台湾”提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确立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也有所调整。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的重要宣示,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指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为了方便台、澎、金、马的军民同胞来往大陆省亲会友、参观访问和在台湾海峡航行、生产等活动,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1月30日,邓小平在美国参众两院发表的演说中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我们一方面尊重台湾的现实,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尊重台湾现实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快台湾回归祖国的速度。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会上作了题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重要讲话。讲话全面阐述了祖国大陆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是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金门蒋介石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北海之南,海水正蓝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毒品犯罪立法比较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炮击金门时的两次海战 下篇:九·一海战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1954年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