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四唯现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019-01-20邢飞飞

天津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论文考核指标

邢飞飞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北京100080)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四唯现象是指“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社会现象。近年来,这些现象饱受诟病却又难以革除,其原因在于四唯现象的本质是一种评价机制,而这种机制已不能准确反映教师和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评价的偏差。

通过对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的分析,可推导出这些指标均为后向型指标,是结果性指标。这些指标的共性在于对结果和等级的重视,缺乏对内容、过程和效益的评价,同时存在累积性评价问题,这些指标都是基于已得或已认定的以往评价而获得的。这就使评价过程过于冗余并层层嵌套,最终形成为评价而评价、为论文而论文的现状,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生产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使高校及其科研力量无法融入到我国的技术转移链条中去。

1 现今高校技术转移问题分析

1.1 计划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四唯现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不符合我国高校发展和企业、市场需要的。计划经济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指标化和形式化,因为只有指标化和形式化的事务才能够人为进行前期计划。我国现有的基于四唯的考核体系正是计划的写照,所有的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都是有规划的,事先计划好的,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的变化是不易预测和分析的。这就使计划体制下四唯考核体系僵硬的指标性与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新型创新体系的灵活多变性形成矛盾。

1.2 高校无法市场化

将高校教师及技术简单地推向市场、搞高校“改革开放”是不切实际的。绝大部分高校是事业法人机构,是公益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这就与市场竞争中以价值为导向和杠杆的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不符。

对于我国高校,其核心功能是高端人才培养,即高新人才的教育问题。教育为国之大计,是需要规划和研究的,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人才需求作为调节手段。同时,教育成果的反映所需时间很长,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有其价值体现,需要的周期悠长,并且几乎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其社会效益也多于经济效益。那么,高校从事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决定了其无法商业化及市场化。

1.3 单靠教师力量无法完成的技术转移流程

让教师群体单独的、直接的面对技术市场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第一,减少教学精力。科研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础工作,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基础,应把教师精力尽量保留在其基础工作中。而技术转移流程复杂、涉及面广,教师独自面对势必牵扯大量精力。

第二,无异于杀鸡取卵。优秀的教师应留在高校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这是社会和高校的共识。优秀教师的离开,将会造成高校和人才培养队伍的巨大损失。

第三,优劣势倒置。高校科研人员的优势在于科研和教学,从事市场分析和管理是其劣势,因此需要高校发挥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减少其技术运营层面的负担。

综上所述,四唯现象的出现和高校技术转移工作乏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高校计划体制的运作与技术的市场经济竞争之间的矛盾,并且高校由于在社会中的定位及在国民生产中的角色又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2 问题的解决

调节高校需要计划性管理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竞争之间矛盾的问题应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模块化设计,建立新型模型解决供需双方机制不合问题

利用计算机模块化封装概念,屏蔽市场与计划的矛盾。将企业、教师、社会中介、高校、地方政府等作为单独的个体进行模块化整合,通过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流完成协作;以高校或地方政府组建的科技中介作为项目管理者,统合整个流程。以期在各司其职的情况下,打通整个技术转移链条,尤其是将教师及其科研团队封装在科研模块中,通过技术中介的服务大量减少教师技术转移服务社会的工作量,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2 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形成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润滑剂”

科技中介不同于现今社会中介之处在于其科技的熟悉度及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能力。现今社会中介只停留在风投、天使资金或知识产权布局方面,极度缺少对技术开发的前期干预;科技中介则应集成某行业或产品涉及领域的科研管理人员,增加技术熟悉度的同时大大加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研发人员的指导。通过对技术需求的加工和分析,完成对技术开发的干预和引导,同时对技术的二次开发和应用改进进行深度跟踪和指引。

2.3 建立新型考核机制,明确企业主体及市场导向地位

信息传导机制一旦建立起来,第一任务就是明确信息流向及主导数据。在新型技术转移体系中,高校的科研能力应为企业服务并解决市场需求。在计划体制内的高校和教师,就需要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市场化的指标作为评鉴基础。这种考核体系应是基于企业的实际效益建立的一套规则和制度。

2.4 建立立体化科技评价机制,明确技术转移的分级考核体制

在考核体制中,除对人员的考核外,还需对高校、技术管理部门、科技中介甚至企业和地方政府提出要求并建立考核机制。这是由技术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各参与方决定的。只有在考核体系中建立起一致的、向心性的、基于同一流程或指标的考核制度,才能统合各方资源,真正做到研以致用。

3 措施与方法

在破除四唯现象时,也不能一概而论、矫枉过正,要注意对程度的控制。

3.1 范围限定

高校的理论性和社会研究性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形成实际生产力。这种发现性或理论性研究仍然需要以论文、认证等作为主要的评价形式。只有理工性、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才需要效益评价的加入,不能对所有教师和科研成果一概而论。

3.2 目标明确

破除四唯现象,明确破除的是唯,不是四。论文、职称、学历、奖项4 项评定指标是可以在某些方面反映出个人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的,不应一棒打死,而是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指标设定,尤其在技术应用和市场化竞争方面,要明确我国现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不单单是培养理论或学术人才。

3.3 权重设定

在现今的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中,要降低论文、职称、学历、奖项4 项指标的权重,增加以企业效益为引导的技术应用指标。除对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外,还需对其技术的市场应用进行评价。权重应减小四唯的指标,增大企业的效益指标,而不应仅仅以技术成交价位为指标。这是由于技术成交价只是阶段性指标,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如企业效益这种接受过市场考验的、最终端的指标有说服力和公正性。

4 结 语

以评价指标的变革作为破除四唯现象是可行的。同时,由于评价指标对市场和计划的兼容性,以此为突破口也将会使我国的技术转移各参与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合及发展。这有利于激活高校的科研实力服务社会、市场及企业,实现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的有利机制。以此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论文考核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