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中“含量”与“分子量”的使用

2019-01-20赵冬艳

天津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编校分子量名称

赵冬艳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甘肃兰州730070)

科技期刊的功能是传播科技信息,而科技信息的传播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调整下进行的。因此,信息量的大小、传播效率和适应社会规范的程度,是构成科技期刊质量的三项基本要素[1]。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要想在众多的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至关重要,而编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好坏,是反映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2-7]。科技期刊出版后的审读工作是提升期刊编校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8-12]。科技期刊的用语应力求准确,本文从“含量”和“分子量”这两个经常被不当使用非标准量名称着手,结合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对期刊中出现的例句加以分析,以期引起在编校工作中对量和单位的使用规范的重视。

1 “含量”与“浓度”

GB 3102.1—1993《空间和时间的量和单位》[13]中规定的常见的614 个量名称中没有“含量”这个量名称。笔者根据编校工作经验和对几种期刊的调研发现,有些作者将“含量”这个词作为一种量名称使用,或者将“含量”与“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浓度”等混淆使用,这显然是和标准相悖的,所以笔者从以下方面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1.1 “含量”不能作为标准的量名称使用

“含量”是指一种物质中所包含的某种成分的数量多少,只能用于定性描述,不能以其作为量符号表示具体量的大小,而是仅限于一般性的表意叙述时使用,如“土壤有机质百分含量均值最高的是100~200 cm 土层,其值为2.504%”,句中,“含量”前的“百分”二字是多余的,“含量”后的“均值”二字亦无必要,如此“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100~200 cm 土层”之说就很干净利落。但随后的“其值为2.504%”,在逻辑上又讲不通,可以将此言还原写成“有机质含量为2.504%,这与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4]的规定相悖,故此句的规范写法应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100~120 cm 土层,其中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为2.504%”。同理,“番茄酱渣的粗蛋白含量为 15.9%,葡萄籽粕的含量为12.1%,苹果渣的蛋白含量为5.2%”,应为“番茄酱渣中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为15.9%,葡萄籽粕的质量分数为12.1%,苹果渣中蛋白的质量分数为5.2%”。如“空气中N2的含量约占78%”改为“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约占78%”更为妥当。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含量”只能用于定性描述,不能以其作为量符号表示具体量的大小。如黄河水中泥沙含量高,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低这样定性表述是合理的,至于如何高如何低则是定量的问题,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多种表示方法。

1.2 “浓度”的使用应具体化

“浓度”是指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常加在量的名称上(特别是对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用以表示该量被总体积除所得的商[15]。浓度包括分子浓度、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等多种表示方法,在编校过程中发现,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比较常用。科技期刊中量和单位的使用应做到准确、规范,如“浓度5 mg/L”应改为“质量浓度为5 mg/L”,“以1.5 mg/L 时最为适宜”应改为“以质量浓度为1.5 mg/L 时最为适宜”,“电解0.5 mol/L 的H2SO4溶液”改为“电解物质的量浓度为 0.5 mol/L 的H2SO4溶液”。

1.3 “含量”与“浓度”不能混用

笔者在查阅有些期刊中发现,“含量”与“浓度”在论文中会被混用,如“正常MS 培养基中的铁含量(124 μmol/L)”这句中无论从单位μmol/L 分析,还是铁的含量从量和单位的标准使用上都是说不通的,再结合上下文语义发现,此句应该为“正常MS培养基中的铁的物质的量浓度(124 μmol/L)”。又如“K 含量在40 μmol/L Fe 处理时显著增加10%”这句话从逻辑上是不通的,结合上下文分析,应改为“在Fe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0 μmol/L 时,K 的质量分数显著增加10%”,同理,“P、Ca、Mg 含量均在20 μmol/L Fe处理下达到最高”应改为“Fe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 μmol/L 时,P、Ca、Mg 的含量达到最高”。

2 “分子量”“相对分子量”与“摩尔质量”

在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标准引言中特殊说明:本标准中的相对原子质量Ar 和相对分子质量Mr,以前分别成为原子量和分子量,在使用中,应有计划地逐步采用本标准的名称,不应将他们与摩尔质量混淆[16]。在科技期刊中,有时仍然将几者混淆使用,如“通过凝胶渗透实验对老化前后的橡胶沥青测定试样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如表7 所示。”在句中,如果把“分子量”用“相对分子量”代替后,发现与表格中单位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所以通过对文章的上下语义的理解,这里的“分子量”与下文中出现的“数均分子量”应为同一个量。而在《量和单位国家标准实施指南》[17]中指出,在胶体化学中,所谓的数均分子量不是量纲一的量,它与相对分子量是不同的量,所谓的数均分子量应是数均摩尔质量,SI 单位为kg·mol-1,所以文中的“分子量”应改为“数均摩尔质量”。又如在某学报中也出现了“分子量/(g·mol-1)”,这与GB 3102.8—1993 标准中的规定也是相悖的,“分子量”作为“相对分子量”的废弃名称,它是量纲一的量,而通过单位可以发现,此处应为“摩尔质量/(g·mol-1)”。

3 结 论

编校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编校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积累源于不断对国家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也在于与其他学术期刊的交流和学习。本文结合关于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对例句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含量”和“分子量”的不当使用问题,希望对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提供些许帮助。

猜你喜欢

编校分子量名称
ABSTRACTS
沥青分子量及其分布与短期热老化性能的关联性研究
加入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石墨烯纤维导电性优异
右旋糖酐的分子量检测手段及应用
利用GPC法测定PET的平均分子量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