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条”“根”的认知研究与偏误分析

2019-01-20于亚楠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细长偏误量词

于亚楠

(泰山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语言学流派,又叫认知功能解释语言学,它是“从语言的思维功能角度用人类社会认识感知客观世界的有限能力、方式、经验解释语言结构的语言学”[1]。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条”与“根”两个量词进行语义分析,以找出其与名词的搭配规律。

一、“条”与“根”的认知研究

(一)“条”与“根”的本体描写

1.“条”的本体描写

条,形声字,从木,攸声,《说文》中把它解释为小枝,本义是细长的树枝,引申为条目条款,从这两个意义虚化成量词,形成两个体系,一是由“枝条”引申作计量细长状的实物,从最初的称量木制或与木相关的物体如:“一条棍、一条棒”扩展到长条形的物体,如:

(1)量“街(路、公路、铁路)、河(江、沟、渠、小溪)、桥”等。例如:

过了几个巷口,转了几条街道,约有二里,到了邓宅门首。

(2)量“被子(毯子、床单、被面、被里)、绳子(带子、鞭子、电线)、裤子(裙子)”等。例如:

公捐锦被一条,白金百两。

由“条目”虚化为表示抽象的条目,进而到表示意见、建议、计策等。例如:

一条计策(妙计),一条新闻(消息)

其实,“条”在由本义“枝条”虚化成称量条形实体的量词时,除可表示河流、道路等无生命的事物,也可引申用于动物和人体等有生命的物体。例如:

一条蛇(鱼、狗),一条好汉

由此可见,“条”的本义“树的小枝”引申为“条目”,从这两个意义虚化成量词。开始称量与树木本身有关的枝条,第一次迁移到长条形的具体事物;再迁移到相关的抽象事物:从“条目”迁移到抽象的“条文”,由“条款”再迁移到“计策”。[2]

2.“根”的本体描写

根,形声字,从木艮声,《说文》释之为“根,木株也。”即“根”本义为名词,指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是植物在地下的部位。可引申为物体的根部、基部,如墙根、耳根和事物的本源、根由,如寻根、知根知底。后来发展成量词,用来表示条形物体。“根”作为量词,有以下用法:

(1)与植物有关的细长物体:一根草、两根筷子、三根竹竿。例如:

其田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

(2)柱体:一根香蕉、两根钢管、三根电线杆。例如:

他递给我一根香蕉。

(3)具有适合一定目的的长度、强度或结构的线、纱、带、绳、金属丝或电缆的数目。例如:

这儿连一根带刺的铁丝网也没有。

(4)人体器官:一根头发、几根睫毛。例如:

地上干净得连一根头发都找不到。

(二)“条”与“根”的认知解释

1.“条”的认知分析及其与名词的搭配

在现代汉语中,个体量词“条”的使用频率很高,与名词的搭配能力也非常强。通过“条”的本体描写,我们可以发现量词“条”的搭配,主要有三类:

(1)用于计量细长状的物体。例如:

一条大河、一条街道、一条裤子、一条香烟、一条项链。

(2)用于动物或者人体。例如:

一条狗、一条鱼、一条好汉、一条人命、光棍一条。

(3)用于某些抽象事物。例如:

一条真理、一条法律、一条新闻、一条消息、几条优点。

认知语言学中,把“量词看作是对名词的功能分类”这一观点可以解释正常的量词搭配问题,但仍然无法解决量词搭配中“特殊搭配”的问题。

我们知道,汉语量词的运用体现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分类。粤语中“条”可以和村庄组合,很可能是因为广东的大部分村庄都是依河傍水,形状狭长,因而看上去富有动感,与“条”的认知归属一致的缘故。

邵敬敏先生将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概括为依赖于A和B的邻近性与关联性,把A看作相关的B,通常用局部指称整体。[3]个体量词通过转喻这种指代手段,用事物最显著或者重要的特征来称代整个事物,比如“红旗”最显著的特征是红旗面,于是用描写红旗面的个体量词“面”来指代“红旗”。在邵敬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2007)一书中这样介绍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它揭示了人类认知抽象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利用具体、生动、常用、熟悉的概念来映射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如把行情好的股市叫做‘牛市’,把不景气的股市叫做‘熊市’。”[3]

所以当我们说“一条好汉”“一条人命”或“光棍一条”时,实际上是把“人”这个生命体也看作一个物体,从头到脚来看,人也是一种“长形的事物”,因此可以用“条”指代。

2.“根”的认知分析及其与名词的搭配问题

“根”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量词,是状物性量词的主要代表之一。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量词“根”的搭配,主要有以下三类:

(1)指称细长的与木质相关的事物,如:一根扁担、两根树藤、三根竹签。

(2)表示长条状的与木质无关的物体,如:一根香蕉、两根绳子、三根铁丝。

(3)指与人体器官相关的细长物体,像头发、汗毛、睫毛。例如:

那女人长了一张刀一样的长脸,闭上眼以后,连一根睫毛都不动,我想,这应该可以叫做冷漠了。

在表示细长的物体时,“根”可以儿化,儿化后会带有可爱、细小的感情色彩,口语色彩较浓。

与量词“条”一样,“根”也是从植物生发出来的量词,但是从上段的搭配中可以发现,与量词“条”的引申能力恰好相反,量词“根”的搭配范围非常有限,所搭配的都是可触可感的具体实物。因而量词“根”的语义特征是可以从植物领域引申到非植物领域或动物领域,在搭配上也可以和人体或动物体的毛发相搭配使用。

(三)“条”与“根”的语义辨析

量词“条”和“根”都可计量细长型的物体,是一组近义量词,下面从相似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考察。

1.相似性

“条”与“根”都是从植物生发出来的量词。条,《说文》“条,小枝也”,本义为小树枝。根,《说文》“根,木株也”,本义为树根。“条”与“根”作为量词,都可以指形状细长的事物,比如“树枝、棍子、扁担、铁丝”等。

在与名词“香烟”搭配时,量词“根、条、支”的组合都成立,但是它们表示的语义不太相同。“一根香烟”、“一支香烟”都表示单位个体,但是“根”可以儿化,可以说“你有那么好的烟,也给咱来一根儿”,口语色彩更浓。而“一条香烟”一般是指由十盒香烟组成,形状是长条形的。

2.差异性

一是语义侧重不同。量词“条”可以计量形状细长的物件,如“一条围巾”、“一条绳子”等,这些名词不仅在外形上有呈长条的特征,而且还有柔软、可伸展的特点,量词“条”常与下列名词搭配:“领带、腰带、毛巾、丝带”等。而“根”修饰的名词更为粗和硬,不容易弯曲变形,且材料上多为木制或有金属质感的,量词“根”常与下列名词搭配:“琴弦、钢管、棍棒、冰糕、鱼刺”等。

二是引申能力以及组合能力不同。所谓“引申”,指的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说明的”[4]。郭敏(2006)《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现代汉语形状量词词义考察》一文中指出:“在近义形状量词中,词义引申能力往往不平衡。一个引申能力比较强,从而组合能力也比较强;而另一个引申能力相对较弱,或者根本不可以引申,从而组合能力也相对较弱。”

形状量词“根”与“条”都可以表示细长圆柱状的物体。此外,量词“根”还可计量由本义“树根”引申而来的表示根毛状的植物,如“一根麦穗”;或是动物、人体的毛发;也可用于细带状的东西,如“一根飘带”。而量词“条”除了表示尾巴、眉毛以外,不能用于细小的、根毛状的东西,但在修饰细条状的东西时范围较广,如某些呈带状的河流、山川可以用“条”计量。并且“条”还可以用于形状较长的、软的、会动的事物,如“一条蛇”“一条狗”“一条腿”等。而“根”就没有这个用法,不能说“一根蛇”“一根狗”“一根腿”。此外,“条”还可以用在一些抽象的事物上,如“一条新闻”“一条法律”等。可见,“根”的组合能力相对较弱。

除在语义侧重、引申能力、组合能力等方面,近义量词“根”与“条”有所不同外,“根”儿化时口语色彩比较明显,如“赏根烟圈儿抽”;而“条”与抽象名词搭配时书面语色彩较浓。

二、“条”与“根”的偏误分析

笔者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量词“条”和“根”进行了检索,总结了偏误的类型,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所引用的例句均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采用的也是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标注方法。CC:错词标记,用于标示错误的词和成语;CD:多词标记,用于标示作文中不应有而有的词;CQ:缺词标记,用于标示作文中应有而没有的词;CJ-:句子成分残缺错误标记,用于标示由于成分残缺造成的病句。本文在引用语料时,只保留了与量词“条”与“根”相关的偏误,其他偏误皆忽略。

(一)“条”的偏误

量词“条”的偏误主要为“条”的误用、遗漏和冗余。

1.“条”与“个”的误用

“条”与“个”的误用,主要指两个量词的相互混用。如:

顽皮的猴子看着远远走来个包着尿布、鼻涕直流的小娃子,手里握着个{CC条}香蕉,就飞快地跑来抢。(马来西亚《我的童年》)

2.“条”与“根”的误用。如:

其实,抽烟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的时候尤其烦恼的时候,一根{CC条}烟就好像药品一样,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烦恼。(韩国《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

3.“条”与“种”的误用。

“条”与“种”的误用,主要指两个量词的相互混用。如:

爱好是爱好,可是对非吸烟者来说,烟味是一种{CC条}焦味。(韩国《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

4.“条”与“篇”的误用。

“条”与“篇”的误用,主要指该用量词“篇”的,误用成了量词“条”。如:

这篇{CC条}文章里所提的措施是在公共场所边走边抽烟的人将罚款。(日本《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

5.“条”与“件”的误用。

“条”与“件”的误用,主要指该用量词“条”的,误用成了量词“件”。如:

有一天,我买了一条{CC件}旧裤子。(韩国《如何解决“代沟”问题》)

6.“条”与“封”“列”“只”“首”“片”“部”等量词的误用

“条”与“封”“列”“只”“首”“片”“部”等量词的误用都只出现了 1 例。

7.“条”的遗漏和冗余。如:

突然一{CQ条}以前不存在的{CD一条}河从山上流下来,大家都一看就无比高兴地跳起来。(瑞典《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

此外,在搜集到的偏误语料中,有21例将量词“条”写成了繁体的“條”。

(二)“根”的偏误

量词“根”的偏误主要为“根”的误用和遗漏。

1.“根”误用为“口”。如:

就是这样子,最终令自己碰上了一根{CC口}很大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钉。(英国《如何面对挫折》)

2.“根”误用为“个”。如:

坐在我旁边的先生拿出一根{CC个}烟来抽!(乌克兰《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

3.“根”误用为“条”。如:

“根”误用为“条”的语料共两例,见上文中“条”与“根”的误用。

4.量词“根”的遗漏。如:

我觉得没有人为了一根{CJ-zxy烟}而花钱。(日本《吸烟对个人健康和公众利益的影响》)

此外,还有“根”与“跟”的书写错误以及“根”前面的数词的书写错误。

(三)偏误类型总结

通过对量词“条”与“根”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使用量词“条”与“根”时经常出现的偏误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个”的过度泛化造成的误用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在量词“条”与“根”的偏误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误用。而误用中,量词“个”的过度泛化造成的误用最多,比如“条”与“个”误用的语料有12例,“根”误用为“个”的语料有3例。在汉语学习中,学生首先接触的通常是高频量词“个”,在学了“个”之后误认为所有的名词都可以用“个”指代,因此造成误用。

2.“条”与“根”的误用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条”与“根”是一组近义量词,都可以指形状细长的事物,比如“一条烟”、“一根烟”。两个量词指代的事物或范围相似,就容易造成误用。

3.“条”或“根”与其他量词的误用

在我们列举的偏误中,还出现了许多“条”或“根”与其他量词的误用。比如,“条”与“种”“篇”“件”“封”“列”“只”“首”“片”“部”等量词的误用,“根”与“口”的误用等。语料虽然不多,但是说明学生对量词的概念掌握得不够准确,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出现了误用的情况。

4.“条”与“根”的遗漏与冗余

在所搜集的语料中,有关“条”与“根”遗漏或冗余的用例不多,“条”的遗漏和冗余的用例有2例,“根”的遗漏的语料有2例。这种混乱的使用,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量词“条”的概念,因此出现了乱用。

5.“根”与同音异形词“跟”的误用

在我们检索到的偏误中,出现了1例“根”与同音异形词“跟”的误用。

6.“条”书写成繁体字的偏误

量词“条”书写成繁体字的偏误共21例,占了“条”所有偏误语料的三分之一。出现此类偏误的既有韩国、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学生,也有美国、德国、葡萄牙等欧美国家的学生。从偏误的数量和学生所在国家来看,这类偏误并不是偶然现象。

(四)造成偏误的原因分析

参照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下面结合“条”与“根”这一对近义量词的具体特点,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进行简要分析。

1.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上面提到的量词“个”、“条”、“根”的过度泛化就是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知识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造成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5]

2.母语的负迁移

学习者的许多偏误是由于母语知识的负迁移造成的。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准确、全面地掌握目的语知识的规则,往往会依赖自己的母语知识,有时甚至会把母语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的语,这主要是初级学习者易犯的偏误。比如汉语的量词“条”与名词的搭配能力很强,既可以用于计量细长状的物体,也可以用于动物或人体,还可以用于某些抽象事物。但是,韩语中的量词“条”只用于计量细长状的物体,而没有其他的语义,因此,韩国学生在使用量词“条”时,经常出现误用。在该用“条”的地方,用成了“种”、“件”、“封”、“列”等。

3.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对于“条”和“根”这一对近义量词,外国学习者常常弄错“条”与“根”各自的使用条件,为避免犯错,学习者常常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难学难辨认的部分,能不用量词时就不用;或者回避较难的、易混的量词,而使用自己学过的、比较容易的量词,从而造成了量词的误用或者混用等。

三、“条”与“根”的教学建议

(一)以语言本体为基础,建立学生对量词的正确认知

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简单易懂的例句,来解释量词的最初含义、引申发展过程和它的具体使用范围。将抽象的语义认知与具体的句子相结合,引导学生对量词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量词的用法。

如在对量词“条”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讲解“条”的本义,然后解释由本义引申出的其他含义。讲解完本义及引申过程、引申用法后,学生对“条”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这时给出几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学生在认知基础上结合实例,形成对“条”的感性认识。

在进行量词“根”的教学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步骤,引导学生形成对“根”的感性认识并正确使用。

(二)使用直观展示法,形象地展示易混淆的量词

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量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定义,在实际使用中很难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用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达,如图形法、表格法等。

(三)对比量词“条”与“根”的适用对象,避免误用

通过对偏误语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语境对于量词的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利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必须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因而,对近义量词“条”与“根”的教学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我们已经对量词“条”与“根”的语义侧重、引申能力和组合能力进行了对比,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语境将两个量词的区别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避免学生对这两个量词的误用。

猜你喜欢

细长偏误量词
带扰动块的细长旋成体背部绕流数值模拟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高硬度细长空心双头花键轴的工艺方法研究
十二生肖议量词
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量词大集合
初级对外汉语读写教学过程中偏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