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的泰山
2019-01-20田芬
田 芬
(泰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一、引言
《字林西报》①参见字林西报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D-Fvnm-FHOPj3yRzvmh2K46E9RalFoOdn-R8KZmJTXIXHYs-JF8Y3lg7t6RTf2KRfA_LC9e7i6vI_9JY4TFCZv0wS2SfRml0pYNwOMssJ0ihlFQRJzk7gbbJmW1ojjIw#2.是英文报纸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的汉语名字,由英国人奚安门(Henry Shearman)于1850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被称为中国近代的“泰晤士报”。它的前身是《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后来《字林西报》以日刊形式出版,而《北华捷报》作为周刊继续刊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航船、市场行情、时政新闻,以及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信息。《字林西报》1951年停刊,历时101年。如今,《字林西报》被珍藏在上海图书馆,2013年被纳入《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50~1951)。
《字林西报》涉及“泰山”信息共70余篇,其中10余篇是关于冯玉祥隐居泰山的相关新闻报道,10余篇广告是关于名字叫“泰山”的砖瓦公司、保险公司和轮船的信息,其余50篇是关于泰山的游记、泰山文化的专门探索和相关登山、研讨会等消息;时间跨度从1877年到1947年;文章的内容有关泰山进香、碧霞元君、挑山工(登山轿夫、苦力)、泰山周边的人文社会等各方面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有些内容比较新颖有独到见解经常会“一稿多刊”:在《字林西报》刊出后也会在《北华捷报》的周刊刊出。
经过筛选、梳理、归类(重复刊登的当作一篇文章对待),发现30篇对泰山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和消息,本文拟对这些文章和消息作一分析。
二、文章分布特点
1877-1925年间,文章密集分布,22篇文章均是有关泰山及泰山信仰的,包括专门的研究评论、诗歌、游记和短消息。大多数作者都是慕名而来,他们对泰山信仰怀有浓厚兴趣,在泰山的探索也充满各种趣味。有些慕泰山之名而来但并不明确一些信息,比如1910年12月22日一篇文章提到:开始很多人认为孔子墓是在泰山,后来经证实是在泰山南25英里的曲阜。然而在1914年4月9日的报道还认为孔子墓在泰山:艾思柯夫妇和皮尔斯先生离开上海前往泰安府的圣山泰山去瞻仰孔子墓。还有些文章作者不止一次来过泰山,如1912年11月1日的文章《一次泰山之旅:古老的进香》记录到:作者刚获得重游圣山泰山的机会。
1925年之后的文章明显减少且研究性文章更少,主要以消息、游记为主,文章也分散出现,很多内容穿插当时的时事将泰山联系起来,不再是专门研究泰山。
三、关于泰山的高频词
外国人眼中的泰山信仰与他们固有的信仰会自然地进行比较和延伸。提到泰山,英语高频词自然是“sacred”、“holy”、“pilgrim”、“pilgrimage”、“God”、“Goddess”、“worship”、“Paradise”、“offering”等词语。这些英语词语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在词源上总是和宗教信仰相关。因此神圣的泰山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总能联系起来,这一现象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西方人会慕名而来登山。“香客”无论是祈求、请愿还是还愿在他们眼中都是朝圣者,而登山的历程都充满神圣的朝圣之旅,所以任何出现不和谐的节拍都会被斥责。如1933年12月10日的一篇文章《传教士张贴画》(Missionary posters)一节中,作者厌恶西方传教士将这些典型西方宗教色彩的宣传画册贴在寺庙、建筑物和石刻等朝圣之路上面,并且指出“不禁让人想象如果在肯特伯雷教堂的墙壁上张贴佛教的宣传册,英国人会作何感想?”通过如此类比,作者提出“这很难想象到底是传教士的魄力还是中国人的宽容更值得称颂?”
像“coolie”、“sedan chairs”、“chair bearer”、“bound feet”的高频词的出现则带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泰山有近七千级台阶,普通人尤其是第一次来登山的需要花5个多小时登山和2个多小时下山,所以为了节省登山者体力和时间,登山轿子便非常盛行,而且非常安稳,这就是苦力、挑夫等词高频出现的原因。很多文章专门有章节描写苦力,如1912年1月1日的《轿夫》(The Bearers)和1936年7月17日的《苦力的哲学》(Chair Coolies's Philosophy)。然而登山轿子和苦力服务的对象都是有钱人或者外国人,大部分老百姓包括裹脚的上了年纪的妇人都是徒步上山的。进香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妇女,她们裹着小脚徒步登山,难度可想而知。如1912年11月1日一篇文章提到:成群的老妇人忍受着常年裹脚的痛苦一步一步坐着挪动脚步下山来。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她们进香的决心,更何况当时西方宗教在泰安地区盛行,但这也没有影响到妇女们上山进香。
四、泰山文化的专门研究
对泰山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作者会把泰山文化当做专题进行研讨,如同时发表在1891年3月12日和13日的《泰山神话》(The TAISHAN MYTH),论述了东岳大帝掌管人的生死大权,东岳庙的构造是三十六殿或七十二殿,是惩恶扬善的地方,各种动物的标识告诫人们生前的善恶死后都会有所报应,所以香客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泰山神的威严。灶神管控着家庭,禄神管控着商店,而文昌星君则关注着人们在学业上的成败以致决定人命运的升迁。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东岳庙的供奉,而这一信仰的渊源又是新旧思想、本土和外来思想的融合。公元66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并且带来阎罗(Yama)掌管着人死后的奖惩的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当时的道教,后来儒家思想也接受了这一看法。因为他们都崇尚超自然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他们崇尚敬畏日月星辰、山河湖海,当秦、汉、后汉的皇帝都登临泰山祭祀封禅的时候,泰山便被赋予了掌管人死后的灵魂的作用。因此,人在去世后魂归泰山也便无可厚非了。这些论述有理有据,可谓是对泰山信仰、泰山神话的一个深刻历史考证。
《字林西报》三次①分别是:1922年3月15日;1924年2月26日;1924年2月27日。提及英国公会(B.W.A.②British Women's Association英国妇女公会是在上海的一个高端妇女组织,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她们对泰山文化极为热衷,分别有诗歌、游记和专门的研究作品。)召开关于泰山研讨会和专门研究泰山的版面。其中1922年艾思柯夫人(Mrs.Ayscough③Florence Wheelock Ayscough(1878—1942),出生在上海的美国诗人、翻译家,曾任皇家亚洲协会(Royal Asiatic Society)荣誉图书馆管理员。她对中国文化了解甚深,一生致力于翻译中国诗歌、文化。上学期间和意象派女领袖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成为一生挚友,一起合作代表作《松花笺》。)的讲座《东岳泰山》(Tai Shan,the Peak of the East)对泰山地位的形成从上古到明朝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并且提到泰山神的地位是一步步从历史的发展中奠定的。讲座引用了歌颂泰山的诗歌和法国学者沙畹对泰山的评价。讲座中提到:泰山本身就有独特的地方,广袤巨大的山体足以挡住地震和洪水;泰山属“阳”,具有春天、太阳、光、热等生命的特质。另外,艾思柯还赞美了泰山美丽的景色和经久不绝的历史。1924年恩德斯夫人(Mrs.Elizabeth Crump Enders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来到北京学习汉语,与德龄公主是至交好友,后来转至上海接任艾思柯夫人成为皇家亚洲协会荣誉图书管理员。对中国文化极其热衷,踏遍中国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妇女状况,著有两本书:Swinging Lanterns和Temple Bells and Silver Sails(D.Appleton-Century Co.)。)作了《泰山和玉女》(Taishan and the Jade Lady)的讲座。文章讲述了从宋真宗发现玉女神像到泰山变成最神圣山的过程。山村、寺庙、神龛、蜂拥的乞丐、陡峭的石阶、艰难前行的香客、南天门、舍身崖等等这些都使泰山成为最神圣、最神秘、最令人敬畏的中国圣山。英国妇女公会成员的成果丰厚,其中艾思柯夫人发表了《历史的圣地——东岳泰山》,而恩德斯夫人也有关于泰山的书籍《庙铃与银帆》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妇女公会在当时驻华外国人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借助《字林西报》这一影响力广泛的报纸,泰山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
五、泰山周围社会状态
《字林西报》对当时的社会状态也有所折射反映。其中有一篇隋斐士⑤J.F.Crossette美国长老会在华传教士,1874年到达济南传教。(1877年11月10日)游历泰山周边的文章《中国最著名的圣山泰山周边旅行记》讲述了当时的饥荒现象和有村民因为谷物被偷甚至大打出手出了人命的故事。1903年8月11日一篇文章描述的是泰山周围遭受干旱和贫瘠的状况。许多文章关注当时数量众多、虔诚的香客们和裹着小脚的老年妇女来泰山进香的现象,描绘出人们对泰山信仰的虔诚和笃信。1919年3月1日的文章写到了津浦铁路可便捷地把各地香客带到圣山泰山脚下。有的文章也描述泰山乞丐,并可怜同情这些众多的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人群。
不过,有些作者对泰山文化并不甚了解,所以只描述或记录一些现象,且不解其中缘由。如1889年6月和1890年8月、1891年5月分别写到阴历4月18日官方都会派出山东巡抚或相应高级官员焚香祭祀泰山,时间恰恰是官方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日子(民间祭祀在阴历3月15日)。只作简单介绍,并未有深入分析其中情由。
有的作品还能折射出其他地方的信息。如1918年9月14日的文章《泰山亟待发展的旅游胜地》提到山上15个农舍都住满了度假的传教士,因私自建房破坏环境,当地官员甚至提出了建房者将被驱逐出中国。
六、余论
(一)泰山内在独特魅力影响深远。泰山神的地位演变、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信仰、普通百姓的执着和虔诚、古代帝王的封禅、儒释道教思想的并存使得历史、神话和文化交错存在,将泰山变成一座神秘、神圣和独一无二的圣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二)西方信仰和泰山信仰的差异共存。西方人信仰耶稣上帝,而泰山神被称为东岳大帝,香客进香朝圣的对象一般都是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中西比较总会让一方感觉另一方的神秘吸引力。因此,泰山在《字林西报》的表述中是神圣的、有深度的、有内涵的。泰山是外国人比较崇尚且津津乐道的,他们对泰山的了解和学习是不间断的。仔细研究报纸上泰山名字的公司、轮船也能看出泰山信仰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国泰民安、五岳独尊、泰山北斗、不辞土壤等美好的寓意的词语总能和泰山联系起来。
(三)泰山自古兼容并蓄。泰山融合了国内各个阶层:帝王、百姓和乞丐;男人、女人和老人;富人和穷人。泰山还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此外,有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传教士、旅行者(海司)、地质学家(李希霍芬)、银行家(肯恩)、植物学家(梅耶)等在泰山居住、生活、传教布道、救死扶伤、开展文化教育等活动。泰山兼容并蓄,能把传统和现代、国内和国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和谐地统一起来,“泰山不拒微尘故能成其大”。在泰山,人和自然是和谐一致的。
(四)《字林西报》上的泰山文献是外文泰山文化研究集中展现的平台。根据最近搜集整理的外文泰山文献来看,从1665年荷兰使者约翰·纽霍夫①约翰·纽霍夫(Joan Nieuhof)荷兰旅行家,最著名的旅行是他在1655-1657年间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臣从广州到北京长达2400公里的旅行,这次旅行以《荷使初访中国记》(1665)为名,以荷兰语出版发行,后来又有法语和英语版本。这本书使他成为当时在西方有关中国主题的权威作家。所著《荷使初访中国记》起,17、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之前的外文文献较少,共检索到三部著作,涉及泰山文献较少,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外文研究泰山文化的萌芽阶段。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是泰山文献密集出现的阶段,也是外文泰山文化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共检索到文章177篇,专著4部。较之萌芽阶段,本阶段的泰山研究数量增多,研究更加深刻,以泰山为主题的四部专著均产生于20世纪早、中期。20世纪中期至今,开始集中到更加具体话题,研究成果也更加深刻、细致,如杜德桥②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2017)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研究中国传统叙述、古典小说、通俗文学、史学与历史文献。的《十七世纪小说中的妇女泰山香客》以17世纪小说为研究蓝本,以泰山香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香客进香的多重诉求。
总之,《字林西报》上的有关泰山的文章是外文泰山文化全面发展时期的一个缩影,既有种类多样的研究形式,又有追本溯源的专门研究,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