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现状
2019-01-20赵宇
赵 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文物与博物馆学在高校中隶属于历史学科门类,原称为“博物馆学”,后将文物学纳入,使该学科成为了培养同时具备文物与博物馆知识素养的学生。但因该专业需要学生在拥有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因此文博专业的教学实践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阶段。
一、现阶段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在现阶段,文物与博物馆学(以下简称文博)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依靠与相关文博单位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师生为主体的模式
在这一培养模式中,主体为相关专业的老师与学生。他们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主动与当地文博部门进行沟通,寻找相关的实践岗位,以期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这一模式从整体上看,大部分的学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也为高校文博专业与地方文博部门在学生后续培养过程中增进联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这一模式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过高,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安全性是文博实践专业实践教育的一大问题,包括学生老师在内的人身、财产的安全,以及出现因学生或老师操作导致文物损坏的安全事故。同时,受国家政策原因,一些实践基地每年开设项目有限,因此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二)固定的室内实践、实操场所
这种实践模式往往对高校的资金、技术、场地等方面的支持程度要求较高,但目前已有国内重点高校开展了室内实践模式。例如,2019年1月,西北大学在唐仲英基金会的支持下创立国内首个全息数字化虚拟考古实验室,学生可在室内利用VR设备走入考古工地,无需走出校门即可体会置身于遗址、古城、墓葬等考古现场。
这种模式弥补了学生参与实践机会较少的不足。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通过虚拟空间技术向学生传授文博及考古知识,能演示操作野外考古发掘现场实际情况,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坐在教室内就能对考古现场有真实的体验。该系统中还包括丰富的真实考古案例供学生实践操作学习。从根本上来讲,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考古教学方式、理念方面的巨大创新,这种技术非常安全,因为是对考古现场的虚拟再现,所以即使出现失误,也不会损害任何的文物,对研究人员更是没有半点危险。
二、高校文博专业实践教学相关问题探究
当前高校文博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专业的文博单位进行实践,需要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知识准备,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学制、主干课程、基础课程、选修课程、通识课程等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以及科研能力。
(一)明确学科定位
学科和专业的定位在当前“双一流”的背景下,成为了各大高校首先考虑的问题。那么,文博专业的定位显然是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侧重点又与历史学不同,文博专业更加注重对比研究与博物馆学的研究,并在设计教学课程时,与博物馆建立密切联系,实现深度合作。将自身定位为文物鉴定及收藏为特色,其所在高校的其他相关专业的综合实力及排名,对其有重要影响。在各地方性高校中,设置文博专业,这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地方性高校在开设文博专业时,其与相关行业的关系,则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并与博物馆及古玩城等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在做好招生工作的同时,充分重视该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
(二)加强学生文博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科研能力
首先,强调文博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史料、档案、方志等历史文献的研究,充分对出土的石器、骨器、铜器、玉器、瓷器等种类的文物深刻地进行理解,同时学习文物的修复与保护,以期使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其次,当前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相结合,由此背景出发,对于文博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应增加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与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等其他社科类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最后,鉴于文博专业有着知识涵盖面广、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学生应该系统掌握历史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科技考古、文物学、博物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具备文物标本收集、整理、保管、科学保护、陈列布展、研究、教育等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文”与“博”相统一,增加科研能力的目的。
(三)当前我国高校的文博专业教师数量缺少。第一,缺少理论型教师,导致高效不具备培养高素质文博专业人才的能力;第二,高校专业人才引进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进入高校授课的文博专业人员数量不多。
综上所述,各大高校应推进人才引入战略刻不容缓,可以聘任文博行业专业人士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定期到学校举行专业知识讲座,或者是授课,由此能不断丰富学校的专业课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三、国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发展概况
在此笔者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的文博专业教育包含综合类、分支学科类及跨学科类。综合类教育方式包含各个学科的知识,例如文物管理、博物馆原理、行政管理等;分支学科类是指针对文博专业的某分支学科设置专门的项目,该教学项目的重点是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跨学科类就是教授本专业课程,还会教授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其目的是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业性人才,能从事博物馆藏品研究工作。
美国的高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独特的个性特点,因而大力提倡校外的实践。高校往往与文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除此之外,部分文博单位的“外拓项目”或者“实训项目”,作为文博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能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获得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赋予各家文博单位教育功能,对文博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二)国外高校文博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美国的文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呈现出灵活性的特点。尽管我国的教育模式与美国有明显区别,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还是能从美国学习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1.积极整合资源,推进跨学科建设
我国高校的文博专业设置,还处在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的现状。面对着当前文博行业逐渐由以“物”为主体,转向以“人”“物”结合为主体的具体情况,文博专业学科的发展也不能墨守成规,应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同时认识到文博专业跨学科的性质,积极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计划。
在文博专业的课程设计上,要彻底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不再以传统历史知识为重点,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学好本学科的前提下,多接触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与文博专业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能从自身研究兴趣出发,来设计课程学习计划,走综合性研究道路。此外,学校要对所掌握的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组织各个院系进行交流合作,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实现贡献,鼓励各专业学生能相互交流,从而赋予文博专业教育更大的灵活性。
2.提升课程质量,合理规划课程标准
由于我国现阶段各高校发展水平的不统一,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敷衍的现象。这种现象势必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水平较差。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专业课程设置较规范,其灵活性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程的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我国在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后,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提高。这就使得我们的高校需要提升培养课程的质量,规划出合理的课程标准,开辟更多培养路径。
3.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相结合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硕士培养点,以期培养更多的实践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目前,我国有28家大学得到授权,开设文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满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刚创建学位及研究生教育制度时,此模式意义重大。但人才的需求与流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慢慢开始显现。学术型硕士主要是学习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在这方面掌握得比较好,但是没有足够的职业及实践能力训练,动手能力较弱,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能力解决。这两类培养模式的基础一致,但是具体培养方式及目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专业型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实际应用型人才。
学术型教育模式注重理论学习,强调“是什么”,以“问题”概念出发,为研究的导向。专业型教育模式对实践更加注重,强调“怎么做”的问题。
通过分析两种模式在培养方式上的差异可知,学术型教育模式中,课程体系的构件是立足于学科知识,侧重于探索新知识,增强研究水平;而专业型教育模式在构架课程体系时,是以相应知识体系为重心,开展教学活动,主要采用实践模式,是基于职业实践开展教育活动。专业学位教育有其自身特点,这就决定了要将学术型转变为应用型,这对教育活动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国内文物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在开设文博专业硕士教育时,要实现高度互动,全面提升教育的实践性。同时,探索性地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能力证书的相结合,从而加速文物与博物馆实际工作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教育的整合,促进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