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9-01-20黄炜
黄炜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陇药产业发展历程
甘肃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唐朝时期,国内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本草》中明确记载了“陇西”“宕州”“凉州”等地是优质中药材的产地。在早期陇药中著名的“五大宗,独一红”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在全国具有垄断生产特点的十大陇药。目前,有13个中药材品种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十二五”末,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88万亩,产量已达99.37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6.4%、88.7%,人工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
二、陇药产业发展现状
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甘肃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被人们称为“千年药乡”“天然药库”。
(一)药材产区集中,区域优势明显
甘肃位于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区域交汇处,境内地形错综分布,地质地貌复杂;从北到南分别位于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多样;省内河流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流域,水文特色明显。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全省有70个县种植生产陇药,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二)陇药加工体系初步建立
甘肃省中药材加工业通过“十二五”期间的较快发展,已初步建立了加工体系。截至2017年,全省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共计314家、甘肃省中成药企业共计49家,其中的龙头企业,其奇正藏药、兰州佛慈、独一味、陇神戎发等先后上市,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初步建立物流体系,形成南药北储格局
甘肃省内目前建立了6家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其中,陇西气候干燥凉爽,基础设施较好,具有较好的天然药材存储条件。陇西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在陇西入驻或新建立仓储中转基地,成为了我国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天然仓库。
(四)科研体系初步建立
甘肃省初步建成以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科研体系。通过建立科研体系的努力,全省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和相应的仪器设备可以开展陇药育种、种植、加工、新药研发等工作。
三、陇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陇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给当地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是也暴露出来不少问题。
(一)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缓慢
传统陇药市场中,以野生药材的采挖为主,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开始摸索人工种植,在这个过程中科研单位参与较少。
与农作物相比,药材常见多年生植物,研究期限长、研究难度大,很难快速取得研究成果。而陇药成药和制剂的研发工作,由于工作量大,实验环节多,新产品的研发较为困难。这就导致与从事农作物研究的人员相比,陇药的研究人员数量较少。
(二)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
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分布的地质地貌、独具特色的水文条件和多样性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药材资源。但是,随着近年来陇药需求的增加和无序采挖情况的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出现了整体恶化的情况。
1.天然陇药资源短缺严重
近几年,陇药自然资源短缺现象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滥砍乱挖许多天然的药用植物在野外已很难发现。加上对天然药材采捕过度,分布范围日益缩小,药材良种正逐渐消失和解体,陇药的天然资源危机严重存在。
2.陇药自然保护区建设相对滞后
解决陇药天然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是建立陇药资源自然保护区。全国范围内已经相继建立了一些药用生物保护区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省在专门的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面仍然相对滞后。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
陇药产业链以育种为前期准备环节,栽培种植作为第一链节点,通过加工等第二链节点的协调运作,再经过流通领域进行,最后进入最终的消费节点,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价值,形成一条由多个部门参加的产业链条。但是,陇药产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的情况。
1.良种培育和现代化种植基地欠缺
由于天然药材的无序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陇药的天然良种资源遭到了破坏。而甘肃省陇药种子种苗集中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相对滞后,良种培育和现代化种植基地欠缺。
2.物流网络建设水平低
目前在陇药的仓储运输环节中,本地药商多从事各级收购活动,药材外运销售主要依靠外省药商,因而造成了信息渠道不通畅的困境。虽然甘肃省也建成了一批中药材相关网站,但因相关数据统计困难、信息反馈滞后,又对陇药整体规划和基地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陇药生产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
陇药标准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的质量标准仅针对部分指标,在炮制功能与主治、用法上做了规定。但中药材生产要经过多个环节,要保证中药材质量,就要完善从育种、种植、环境、仓储、加工到产品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以保证中药材质量,提高中药材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甘肃省已经形成十大陇药品牌,一些企业也研发出了一些好的产品,但大型企业不多,上市公司只有4家,而大部分企业以初加工为主。缺乏具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出现了药材大省、产业小省的情况。
4.陇药加工水平低
目前甘肃省对陇药的加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最常见的加工,只是对药材的简单炮制、切片。对药材的深加工能力有所欠缺,特别是针对美容、保健、食疗等附加值较高的加工领域。
四、陇药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加大科研投入支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系
在陇药产业化发展中,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系构建,科研优先,建立和完善陇药的产学研激励机制,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发展成果。政府应该牵头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系,完善陇药产业化研发,加强对重大科研课题的联合攻关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科研与生产对接。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政府管理部门应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陇药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二)推进陇药绿色生态化发展
陇药绿色生态化发展是在一个具有针对性、多方协调性、动态保护性的基本特征上建立的。绿色生态化发展是以不断提高陇药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多样性为任务,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福利效益的统一。在进行陇药绿色生态化发展的过程中,最少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保证能够持续供应品质优良的陇药,平衡供求;另一方面要在保证陇药供应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多样性。甘肃省应从实际出发,通过陇药绿色生态化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陇药产业的发展后劲。
甘肃省中药资源蕴藏量丰富,但每个品种药材产区集中,一旦出现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修复能力较差,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式较为严峻。陇药资源要想做到绿色生态化发展,只有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机制,才能真正得以发展。
1.制定法律法规,积极保护陇药资源
面对近几年陇药自然资源短缺现象呈不断上升趋势的现实,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对天然的药用植物进行科学保护,有序开发。严禁对濒危类陇药资源的滥采乱挖,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掠夺式采挖行为对陇药产业生态化发展带来的严重恶果,还要不断进行陇药良种种植的引导,以种植生产取代对天然药材的采挖。
2.建立陇药自然保护区
根据陇药自然资源的自身特点和我省陇药资源的自然分布情况,针对近年来快速短缺的陇药自然资源和甘肃省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在特色陇药品种的生长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制定陇药资源保护政策,对自然陇药资源进行监控和预警,完善自然陇药资源的监控和预警体系。
3.进行科学的种植规划
在甘肃省地理、气候环境下,很多陇药药材可以作为园艺美化植物和食药同源药材。陇药的种植不仅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在保护环境、涵养水土方面做出贡献。陇药产业可以借鉴农业旅游项目,发展中药材种植园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主题种植园、保健旅游等旅游题材,拓展陇药旅游产业。
(三)调整产业结构,拓宽产业链
1.完善良种培育,推进陇药标准化生产
在完善陇药良种培育,推进陇药规范化生产的过程中,应加快建设繁育基地和种植基地,健全陇药种植环境评价监测,完善陇药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同时,积极推进陇药的标准化生产,加强陇药的种子种苗质量检验、产地的动态环境评价、陇药成熟体的有效成分分析,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从源头入手,确保陇药的全程质量安全。
2.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体系包括了现代化的陇药网络销售平台和陇药配送中心。借助“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联合国内成熟的网络销售平台,完善现代化的陇药网络销售平台,开拓陇药的销售市场。同时,在药材主产区建立以生产、仓储、加工、流通为一体的陇药配送中心。
3.完善陇药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建立从育种到产品的陇药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完善陇药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实现陇药从种植到加工生产的全程监督管理,保证成品的质量和全程质量安全,推进陇药产业化发展。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扶持,鼓励发展为龙头企业,打造品牌知名度。
4.不断拓展产业链
鼓励陇药生产加工企业提升加工水平,加强传统陇药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升陇药的加工层次。不断深化加工,发挥陇药的保健作用,鼓励中药养生保健产品的开发,鼓励对具有美容效果的药材进行药妆的开发,鼓励对食药同源的陇药进行药膳半成品的开发,推进陇药不断地拓展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