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探讨
2019-01-20谢练高曾学龙
谢练高,曾学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50)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促进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校承担了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外合作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分东南西北中五个大区分类型,调查了全国73所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并对上述类型50所高校的7200名学生以及73所高校的思政课负责人分别进行了思政课教学的问卷调查。其中,学生问卷共发出7200份,收回有效问卷7011份,有效率达到97.4%。调查数据显示,92%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重视思政课建设,82.5%的学生认可思政课的作用,认为思政课建设的成效开始显现。但由于各种原因,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依然面临许多问题。调查数据也显示,41.1%的思政部负责人认为师资队伍薄弱是制约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建设的首要问题,认为师资水平提升难和青年人才留不住是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建设最主要的困难,分别占27.4%和25%,是各选项中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因此,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一、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状况与特点
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状况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其中,独立学院最好,民办本科高校次之,民办高职院校相对较弱。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师德状况总体较好,身份认同困惑普遍
与公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相比,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差。调查数据也显示,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师德的满意度达到了88.16%。其中,非常满意的占47.3%,比较满意的占40.9%。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不愧是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引路人。进一步分析也发现,三个层次的高校差异不大,独立学院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满意度为88.0%,民办本科为88.4%,民办高职为88.1%。当然也要看到,由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收入待遇与公办高校有明显差异,导致这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职业成就感、自豪感不强,普遍存在“打工仔”心理与身份认同困惑,缺乏归属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自卑情绪。
(二)教学效果中等偏上,学术水平差距较大
调查发现,学生对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度为78.3%,其中非常满意的占35.9%,比较满意的占42.3%,认为一般的占20.5%。这个数据比教育部2018年对全国高校学生调查的数据偏低,说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水平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根据我们对60所高校现场听课的效果看,大多数教师的讲课居于良好状态,讲课特别优秀的不多,效果差的也很少。综合问卷与听课的评价,总体呈良好状态。但在学术水平方面,与同类型的公办高校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是省部级课题少,质量高的论文少。比如,在调查的73所高校中,近五年内拿到教育部课题的只有4所高校,获得15个以上省厅级课题的也只有4所高校,占5.5%;获得10-14个以上省厅级课题的有6所高校,占8.2%;获得5-9个以上省厅级课题的有17所高校,占23.3%;获得1-3个以上省厅级课题的有36所高校,占49.3%;还有10个高校从没获得过省厅级课题,占13.7%。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的几乎没有,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的也不是很多。调查结果也显示,73所被调查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五年内发表了10篇以上核心论文的有54所,占74%;没发表一篇的有19所,占26%。有46所高校思政部或马院出版了教材著作,占73%;还有27所高校的思政部从没出版过教材或著作,占27%。
(三)教师队伍两头大,结构比例不均衡
从数量看,除极少数条件较好的独立学院或民办本科外,多数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都存在人员流动相对频繁的问题,教师总量基本上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按1∶350配备专任教师的要求。
从年龄结构看,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来自两类,一类是退休教师,另一类是70后或80后为主的青年教师。有的民办高校的80后教师占了一半以上。除了年龄结构特殊外,性别结构上也是女教师多,如有的民办高职院校的女教师占到了70%以上。
学历结构上,独立学院和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有少量的博士毕业生,民办高职院校则只有个别学校才有。专业与学历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少部分地理位置偏僻的民办高职院校因学校工资低招不到硕士只好招本科毕业生。
从职称结构看,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较少,而且主要是退休教师,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还是中级职称,副教授特别少。能力结构上,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普遍缺乏整合社会上的德育资源的能力,缺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一般都具备,但稍微复杂一点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则普遍缺乏。
(四)拔尖成果不多,优秀人才难以留住
相对于同类型的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中的拔尖成果确实不多,这一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复印资料引用的论文中就可看出。如2017年“人大复印”资料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转载的500多位作者名录中,来自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几乎为零。由于拔尖成果不多,自然顶尖优秀人才也就很少,尤其是优秀青年人才更少。主要是人员流动相对频繁,优秀才俊流失严重,只要条件好一点,就被公办高校或其他部门挖走。因此,除了少数独立学院或民办本科院校通过招聘或依托母体学校引进为数不多的具有博导资格的老专家外,多数学校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省级以上的教学名师为数极少。调查也发现,除少部分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是60后、70后在学术上领军外,大部分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还是靠50后退休教师领军。
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困境
(一)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师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1.学术平台小。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基本上是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属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的“二本”高校或高职院校。与同类型的公办高校比,学术上相对处于较低层次。原因是这类高校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后起步的,办学时间较短,人才储备不足,在教学科研实力上很难与公办高校相比,这就导致这类高校的学术平台太小,影响力太弱,自然会影响到学校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影响到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
2.学术投入少。从实地调查与走访看,大部分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校园环境都很漂亮,校园建筑很有气派,这在广东更为明显,说明办学者在硬件上的投入并不少。但由于这类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个别学校是靠企业投入外,绝大多数都是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或借助银行借贷来运转。由于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因而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投入主要是在硬件上,由此导致教学科研的投入明显不足,不得不停留在维持教学的正常运转上。这种状况至少要在硬件建设完成后才会把投入转到教学科研上来。因此,目前除了少数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为提升学校的办学档次会自觉地加大学术投入外,多数民办高校在学术上的投入确实不多,根本无法与同类型的公办高校相比。比如,做得比较好的民办高校出于发展的需要,每年会有400万至500万的投入用于科研配套或校内课题或科研奖励,但其他民办高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则很少有这样的投入。由于整个学校的学术投入少,能落实到思政课教学方面的学术投入就更少。
3.学术研究难。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思政课青年教师大都很用功,上进心也很强,迫切希望得到再进修、再提高的机会。但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师的主要精力都忙于上课。除个别学校外,多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周课时至少14节,最多的一周有24-28节课,这么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们根本没时间去搞研究、写论文。加上学校的学术投入太少,缺乏学术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深造提高的机会不多,使老师们缺乏做学问的积极性。只要涉及到用钱的事,除非是政府部门下文通知参会,多数学校一般不鼓励也不让教师出去参加学术交流,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则更少。比如,73所被调查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只有32所高校派出过个别思政课教师做访问学者,其余41所高校从未派出过。大多数青年教师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学习和摸索求发展,导致课题难拿,论文难发。
4.学术资源弱。除少数办学较早有一定知名度的民办高校外,大多数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短,导致自身的学术资源积累少,社会影响力也就小。这客观上给外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类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低。因此,政府科研管理部门不愿将科研项目给这类学校,企业也更多地找公办名校合作,不愿意与民办高校开展学术合作,加上大部分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与社会和企业的交往和合作太少,这就使得这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能够掌握的学术资源太少。比如,有些核心刊物从保证论文质量的角度出发,明确表示不发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的论文,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学术歧视。所以,这类高校的青年教师为申报职称,不得不花高价去支付论文版面费。调查还发现,73所高校中除了黄河科技学院和西安翻译学院办学早有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报外,后来办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政府主管部门都不让批准办公开出版的学报,只能办评职称不承认的学校内部刊物,
总之,层次低、平台小、投入少以及资源弱的现状,是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教师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1.重视程度不一样。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建设的力度取决于学校决策层的重视程度,而这又与领导机制和领导个人的素养以及学校政治生态环境有关。与公办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基本上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果决策层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就容易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就难以摆上重要位置。调查数据也显示:认为非常重视的民办高校有17所,占23.3%;认为比较重视的有50所,占68.5%;认为不太重视的有5所,占6.8%;认为不重视的有1所,占1.4%。从这些数据看,92%的民办高校比较重视思政课建设,但这个“比较重视”的选择也反映出一些无奈,说明操作起来还是有难度。
2.教师待遇不平衡。调查发现,在教师待遇上,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不存在给思政课教师的课酬打折扣的现象,这一点应当充分肯定。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校,收入待遇也有明显差异。与公办高校相比,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与同类型的公办高校或母体学校相比,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实际收入普遍偏低,除了比财政支付的工资更低外,其他待遇包括社保也更低;二是独立学院、民办本科与民办高职三类院校的收入呈现出三个层次,除个别民办高职之外,一般是独立学院最高,民办本科次之,民办高职院校最低。因此,这三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流出方向除了往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流动外,刚好是民办高职走民办本科,民办本科走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走更好的地方。在他们看来,能调入政府部门或公办高校,好比“糠箩”掉进“米箩”,幸福感大大提升。
3.优秀人才难引进。由于每个人的素质与机会不同,导致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就业时选择的学校类型也有差异。独立学院条件最好,一般都要“985”高校或“211”高校的毕业生。民办本科院校次之,也能招到一些素质不错的老师,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平台更小、收入最低,招聘来的教师则相对要弱一些,有的还不得不屈就招聘本科生当老师。事实上,青年教师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生存,收入待遇低,学校就难以吸引到优秀的毕业生。因为各个学校之间老师的信息是互通的,相互都在观察、比较。哪个学校更舍得花钱,更重视教师的发展,人才就可能往哪里跑。以广东某独立学院为例,该校的母体是“985”高校,办学实力雄厚又地处沿海发达地区,教师的收入也较高,因而思政课教师进入的门槛也定得高,非“985”博士不进,但连续多年都很难引进“985”高校的博士。原因还是待遇竞争不过公办高校,一些青年博士往往把独立学院作为“备胎”,只要有条件好一点的公办高校或企业,就不会考虑之。至多也就是来学校看看,溜一圈就走了。像这样条件好的独立学院都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就不用说民办高职院校了。当然,相对于内地而言,地处发达地区的民办高校稍微要好一些,多少能吸引到一些人才。比如,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可以凭借高薪吸引到一些公办高校退休的优秀老专家,但青年高端人才还是很难引进,而退休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多数人难以持久地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冲杀。因此,后劲不足、后继乏人是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4.资金使用受限制。由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学科研的投入受到办学方的财力限制,加上学校决策层的重视程度有差异,使得思政课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有明显差异。突出体现在按生均15元到20元的要求设立思政课建设的专项经费上。真正重视的高校,不仅自觉设立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而且在师资培训、学术研讨、实践考察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但也有不少民办高校账面上虽然也有专项经费,实际使用上却受到很多限制,操作起来很不容易。调查也显示,设立了专项经费且完全能使用的高校有29所,占40.3%;设立了但很难使用的有27所,占37.5%;没设立的有16所,占22.2%。总体看,占59.7%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专项经费的设立与使用上不是令人满意。
5.发展动力显不足。由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师的收入待遇不均衡,导致很多青年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三种心态:一是不平衡心理。主要是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不平衡,觉得同样是宣传思想战线的战士,做的是同样的事,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待遇相差甚远。当然,收入高、待遇好一些的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院校要好一些,幸福感更强,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则更严重。二是存在“过渡”心理,条件好、年纪轻的老师一般都是把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当跳板,有机会就往外跳,哪里待遇高就往哪里跑,尤其是评上副高或考上博士几乎成为他们“跳槽”的最好机会。三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年纪的增大,自感水平不够,精力不足,发展无希望。既然拿不到课题,评不上职称,只好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上。由于发展动力不足,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包括其他专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临时打工”心理,缺乏公办高校教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流动也就相对更频繁。
(三)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压力
在困境中生存,在艰难中发展,是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共同的特点。换言之,尽管这些年党中央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政策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但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不一样,对立德树人的看法不一致,导致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政治生态环境并不是个个都很好,这就对上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压力。
首先,社会负面思潮的干扰不可小视。比如,前些年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社会上一度出现攻击党和社会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因而总有一些人对思政课教学提出质疑,思政课教师也因教学效果问题常常处于被嘲笑的处境。十八大以来,我党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看法,因而对思政课的偏见依然存在。主要是认为思政课“无用”“浪费学生的时间”,甚至认为思政课教学“不利于创新”,这些偏见不端正,一旦政治气候发生变化,就可能出现回潮现象,出现教学上随意砍课时、进人上卡指标、经费使用上受限制的问题。这种情况虽然公办高校也存在,但民办高校因为机制独特显得更突出。当然,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教学确实需要改进与提高,但不能把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等问题都归结为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想当然地认为是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好造成的。其实在新媒体环境下,所有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教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以这个为借口来抹煞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次,民营企业运作机制的影响客观存在。作为民营企业家投资的民办高校,在性质上实际就是民营企业。由于其办学投入完全靠自筹,而其经费又主要来自于学校招生的市场运作。即使不考虑盈利,完全造福师生,也要考虑学校运作的成本与效益,这一点是与公办高校完全不同的。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在财务管理上基本上是采取企业管理的运作办法,紧缩财政,实行成本控制,按项目安排支出费用,尽可能节省每一个“铜板”,能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就行。因此,多数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建设经费包括师资培养经费的核算也是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运作,采取项目制的办法,实报实销。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这样做确实能体现出近期的管理效率,但高校是人才培养机构,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培养教师,而人才培养既需要近期投入,更需要远期投入,否则就难以产生育人效益。特别是在资源受制约的情况下,投资者对资源的投向肯定是不平衡的。在德育不需要投资的理念指导下,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分配包括师资培养的分配肯定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也显示:认为“经费多花不完的高校”有9所,占12.3%;认为“按项目支出,能维持正常运转”的学校有55所,占75.3%;认为“经费不足”的有4所,占5.5%;认为“经费缺额严重”的有5所,占6.9%。
此外,学校内部部门之间的攀比心理也会影响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提高与发展。比如,教育部明文规定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实践研修,要求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调研与考察,目的是开阔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尤其是让青年教师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增长社会见识。但由于其他部门与院系只从教学平衡角度看问题,而看不到思政课教育的特殊性,加上决策层意见不统一,认识有分歧,因而除了少数高校能坚持这种制度,多数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态度含糊,操作起来困难很大,至多是偶尔组织一下。调查数据也显示,每年能组织教师进行暑期实践考察的高校有24所,占33.3%,不到三分之一;偶尔组织过教师实践考察的有39所,占54.2%;从未组织过的有9所,占12.5%。由此可见,在一些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确实存在落实上级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文件打折扣、应付过关的现象。
三、努力提升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外功
(一)营造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
1.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首先要改变资源分配的指导思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仅要体现效率优先,也要兼顾学校之间的平衡,尤其是对处于发展中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要在政策、机会甚至在项目经费上给予适当倾斜。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目前全国有上千所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但几乎“三分天下有其一”,对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从法律与政策的层面给与强有力的支持。比如,为解决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教师难拿课题的问题,建议教育部和省有关部门参照支持西部课题立项的办法,给该类院校设置政策倾斜的专项课题。又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办法,支持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开办公开出版的学报。对思政课建设设置的专项经费,可以采取政府部门委托第三方管理的办法。
2.端正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针对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学校管理方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立足于自身培养,走实干成才的道路。在招不到高端人才的情况下,要适当放低眼界,改变招聘方式,通过强化自身培养的机制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要改变不怕没人来的进人理念,更多地采取待遇引人、感情留人的做法,不仅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或在职攻读博士来提升职业素养,更要提倡教师通过教学科研的实践来提升职称,这有利于改变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性别结构不平衡和学历结构不平衡的现状,而且本校培养的教师经过实践磨炼,对学校更有感情,更能留得住。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也要转变不愿走向社会的观念,立足于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立足于学术推广应用,主动参与服务地方发展的活动。
3.进一步改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同样,民办高校的决策机构要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队伍建设及后勤保障。要强化民办高校管理部门及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研究和规范各门课程渗透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基本行为,使之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要加强民办高校校园内外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利益整合的角度探讨和强化管理部门与教学机构之间、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德育协同,破解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难点。
4.规范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培训。鉴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采取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企业管理机制,人才引进要考虑成本的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的引进数量要逐步推进,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考量时应注意到这类高校的实际,使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也要分类型分层次实施,尤其是教育部组织的思政课教师培训要更多地关注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扩大对这类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负责人培训的覆盖面。建议专门为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举办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的培训班,专门给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攻读在职博士提供单列指标。为解决民办高校思政课领军人才缺乏的问题,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从本科高校推荐已经退休且身体好的思政教育专家到民办高校担任学术带头人,由民办高校具体聘用。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内功
1.加强师德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坚持”,以及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首先要坚定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念,青年教师对一些社会问题不清楚、不明确是正常的,不能求全责备,但要加强教育引导,要敢于明确政治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其次是要重视引导教师自己要立德。“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别人立德树人,首先自己要立德树人。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教学生做人,自己先要学会做人,要求别人团结合作,自己首先要做到正确对待利益得失,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换言之,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要在自信心、责任心、奉献心和服务心上为学生做出行为表率。
2.营造团结氛围。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教师面对职称竞争的压力以及个体自身开展教学研究的工作特点和相对较窄的学科视野,也容易犯嫉妒心,出现勾心斗角的不团结现象,这在思政课教师中同样存在。破解这一难题,首先是主管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的领导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引导教师珍惜共事的机遇,正确面对职称竞争的现实,自觉调整好职业心态。其次是要打造公平干事的机制,倡导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成果,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地处理内部事务。内部管理也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有事多商量,做到公开透明。在事关教师的利益得失上,既要坚持原则,做到公正合理,又要引导教育,放平心态。最后是通过工会活动或联谊活动造就相互沟通合作的氛围,形成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和学术氛围。
3.激发发展动力。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改变把人管住,满足于维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做法,立足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起教师的发展动力,进一步开发人、培养人。这不仅是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师资建设的方向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部的内部管理必须把握的问题。很显然,要把立足点放到开发人、培养人上来,重点是抓住青年教师迫切想实现自身发展的心理,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关键点是增强教师的主动性,消除自卑心理与惰性心理。这就要适当督促教师,给力其发展,并为教师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4.推进实践参与。处于起步阶段的思政课青年教师常常找不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知道教学科研应从哪里下手,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以教改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的实施,组成学术团队,让他们在教改实践中承担相应的任务,学习如何从事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体悟骨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从而逐步寻找到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例如,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以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逐步形成“知行合一、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促进了青年教师出成果、出人才,带动了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形成,成为广东民办高校中一支年轻的劲旅。
5.提升基本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促进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提升三种基本能力。不仅要重视其教学科研基本能力的提高,还要注意引导他们掌握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能力,而且要努力提高掌握德育资源的整合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要善于将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于人们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