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领域合作机制建设探究
——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视角

2019-01-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交流国家

李 铭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700)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在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有利于促进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领域中的合作有利于将地理优势、经济互补、人文相通、政治互信等优势转化为更加合作、更加务实、更加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中国—东盟教育文化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应该进一步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创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一、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合作基础

东盟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文化交融,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因此东盟国家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道路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济发展规划之路,更是传播教育文化、进行人文交流之路,两者在“丝路”背景下、在教育文化领域中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

(一)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古代世界各国进行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各国文明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平台,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促进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国家的发展以及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在汉代,汉武帝为扩大政治影响,曾派远洋船队出使印度洋,开辟了一条起点在徐闻、合浦的南海—印度洋航线。这条航线的开通,一方面促使东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得以开展,另一方面也为东西方国家带来了最重要的外来文化。广西合浦是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它见证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来往和人文的发展:一方面贸易的来往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贸易、外交使臣往来的日益增加,商人或使臣携带所到国的书籍等文化物品带回自己的国家,或者中国商人或使臣出国时将中国典籍带到驻留的国家,这样有利于双方在教育文化上得以互通、交流和影响。另一方面移民的往来也促进了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西汉初年,赵佗建南越国,赵佗在南越国采取了“和集百越”的政策,与越人杂居通婚、文化交流,中国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越南的教育文化,同时,往来或者迁移东南亚国家的广西人也将海外的人文地理等知识或著书立说、或口口相传,向国人传播东南亚国家文化。可见,移民的往来既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国人不断加深了解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和东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成为双方播种友谊、传承文明的重要桥梁,催生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古老文明。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鼓舞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教育文化的发展很重要,反过来推论,教育文化的发展,也受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鼓舞。

在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东盟各国创造了各自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明,在当今发展过程中,他们也一样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共同推动着全球化世界文明的发展。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访问东盟各国之时,在印度尼西亚国会上曾提到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内容,表明中国发展好、建设好“海上丝绸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在教育文化方面,教育部也指出沿线各国教育特色鲜明、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这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各自的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先进文明,通过彼此双方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既为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智慧和新的方案,也能进一步促进彼此文化的交流和进步。

当今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教育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恢复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复兴,因此,我们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协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鼓励不同国家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谐共存,传承和发扬双方优秀的文化成果。

二、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领域合作现状

教育文化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各自拥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双方的教育文化有着一定的基础。

回顾近几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如2015年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2016年5月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异彩同辉-2016中国—东盟美术院校绘画艺术联展”、2016年9月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2017年3月在南宁成立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2017年7月在贵州举办以十年教育同携手,“一带一路”谱新篇“为主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这是自2008年起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2017年9月在南宁举办的以”共建现代职业教育,共享“一带一路”繁荣为主题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等等,可见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近年来在教育文化上的互动更加频繁、交往也更加密切。

各种以教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一方面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寓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文化上共同合作的美好心愿,为彼此双方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正能量”。

三、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领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人文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中国一东盟经济交流相比,存在文化差异较大,合作领域简单化、普及性不强等。

(一)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差异、现代制度文明的差异、信仰的差异等等。比如在海路上,印度尼西亚国家当中信仰穆斯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九成左右,是世界上信仰穆斯林最大的国家,马来西亚国家也有六成以上人口信仰穆斯林,并且在国家和地方上享有政治优势,而印度的印度教教徒也几近八成。宗教的不同、信仰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便容易产生误解和摩擦,因此,在教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包容、更多地理解,学会求同存异。

(二)合作领域的简单性

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较大,集中于体育、语言学习、艺术、教育论坛等方面比较多,而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却较少。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合作领域中科技创新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交流产品中科技含量还比较低、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较差、科技投入也相对不足、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创作新产品的能力比较薄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双方之间的合作领域趋于简单化,交流合作难以进一步深入,也难以满足大众中高层次文化需求。因此,可以与东盟沿线国家通过实施各种便利政策,提供相应舞台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科技人员沟通、交流与学习,共同提升双方的科技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文化普及性不强

东盟十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教育文化的合作上存在较大的难度,除像新加坡等经济较好的少数国家外,多数东盟国家的人均收入仍较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能力仍有所欠缺,文化市场的发育程度也比较低,并且文化传播的官方性较强,民间的普及性还不够,仍有待加强。因此,在民间组织交流方面也需进一步开展务实合作,做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鼓励民间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

四、中国—东盟在文化领域合作机制方面的构建

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方面尽管存在部分问题,但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在现实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为显著特点,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一道通过现有机制平台,并根据需要搭建新的机制平台,以推动教育文化领域的深入发展。

(一)政治互信、文化认同机制

眼下,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处于上升的发展阶段,但南海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障碍,这自然而然也成为中国—东盟教育文化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妥善解决双方彼此间的争议和矛盾,笔者认为,关键在与培养双方的政治互信和文化认同感,因为认同是信任的基础,信任则是合作的基础,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直以来,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都在稳定南海局势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努力地在南海地区上建立各种信任措施。尤其是中国特使与东盟各国外长在柬埔寨签署了《南方各方行为宣言》(DOC),这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信任措施的进展与突破。在教育文化上,中国和东盟各国尽管存在着文化差异,但通过双方的不断努力,不断培养双方的文化认同感,便有利于在人们的交流中引起共鸣,有利于激发起人们亲近的情感和力量。此外,双方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有所增强,也有利于缩小中国与东盟民族心灵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强化彼此的安全、互信与合作。

(二)共同进步、互利共赢机制

中国与东盟国在教育文化建设共同进步、互利共赢机制,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各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得以共享,使得各个成员单位都能受益,有利于调动不同主体成员国文化建设积极性。截至2017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举办了十届,这为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实现教育学习、文化交往、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资源在各成员国之间共享提供了重要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各国教育文化的共同进步。通过确立共同进步、互利共赢机制,使得教育文化由“独自享有”向“资源共享”转变,推动中国和东盟的教育文化走向国际化,走到国际舞台。

(三)平台建设、互动交流机制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除了继承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继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沿线国家、地方中关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及文化知识,通过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创新平台建设和合作模式,多渠道地拓展教育交流方式,不断提升教育交流的层次和内涵。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本土文化通过文艺演出、戏曲、民俗等多种形式在东盟国家传播,这有利于增进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让更多的东盟国家得以了解外来文化,这样既提高了双方的文化认同感,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为今后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共同承担、互帮互助机制

中国和东盟国家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并不是单纯由某个国家独立就能完成,它必须由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互相帮助、共同承担风险才行。因此,在教育文化领域中,中国与东盟国家需要通过合理的共同承担与互帮互助机制,充分发挥各自教育文化的资源优势,增强彼此的竞争力,共同为创新教育文化机制、促进教育文化进步和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展开多方联动、多元深入的合作,逐步建立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共享利益、共享资源的权利和共担风险的义务,做到防患于未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丝路建设,文化先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也有利于“世界梦”的实现。而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相融就是促进中国—东盟间交流与合作的推进剂、助推器,重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是许多国家拓展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积极构建中国—东盟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机制,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古代丝绸之路友好、友爱、合作的精神,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间的双边合作,同时又有利于外部世界理解和了解中国,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更有利于东盟各国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因此,在共建“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中国—东盟仍需更加重视双方教育文化的发展,推动双边教育文化上升到新台阶,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交流国家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