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在我国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2019-01-20刘勇
刘 勇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031)
CLA+(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是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CAE)于2013年更新的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估”项目,该项目继承了该机构于2000年实施的CLA项目,是CLA的调整与更新。CLA+主要评估大学生的高阶思维中的四种技能,即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书面沟通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在经过大学教学及课程实施后的成效,以此来判断学生的高阶思维程度及高校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有效性。CLA+在美国宏观来说已经历经19个年头,其体系及结果评估已经达到几乎完美水平,但回眸我国对于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基本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外部软硬件、满意度等外部评估为主,对于这种关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成果的高阶思维评估几乎没有,故本研究以CLA+作为研究对象,梳理CLA+在我国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理论与现实意义及其应用分析等,以提供给国内大学生高阶思维及学习成果评估一定的借鉴,也为我国本土化高阶思维评估模型的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CLA+在我国的研究背景
社会背景决定政策指向,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也将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系统内外的调整与更新。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以下五大核心期:
1.此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趋于普及化。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有关情况》报告中明确指出:“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根据学者马丁·特罗划分的高等教育阶段分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化、15%~50%为大众化、50%以上为普及化的指标),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紧逼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及在学人数急剧膨胀。
2.此时正处于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发力期。“双一流”高校与学科的建设于2017年开展以来,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建设不仅被各大高校列为首要任务,也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在内驱力上产生了促进与推动的作用。在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涵上,进一步推进阐释,即为一流专业、一流的本科教育同属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必要内容。经过两年的努力,部分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已经出现一定的成效,但还不足以与世界名校的实力抗衡,即使根据2018QS大学排名等各项大学科研排名或学科实力排名,我国部分高校实力虽稍有提升,但依然不及他国。由此可以明显看到,我国“双一流”的建设仍在发力期与攻坚期。
3.此时正处于“以本为本”倡导的起步期。2018年6月21日,“以本为本”在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提出,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一流大学要以本科教育为根本。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五年的努力下,全方位落实四个回归,逐渐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成一批一流的本科专业授权点,由此带动各高校专业学科水平及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制度。“以本为本”战略在“双一流”建设的发力期间提出与实施,此两项高等教育政策并行正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决心。
4.此时正处于高等教育质量自我反省的调整期。在2019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其内涵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还不具有竞争力,未达到预期标准,还需产出更有质量的教育。规模的提升,质量的滑坡,高等教育质量在经过各方抱怨后,其进程快速进入到自我反省的调整期。由此可见,近几年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改善与提升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在反省过去的不足的同时,须进行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结构化与制度化调整。
5.此时正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期。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化趋势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倡导驱使着各个领域国际化的进程速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不仅国内传统文化、经验要走出去,借鉴他国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在推进孔子学院等文化国际化方面尤为突出,而高等教育国际化近些年才慢慢起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移步到其发展期。
正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所处以上五大核心期的背景,在其背景的映衬及推动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其向国外的学习借鉴顺理成章地成为在这一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指向,也成为CLA+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教育背景。
二、CLA+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CLA在美国2000年就开始实施,经过13年的调整,在2013年形成CLA+增值模型,同时,其在美国的研究已从CLA起源的学习成果主体研究到CLA及CLA+系统运行机制研究,到CLA及CLA+指标体系研究,再到其机制效度及结果效度的研究,其整个闭环的研究已将CLA+评估模型更新到最科学、最有效、最实用的阶段。但在国内对于CLA或CLA+的研究起步较晚。本研究根据文献研究法在CNKI中国知网中输入Collegiate LearningAssessment、CLA、CLA+ 或“大学生学习评估”作为主题或关键词,选择教育学科分类,筛选共计23个条目,之后剔除与语言学相关的CLA(交际教学、活动教学等)共7个条目,关于教育评估的CLA或CLA+共计16篇,其中期刊论文15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能查询到最早的涉及研究CLA特点的是2009年吴丽华、罗米良发表于《教育探索》的《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主的美国高校评估模式之借鉴》论文,其对美国NSSE(美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及CLA评估模式进行了简略介绍和特点分析以为我国借鉴。根据搜集到的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本研究将国内对于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估”(CLA/CLA+)模式研究的中文文献大体化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携带性研究:宏观研究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中携带CLA或CLA+的引入式研究。其包括:2009年吴丽华和罗米良发表于《教育探索》的《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主的美国高校评估模式之借鉴》在分析学习成效的目标下引入CLA的评估借鉴,2015年胡璇发表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的《基于现行评价工具的大学生学习评价研究》,2015年康秀平和杨文龙发表于《教育观察》的《国内外大学生发展调查现状探析》,2015年彭湃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为高阶学习而评价——表现性评价及其在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中的应用》,2015年杨院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的《大学生学习评价的逻辑、实现与优化》,2018年王小青发表于《高教发展与评估》的《高等教育增值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应用》等一些期刊文章,皆为宏观研究美国高等教育评估模式的同时,在其中稍带CLA或CLA的介绍。虽然以上期刊论文对于CLA或CLA+的携带性研究进行了简略探析,但对于我国引入CLA+评估模型具有积累式开创性意义。
(二)专门性研究:对于CLA或CLA+评估模式的专门研究。其包括:2010年章建石发表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与招生系列访谈(三)——访美国兰德教育援助委员会主席罗杰·本杰明》,张会杰和章建石2013年发表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的《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研究——给予CLA的案例分析》,2014年黄海涛和张华峰发表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如何评价大学教育质量——美国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项目解析》,2015年吴智泉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的《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CLA)的特色与启示》,2016年梁会青和魏红发表于《复旦教育论坛》的《高等教育质量测评新动向——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升级版CLA+》,2016年徐兴国发表于《上海教育评估研究》的《美国本科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要特征探析:以CLA为例》,2017年高洋发表于《评价与管理》的《美国大学学生质量评价工具创新改革的影响及启示》,2018年杨翊和赵婷婷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中国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测试蓝图的构建》,2019年,杨启光、唐慧慧发表于《现代教育管理》的《从CLA到CLA+:美国高等教育高阶思维能力增值评估模式论析》等文章对于CLA或CLA+的研究从开发人员、研究对象、历史脉络、来源介绍、评价指标、评估过程与方法、评估结果与分析及唯一一篇的本土化蓝图构建等方面进行了专门性运行机制研究。这些研究为后续的更深层次及本土化成熟模型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对比性研究:对于CLA或CLA+与其他评估工具的对比研究。其包括:李湘萍、马娜、梁显平于2012年发表于《现代大学教育》的《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估工具分析和比较》,2014年周廷勇、杜瑞军、张歇雨发表于《复旦教育论坛》的《美国大学生成果标准化评估工具分析研究》,2017年赵婷婷、杨翊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的《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五种思维能力测试的对比分析》等文章主要对CLA、CAPP、EPP等各种评估工具的评估指标、评估形式与方法、评估结果的运用等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在一定范围内找出了各评估工具的自身特点、内容偏向、适用情况及其优缺点。在硕博论文中,只有一篇硕士论文是2017年河南大学韩莹撰写的《美国大学生学习结果外部评估研究》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美国学习结果外部评估的发展、现状、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其中以CLA为例探析大学生学习评估的运行。通过各种评估工具的对比,可以知晓各评估工具的优劣好坏,以综合借鉴形成更系统、更科学、更标准、更有效的评估工具。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CLA的研究是在美国开展的9年之后,完全滞后。随着2009年的逐渐引入,对于CLA或CLA+的提及和研究逐渐增多,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硕博论文少之又少,其中一篇还是以美国学习结果外部评估的历史性、描述性研究为主。故通过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的综述后,本研究发现:我国对于CLA+的研究既需要有在质性上对CLA+进行全方位论述(开发缘由、评价指标、评估标准、评估流程、特点分析、存在问题、启示等),又需要在量化上分析其评估结果的影响因素、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回归模型的建构等直观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描述性研究与定量性研究之后,科学地构建我国的本土化大学生高阶思维评估模型指标、信效度分析、应用检测、影响因素分析等,这样相比之前的少量的、不集中的国内研究,则更具有一定的研究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