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警互通机制的构建

2019-01-20秦喆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舆情预警危机

秦喆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各高校也建立起了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四级心理危机网络防控体系。在危机发生之时,反应性的应急处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长远来看,要最大限度地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降低危机事件可能导致的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丧失,高职院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互通机制,全方位地开展危机的预防与预警工作,真正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和早干预,避免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危机可能带来的恶性后果和不良影响,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即时性和及时性。因此,当危机事件发生之时,各部门联动进行危机事件的反应性应急处置的能力已经日臻成熟和完善。然而应急处置只是危机干预的一个环节,而且应急处置的对象往往是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这种“灭火式”的补救型应对,只能是被动的反应,丧失了管理的主动性,不仅得不偿失,而且很难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高职院校“被动反应”的补救型危机干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一)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高职院校对于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工作,已经建立起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四级预警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职能岗位相关负责人职责不明晰,存在漏洞。院系对学生心理动态的长期关注不足,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信息,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能有效监控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院系心理辅导站沟通不够,危机预防预警的信息互通机制尚未形成,对于学生危机后的干预、跟踪处理不到位,导致出现学生因病未康复或未治疗就擅自复学的现象,且学生复学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心理危机预防预警能力有限

当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常常出现在应急处置的第一线。然而危机干预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辅导员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仅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难奏效。当学生遭遇心理危机时,辅导员难以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危机面前显得能力匮乏或不知所措,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指导和支持。而保卫科、校医院、宿舍管理人员等后勤工作者,作为危机预防预警工作的重要一环,极少真正参与到危机干预的实际工作中,职责不明确、责任心不强,相应的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意识就更加薄弱了,如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去校医院就医,校医转介学生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不及时;宿管人员进行宿舍检查和管理时,对于长期卧床、不出宿舍或早出晚归的学生缺乏关心、不能及时询问情况以及缺乏信息上报的意识;保卫科工作人员对于患有心理疾病擅自返校的同学不能及时甄别、监控并报告给相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等。

(三)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心理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大多数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存在对心理危机的认知偏差,认为心理危机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没有想到”“不会发生”“只要上好课就可以”“出现一例辅导员解决一例即可”。不少专业课任课教师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学生管理工作层面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然而当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出现在课堂上,限于疾病的困扰,学生由于自知力缺损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任课教师又毫无心理疾病的常识和危机干预的意识,通常他们会以道德或思想品质来评价或批评教育学生,一方面增加了患病学生的痛苦感和病耻感,另一方面由于处理方法不当,学生受到刺激后出现突发的反常举动,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破坏教学秩序甚至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等严重的事故出现。

(四)危机学生个人和家庭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高职大学生处于一个“狂风恶浪”“疾风怒涛”的人生过渡期,是“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这种状态容易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解决的能力,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危机的出现。由于长期住校,学生与父母进行内心沟通和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而学生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告诉父母,即便是交流也会掩饰自己内心真正的情感,所以家长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很难觉察,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更加难以接受。危机个案学生的家庭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关系情况复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家庭成员患有重大身心疾病等。具体情况如:(1)家长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将子女送入学校就是学校的事情了,学校要负起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子女在学校出了问题,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家长则逃避处理或者不闻不问。(2)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对于心理情感状态不关心、不在意。(3)家长责任心不够,家庭教养方式有缺陷、家庭关心紧张、亲子关系不好,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

二、构建七类心理危机预警互通机制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与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知识教育、开展咨询服务、强化咨询服务、加强危机预防”。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应建立七类心理危机预警互通机制,全方位开展危机的预防与预警工作,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危机个案,确保高校的和谐与稳定。

(一)健全宿舍—班级—院系—学校信息互通机制

要健全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联动信息互通机制,形成危机干预专业工作的主线。明确各级别岗位的权责,重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完善,搭建心理咨询服务的线上和线下平台。为宿舍长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培训和督导,充分利用“心理守门人”团队,推进学生心理状况的周报和月报制度,加强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关注。畅通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有效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强信息沟通的即时性。定期举办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心理危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心理危机的个案研讨会等,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探讨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优化危机预防预警的方式方法。

(二)建立医院—学校—辅导员—家庭信息互通机制

高职院校以培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一般无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相关专业设置,校内设施往往也不如本科院校齐全,校医院通常规模较小、功能简单,无法承担心理危机学生的接诊和治疗。学生一旦出现心理危机,通常只能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因此,高职院校与精神卫生机构签订协议建立合作医院的“校医合作”模式已经逐步得到认可和推广。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是危机预防与预警的重要人群,学校及时将疑似患病或患病的学生转介到合作医院进行诊治,开通学校与精神卫生机构之间的绿色通道,便于学生及时得到诊疗和帮助。合作医院医生及时将学生心理评估和诊疗结果反馈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辅导员老师,辅导员通过及时了解患病学生的诊疗情况,并根据医生出具的治疗、休学或复学建议,与学生家长监护人进行沟通,家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安全监护工作。此外,校医院人员也应及时报告和转介长期失眠、焦虑、抑郁、身心障碍的学生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一时间与辅导员沟通情况,是否需要心理干预或者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三者联动共同帮助学生。

(三)建立家长法定监护人—辅导员信息互通机制

辅导员应与每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保持经常及时的沟通,一方面了解学生成长情况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校联合,便于学生工作的顺畅开展。

(四)建立教务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信息互通机制

当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时,非常容易引发心理危机,特别是对于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同学,及时掌握学生的成绩管理系统信息,采取帮助措施,优化与改进课程自主选修和考试制度,给予学生多次补考的机会,为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且患病学生或高危学生开辟学习和考试的绿色通道,制定与调整具有个性化的教学与考试方案。

(五)建立各专业教师参与和心理健康监护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制度,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而非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单打独斗的事情。对于患有心理疾病或者需要重点关注以及高危的学生,辅导员应与学生所在专业课的教师说明该生情况。一方面是告知专业课教师该生需要关注,给予必要的学习援助,课堂和课后共同监护该生心理安全。另一方面避免因专业课教师不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反而成为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刺激源,进而产生不良后果。

(六)建立宿管员—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信息汇报制度

宿舍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区是引发学生心理危机最常见的公共场所。除了加强对宿舍长的心理教育之外,还应对宿舍管理人员、保卫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的培训。宿管员和保卫科人员应具备危机干预的意识,经常巡查校园宿舍区,对于楼宇高层等高危场所采取有效的安全改造措施,如高楼楼顶门上锁以及高楼走廊的防护改造等。宿管员应熟悉所管宿舍区的学生信息,如对于上课期间经常在宿舍的学生、早出或晚归的学生、违规使用电器的学生等予以关注,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采取有效帮扶措施;辅导员将已经办理请假或休学的患有心理疾病或高危学生基本信息告知保卫科人员,便于保卫科做好学生回校的甄别工作,对于出现未办理复学手续擅自入学的学生,及时报告辅导员。辅导员与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保持良好沟通,共同维护学生在宿舍区的安全。

(七)建立网络中心—分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互通机制

网络舆情通常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些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网络舆情载体如校园论坛 (BBS)、博客、微博、QQ、微信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是十分敏感的,而这些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极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发布心理危机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预警的重要环节。舆情监测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监测要周密,监控的覆盖要全面,保障能第一时间发现舆情。高校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的机制,通过学校网络中心,建立一支舆情监测队伍,加强对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训工作。确保能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引导舆情、处理舆情,并报告分管学生工作领导,通过辅导员与信息源学生取得联系,及时化解危机,减少网络舆情所引发的校园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高职大学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也日趋增多。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任重道远。高职院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加快和完善心理危机预防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促进多方联动机制改革,加快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培养,推动危机干预工作专业、规范、科学、有效发展,保障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猜你喜欢

舆情预警危机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日盲紫外探测技术在空间预警中的应用
预警个啥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