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2019-01-20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高级技术学校,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全新的历史方位”。这表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论断是判断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准。任何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性质都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一个社会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决定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路线、方针、政策,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国家生活以及公民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长期以来的传统政治优势,在缓解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面临更多的挑战,新时代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优化和创新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成为我们思考的又一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要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其归根到底还是在社会环境大的前提之下发展的,需要与整个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相契合。而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体现,社会主要矛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其实就是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其实也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的环境中才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一)社会主要矛盾规范着思想政治教育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确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中的重大政治判断。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着党的总路线以及国家工作的重心,同时也规范着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其实就是党在不同时期分析我国所属历史阶段,确定社会主要矛盾之后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一切矛盾当中的最主要矛盾,因此制定了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基本纲领,也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的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带领全国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断深化。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为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人们的价值引领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舆论导向和说服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速度和促进以和平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起到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对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表述,着重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在八大召开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与八大的正确判断是分不开的。与此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教育方针,引导人民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然而,探索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1957年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毛泽东重新强调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改变了八大时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在这种错误判断之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把重点转向阶级斗争,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种错误的判断给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为改革开放做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之后的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会强调这个主要矛盾,一直沿用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这一重大战略性的论断成为全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心骨”。这也使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上不断丰富,不断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理论支撑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着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准确认识整个国家和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客观公正的看待国家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最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指导。
综上所述,社会主要矛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载体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局需要,需要树立以社会主要矛盾为导向的意识,面向作为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主体——人民群众展开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针对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人的工作,以协助解决现有问题,进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一)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人民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人民的需要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等这些领域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国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需要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首先,理想是具有时代性的,不同年代社会生产力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对于社会现状、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需要也就不尽相同。在基础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满足之后,人们需要的范围更广。
其次,人们的需要也从 “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美好”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以物质需求为例,人民从追求“吃的饱”到“吃的好”再到要求营养膳食、均衡搭配,其实是对于物质水平有了更高更好的要求。物质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但是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和满足程度不能够代替精神需求,在人们满足物质的刚需之后,就会有更多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也是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比如我们都醉心于心态放松、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压力适当等等,而不是长期的压抑、焦虑、恐惧、紧张;我们都敬仰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真诚善良,言行得当,而不是没有底线、虚情假意、以怨报德、低俗粗鄙。美好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崇高境界,也是完美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公平正义、法治建设、安全稳定等各个方面也提出更多的要求。人民的生活需要用“美好”来形容,其实是客观呈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需求呈上升趋势。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发生变化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审时度势的重大结论。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路线、政策的重要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必然受这一重大判断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工作,而现如今人民需要美好生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就必须符合人民的这项需求。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价值观念也纷呈多样,现如今正处在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要为冲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做足准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必须符合这个大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之前重点强调物质生活到如今更多的强调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也就要更多的注重精神引领。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之下,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精神需要相对于物质需要来讲就会弱化;而随着生产力水平上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精神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增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进一步讲,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精神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必然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主流价值引领,提供给人们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当前制约美好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即发展过程中势必会经历这一阶段,同时这个阶段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民理性看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这种阶段性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教育人民树立公平意识、发展意识、共享意识,引领人民把平衡的发展和充分的发展作为目前生产生活的奋斗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着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要契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认识“美好生活”,积极创造“美好生活”。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思想是时代的光芒,新时代是当前我们国家的坐标,新思想是新时代的灵魂,而强起来是新时代的底色。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也成为新思想的逻辑起点。新思想并非无水之源,而是结合新时代的条件和实践要求,以直面问题的思维导向,针对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描绘了未来我们国家发展的美好蓝图,这也就成为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推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灵魂归宿。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科学的分析目前国内外形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理论指导,科学把握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及时有效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哲理的巨大优势,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
(二)引导人民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荣誉感
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看似强调个人的美好生活,但是社会作为一个系统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个人的生活都要与之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所以我么在强调个人喜获感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注重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荣誉感,置身于集体,弘扬大局意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不能因为个人私利而损害集体利益,更不能违反国家法律、违背社会道德,要在为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任何以损害集体利益而成全个人利益的行为,最终个人美好生活也将受到影响。以影视演员范冰冰为例,作为高收入群体本因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责,却走上偷税漏税的违法之路,情理不容,最终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名誉扫地,自食其果。
(三)引导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呈现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然而“美好”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美好生活观。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国家目前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发展依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民树立发展的理念。以教育为例,催生学区房的关键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想要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社会要发展,人民美好生活愿望要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也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四)引导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改革创新的时代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的重要论断。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写入宪法,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起十三亿人的磅礴伟力,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内容,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但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行动指南,在理论学习和日常实践中将“三个倡导”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美好生活就不会离我们太遥远。
在我们身边,不乏平凡而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立足自己的岗位,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兢兢业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祖国蒸蒸日上离不开勤劳的人民,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复兴伟业就更进一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要适应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要求,立足新时代,放眼未来,人民群众接续奋斗,不断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