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路径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2019-01-20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职业学校

曹 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其培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1]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颁布,根据《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当前,教育部正在起草《学生发展指导纲要》。在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真切而实在地摆在了学校面前。

一、生涯规划教育概念解读

对于生涯规划教育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性,而且表述方式上也存在“生涯规划教育”“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多种方式,虽然这几个概念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是这几个概念彼此包含交叉,关系非常紧密,故本文暂不对上述结果概念做详细区分。

关于生涯规划概念的界定很多,本文采纳肖建忠的观点,“生涯规划是指对与职业关联的活动与任务进行的计划准备或预期性安排,它由个人的主体认识(包括对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等主体方面)和个人对职业发展变化及理想实现的设计两个方面组成”。[2]由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生涯规划不仅是指对与职业有关的任务和计划的准备,还包括个人对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思考和规划,是个人人生价值与职业发展的和谐统一。所以生涯规划除了包括对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规划,还包括对自我和人生的思考与定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结合主客观条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中学生涯规划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系统地培养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生涯规划行为,通过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并掌握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生认知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整个生命成长发展过程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由定义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三大特点:第一,目的性。职业生涯教育不是自发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奠基性。生涯规划能力是一种指向未来的能力,生涯规划教育其最基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是其关键所在。第三,系统性。生涯规划教育是连续、系统的教育活动,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靠学校教育,更需要通过家庭、社会和学校合力共同完成,是一项系统工程。第四,个性化。生涯规划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推动多样性发展,帮助学生在最适合自身情况的生涯发展道路上,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目标,最终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生涯规划教育实施途径的国际比较

(一)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是当前我国中学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

当前,基层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调查发现,设置课程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66.09%的学生反映人生规划教育的具体形式是人生规划课程,44.14%的学生反映是班会活动,33.53%的学生反映是社会实践活动,14.87%的学生反映是社团活动。[3]可见,目前被采纳最多的途径是“课程”,人生规划课程是当前实施的主要模式。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或者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将生涯规划教育常态化课程化似乎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然而生涯规划教育和学科教学不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不能一味靠灌输,它需要学生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内化,所以,仅仅运用课程的形式是不够的,生涯规划教育必须拓展实施平台,加强实践体验环节,与社会教育有效对接。

有研究调查了高中生涯规划现状,发现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外部协作性较差。主要体现在:普通高中的公共关系管理不佳,尤其是学校与外部公众之间尚未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内外部缺乏关联导致学校参与社会实践不足,难以获取足够的社会经验,难以形成积极互动的社会关系网络;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力不足,欠缺配套财政支撑,加之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资金难以注入公办高中校,师资培训、设备购置、场所建设等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开展;家长普遍认为高中阶段仍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若是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工作单位,便被认定是不务正业,更何谈真正深入工作场所进行实习试岗等。以上种种原因,都致使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效果。[4]

(二)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是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

和我国生涯规划教育重视课程的取向不同,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更重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

美国的人生规划教育课程模式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其中,“校外模式”主要有三种:以雇主为基础的模式、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模式、以农村—住宅区为基础的模式等。学校与社会机构的联系非常紧密,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在洛杉矶城建立了“社区生计教育联盟”,作为85个企业和公司的一个联合组织,对所有学生提供综合性生计教育。瑞典有20%的职业指导课程在校外进行,内容由职业指导老师自己设置。这些社会机构在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实践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5]美国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还非常注重运用家庭资源,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的父母来学校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介绍。许多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一天叫作“职业日”。“职业日”这一天学校邀请各界有识之士来到学校给孩子们展示他们的工作,进入学校的有识之士有消防员、作家、运动员、市场营销人员、警察、律师、拍卖师等。[6]

英国也在一些相关法令中规定,社会相关各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大学校园、各企业、事业单位、工厂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就地实习,以熟悉各专业、职业和工种的机会,以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5]英国中学通过开展多样实训活动,如安排学生到工作岗位亲身体验,开展工作场景模拟等向学生介绍他们可能的职业选择范围、获得职业的途径和职业信息资源,同时根据地区差异、学校差异会请各行业人士细致地分析各种职业的异同。[5]

日本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体现了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是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观念。学校重视各类职业体验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7]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区别于学术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强调与社会实际情况的联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状况、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相联系,因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必须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积累一些直接经验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国外中学多样化的、强调社会实践的途径及方式,为我国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三、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生涯规划教育

(一)体验学习是生涯规划教育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这一概念强调身体性的参与和直接经验对体验的重要作用。[8]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体验学习,指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领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获得生涯智慧,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的过程。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在反思和领悟过程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涯智慧。

在中学教育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决不是简单地通过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进行个别职业技能的训练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个人需要和价值,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职业理想。

(二)运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种形式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个体来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社会教育则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持久意义最深远的教育。而社会教育的开展又离不开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进行的有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科研院所、企业、农村、社区等社会场所资源,也包括人文和自然环境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社会教育资源,有利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有研究发现,当前学校主要依靠的社会教育资源是社区资源,依次是家长资源、专家资源、地域资源、网络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9]

1.“请进来”

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种方式是“请进来”,把家长、社区、企业、校友等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整合,共同为学生的职业人生规划创设良好的环境,合力完成学生的职业规划。如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题报告,邀请优秀毕业生、家长代表讲述他们的职场感悟,解答学生职业选择时的困惑;制定家长与学校定期联系沟通制度,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学生的生涯教育和规划中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参观社区职业介绍中心,使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质。

2.“走出去”

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走出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生体验学习活动还可以结合参观、见习形式进行设计,如组织学生到社会资源单位参观,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资格和能力,建立初步的职业目标;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走进企业,通过实地见习体验,了解从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将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初步结合起来,为今后职业选择奠定基础。通过参观考察活动,提高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获得各种真实体验和亲身感受。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出现使得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教育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同时也对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网络资源和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开设生涯规划教育的网络课程学堂,扩大生涯教育覆盖面。由于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涯规划教师,一些课程的开设质量不高,通过网络学堂则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真正全员全程全面覆盖。在专职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视频学习各种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所需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习效果。二是尝试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网络实践体验基地,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学生学完课程后可以在网络实践体验基地选择做一些模拟练习,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和某种工作的匹配度。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丰富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

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重视,给以政策支持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对学生的发展指导是政府应尽的责任,政府不仅制定了完备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来保证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准,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详细规定了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而且还有专职的机构负责对学生发展指导的监督、考核以及指导教师的培养、进修等事宜。

我国目前的职业生涯教育大多是学校行为,是学校基于自己的办学特色或者培养目标而有意识地借鉴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是一种校本行为,很难看到政府的责任。学校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大都处于自发状态,有调查显示,学校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校统一组织集体参加(79.7%),其次为指导学生自己参加(11.4%),最后为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7.6%)。[9]可见,当前的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主体是学校。

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由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学生、家庭等多因素共同承担和协同参与实施的系统的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是不够的,但是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能力去协调众多的社会教育资源单位,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层面的统整。政府应制定各种支持性的法律法规,这是一个前提保障,特别是立法保障与资金投入方面。另外在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中,政府也应该积极搭建各种平台。

(二)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协调部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职业生涯教育不是靠学校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还必须“请进来、走出去”,因此,建议各地政府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为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机制上的保障。让学校和家庭、社区、企业的沟通更加顺畅有序。

(三)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单位的建设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现有的一些社会教育资源一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一方面其本身由于缺乏资金和管理,也急需建设和提升。政府应加强对社会教育资源单位的建设,为这些单位开发新的活动内容、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提供支持,为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便利,保证学生实践活动效益的最大化。此外,长期以来,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我国生涯规划领域几乎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诸如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单位更是缺乏比较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现有教师也缺乏再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导致资源单位的利用率不高,成效受影响。国家应加大对资源单位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生涯规划教师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于生涯规划教育,仅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开设的课程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只有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充分整合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生涯规划教育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职业学校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