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德技并修”高职院校制度供给

2019-01-20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人文

(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2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昭示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也进一步指明教育关乎人才强国战略、关乎科技创新、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加大投入办好各类型教育。至2019年“两会”,政府报告又明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418所高职院校将扩招100万学生;与此同时,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宏观规划,这都预示着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随着教育理念的完善和新时代人才需求,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德技并修”已成为重要教育共识,成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导向目标,必须贯彻之、执行之、追求之,为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和素质型兼具的新时代人才。纵观职业院校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的 “三改一补”起步至今,我国职业院校无论从规模、数量及人才培养水平等诸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已然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和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阵地之一,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卓著,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始终在路上,有必要革旧鼎新、与时俱进,做到协同发展、调整优化,为新时代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提供相适应的管理配套与保障。

二、职业院校制度研究综述

1996年我国职业教育刚起步,《职业教育法》同步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提供与其他类型教育同等的专门制度保障法律。而从职业院校内部来看,职业教育从当年的“三改一补”脱胎发展,初期具有大量普通教育类型的基因,尤其在校内制度管理方面。面对这种现状,众多职教人和学者深知制度及制度文化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长期不断深入推动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研究,对促进职业教育逐步完善制度设计与学校治理的成效显著。

陈嵩、郭扬(2006)对职业教育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做了详尽总结,认为高职教育十年发展在各方面贡献巨大、奠定了自身发展的三大资源基础(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结构性资源),同时高职院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校企合作、人事分配制度和人才流动机制,以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沈佩琼、刘学昶(2007)认为当时众多高职院校直接套用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也有部分学校试图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制度文化,但在内涵和方向上的选择还比较盲目。袁燕、吴亚萍(2014)的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存在文化性缺失,如在办学定位、人文精神体现等方面欠缺。姚贵平(2016)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优化的研究中,提出应完善以制度为核心的治理体系,以实现学校内部各方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除了上述针对职业院校整体制度的研究之外,一部分学者对职业院校的某单一制度进行研究。张璇(2018)对天津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进行分析,提出转变考试形式,应加强考生职业技能考试科目考查、加强院校自主招生的监管等;同期的张萍等(2018)对分类考试招生研究后持相似观点。杜长江等(2018)探讨了大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如何培养学生真善美,他的观点是应以柔性化、人性化、服务性的原则设计管理制度目标。李瑞记(2019)对教学制度的现实评判分析,认为当前分数至上管理风气盛行、层级式的等级管理等制约教育活力,应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多元评价等教学构建。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校园文化视角出发,研究校园文化层面的制度及制度文化建设。毕鸣(2005)分析了高职院校制度缺陷对校园文化的负面影响,发现当时制度总体上存在“非文化倾向”、制度与人不协调,及从知识转达向文化过程中,缺少制度中介,呼唤制度体系应有文化底蕴、运用制度规范文化内容、应有人性化。雷久相(2006)也从校园文化视角分析,认为职业院校大多历史短,应创设以人为本的高校制度文化,突显校园文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在校园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融合中,艾素平(2017)提出制度文化从设计到执行应融入工匠精神,如在职业院校的重要仪式重视工匠精神的传达;黄春梅(2018)认为应从学校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融入工匠精神的宏观制度框架,在微观中加以落实。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制度研究,无论在领域范围还是数量上,都比较丰富深入,而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在制度供给方面如何优化调整,既需要了解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也需要结合新时代特征,进行新的研究分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制度完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三、当前高职院校制度现状分析

(一)设计理念偏差

制度设计遵循其必然规律,才能发挥对运行机制的引导与规范。当前,高职院校在对制度设计理念的把握运用中,大量存在力求面面俱到、通用万能等认知偏差。各类制度规章不可谓不少,有些直接简单借用普通高校或义务教育管理思维,忽视职业院校自身特点、特殊校情,这种设计理念对高职院校的制度运行带来师生认同上的困境。

其次,长期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偏差,致使高职院校在制度设计理念中,呈现大量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制度中人文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引导规范呈现口号化、形式化、理想化。既没有针对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合理定制人文追求目标,以至于学生的共鸣、认同感不强;又因对学生的要求不够务实,经常陷于教育结果与制度目标的反差之中,造成师生内心对制度要求的漠视。

最后,制度设计存在一蹴而就的认知。不少高职院校期冀一种制度长期适用,重制度数量、轻制度运行质量,并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自身层次水平,分阶段逐步提高完善制度内容、制度规范标准,众多现行制度也与新时代形势的融合存在各种要求上的距离,有待进一步更新贴近新时代要求。

(二)制度文化及人文内涵日渐缺失

经过长期发展,在理念上职业院校已经形成重视专业技能教育的共识,给予技能类课程倾注大量精力与资源,相反地其人文内涵课程的投入与重视力度不断下滑。在新时代呼吁“德技并修”“工匠精神”的氛围下,不少高职院校已然醒悟且意识到在人文内涵上的不足,回归补齐文化内涵短板轨道,加强完善制度文化内容。但是,也必须清醒看到,人文内涵培育是一个长期熏陶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众多高职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众多制度文化目标中,关于如何引导高职学生理性正确看待、接受认同未来的就业层次、就业发展前景,以及如何使学生从未来的就业或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等建设内容,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有益经验,相关尝试与探索也缺乏科学规划。此种缺失难以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就业观、择业观,也让学生陷于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反被评价为“眼高手低”,这都严重制约学生未来的就业幸福感。

(三)校企合作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不断推进取得大量成就,应用型本科也孕育而生;相比不少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也越来越敢于尝试创新。然而也必须清醒意识到,即便是成功案例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更多的算是“点式”成功,在个别专业上比较成功,依然还有不少专业未参与或处于低层次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推动称不上全面开花。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为职责的类型教育,在各专业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上,规划与推动努力仍显不足。

从外部看,政府部门为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合作提供人事制度储备、待遇条件尚不丰富,教育主管部门为校企合作提供灵活的教学政策储备也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大胆探索更广阔的校企合作空间。

(四)执行落实不到位

每所高职院校都制订有教学管理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面对学生学风、考勤等问题时,受制于生源和其他原因,管理处罚的力度普遍较为宽松,不少情况下制度沦为“纸老虎”形式;校内师生的考核制度,由于人为执行尺度不同、领导主观喜好意识等原因,制度执行往往未做到公平、公正,评价结果时有不为广泛认同的现象。长此以往这都严重伤害制度的公信力,影响广大师生对制度标准、制度落实的信任,进而影响了制度本应有的效力和效率。

另一方面,也存在因为制度设计的标准过高、过多影响到落实情况。高职院校对学生各方面的制度要求中,期望值偏高、偏多,而实际情况却不可避免地存在高要求、低完成的尴尬困境,致使不少制度流于形式,落实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新时代“德技并修”高职院校制度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新时代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教育基础、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职业教育身兼重责,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引领,为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提供完备的制度供给,满足新时代人才教育需求。

(一)坚持以科学理念为引领设计制度

制度是规范高职院校师生员工行为的章程,关乎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科学的理念原则予以设计和完善。

首先,要坚持宏观规划、顶层设计、阶段建设原则。可以对既有各类管理制度加以梳理,掌握制度建设现状,完善或补充现有制度使之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合理权益,也可以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经验,分阶段逐步形成一套完整匹配新时代要求的制度体系。

其次,要坚持人文性和开放性原则。新时代要求更多注重人文关怀,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制定者应秉循人本性原则,在制度中融入人文精神、文化基因,使人文关怀成为制度的重要属性;制度的执行者既要公正执纪,也应结合实际宽严相济,让制度发挥最大外部效用;制度的遵循者应尊重制度、遵守章程,恰当理解制度内容、配合制度管理,做有人文素质的职教师生。

最后,制度建设中还应注重就业导向原则。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因此必须在制度建设中形成一套职业技能、就业导向的制度内容,有利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处理好学校与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及家庭等各方关系,为培养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提供适宜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制度设计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单一注重技能型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人才要求,新时代需要“德技并修”的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日益关注“工匠精神”培育。但还有众多的高职院校需要转变单一强调实用课程的建设方向,转变已大幅削弱人文课程的现状,转变学生只以就业技能为学习目标。在制度设计完善过程中,要转向侧重融入文化内涵,使制度更好地为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服务,提升文化活动水平和内容,加大德育导向和考评力度;在教育教学相关制度方面,除了技能型培养之外,还应加强文化修养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气息、精神追求,注重建设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关乎学生形成正能量“三观”的制度导向。

(三)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相关制度

新时代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依托校企合作方式。大量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少学校在订单式培养、校企合办、“双栖”教学等方面积累丰富校企合作经验,为此也建立了各类诸多相关制度。必须看到,还有更多的高职院校的不少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并未真正走出去、引进来,学校在此方面扔缺乏相关制度及经验积累。

因此,进一步推动深化校企合作仍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努力的方向,必须抓住这一形式拉近教学与实际工作技能的距离,提升学生就业相关的专业本领。当然这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推动参与,但从高校院校自身来说,还需要加快步伐、试验性摸索新合作模式,提前着手思考和推动制度建设,结合实际与政策要求设计适宜的校企合作制度,适当对接融合企业相关制度内容,在摸索中不断完善,逐渐打通校企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和管理瓶颈。

(四)注重制度文化的有效落实

制度文化的有效落实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落实制度文化需要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氛围。高职院校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公开、制度宣传等环节带领各方主动参与,逐步推动形成对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共识,使全体师生逐步建立文化自觉的观念意识,便于后续制度实施推动、制度文化落在实处。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公平、公正、公开这一底线思维原则,兼顾质量与效率并重,为制度塑造强大公信力,避免制度失信诱发流于形式、无视制度的困局;制度虽然必须严格执行,还需坚持人性化治理思维,维护制度育人、人文制度的新时代特色,营造制度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内涵。由此,制度文化的落实有了生机活力,亦能抑制滋生制度抵触、制度反感的不良风气。

随着高职院校内外部情况的变化,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反馈机制,结合反馈对制度及制度文化及时整理完善,清理不适宜的制度,健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完善之处,调整制度设计中脱离实际的高标准、口号化等内容,保证制度及制度文化与实际情况、学校现状相吻合,制度设计适度超前、合理可行,为制度文化的有效落实创设现实可能性。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人文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