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9-01-20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 300250)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了“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经过5-10年左右时间”,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是国家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全局性实施方案。研究、探索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也必须从“大变局”的这个重要判断出发,统揽全局,把握方向。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正经历的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一个重大判断: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也正是处在这样的“大变局”的背景之下,职教工作者需要清醒认识这一“变局”的丰富内涵,把握大变局给我们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主动适应,积极作为,开拓新时代职业教育广阔发展空间。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判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多次强调:“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世界权力出现根本性变化。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自近代以来,世界权力第一次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扩散,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崛起。国际权力只集中在在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手里的局面正在走向终结,百年来西方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第二,国际格局紧张动荡,世界秩序出现被破坏的危险。美国特朗普政府坚持“美国优先”,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与盟国分歧扩大。世界力量对比变化加深美国的危机感。美国滥用经济制裁,任性发动贸易战。军事扩张和贸易战的直接结果消耗了美国实力,动摇了美国地位的根基。特朗普政府以牺牲别国和世界整体利益为代价,拓展自身利益,试图以不平等的双边关系取代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第三,世界正经历大调整。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现行的国际规则和秩序,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成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要通过补充、修改和变革,完善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机制。这个新旧秩序更替的博弈,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是百年未有之大调整。
第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大变局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从数次工业革命历程看,每次技术变革都带来生产力革命,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大变革。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构成各国比拼国家治理机制、手段、执行力的新的历史背景。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世界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处在大变革中的中国职业教育,也必将面临诸多的挑战、风险和机遇,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课题,我们要推进事业发展,就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清晰的判断,正确的理解认识,把握方向,行稳以致远。
(二)大变局下的职教担当——职业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重大使命。
2019年政府宣布高职百万扩招,这是职教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本次扩招的核心需求是在国家宏观层面解决就业难题,是作为“提升就业实力”的一个重大举措。这就明显告诉我们,扩招使职教成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教育措施、成为助力国家社会治理的关键教育资源。职教使面向全体人民、人人参与终身学习成为现实,也成为提升国家人力资本的主要教育类型。
现在的扩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满足成人学习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向人们终身学习转变,职业教育作为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的先导与铺垫,势在必行。同时要看到,扩招提升并强化了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使职业教育位置呈现了新的提升。
二、大变局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一)职业教育政策和措施密集出台——顶层设计政策保证
2019年党和国家根据整体改革的部署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上半年在4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和措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大事。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是国家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实施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型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制定了发展蓝图。
今年4月,为了具体实施《方案》的要求,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这些重要文件的接连出台,都将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局观——宏观形势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性
职业教育是与国家经济政治关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国家工业化的进程直接影响、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兴衰成败。当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职业教育不可能置身局外。因此,职业教育要在大变革中,主动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最前沿,调整部署,整合力量,自觉对接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国外交等国家战略。
跳出教育看教育,就要有全局观、大视野。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向而行,这是它本质属性决定的。分析研究职教问题,就要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上,才能找到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路径。职教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进入新时代以来,职教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愈加突出。比如这次职教百万扩招,就足以使我们对职教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认识得到又一次深化和丰富。
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
处在变局之中的职业教育“与中央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诸多弊病,职业教育还面临社会认识存在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窄;办学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平衡,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在制度建设上,改革的空间还很大,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比如在职教的学历、学业、考试等学习制度上,还存在普通教育的明显印迹和影响。普通教育的学习制度大体上是根据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而形成的,职业教育也照搬了这种相对固定的制度,而没有按培养目标和学习的内容来确定,事实证明,职业教育没有灵活的学习制度,无法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就无从谈起。这些年,有些学校根据国家规定对实行弹性学制进行了试验,但收效不甚理想,其中关键问题是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的阻碍。实际上,弹性学习制度的建设实施,还包含了弹性课程计划、弹性教学内容、弹性教学管理和弹性选课等等,这一系列的变革都是对传统的教育思维的冲击,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制度的颠覆。而这种转变,往往受到包括职教工作者在内的传统教育观念浓厚的一些人的怀疑甚至抵触,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院校职教改革创新只成了表面文章,而在认识和实践上,距离“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改革创新远没有涉及到更深层次和制度层面。
(一)高职扩招100万——职业教育成为服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教育举措
我们说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区别在哪?扩招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直接服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促进国家社会治理的教育资源是提升国家人力资本素质和数量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功能上,已经从一般的教育,转变为致力于国家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教育类型。
正在进行的扩招,必将引发职业教育重大变化。对职业院校来说,扩招百万,意味着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办学定式,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清醒认识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由于上述度量ρ是在[0,1]剩余格上,由蕴涵算子诱导的,我们称之为剩余格上的逻辑度量。称([0,1], ρ)为逻辑度量空间。逻辑度量和[0,1]区间上的通常度量是由本质区别的。例如在[0,1]区间中,序列是收敛到0的。然而当Gödel单位区间赋予ρG度量时,0是孤立点,因此“收敛到0”在逻辑度量空间([0,1], ρG)中是不成立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0,1]上逻辑度量空间的拓扑性质。
扩招对一些职业院校来说,有些准备不足,以致有猝不及防之感,暴露了传统的教育思维还在阻碍、困扰着我们。这里面有制度上、社会观念上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从事职教的人的问题。事情要由人来做,从目前看,我们的职教工作者,特别是职教管理者、行政人员和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客观上,他们大多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或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术技能水平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认识等,还不适应改革的要求,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但在有些地区和院校动作不大,效果不明显,如教师的“双证书”含金量不足,获取双证的渠道不畅,使得真正达到具有一技之长要求的教师微乎其微。锻造“工匠”必先锻造“工匠之师”。教师队伍仍然是制约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 “扩招面临最大难题也是教师,不仅在数量,更重要是质量问题。 如果这种现象不得到根本纠正,就会耽误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考,制定了重要的战略举措,但是,我们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人员、院校长们又有多少真正是这方面有见地的专家呢?
产教融合已确立为国家基本制度,自2002年天津率先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理念,至今,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地已经做出较多的实践探索,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院校广泛实施,合作关系广泛建立,最近,国家也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一种培养模式上升为基本制度。但是,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处于较浅层次,企业主动性缺乏、合作模式较为松散、合作水平不高,“校企”两张皮的现象没有明显改变,特别是产教融合的主体责任模糊、缺失,相关法律保障滞后,当前的这种瓶颈,仅凭教育部门一家努力,很难突破。同时,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的弊端也还存在,职教自身的管理,如职教院校与技工教育机构的管理至今也未统一到一个部门,致使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面对扩招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现实挑战,这些问题不解决,怎么能做好工作?
扩招反映出一些地区和院校改革发展的短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举措,正是倒逼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步子的难得机遇。职业院校要针对扩招引发的职业教育生源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由刚性走向弹性、办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制度、学习制度、招生制度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要保证扩招的质量,需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并在适应转变、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形成真正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制度基础。这样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局做出正确反应,在终身教育的平台上,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培养与之适应的急需的职业人才。
(二)助力“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的职教担当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人才为本”是其五大基本方针之一。我国制造业要想由大变强,高技能人才的稀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国职业教育伴随着我国日益强大的现代工业体系而成长,“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面对“中国制造2025”对紧缺人才规模、质量与规格等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责无旁贷。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民主、教育公平,为改革提供了巨大空间和良好氛围。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大命题,加快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职教担当“中国制造2025”使命的当务之急。
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但还不是最有效率、最成功的职业教育。要完成助力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调整步伐,包括布局、结构和办学体制的进一步调整,解决好当前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尽快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承担起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技术本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的历史使命。
1.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
当前存在的职教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层次,另一个是专业结构。
第一,要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层次。目前,还有一批具有制造业背景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追求并演变为多学科、综合类院校,制造业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其尽快转型为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将其制造业特色突出出来,集中精力服务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应着力搭建起有利于制造业人才职业成长的“立交桥”,构建从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到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发展路径,增强职业教育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吸引力,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第二,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普通高校的体制,专业设置也大都趋同。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中,选择开设文秘、会计、商务外语、电子商务等成本低、见效快、易于教学的专业不在少数,同时,部分职业院校“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思想尚未改变,专业设置数量大而且同质化严重,计算机、营销、物流等专业更是“逢校必设”。尽管有些已经被撤销“关停”,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盲目开办低成本专业和“热门” 专业,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适应制不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低水平、同质化的专业设置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就业率低,更重要的是弱化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的责任和能力,因此 ,职业院校要认真清理,主动调整办学方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至少放弃部分需求不大、同质化严重的专业,按照产业实际需求重构专业体系,将办学资源集中到更能办出特色、特别是以满足装备制造业需求为主的专业。
2.加强产教融合制度建设,让校企合作落地生根
制造业人才培养更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生产设备升级换代、迅速更新的时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是要坚持“行业制定标准,院校负责培训,政府实施监督”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需要强调的是,院校的教学标准必须由行业、企业来制定,院校切不可闭门造车,脱离生产实际。技术发展迅速,昨天的教材,今天可能就落后,应提倡由企业和院校共同,单编教程、教材,以迅速反应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升级更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虽然还有不少困难,但是,面对“中国制造2025”的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还是要迎难而上,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探索新模式,开拓新路径,让接地气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地生根。
3.调整办学体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职业培训、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本来就是职业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制造业先进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从业者素质和人力资源的积累,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这不仅指在校学生还包括了对行业、企业和社会多类人才的广泛开发。职业教育本就该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灵活而非僵化、弹性而非刚性固化的教育系统。而目前,我们的办学体制、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职业教育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次高职扩招,实际上就是一个职业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功能的“加速器”、“推进器”,必将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自身的“类型教育”特征、认识自身的功能与责任,促使院校自觉矫正办学过程中的认识上、实践上的偏差。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怎样实现?说到底,就是要坚持职教系统的开放,职前与职后相融通、职教与普教相渗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整合多种资源,为“中国制造” 提供充足的合格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过程中,加快自身改革创新,把职教办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类型。
(三)服务大国外交的国家对外战略——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2016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以百工之祖“鲁班”命名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鲁班工坊”,在泰国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鲁班工坊”,到 2017年,在英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相继建立三座“鲁班工坊”。“鲁班工坊”是天津市首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是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国际交流效果。同时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鲁班工坊”搭建起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习总书记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八大行动”,其中一项就包括“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可见,“鲁班工坊”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职教优质国际合作项目,成为发展中国家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在推进国际化的实践中,我国职业教育呈现了积极创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仍然存在的一些带有关键性、普遍性问题。在促进互联互通、交流合作的道路上,中国职业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一是,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要“适应规则”,还要善于“制定规则”。这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没有离开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吸收,但是,国际化不能仅停留在国际规则、标准的“适应”上,还必须善于在学习、借鉴、适应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改革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标准”、“中国规则”。正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指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的先进水平的“标准建设”,将成为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二是,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能“走出去”。职业教育要坚持“引进来” 与“走出去”相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合作创立了一种新的模式,“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的顶层设计,为中国职业教育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引进来”与“走出去”提供了有机融合的良好机遇。“引进来”与“走出去”是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的“一体两面”,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路径。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与国际进行交流合作,我们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职业教育也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广泛吸收借鉴先进国家职业教育经验,以提升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走出去”,传播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经验,为国际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经验。
面向世界,职教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借助“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满足各自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在标准建设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凝练符合国际规范、突出中国特色的教育标准;在人文交流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和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三是,职业教育国际化“顶层设计”是关键,“院校创新”是基础。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对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统筹布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使国际化事业发展稳步推进。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从深化合作,机制引入,强化管理,拓展思路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教育部正在编制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随着这个行动计划的出台,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基本完成。目前,关于国际化的顶层设计,需要完善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优秀职教学生海外留学选派力度的政策措施,实现双向留学规模与质量大幅提升。完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完善鼓励职业院校在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悉尼协议》)框架内,开展国际专业认证的政策措施。
广大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者,是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基础。要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激发、调动职业院校在实现国际化上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院校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在总体政策框架内,结合实际,创造各具特色的有效做法和新鲜经验。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政策法规的制定、方向的把控、平台的搭建的工作,给职业院校更充分的自主空间,避免出现单纯靠行政命令,出现“一哄而起”和“一刀切”的问题,允许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路径,在统一的战略目标下,鼓励院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国际化的实施,进一步焕发起职业院校改革创新,质量升级的内在动力。
中国和世界都进入了“百年之未见之大变局”,大变局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每一个国家和每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与国家经济社会、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也正是处在这样的大变局之中。面临新的形势,职业教育改革更需要定力和胆识,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但同时又特别需要沉下心来,头脑要冷静,步子要扎实,切不可心浮气躁甚至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千万“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职业教育改革越深入,遇到的问题也越复杂。职业教育的改革者也需要发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从教育的基本从常识出发,遵循规律,尊重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向前进,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