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东民歌《捡棉花》的艺术特色探析

2019-01-19郑建民

艺术评鉴 2019年24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郑建民

摘要:《捡棉花》作为冀东民歌这一民歌类型中的代表作之一,深刻的展现了冀东民歌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本文主要从冀东民歌《捡棉花》的创作来源、曲调特征及演唱风格入手深入探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冀东民歌   《捡棉花》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26-03

河北省简称冀,冀东在地理范畴上则指包括唐山和秦皇岛两市在内的河北省东北部地区。冀东大地地处北方平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优越的生活环境为民间文艺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冀东民歌是祖祖辈辈淳朴勤劳的冀东劳动人民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音乐类型,始终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形成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将通过对冀东民歌《捡棉花》创作来源、曲调特色和演唱风格的分析全面了解其艺术特征与作品内涵。

一、创作来源

(一)体裁来源

“艺术源于生活”用来形容冀东民歌《捡棉花》的产生恰如其分。冀东地区是棉花高产区,棉花在昌黎、抚宁一带得到广泛种植。“捡棉花调”是流传于冀东一带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小憩时所哼唱的时调,曲调轻松欢乐,反映了劳动人民劳作时的喜悦景象,《捡棉花》是“捡棉花调”系统中的一首典型代表作品,歌曲旋律简单大方极易上口,歌词内容多以叙事为主,贴近生活,群众气息浓厚。多年来《捡棉花》在与当地其它民歌类型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同时依然保留着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不论是从音乐审美角度还是人文需求层面都真切的表现了冀东地区劳动人民在文艺审美习惯中的思维特色,并以它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与代代相传。

(二)音调来源

各地方言中的自然音调语调是形成当地民歌旋律走向的重要影响因子,各地群众生活语言的升华形成当地民歌独具代表性的音乐语言,艺术源自生活且高于生活,是艺术家们多年来的追溯共识。在民歌中,字调和语调是直接影响音调和旋律走向的重要因素,这些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字调和语调往往决定着作品中音乐旋律的高低变化和乐句顿挫。显然,冀东群众日常方言中说话的语调、声调和字调成为了冀东民歌中音调的重要来源。冀东方言与普通话的最大差异便是讲话时的语言变化,这种语音差异在词汇和语法上没有很大变化,最为普遍和明显的是声调差异。冀东方言的发音多用上挑下滑和倚音甚至在某字句上会主动拉长音调,相较于普通话更富于变化,在音变、句调等方面与普通话有明显不同,因此冀东方言也被外地人称为“老呔儿”话,这种“老呔儿”味方言在昌黎、滦南、乐亭的方言中表现尤为明显。《捡棉花》深受冀东方言的句调影响,歌曲中体现了浓郁的冀东地方音调特色。

二、曲调特征

(一)旋律线条的不断重复

音乐作品中最直观、最抒情的表现形式便是旋律线的变化。北方人的性格往往直率洒脱,直接明朗、干脆上口的音乐表现充分反映了冀东民歌中主旋律线的特色和韵味,是体现冀东民情和文化的重要指标。在曲式上,《拣棉花》为加变宫的六声羽调式,全曲共6个乐句,只有23个小节,曲式结构并不复杂。但唱词却有十段左右之多,曲中在同一旋律基础上不同唱词的通篇反复至少达到了八段以上。这样大量的重复多出现在冀东地区一些叙事题材的歌曲中,看似简单的大段重复,能直接有效的加深听众对歌曲旋律走向的记忆,不断提升聽众对歌曲中情感变化的认识,是冀东民歌创作中的惯用手段。

《拣棉花》中的旋律重复,除了完整乐句和段落上的大反复,在乐句中也有较多旋律片段的小重复。如一个乐句中前两小节的旋律作完全重复,第三小节第一拍仍作完全重复,后面旋律作简单变形后成为变化重复。

(二)上挑下滑的润腔装饰

冀东方言中多口语化衬词,且构词中比普通话多用前后缀,很多单音节词语被改为多音节词语,更加丰富多变。如《捡棉花》歌词中的“游哇”“呀呼嘿”等,这些衬词往往不唱在主拍或重拍上,而是配以倚音滑音等装饰音加以演唱或表现,因此冀东民歌《捡棉花》中多上挑下滑的润腔装饰。口语化的润腔装饰让听众在听觉感受上更加的易于接受,生活气息十足,歌曲旋律在润腔的装饰下也变得格外有趣,增强了演唱过程中地道的口语感和亲切感,旋律上个性鲜明的上挑下滑使人们听起来格外富有乡土气息。

(三)大拖腔的巧妙使用

拖腔,简单来说就是演唱同一字韵时旋律上的保持延续与变化,往往出现在乐句句末。这种旋律手法看似简单,对于作品中表现情感却有着妙不可言的作用,很多冀东民歌中都巧妙使用了这一旋律变化手法,《捡棉花》自然也不例外。《捡棉花》中乐句句末出现多次拖腔,利用冀东方言中灵活的语气词如咧、呗、哇,或叹词,如阿的、嗯哪,将句尾音节拉长并进行旋律走向的上下变化,形成先挑下滑的变调,旋律线条在高抛低落中更加明显流畅,演唱情绪也更加饱满,是冀东民歌创作中表现作品情感力度的重要技巧。

三、演唱技巧与风格

(一)气息与咬字吐字

科学的运用气息是健康歌唱的前提,不分唱法亦不论年龄与性别。冀东民歌《捡棉花》的乐句长度和拖腔特征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要有足够的气息才能保证完成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旋律线条的上下走动和极具冀东风格的语调发音也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并根据正确的字节气口进行自然的换气。要达到字正腔圆的演唱效果,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也是唱好冀东民歌的重要因素。冀东民歌的演唱中,咬字、吐字是非常值得考究的,“以字行腔”是演唱冀东民歌时要把握的重要标准之一,演唱慢板或是拖腔时要保持咬字的清晰与归韵,叹词或语气词要唱出唉声叹气的语气感,字头字韵似珍珠,而气息的流畅与唱腔的连贯则是串起珍珠的丝线;演唱者在演唱快板时字要如钉,钉则要钉在“气”上,以此达到字正且腔圆、清晰且入耳、扎实且流畅的演唱效果。

(二)技巧性润腔的运用

1.儿化音

在使用儿化音较多的地方方言中,北京方言是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地道的北京方言中儿化音使用较普及,发音时儿化音一带而过、音长短促,成为老北京人的一种自然发音习惯。

在冀东方言中许多名词和形容词后也会加上“儿化音”,不同于北京方言中儿化音的使用,冀东方言中的儿化音在发音时通常会拉长音调,突出上挑下滑的发音特点,上下起伏像波浪一般极富歌唱性,这种发音特点在冀东昌黎乐亭一带尤为突出。在演唱《拣棉花》时,歌词中许多名词和形容词都加入了“儿化音”,如《拣棉花》中“年那年啦”“慢啦慢地游哇”,“年”和“慢”都要用拖长音调的儿化音来进行演唱。

2.倚音

在音乐作品中处理倚音时一般演唱时值较为短促,不作为演唱重拍。相较之在演唱冀东民歌《拣棉花》时许多倚音要唱得扎实厚重,甚至比主音更加突出。

3.嘟噜音

嘟噜音,又叫花舌音。在冀东民歌的演唱中多会碰到“呼”“嘟”“嘚”等一系列要采用“嘟噜音”的唱法来演唱的衬词。演唱“嘟噜音”时要注意口腔和舌头的放松,舌头平躺、舌尖轻抵下牙,利用气息冲击舌头发生震动发出“嘟噜音”效果。如《拣棉花》中的“咧呼咳”在老艺人的演唱中,这个“呼”便被处理成嘟噜音,不同于美声唱法的是,冀东民歌中的嘟噜音是为了提高作品的表现力而不是字音本身的发音规则。

4.滑音

冀东民歌的演唱中常会出现滑音,在演唱时起到圆滑行进的作用并产生别有风味的民歌效果。其中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和上下滑音几种,特别是在抒情性民歌中出现更为显著,滑音的出现能在提升歌曲风格的同时加强旋律的流畅性,是冀东民歌中一种重要的润腔装饰手段。《捡棉花》中便多次出现上滑音,如“游哇”的“哇”字数次从“6”上滑到高音“1”,这样的处理不失可爱俏皮且韻味十足。在演唱滑音时要保持气息的稳定性,根据不同的滑音控制好声音位置,保证演唱滑音时的自然感。

5.控音

控音,包括喉控音和鼻控音。喉控音用喉腔控制发音,鼻控音用鼻腔控制发音,像《捡棉花》中在演唱“游哇”的“游”字时不将“游”字直接归韵,而是在游字的发音基础上用鼻音将其承接并发音,形成“游呼呼”的声音效果。

冀东民歌是冀东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活动下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文化载体和文化表现形式,饱含了冀东人民的情感与智慧,折射出广大劳动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精神憧憬,不管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还是音乐艺术领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冀东民歌《捡棉花》的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冀东民歌这一地区音乐形式,保护传统民歌和地方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丽君.试述如何把握冀东民歌的风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2]候琳琦.冀东民歌的音调来源、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J].民族音乐,2011,(05).

[3]潘颖.冀东民歌《捡棉花》调查与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