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弦索乐的传承现状与保护路径研究
2019-01-19戚梅
戚梅
摘要:2011年菏泽弦索乐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唯一活态传承的“北方风格”的弦索乐,对菏泽弦索乐的传承现状及保护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菏泽弦索乐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23-04
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一般是按“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分类的。中国民族器乐合奏音乐素有“北弦索,南丝竹”之说,可见弦索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非同寻常。弦索乐是我国民族民间器乐中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乐种,是以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组成的小型合奏音乐,通常有筝、琵琶、扬琴、胡琴等丝弦乐器合乐演奏,乐器组合灵活多样,演奏乐器可增可减。依据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和各自的韵味风格。菏泽弦索乐是为数不多的保留至今的弦索乐乐种之一。是齐鲁灿烂音乐文化的瑰宝。
一、菏泽弦索乐的概述及保护的重要意义
菏泽,西周时期为曹国的领地,后故称曹州。菏泽现位于山东的西南部,乃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處。历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流传下来的音乐品种五彩斑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传统音乐类有十几种之多,传统戏曲有大平调、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四平调、大弦柳子戏;传统曲艺有山东琴书、山东落子、莺歌柳书、山东花鼓;传统民间器乐有菏泽弦索乐、山东古筝乐、鲁西南鼓吹乐等。1994年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收录的4首弦索乐曲,其中有3首是菏泽鄄城的弦索乐曲。菏泽弦索乐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菏泽市的郓城、鄄城一带,因其风格典雅、历史悠久,又有“雅乐”和“古乐”之称。2011年菏泽弦索乐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喜忧参半,一方面说明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价值,另一方面生存的环境和状况也令人堪忧。菏泽弦索乐融合了器乐、戏曲、曲艺等多种音乐元素,是唯一在民间活态传承的“北方风格”的弦索乐,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势在必行。对菏泽弦索乐的艺术特色、传承现状及保护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菏泽弦索乐的历史渊源
(一)弦索乐的起源
弦索乐追根溯源应该从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说起,诸宫调是由北宋时期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一种大型的说唱音乐形式,因其运用若干不同的宫调曲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长曲而得名。表演形式采取歌唱和说白穿插的方式,以唱为主,说的部分为白话散文,唱的部分就是按不同宫调的曲调规格创作的韵文。北宋以后,诸宫调继续流传于中原和南宋临安等地方。金代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相传就是用弦乐器来伴奏的。也有《弦索西厢》,弦索由此得名。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著有《曲律》一书,书中亦有记载“董解元所为《西厢记》,亦第是一人倚弦索以唱,而间以说白,至元始有剧戏,如今之所搬演者是”。
(二)菏泽弦索乐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诸宫调在各地盛行,菏泽一带流传很广,金代山东曹南人(菏泽曹县)商正叔,根据南宋张五牛所做的《豫章城双渐赶苏卿》,改编有《双渐苏卿诸宫调》。明代中叶,菏泽郓城、鄄城一带的文人、雅士编写曲词,演唱诸宫调以自娱自乐的雅集,因其在伴奏中使用了古琴、古筝,故称“琴筝清曲”。菏泽单县、曹县方志资料亦有相关记载,大致内容为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名流士绅名流,喜抚琴弹唱小曲以自娱,称为琴筝清曲。琴筝清曲起初是精通音律的文人雅士,闲来无事,携琴访友,附庸风雅的聚会中逐渐形成的,后来这种艺术形式打破了文人雅士的小圈子,逐步扩散到当地百姓当中。农闲或者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以琴会友,演唱“小曲子”,来消遣时间,自娱自乐的。菏泽一带的郓城、鄄城、曹县、单县等地的民间俗称“庄家耍”或者“玩局”。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玩友经常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交流思想,享受音乐的乐趣和人生的快乐。这一阶段琴筝清曲的不断成熟,催生了民间弦索乐。弦索乐经历了琴筝清曲的伴奏时期,民间庄家耍和玩局的小曲子时期,从依附它人的附属品,变成了可以独立演奏的乐种。琴筝清曲是菏泽弦索乐的母体,也是菏泽弦索乐的早期综合形式。
三、菏泽弦索乐的艺术特色
(一)八板的由来
《八板》原是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一首较古老的民间器乐曲牌,因它有八个乐句,每个乐句各有八板(即8小节),全曲另加四板为六十八板,民间称为“六八板”。另据菏泽民间艺人们传说,六十八板是先人们根据《周易》六十四卦加上春、夏、秋、冬四季制定的,依据“八卦”之“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八个乐句,又依据每卦相生出八卦为每乐句的八板,计六十四板,加之春、夏、秋、冬为四板,共为六十八板。
(二)碰八板的艺术特色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书中介绍“目前,在山东流行的弦索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碰八板,另一种是打场卦”,这里所说的碰八板就是菏泽弦索乐的代称。碰八板,又称“对八板”,是菏泽弦索乐的主要演奏形式,根据老艺人们推算,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传统的碰八板组合,一般是二到四件乐器,碰八板初期起初使用的乐器是古琴和古筝,后加入了琵琶、扬琴和如意勾等。碰八板的乐器组合形式灵活多样,或古筝与扬琴,或古筝与琵琶,或古筝、扬琴与琵琶或古筝、扬琴、琵琶与如意钩等等,由此古筝在碰八板的合奏中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古筝旋律的装饰性及演奏技巧的难度性都较其他乐器来说较为复杂,其在合奏中的地位较为突出,为领奏乐器,其他声部多为衬托作用,当地故有“无筝不成乐”之说。碰八板各个声部的曲调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时而分开,时而碰在一起。形成纵横交错、此起彼伏的多声部和声色彩,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和谐完美的意境,有“东方的民间交响乐”之称。
四、菏泽弦索乐的传承现状
20世纪80-90年代,在经济大潮的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遭受巨大的冲击。菏泽弦索乐的传承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的危机。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的现状有所改观,但是也不容乐观。目前传承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一)农村自娱自乐的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转变,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菏泽弦索乐亦是如此。目前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涌入城市,大部分优秀传统艺人陆续步入耄耋之年,首批的两位省级传承老艺人张孝伦、张心善相继去世,农闲时自娱自乐的玩弦索的已经所剩无几,弦索乐村不复存在了。笔者一行人到菏泽郓城县采风,后葛营村周围几个村的弦索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才组成了菏泽弦索乐的雅集,听到了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的弦索乐,大饱耳福。其中张勤俭老人已经75岁高龄,平均年龄约60岁以上,老龄化问题严重,尤其中青年奇缺,出现断层现象,令人堪忧。
(二)城市的半专业化的传承
20世纪90年代,时任菏泽艺术研究所所长的苏本栋先生具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从传承优秀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牵头成立了琴筝清曲古乐社,对菏泽弦索乐进行保护性的抢救。古乐社的组成人员以原来的1987年菏泽解散的老曲艺队的专业人员为基础,吸收了弦索乐人的后辈及弦索乐爱好者,参与者有文化馆人员,艺术培训学校的老师、演艺公司的自由职业者等等,其中胡华山和胡霞,王振山和王玉珍就是兩对父女。乐社集结了菏泽当地优秀的弦索乐艺术家,以传播、传承弦索乐为己任,不计报酬,默默耕耘,目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乐社对传统曲目挖掘整理,恢复了一批老曲目,在传承的基础上创作了《乡音和鸣》《戏韵》等新曲目。
(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专业化传承
2019年5-10月济南大学主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菏泽弦索乐表演人才培养》,该项目集结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内知名音乐学者、专家,已在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交流、采风考察和艺术实践等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菏泽弦索乐表演人才。该项目组学员全国遴选,来自山东、河南、吉林、辽宁等北方多个省份,有高校教师、文艺团体演奏员、少年宫、妇女儿童系统培训老师等,年龄从22-55岁不等,多数是具有器乐专业背景,具有娴熟的器乐演奏技巧,通过培训掌握菏泽弦索乐的演奏技艺与艺术特色,为菏泽弦索乐的传承和发展储备一支专业过硬,年龄、职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五、菏泽弦索乐的保护路径
目前菏泽弦索乐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在传统的传承基础上,探索新的保护路径,使这一古老的乐种焕发新的生机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立博物馆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存菏泽弦索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沿革,面向社会收集相关的珍贵的物品及史料,包括民间所使用的乐器、影像资料、乐谱、人物趣事等等,建立集抢救、保护、陈列、展演于一体的菏泽弦索乐博物馆,通过定期举办教学、讲座、宣传和展演活动,让更多的群众近距离的接触传统音乐文化,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数字化保护也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存的文字资料、书籍、曲谱等大都已经老化,录音失真,录像模糊,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数字化的转化加以保护十分必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活态传承,传承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了避免人走艺绝的现象,对传承人进行访谈,生动、真实、立体的再现菏泽弦索乐的发展史和记录传承人的精湛的技艺,用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刻不容缓。博物馆将为菏泽弦索乐的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成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地。
(二)从学校教育入手,重点培养青少年传承者和观众
目前菏泽弦索乐的传承者和受众群体以中老年为主,要构建长期的有效的传承机制,需要从学校教育入手,重点培养传承者和观众。例如在中小学教育中把菏泽弦索乐编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材、开设校本课程等,高中开设选修课程、大学开办菏泽弦索乐专业等等,把菏泽弦索乐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对菏泽弦索乐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和爱好,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链,为菏泽弦索乐的创新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宣传和资金扶持力度,回归民间沃土
菏泽弦索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以来,逐渐得到业界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笔者一行人到当地进行采风和调查,当地老百姓并不知道菏泽弦索乐为何物,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当前这种墙外开花墙内不香的尴尬局面。菏泽弦索乐的保护和传承仅仅靠个别专家和传承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郓城、鄄城为菏泽弦索乐发源地,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菏泽弦索乐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登山节、灯会等大型的聚会活动,设立生态保护区(村)、鼓励开办乐社、传习基地等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宣传菏泽弦索乐,除了老牌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激发社会民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形成一种保护“菏泽弦索乐”的高度自觉行动,菏泽弦索乐这一音乐瑰宝从群众中来,应该回到群众中去,回归民间沃土之中,使菏泽弦索乐之树更枝繁叶茂。
时代在进步,艺术在发展,在政府、社会民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优秀的传统音乐菏泽弦索乐必将绽放新的时代风采,展现无穷的艺术魅力,在菏泽弦索乐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王希彦.山东民间器乐概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4]王笑天.山东筝派艺术与名曲[M].泰安:泰山出版社,2008.
[5]段文.山东菏泽弦索乐传承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18,(09).
[6]曹晓亮.菏泽弦索乐与南路山东琴书的关系及发展现状探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01).
[7]张艳.扬州清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6,(02).